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42446 上传时间:2021-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浅析 新课标下反思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现象 新课改带来课堂教学观念的变化,引起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课堂教学方式有了一定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一些改观。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化,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思想已被更多的教师领会,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也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和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但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原则,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的问题还严重存在。 首先,从教学时间分配上看,虽然形式上也给了学生一部分时间,有的教师要求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多数情况下,学生仍是教师的附庸。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看上几分钟课本(或练习题),自己讲一阵子,或干脆基本上由学生念题目,教师讲答案,要不就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反复练习,以求“牢固不化”。如此简单重复,看似学生活动占了不少的时间,其实只等于把要说出的题目用学生自己“看”来代替了,甚至还加重

3、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开启与激发,学生仍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其次,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形式主义也严重存在。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这两点上,有的人夸张“学生主体”地位,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目中无学生”,就干脆课课搞学生自学、学生讲解、学生讨论。眼下,讨论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与不可或缺的方式,但相当多的教师对所要讨论的问题不加选择,不提要求,也不予以适当的引导,只求“热闹”。动不动让学生当众表演,来“凸现主体地位”。或者就来个“随波逐流”的师生问答,来实现“师生互动、合作”,随意性充分体现,随叫随到代替了“唤醒、激励和鼓舞”。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

4、沙,各抒己见,对要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多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教学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必然要从属于、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的需要,要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对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千篇一律地运用。一节课里屏幕影像、文字、接踵而至,稍纵即逝。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和“满堂听”,更有甚者,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设计的思考,一味追求直观性和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不注意呈现信息的重点,把教学内容进行过分的包装,夸大了非教学元素在信息中的地位,模

5、糊了学生注意的重点内容。另外,使用课件过于频繁,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新鲜感,这反而不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舍本求末,不可用得太多太滥。有可能使双基教学不扎实,思维训练不到位,教育功能不能体现。所以,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解决目前课堂教改中形式主义的问题,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与原则,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重大的工作,教育系统的每个教师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改教育的理论与观念。新课改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把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和人的主体性(

6、人的创造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领者,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适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教育。作为教师,无论选用什么教具,采用什么方式,如何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应把学生当“人”看,重视学生的存在(客观的实际与需要)。教学改革本身就应是一种创新。当然,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应该导兴趣、导信心、导思路、导方法、导人生的哲理与启迪。唯有如此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才能够使学生的文化、心理、品质、人格各个方面的素质得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和构建,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逐渐地科学建构,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以全面而深入的贯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