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1[基础教育].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93425 上传时间:2021-03-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特殊句式1[基础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文言特殊句式1[基础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文言特殊句式1[基础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特殊句式1[基础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特殊句式1[基础教育].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言特殊句式(本单元内容参见课本二年级第一学期文言基础知识(五)139页)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句法的变化比较小。文言句式,就一般规律而言,与现代句式基本相同。但是,从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方面看,却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我们通常说的古汉语特殊句式是指:判断、被动、省略、倒装四种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有时,谓语只是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现代汉语里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系词)“是”来连接,而文言文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下边列举常见的几种形式。1、者,也。(判断句

2、基本形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也。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死生,昼夜事也。虢,虞之表也。董狐,古之良史也。而母,婢也。2、为(用“为”字表示判断)例:(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是(用“是”表示判断。魏晋以后才出现,不常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4、乃则即皆(常用来加强判断语气)例:此乃天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吾翁即汝翁。环滁皆山也。5、非(表示否定判断)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管仲非仁者欤?6、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例:秦,虎狼之国。刘豫州王室之胄。其人勇士。以上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判断句。用“者,也”的形式来解释原因,也是判断句的一种。7、解释原因“者,也”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判断词(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宾语。例:是吾师也。是社稷之臣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有时候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而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

4、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在第一个例句里,“是”是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类推。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这样,好象不是判断句,其实仍是判断句。例如: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是)君之惠也。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子曰:“隐者

5、也。”子曰:“非吾徒也。”练习:请在下列句子的题号上把不是判断句的圈出来,想一下为什么。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4、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5、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6、 此之谓失其本心。7、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8、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9、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10、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1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12、 则得虎符,夺晋鄙军

6、,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13、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14、 今公子有急,此臣效命之秋也。15、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16、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17、 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18、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19、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20、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2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22、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被动句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类句子叫被动句。现代汉语用“被”表示,古汉语“被”字用

7、得不多。下面是常见的被动句表示方式:1、 于 : 动词 + 于 + 主动者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王建禽于秦。见: 见被: 被 + 动词 为: 为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是以见放。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为所 : 为 + 主动者 + 所 + 动词 为 所: 为所 + 主动者 + 动词 为所 : 为所 + 动词 例:恐为操所先。是狼为虞人所窘。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4、 见(受)于 :见(受)+ 动词 + 于 +主动者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5、 不用被动词,形式上很像主动句,但主语是行动的接受者,因而实际上是被动句。例:余羁縻不得还真州逐之城门外练习:下列句子如是被动句,请在题号上画圈,并在表示被动的字下面画横线。1、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3、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4、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5、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6、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7、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8、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9、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9、。10、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1、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2、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13、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4、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5、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16、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7、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8、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19、 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20、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2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不过,与现代文相比,文言省略

10、的情况比较多见、复杂1、 主语省畤。例于是入朝见威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象郡。句省略了“邹忌”,下句省略了“秦”。主语省略的句子,其形式与现代汉语差不多,有“承前省”即主诬在此句之前已出现过;“蒙后省”,即主语在此句之后会出现。还有“对话省”,即主语为双方说话人而省。2、 蠓譭省略。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上句省略了谓语“威”。下句的第二、第三分句省略了谓语“鼓”。谓语瘄省略必须根捬语言环境来理解全句的含义。3、 宾语省略(包括介词宾语的省略)。4、 例如:(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句(4)“

11、使”后面省略的“之”代“蔺相如”,句(5)“使”后面省略的“之”代“琵琶女”,句(6)两个“以”后面省略的“之”(劫持宾语)代“蛇”。5、 介词省略。例如:(7)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8)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句(7)的“甚”后面、句(8)的“展转”后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在文言文中,介词“于”的省略最为常见,有时也有省略介词“以”的现象。还有其他一些省略现象,例如定语中心词的省略,但主要要了解的还是亥上四种省略的现象。倒装句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宮语、定语、状语、补语的顺序,通常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词前,补语杂中心词后。这些,古今汉语大致相同。在掰代文里,

12、有时句子的主语在后,谓语在前,我们称它为“倐装句”。在文言文里,也有主谓倒装的,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除此之夆,动词与它的宾语,介词与它的宾语,甚至定语与它的中心词也常倒装。文言文中集资成分倒装的构成形式主要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笉。1、 宾语前置。第一种现象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这个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例如:(1) 沛公安在?(2) 何以战?(3)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1)“守”(哪里)是“在”的宾语,句(2)“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句(3)“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第二种现象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也前置。例如:(4) 古之不

13、余欺也。(5)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芫之许也。句(4)中的“余”、句(5)中的“着都是宮语。第三种现象是为了强调宾语,在谓语和实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例如:(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7) 孔子曰:“何陋之有?”(8)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句(6)中的“句读”是“不知”的宾语,“惑”是“不解”的宾语;句(7)中“何陋”是“有”的宾语;句(8)中“德”是“辅”的宾语,这种现象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沿用,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第四种,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也将宾语提前,而且没有什么特殊标志,这就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别。例如:(9)

14、 全石以为底。(10)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句(9)中的“全石”是介词“以”的宾语,句(10)中的“仁义”是“不施”的宾语。2、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被它限制、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这是古今相同的语序规律。但文言文中的定语有时可放在中心词后面。例如:(11)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11)中的“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这类定语后置的现象,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形容词和前面的名词之间,有“之”字为标志。3、 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与宾语结合的短语,古汉语里常用“以”、“于”等组成。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有时放在谓语前面,但大多情况下,“于

15、”的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后面,“以”的介词结构有时也放在谓语后面。例如:(13)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4) 不拘于时,学于余。(15) 裹以帷幕。句(13)中“于九国之师”,句(14)中的“于余”就是“于”形式的介词结构后置现象,句(15)中的“以帷幕”就是“于”形式的介词结构后置现象。“以”形式的介词结构后置现象中,谓语本来所带的宾语常常省略,句(15)中的“裹”后面就省略了“之”。判断句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有时,谓语只是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上古汉语“是”是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

16、: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它的变化形式有: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杜周者,南阳杜衍人。其巫,老女子也。夫鲁,齐晋之唇。中古以来,“是”用作判断词,判断句进一步摆脱了语气词“也”,如“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但后代文人往往喜欢模仿秦汉以前的用法,许多文人在判断句中仍不用判断词“是”。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乃”、“为”、“则”来表示,但它们并不是判断词。例如:赢乃夷门抱关者也。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心之官则思。(脑筋的功能就是思考)。这里的“乃”是副词,“为”是“动词”,“则”是连词。被动句现代汉语被动句也

17、叫“被”字句。这种句子,主语受事,用“被”引进施事,或将“被”直接附于谓语前表被动。这一表示发比起古汉语来,显然简单得多。古汉语被动句式有如下就种:(一) 用“于”引出施事(动作的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田建被秦军擒获。)(二) 在动词前加“见”。例如: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难不降。(三)“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例如: 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四) 在动词前加“为”。例如: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五) 用“为所”的格式。例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陷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的表示法同(四)(五)的表示法有显著的不同,前者主动者在动词之后,是“见+动词+于+主动者”

18、的格式;后者主动者在动词之前,是“为+主动者+(所)动词”的格式。(六) 在动词前加“被”。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用“被”的形式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在古代汉语里却并不多见。古汉语用“被”的句子,主动者有“遭受”(不如意之事)的意味,现代汉语则无此限制。(七) 与主动句同一形式。例如:操军破,必北还。这一句有人叫做主动形式的被动句。现代汉语也有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更多一些。动词宾语的前置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古汉语里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近,未之尝闻。(三) 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如:皮之不存

19、,毛将安傅?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三)指示代词”上”作宾语,有时放在动词前.如:是震是拔,大歼厥家.(震动它,攻下它,大歼敌巢.)宾语前置不同于宾语提前,不同于倒装句.介词宾语的前置古今汉语一般都是介词在前,它的宾语在后.可是古汉语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放在介词前,形成”宾语_介词”结构,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如:(一)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之前.如: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二)介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如: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三)”是”作介词宾语时,也有放杂介词前面的.如:臣是以无请也.(我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说的了.)定语后置定语放在被它限制、修饰的中心词之

20、前,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语序规律.但古汉语定语也有放在中心词后面的.从结构上看,定语后置要用”者”煞尾,形成”中心词_定语_者”的格式.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中心词_之_定语_者”的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心词 之 定语_”的格式定语”千里者”置于中心词”马”之后,中间用”之”.总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用”者”字煞尾.否则便不是定语后置的格式.少年好事者少年之好事者:”好事者”都是定语.少年好事(“好事”是谓语)少年之好事(“好事”是偏正词组的中心词)介词结构的位置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可以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做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做补语,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现象.例

21、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子路宿于石门.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用”于”以”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补语,有时不是紧挨着动词,而是置于动词宾语的后面.例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杀人,用棍子还是用刀子,有区别吗?)樊哙覆其盾于地.例”以梃与刀”置于”杀人”后,例”于地”置于”覆其盾”后,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中的省略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不过,文言中的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加多见,更加复杂.文言中常见的省略情况有以下几种:(一) 主语的省略由于文言中缺少可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用作主语,”彼”语气较重),因此在主语不能省略的句子里,往往重复上文的名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

22、叱之,左右皆靡.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用”相如”重复上文,只有”张目叱之”后面的宾语位置上用了个代词”之”.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语往往是省略的.例如: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豪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上灰.需要注意的是,被省略的主语,有时并不是同一个主语,这就需要从上下文来判断究竟省略了哪个主语.例如: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 )奉以yi沃盥,( )既而挥之。(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秦穆公送给晋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区别练习:(判断句与定语后置句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1.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3、(登泰山记)2.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论贵粟疏)3.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5.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6.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8.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9.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10.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1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2. 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嘉也,君自行之;

24、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13.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14.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1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被动句与介词后置)16.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17.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18.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19.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20.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21.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22.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3.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24. 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25.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26. 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7. 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44教学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