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968218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这句中的动词“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

3、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二) 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聊大的教室里听老师上课,而三个月后的今天,我已站在了刘官营小学的讲台上,台下是

4、我的24名学生,更有教研员李道平老师、指导老师乔红霞老师和其他的前辈教师们。 站在讲台上,我平复心绪,回忆昨天和其他支教大学生一起在八甲刘联校聆听的由乔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一课,思考其中的授课方法、技巧,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昨晚修改后的教案,希望能够顺利的讲完这节课。 还没有打上课铃,我准备等一下,看着台下的老师和学生们,我没有过于紧张。然而新近上任的班长却似乎有些着急,他对着我张张口,又指指自己,询问我是不是该喊起立了,然而,我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在确认等下需要他来喊起立,我便冲他点了点头。看到我点头,他紧接着就喊了句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的”起立”,一堂课就此开始。 课正式开始,根据乔老师的课

5、前指导和对于示范课的学习,我首先带领学生们一起书写并朗读课题,然后就课题提出问题:“什么姿势?”,“为什么是最后的?”。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标注自然段、生词。读完课文后,我先找了几名学生朗读生词,紧接着板书了生字“凹”并拓展了生词“凹凸不平”,在强调生字的笔顺后,又找了两名学生上黑板上练写。最后由学生解读课题,使用课文原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完课题和生字词后,我们回到课文,从第一段开始细读整篇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希望通过带领学生逐段的分析课文,来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并能自主总结全文的目的。课文分析进

6、行到一半的时候,我看了下时间,猛然发觉我有些偏离了轨道,回想并对比乔老师的示范课,我这节课所剩的时间不足。那么,应该就是前面的教学里出现了多余、累赘的地方,但已经讲到这一步了,只能继续,压缩各步骤时间,然而最后我还是未能避免拖堂的发生。 下课后,乔老师告诉我先休息下,等下再对我的课进行点评。回到办公室,我惴惴不安,回想课堂教学步骤:一、交流解读课题;二、交流字词;三、交流阅读;四、交流阅读体会;五、交流练笔。我在第一课时里进行了第二课时的内容,分析讲解过多,使得第一课时的阅读“缩水”,同时又因为时间太紧张,也没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将阅读和分析两部分同时进行,却又都没有进行完。 短暂休息后,教

7、研员李老师、指导老师乔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一起对我的课进行了交流点评。首先,我简要介绍了我的教学思路,然后我将我下课后所想的说出来:讲解过多,朗读不够。 我说完后,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她先肯定了我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提出了她的看法意见。她认为在我的这节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本该属于第二课时的,是多余的。她具体指出,像“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两个问题,属于第二课时的内容,完全可以去掉。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而非具体讲解,应以朗读为主,并指出因为讲解过多而使得时间紧张以致原本计划的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没有进行。紧接着其他听课老师依次提出

8、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他们从新型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朗读、整体把握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主任对比自己的数学教学,提出的关于明确教学目标的观点。他在每册数学教学前,会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分析每节课的课题,明确每一课、每一单元以及整本教科书的教学目标。而他在听我的课时感觉我没有明确教学目标。 其他老师们点评结束后,教研员李道平老师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李老师首先对我进行了鼓励,他赞同了其他听课老师的观点,认为作为一名刚刚转变身份的支教大学生,能“在讲台上站得住”已经不错了。这句鼓励让我原本忐忑的心里有了些许的欣喜,但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李老师首先说在我的教学中看到了“乔老师的影子”

9、,无论是从我带领学生一起书写(用手比划)并朗读课题中,或是从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并读出生字所在的词中,还是从我示范书写并让学生练写生词中都能看出乔老师的指导。但这又只是影子,因为我只学到了皮毛:在交流课题中,带领学生一起比划的同时还要注意放慢书写速度;引出学生对于课题的思考的同时又要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交流生字中,示范书写生字的同时需要挑出不同结构、类型的字示范书写;找同学练写生字的同时还要注意修改学生练写的字,使其美观。在交流生词中,让学生找出生字所在词语的同时还要读出所在句子。只有深入理解了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细节,并能够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后,才能呈现出新型语文课堂的教学之美。回想乔

10、老师的示范课,再对比我的课,我在课题和字词的交流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没有学到五步教学法中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精髓之处。 然后,李老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整体把握课文,应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多读课文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在我进行的第一课时中,加入了过多的讲解分析,它们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得阅读时间不足。而且过于细致的逐段讲解将课文拆散,使得课文内容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相悖。仔细思考课上学生的反映,我也感觉我的引导分析确实过于详细,对于我提出的关于分析课文的问题,学生们较难回答。这让我想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11、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个层次的理论:学生们理解能力较弱,“看山是山”,只能整体感知课文;我的分析能力较学生要强,“看山不是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而李老师他们则进入了“看山还是山”的第三个层次,他们能够分析课文,并且能够在细致分析后进行重新整合,最后再将完整的课文展现给学生。这是缺乏教学经验的我还没有掌握而且也较为复杂的教学技巧,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发现并认识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将帮助我更快的融入角色,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最后,李老师说,应注意教学中的细节之美。在乔老师的示范课上,处处体现了新课堂的细节之美:书写课题时放慢速度,并讲解课题中字的笔顺、笔划

12、;在交流生字词时,教学生如何修改,使得字体美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站在学生身边,纠正他们读错的字音,鼓励他们多读几遍,从读错到读对再到读通、读顺;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交流等等。又指出我教学中的不恰当之处:指名读课文时不宜点名读,应给予学生同等的关照,如按照一定的座次顺序让学生依次读,避免“挑肥拣瘦”;在交流阅读中,应与学生一起朗读,不只要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还要范读课文并由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情况,真正达到师生间交流阅读;在分析、总结课文时,不必做特定词语的引导,不应明确答案,应肯定学生的答案。还具体举例指出在对于课文四至六自然段的分析时,因为我在课前的总结是“地震过程”,

13、便没有明确肯定一名学生所总结的“地震开始到结束”,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说出“过程”一词。李老师说,想到“过程”一词的学生并不一定比想到“开始到结束”的学生思考了更多,而我仅仅肯定了说出“过程”一词的学生是不合适的。 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感受以及李老师的总结评价,我受益良多,心中十分感激各位老师能够无私的给予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也被各位前辈老师们完善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折服,他们对教学手法理解深刻、应用娴熟,对于教学中不稳定因素所引发的突发情况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这次评课交流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明确十分重要,让我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由衷地感谢李道平老师、乔红霞老师以及其他老师们,

14、他们在这次听课评课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我将尽最大努力去实践这种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相信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三)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

15、,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 最后的姿势” 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 爱与责任” ,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 本文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女英雄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塑造了一个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由于学生对于故事的背景不太清楚,把握人物的形象便难以把握了

16、。因此我课前让同学搜集解放战争资料及长篇小说红岩梗概,光积累了资料还远不够,如何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切入呢?我抓住了江姐那句名言:“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一上来便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血腥的场景中,学生从心里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教室气氛格外凝重。我相机给学生们讲了江姐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进而再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最后的时刻” 本义是什么?课文中又指什么呢?学生需要读课文解决。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 最后的时刻” 命题呢?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解决后,我趁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

17、 最后的时刻” 在课文具体指哪个时间段?作者写了江姐在这段时间内做的那些事情?体现了江姐的哪些精神品质?我首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江姐神情、行动和语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勾画与批注交流,然后抓住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品读。学生们理清了这些问题,课文脉络变清晰了,人物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从学生谈收获中可看出,学生这节课深受教育,他们对解放战争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树立起了英雄的共产党人的丰碑。那么自然与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可谓是受益匪浅。授 课结束,我非常欣慰,自我感觉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属于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其实,我觉得,不需要新

18、鲜花样,只要多投入点时间,多思索思索,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学生便会顺藤摸瓜,很容易便从心中树立起了共产党员人的丰碑,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二)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 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

19、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 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

20、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三) 说实话,接到这节课的任务,我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但也下决心要把课备好上好。于是,我结合课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本篇课文是小说红岩的节选,文中的历史背景学生并不熟悉。因此,我搜集了小说中的不少的相关材料。比如,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描写赞美主人公江姐的诗歌、歌曲红梅赞、渣滓洞的情况、甚至是江竹筠烈士的托孤遗书等等。借鉴了不少名师的课堂教学的流程,对于课堂的形式也做了美好的设想:先初步感知江姐的品质,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再从课文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品读感悟,进而升华主题。 自认为准备充分

21、,拓展丰富,形式也够新颖,颇有些得意。但教研员老师的一席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教研员老师提醒我:“这节课是要教给学生的,你考虑过学生么?你是准备教红岩,还是准备教最后的时刻。”的确,我的设计,我的方法都是为了完成我的教学设计的,更多想到的都是我自己。有多少关注到了学生,这是我不曾认真想过的。于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顺应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读文章,最先引起他注意的就是课文的题目,会对课题有初步的猜想,然后读文,再从文章中去验证。本节课,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课题的含义。 首先引导孩子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课文时对题目的初步的理解,再读

22、文章,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找到相关的证据,从而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顺应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读一篇课文,最吸引他们的,不会是主人公的品质,不会是因为江姐的高大的英雄形象,课文最能吸引孩子的应该是江姐对与死亡并不惧怕,出乎他们的预料。 于是,在设计中我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于死亡的感受,接触到的人们的表现。再与江姐的行为进行对比,受到震撼,从而体会到了江姐面对死亡的时候,从容镇定,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总之,这节课从备课到上课,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都是一次有益的提升,对于自己的教学是很好的促进。但是由于我个人的教学水平的原因,教学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自己对于学生的情感的

23、激发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文本,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自己的临场经验不够,缺少处理突发情况的手段。这些还需要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去积累完善。 能走上这个讲台,是各位老师对我的厚爱,我也希望我的这节课对各位老师有一定的帮助,哪怕只是一句、一点。即使是一无是处,您在上课时也会想到我这节课,少走一些弯路。恳请给位老师对我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

24、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二)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

25、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

26、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

27、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三) 选择上这课,确实费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谢同年级的靳、

28、彭两位老师,从备课开始就给我出主意,不厌其烦地听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诗,描写了香港回归时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资料,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的发展。学习这课,需要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这是个难点,一是资料太多,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而是怎样把资料与内容结合起来,学生还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都是两课时,我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东西都放在课堂上讲,课前预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播放香港回归的整个过程给他们看,以及讲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给学生看南京条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的欲望,并让这些事件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让他们有感而发。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诗句的感悟还是比较深刻的。 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书的时间花得比较多,但是我没有很好地指导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诗句,但是我没有抓住生成的资料,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是个遗憾,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锻炼自己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 19 /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