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演讲稿_1.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973210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演讲稿_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清明节演讲稿_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清明节演讲稿_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明节演讲稿_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演讲稿_1.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清明节演讲稿  清明节到了,我国政府为清明节安排了法定的假期,历史上自唐代以来形成的重大的传统节日得到国家的认可,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在领导全国人民步入现代化的历程中对传统节日的足够重视,也说明历经一千多年的民众的节日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发挥的功能。节日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期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这个节期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

2、起。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习俗有各种说法,中外学者对清明节的研究有介子推派和改火派。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清明节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

3、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

4、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夏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为提早应对

5、2018年清明节祭扫高峰,做好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倡导殡葬改革新风尚,实现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工作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切实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活动的优质服务、安全保障和宣传引导工作,努力实现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发挥清明节在传承传统美德、弘扬优秀文化、深化殡葬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二、工作任务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和民政部有关通知精神,围绕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主题,建立协调高效的清明节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确保群众祭扫安全,积极倡导殡葬新风尚,努力实现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三、工作内容(一)强化预防

6、措施,确保祭扫安全。牢固树立安全防范特别是消防安全意识,针对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时间空间相对集中的特点,提早制定祭扫接待方案、人流交通疏导方案和突发事件应对预案,认真查找安全隐患,保证供电、消防、应急疏散等设施完好,确保责任明确、人员到位。要建立应急值守制度,祭扫高峰日和节日期间24小时值班,并做好祭扫观察点的信息报送工作。要协调配合消防、公安交管部门做好祭扫设施及周边的防火和交通秩序维护工作,保证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二)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殡葬系统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的通知(民函20182号)精神,充分认识优质服务在推动殡葬改革,特别是做好清明节工作中的重要作

7、用,通过优质服务月活动,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殡葬行业良好形象,努力实现规范服务、文明服务、诚信服务和优质服务。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要主动向社会宣传殡葬优质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努力提高殡葬服务的满意度。(三)大力倡导绿色殡葬,树立文明新风尚。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群众选择骨灰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法,推广小型墓、壁葬、寄存等节地葬式,着力营造文明科学的丧葬风尚。积极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新祭扫形式,减少因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低俗的丧葬陋习,使文明健康的祭扫方式被更多的群众接受。(四)积极

8、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170号)落实力度,结合本地实际,以清明节为契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殡葬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以减轻群众丧葬负担为重点,争取在清明节前后出台一批惠民殡葬政策措施。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已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殡葬权益。(五)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殡葬改革。充分利用清明节期间社会舆论关注度高、殡葬服务接待场所人流量大的有利时机,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殡葬改革展、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殡葬改革在节约土地、树立良好社会风尚方面的重要作用,推介殡葬新政策、新做法和新经验,宣传先

9、进模范事迹。要帮助群众正确区分基本服务项目与选择服务项目、殡仪馆服务与市场中介组织代理服务之间的差别,辨别黑中介、消费陷阱等损害群众权益的行为,引导群众理性选择、明白消费。要公布服务热线电话,保持监督投诉渠道畅通。四、工作步骤(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日3月14日)1.3月初,民政部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清明节工作的通知。2.3月9日,民政部召开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对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3.各地按要求进行动员部署。4.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开始运转。5.3月14日之前,各地按照民政部设置观察点的要求,设置本地清明节群众祭扫情况观察点,并将2018年清明节观察点设置

10、表(附件1)报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5日4月11日)1.全力做好清明节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2.3月15日,民政部和各地举行优质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3.民政部网站设立清明节祭扫专栏,实时发布清明节工作信息和各地祭扫信息,介绍各地群众祭扫活动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群众祭扫提供便利服务。4.3月27日开始,启动清明节期间的应急值守工作。5.收集汇总清明节工作资讯,并对相关情况进行通报。3月27日、28日,4月3日、4日、5日,各观察点按要求上报2018年清明节观察点群众祭扫情况日报表(附件2)。6.4月3日、4日、5日连续三天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11、群众祭扫情况,提醒公众把握祭扫人数变化规律,安全出行,文明祭扫。(三)总结阶段(4月12日4月20日)1.各地及时对清明节工作进行总结,各省(区、市)民政厅(局)将工作总结于4月15日之前报民政部。2.民政部向国务院报送工作总结。3.对观察点、观察员、信息报送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五、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做好清明节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各级民政部门要成立清明节工作领导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工作任务重的地区,提请当地政府成立清明节工作指挥协调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全力以赴保障清明节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

12、(二)做好祭扫监测。各地要按照民政部2018年清明节观察点设置表的要求,科学设立观察点,按时报送相关信息,确保上报信息准确有效。各观察点务必于3月27日、28日,4月3日、4日、5日下午16点前向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报送2018年清明节观察点群众祭扫情况日报表。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各殡葬服务单位应主动向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报送本地清明节工作措施、祭扫动态和意见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强化监督检查。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殡葬服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指导殡葬服务单位完善各项安全措施,规范服务内容和程序,做好群众祭扫活动的准备工作,并重点加强节日期间祭扫场所的安全保障和规范服务检查,及时关注舆

13、情,妥善处理群众对殡葬服务单位的投诉。   每年清明节前后,随着人们扫墓、出行高峰的到来,鲜花、水果、餐饮、祭祀用品等行业都能借机火上一把。今年是国家调整休假制度之后迎来的第一个小长假,这个与双休日相连的三天假期,让更多的人得以踏上回乡祭祖、外出踏青的旅程,也激发了许多传统节日习俗的再度复活。3月30日,两名孔子后裔在清明祭祖仪式前整理服装。当日,13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孔子后裔来到山东曲阜孔林,身着汉服,手执笏板,以古礼向孔子表达尊崇之意。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银川市各大陵园内,很多人把祈福卡挂在墓地旁的树木上,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新华社记者 马俊 摄祭祀、旅游首度平分秋色在

14、很多人心目中,清明节就是祭祖和扫墓。民俗专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和先烈,更有着热爱生命、亲近自然的含义。追思逝者的同时不忘生者。今年的清明小长假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促使清明生死经济中生者部分得以凸显出来。据南京迪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近日对南京市民关于如何度过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位的过节方式是休息、短途游和扫墓。老南京的扫墓习惯是赶前不赶后,尤其是不能过了清明再去扫墓,因此仅有近两成市民会选择假日期间祭祀先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陶思炎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极大误读。清明本为二十四节

15、气之一,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阴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天地一片清净明洁。后人将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才使得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记者了解到,各大旅行社近期纷纷推出了一天至三天的清明短线游。中青旅国内部相关负责人姜鹏表示,各省省内及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将成为今年清明出游的热点,主推踏青游、民俗游。陶思炎说,其实古人也和我们一样,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户外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组织了一些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秦淮

16、放灯习俗中断了七八十年南京夫子庙的秦淮灯彩闻名天下,今年清明期间将举行一系列的传承民俗文化、情系十里秦淮活动。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4月4日至6日的每晚18:3022:00,秦淮河沿岸举行的放灯仪式。人们可以花上10元购买或自己动手制作一盏荷花灯,写上些文字放入河中,追忆先祖的同时,也为生者祈福。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古时就有清明赐火的习俗,如今已是鲜为人知。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云: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皇帝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据介绍

17、,这一活动还借鉴了民俗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其中有普渡众生的含义。人称金陵灯彩陆的花灯老艺人陆有昌告诉记者,秦淮河放河灯的习俗已经中断了七八十年,现在的扎灯人都没有做过,这次大家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和试验,才制作出了简单、安全的荷花灯。而将荷花灯放置河中,随水漂流,借河、荷、和三字同音,寓祈福纳善保平安及幸福、和谐吉祥之意。此外,陆有昌还大胆设想,将清明节的标志柳枝,与花灯结合起来。据说柳枝对于清明节而言,就如同桂花之于中秋、菊花之于重阳。陶思炎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是因为传说介子推是抱着柳树死去的,二来杨柳正是清明前后发芽、抽枝,是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有很强

18、的生命力,古人借此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愿望。民间文化传承之外更要创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这些传统节日,在古代都有很多民俗活动,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圆,元宵闹花灯等等。时至今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中,而每年的清明节似乎仅剩下一个烧字。秦淮区旅游局局长姜勇美认为,清明小长假的到来,为恢复发展民俗文化提供了契机。重现清明赐火等传统习俗不仅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费方式。据了解,很多旅行社都希望借清明之机将4月旅游淡季做旺,除了开辟短线游市场之外,还增添了不少新玩法。例如一些踏青赏花路线中加入了农事桑蚕、祭祀纪念等传统文

19、化的元素。各地的扫墓和祭奠活动也融入了不少传统节日习俗。陶思炎认为,应借节日效应恢复更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食品。比如放风筝,意味着去掉以前的秽气;荡秋千,又称为半仙之戏,有千秋万代、长寿健康的意思;此外还有打马球、斗鸡、取火比赛等。吃的方面除了青团和糖藕之外,过去还有吃燕子型枣泥糕的习俗,象征着呼唤春天的到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能够让人们在追忆祖先的同时净化心灵,心怀感恩与敬畏之情,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但他也强调,民间文化活动传承之外更需要创新。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节日过于概念化,没有适合的活动载体。商家的大声吆喝虽然也

20、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毕竟局限于消费层面。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清明节: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惟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原本是历法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

21、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就是说,这个节气万物复苏,已是合适的耕种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乌丙安说,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愈发凸显,清明节于是发展为朝野上下共同重视的重要传统节日。海外侨胞、全球华人都非常重视这个民俗节日。每到清明节,很多港澳台民众和旅居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要回大陆祭奠先人、认祖归宗。清明节已经成为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浓于水、慎终追远的特

22、殊日子。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诗歌最多最好作为重要的农事节日和传统的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吟咏清明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清明处于春光明媚的季节,是人们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的传统节日,所以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诗歌雅兴。从唐玄宗这样的皇帝,到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这样的诗词名家,都喜欢在清明节引吭高歌。全唐诗和全宋词的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日子,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树、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