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68260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思想道德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教育.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浅析北京精神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以学校楹联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实行思想道德教育摘要: 学校还展开了一系列的楹联活动,诸如一直六年级开设了楹联校本课程,学生赏析楹联,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一些节日等实行楹联的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午间学习经典楹联;每学期都组织楹联的考级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于学校的楹联特色引导学生在理解北京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实行楹联创作,一方面使楹联使用水平得以提升,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将北京精神融为一种潜意识,一种思维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好的思想道德的塑造与养成,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关键词: 楹联 北京精

2、神 思想道德建设正文: 2012年5月29日,北京市发布弘扬北京精神 深入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增强社会文化教育阵地建设等5大方面,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小学生生动活泼,天真烂漫,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不但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逐步养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教师要找准时机,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即时对学生实行引导,使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最终逐步形成一定的自我辨别水平,为孩子的成长奠基。一、北京精神的深刻内涵利于小学生良

3、好思想道德的培养(一)北京精神内涵长远“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北京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北京时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即突破常规、推陈出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城市活力之源,它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即宽容、容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韵的、五湖四海的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其展示

4、的舞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不但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培育了北京市民胸怀坦荡、文明有礼的优秀品质,孕育了这座城市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城市品格。北京精神是北京人文、地理、历史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北京精神不但仅是北京这个区域的精神状态,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同样推而广它也是每位炎黄子孙应该具体的基本素质和修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其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二)作为北京市的小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具备北京精神的思想品质文化影响人们

5、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理解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长远持久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长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爱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持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优秀文化为人们的健康成

6、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动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北京精神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北京的小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将北京精神发扬光大。二、以北京精神为契机深化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一)抓住学校楹联特色实行北京精神内涵的学习我校在李洪海校长的带领下提出“环境改善心情,文化滋养心灵”的育人理念和“读千古美文,做快乐的人”的办学追求。学校创建了古朴典雅的校园环境,教学楼前设有七彩文化园,厅前小广场上,镌刻着“龙生九子”图案,寓意着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学有特长,寓示学生在平房小学的七彩生活,预各显其能,今后在各行各业中成为国栋梁之才。大厅内有仿古屏风、校训、丘色、

7、古诗和版式是宋版书8幅楹联,大厅的设计是让学生知校训、爱祖国、念家乡、展望未来。学校还展开了一系列的楹联活动,诸如一直六年级开设了楹联校本课程,学生赏析楹联,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一些节日等实行楹联的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午间学习经典楹联;每学期都组织楹联的考级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承继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扬传统美德,使小学生习收获优秀中华文明成果,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发展,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借助于学校的楹联特色引导学生在理解北京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楹联创作,一方面使楹联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将北京

8、精神融为一种潜意识,一种思维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好的思想道德的塑造与养成,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二)知行合一,将课堂教育与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养成教育统一起来教师要看到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出现的新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上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国的德育还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学生成了“笼中之鸟”,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走出校门

9、后发现社会现实与学校理想相去甚远,会感到无所适从,心理上产生错位和变态。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就意味着落后,即使打开笼门,他们也没有胆量和能力飞翔。封闭式的学校德育的愿望是好的,让学生远离“红尘”,不受感染,这样虽然避免了许多安全隐患,然而在这样背景下的德育活动与在床上教儿童学游泳没有什么两样。事实上,现代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如果把青少年与鲜活的生活隔离开来,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的肥沃的土壤,德育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向学生展示良好高尚的人格画面,人物形象,以期学生见

10、贤思齐,效仿榜样。首先,教师的榜样示范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是不无道理的,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他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为学生做出示范。简单地说,就是教书育人。在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习惯是作用于学生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

11、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这一工作重任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包含着丰富的涵义,它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反复倡导和概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昆体良认为,教师应该处处给自己的学生做模范、做榜样,是“公认有学问的人”;洛克认为教师的榜样示范所起到的吸引导止儿童去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卢梭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卓越的人,应该受过良好教育,有睿知,是学生的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从各方面做学生的榜样;第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

12、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作为教育者,要注重榜样教育的重要价值,除了要注重语言的直接强化作用,还要关心非语言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各种影响,教师为了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就要避免无意义的、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有自觉有意识地对自身非言语行为进行适当的修饰、收敛或者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那些消极的或无意义的非言语行为,并且能够有意识地选择积极的非言语行为,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积累和运用重要的的非言语行为。榜样教育中,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主意鼓励和树立学生的一个榜样和模范,充分利用观察学习理论的榜样教育的重要教育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发挥好的示范作用

13、,尤其是无意的、不自觉的示范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育活动积极发挥榜样教育,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作为城市精神,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因此要在实际工作中,引导学生将北京精神真正融入到内心深处,成为学生思维与行动的潜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参考文献:1戚万学等.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研出版社,20052何成银.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阎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阎平.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