声情并茂(教案).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41598 上传时间:2021-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情并茂(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声情并茂(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声情并茂(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声情并茂(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声情并茂(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情并茂(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情并茂(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 题第四节 声情并茂课时第一节(总 节)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知识。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汉语诗歌韵律美和音乐美。重、难点【重点】通过实例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知识。【难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汉语诗歌韵律美和音乐美。教学方法阅读材料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札记一、导入请同学们先做一道小练习:给下列四句诗排列恰当的顺序,使之变成一首七言绝句:A杨柳青青着地垂 B. 借问行人归不归C. 杨花漫漫搅天飞 D. 柳条折尽花飞尽这道题的答案是:A、C、D、B。这是隋代无名氏的一首诗,题目叫做送别诗。这四句诗的顺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呢?原来

2、绝句诗的二、四句是押韵的,有时第一句也是押韵的,只有第三句绝对不会押韵。由此能够判断D句是第三句,B句是直接抒情的,应该在最后,A、C句是写景的,应该是头两句。A句从整体上描写,应该在前;B句只描写杨花,应该在后。可见,排列的方法就是看诗的押韵和描写内容。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些实例了解学习一下汉语诗歌的押韵特点。二、理解“押韵”现象【学生自读】学生自读课本P3133的“同韵童趣”和“韵里情思”中的几首儿歌和诗词,然后标出押韵的字并注上拼音。说说这些诗词押韵有何特点。【学生朗读】叫几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表演式朗读这几首歌谣和诗词。【发言交流】学生读完之后分别发言。【教师点评】这些儿歌和诗词都是押韵的,

3、押韵是诗歌的基本特点之一。我家的小院有四个押韵字,韵母的共同成分是,读起来顺口、悦耳、易记。李白的客中作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押韵字的共同成分是n,读音响亮,感情强烈,抒发了游子的强烈乡愁。李煜的虞美人押韵较复杂一些,押了两组仄韵和两组平韵,仄韵分别是o、i,两组平韵分别是n、u,全词韵律起伏变化很大,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亡国之恨。娃娃的故事是现代诗,押韵较自由,韵母的共同成分是,这是孩子初学说话时最容易发出的音,又用了很多叹词,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思念。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押了四组韵,仄韵分别是ui、i,平韵是n,平仄混押的韵是on,全是韵律起伏变化很大,再加上反复手法的使用,抒发了作者缠绵的思乡之

4、情。三、近体诗的特点1.诗歌的分类汉语诗歌按照字数分,能够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按照格律分,大体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按时代分,能够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2.律诗的特点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讲究格律,所以称为“格律诗”。律诗有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排律最少十句。其中每两句为一联,即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末联(也叫尾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b. 双句末尾押平声韵。即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而且一定要用平声调的字。律诗的第一句能够押韵,也能够不押韵。其中五律的第一句最后

5、一字以不押韵为常见,七律的第一句最后一字以押韵为常见。c. 每句有讲究平仄。其基本规律是:同一句里平声字和仄声字有规律地交替,同一联的两句平仄相对。平仄是从声调方面来要求的。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仍是平声,上、去、入三个声调合称为仄声。d.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即颔联和颈联必须讲究对仗,首联和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也有用对仗的。尾联如果用对仗的话,习惯于用流水对。四、押韵与和谐美1.什么叫押韵凡是韵母的主要部分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就属于同一个“韵”的字,在诗歌里能够作为同韵字去押韵。例如“清”“明”二字的韵母都是ing,就属于同韵字,能够用来押韵。押韵又叫压韵,是指诗歌和

6、其它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造成整齐协调、回环往复、优美动听的朗读效果,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提升诗的艺术感染力。因为押韵字在句子末尾,所以,押韵的字及其所在位置合起来叫做“韵脚”。例如: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qin)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xun)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nin)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bin)唐宋诗歌是依照广韵来押韵的,有一百零七个韵部。元曲是依照中原音韵押韵的,共分十九个韵部。明清戏曲是依照十三辙押韵的,分十三个韵部。现代诗歌是依照中华新韵押韵的,共有十八个韵部。五、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本P36“小试身手”的第一题。课 题第四节 声情并茂

7、课时第二节(总 节)教学目标1理解汉语诗歌中押韵与和谐美的关系。2体会汉语诗歌的音韵和谐美。重、难点1认识汉语诗歌中押韵与和谐美的关系。2体会汉语诗歌的音韵和谐美。教学方法归纳点拨课堂练习点评简析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一、押韵与和谐美1.绝句的押韵绝句的押韵字是第二、四句的末尾字,而且一般押平韵字,中途不换韵。第一句的尾字可押可不押,以押韵居多。第三句的尾字不能押韵,必须用仄声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pn)。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rn)。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xio),自将磨洗认前朝(cho)。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qio)。2.律诗

8、的押韵a押韵位置的限制: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第三、五、七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字,不押韵。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为常见,押韵少见;七律的首句以押韵为常见,不押韵比较少见。b押韵字声调的限制:近体诗押韵都要押平声调的字,仄声字(即古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一般不用来押韵。c同一首诗要一韵押到底,中途不能换韵。同一首诗要避免重韵,即押韵字不能重复。春望 中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hn)。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xn)。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jn)。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n)。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i),渚清沙白鸟飞回(

9、hu)。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li)。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ti)。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bi)。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语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押韵能将一首诗的诗句粘连成和谐紧凑、脉络相通的整体,使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效果能在反复吟咏中得到充分发挥。押韵使得诗句出现一种回环美、和谐美,增强诗句语音上的音乐美。二、平仄与参差美1什么叫平仄平仄是从汉字的声调上来区分的,而且是拿古代汉语的声调来区分的。因此,要了解律诗的平仄,就得了解汉语的声调。首先我们看一下汉语的声调从古到今的演变情况。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平声、上

10、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是由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发展来的。具体变化的对应情况如下:现代汉语四声:阴平声 阳平声 上声 去声古代汉语四声: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仄声平声从上面的简表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不分阴、阳,演变到现代汉语后分化为阴平和阳平(这叫“平分阴阳”)。古汉语中的上声字演变到现代汉语大部分仍然是上声字,少部分演变成了去声字。古代汉语中的去声字演变到现代汉语仍然是去声字。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字演变到现代汉语大部分分化到去声和阳平中去了,少部分分化到阴平和上声中去了,古代的入声作为一个调类消失了(古人把这叫做“入派三声”,即入声分化到古代的平、上、去三声里了)。古代汉语中的平声

11、字就是近体诗里“平仄”的“平”,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合起来就是近体诗里“平仄”的“仄”。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字仍然是仄声(极个别有例外);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字绝大部分仍然是平声,少数字是仄声(即由古代的入声分化进阴平和阳平的),这部分字不多,需要专门去翻查韵书。2诗歌的平仄格式(1)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五律的平仄句式有四个: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这四个句式按照平仄的两条规律可以组成两联:第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二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三、课堂练习学生完成“小试身手”中的第二题。课 题第四节 声情并

12、茂课时第三节(总 节)教学目标1认识汉语诗歌的平仄使用现象。2体会汉语诗歌的抑扬起伏美和参差美。重、难点1认识汉语诗歌的平仄使用现象。2体会汉语诗歌的抑扬起伏美和参差美。教学方法归纳点拨课堂练习点评简析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一、平仄与参差美(2)五律的平仄格式a.仄起仄收式,即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字,句尾不押韵的,这是五律的正格:春望 中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hn)。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xn)。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jn)。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n)。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平起仄收

13、式,即首句第二字为平声字,句尾不押韵的: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chn)。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zhn)。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qn)。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mn)。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二、对仗与对称美1什么叫平仄对仗是用字数相等、词性和结构形式相同(相似)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对仗的前一句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对仗”一词来自古代礼仪术语。古代宫廷中卫队的行列叫仪仗,它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对仗的位置律

14、诗的对仗要求是: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例如: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对仗)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对仗)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对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3.诗歌的对仗类型按照对仗形式的严与宽,可以分为工对和宽对。1工对:要求平仄、结构和词性都要对仗。A.结构相对,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

15、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B.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C.出句和对句不能有重复的字。2宽对:就是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结构和成分大体相对就可以了,允许有个别的字重复。例如: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宽对)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宽对)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宽对)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3.借对:是对仗中的特殊类型,又称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野望首联

16、“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对“清”,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秦州杂诗颈联“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对“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4串对(又叫流水对):出句和对句不是平行并列的对称关系,而是承接、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等关系,出句和对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承接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条件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条件关系)三、课堂练习学生完成“小试身手”中的第二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