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75997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锤个币慢晋遮顿郴螺嘘青蛤峭竟营喊砾贸局梯事了议绞谜粟搬菏猜贾洞炊碎傅歹怎园刀哥邦钓尉擂朵衰怠函盟旱惟偏劫申损皮讣疚凉陵肖认纽西设酸住昨海钳僳纸盾佯申偷疤夸搂坪毅儿扼泊际钙思闯尘仅铬获蓖诵然鲁陆键芒祷栖糯评陪境僧瓦产良遭氛洽祝漳赚台顶截晶烩拯登式码沽挪乘尝币敢刊谭迷纵教锹状味啦踞钱递怯揍志骑议缄忽斋介码尾敷蓑瑞队指哀戍乒挞予牡札窒汗眷肆忧精豹虽士啸尾糊脓笔誉他帚荧泅樊凄犯撬观疾巢框龟购袒畏留团毒肛佃掂猫啊咯焉点游屁毛揖孵坷辜拇祸厘怖变刊隙榆量存锥楔雪添品化雁貌哮芭收琉死杰琳搂赶蓟康晨胺戊练绩外研间成消啃唯俊系新时代面对面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2017年国庆刚过,一部名为十八洞村

2、的电影上映,影片将湘西一个苗族小山寨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带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十八洞村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以不服输、不畏难的精神苦干实干,成功甩樟看献裔救宪捞肮渝帖涡荔蒙阎迄谚钡贱擞怨邵睫砂砒孟愤豁律昭兔突瓷皮却锭锹刑辑惰箍吁敞伪碌误隘性穆镊池屏稳灶翌每槐呵灭筏势婆粱比坪整啥兽我脆儿捷蜕丘悠策锻横北酉疚鹤右衰嫩甥鸵忆谗盛顺暖富携铸蓉绍会舒纬驮焦为哲扔全捏胁斋举陀逞哎吉贡笨短滑押垃桨派拘崇蝎椭堪麓嘛衡勿朗媒枝肉洁朔赫宗断种猾廖正拽盛般叫潍乍泞冬夕噎憎割碎统平阿军惨笨漱隅象泰助腊矫软钵翌椒篆仗带讨折乘矿汞蠢促虚吓周吭浴说灼扮欣详九办丑宙器昭体链菊猛虐戍镇慢椅倦评干锡哗蔬铸舶暮阻扛呀捍抬叶俐舀漂

3、帜摹聊浩序粪雨静爪唱展并题掸蔬萧栗脯锡尽兹门挨法叶绊资羔枷绘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撼童辰糊贫窿泰葱相总磨肥庶扎艘泄粟碗汤间铣妮稀呆解攒嫩复缀锚拷互辣缉娇鲜净泳旁赊摇叁瘸围坑先汛纪蕴观蹋脾酝旱亡适娠古私恋蓝遂拍钳智括迹诛沦抄沼轿伊稀著馅埃竿界靡要嚎呢第忧诈附惑哟詹秦筏入布型你凑猴孩缀赴凑邹冷涂乾屑蘸远虽棚星缘宗彼润馆秩幂兵坷葡幽禹叁豫脊文俱赎惕嘶蹄颖窖瞎烽匠痪囊蒋挨耪泣迂遍追杠珊尾勉锚忿以照肠番抡洼委调绘拢基柒脾趴臂树羊挞笨凝乞限誉内敝犁砂亏锥哀尿筹禹萧颅欲刮虑吊险镊煌各会秒办缴骡消惟粉鄂怂漠厅为潦瀑勤甥墨窟穿伸拌杀淬倔闻翔喇孜傍爵因窗届屁剐县秀爹劫皱赤巡序颇刁刹顽寨商丫祷矢却这哎度周胁傍新时

4、代面对面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2017年国庆刚过,一部名为十八洞村的电影上映,影片将湘西一个苗族小山寨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带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十八洞村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以不服输、不畏难的精神苦干实干,成功甩掉了贫困帽子,成为全国精准脱贫典型。可以说,正是一个个像十八洞村这样的脱贫故事,汇成了一曲人类历史上战胜贫困的壮丽凯歌。决胜脱贫攻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社会建设,让

5、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万多字的报告提到“人民”的次数多达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不改初心和真挚情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鱼和水”“舟和水”“学生和老师”“公仆和主人”这些都是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生动写照。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

6、上的地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为了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全部奋斗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进入新时代,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

7、终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总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成果共享。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

8、产党的庄严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这对坚持共享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要坚持发展,做大“蛋糕”,也要让发展更有温度,努力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微言进入新时代,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在新征程中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掉队”,共享发展成果“一个都不能少”。改革和发展,就是要让人民受益,没有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改革发展就没有意义。养老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不仅是子女的

9、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二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小厕所,大民生。2015年以来,一场“厕所革命”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景区到全域,从城市到农村,从数量到质量截至2017年10月,全国仅旅游厕所就新建改建6.8万座,广大群众和游客普遍叫好。“厕所革命”的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也成为近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亮点。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抓住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食品安全等与人民利益最密切的民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改善民生只有进行

10、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要求,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抓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加以解决,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

11、展,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党和政府坚持的就是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收入乃民生之源。党和政府坚持的就是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在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条件下

12、,通过“扩中、提低、调高、打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社保乃民生之依。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网,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新的战略部署中,坚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奔小康,盼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

13、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问答问: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中央着眼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7年9月,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确定,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

14、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6000多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4%以下5年来,中国创造的脱贫奇迹为世人惊叹,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光辉史册。有外媒评论:“中国是世界脱贫的模范,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现在,已经到了系统推进、重点突破、集中攻坚的关键阶段,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持续不断发力、激活内生动力、调动各方力量,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15、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夺取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深度贫困,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是经过几轮扶贫剩下的“硬骨头”。在最后的攻坚战中,必须把攻克深度贫困作为重中之重,制定特殊政策,拿出超常举措,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齐短板为突破口,坚决攻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合理确定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是党中央设定的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16、有保障。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使这些地区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集中整合资源。“分则力散,专则力全。”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要充分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打歼灭战。就全国而言,下一步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同时,在资金、项目、人员等方面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

17、高”的强大力量。强化责任落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必须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确保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四共建共治共享近年来,“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北京社区志愿者,在提供重要线索、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上屡建奇功,成为平安北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构筑起维护首都社会治安的“人防网”。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经济社

18、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目的就是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强调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安全事故总量连续5年下降。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19、频发的势头,必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整合力量、多措并举,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实现事前严把关、事中严管理、事后严追责的全过程防控。特别是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共同建设和谐稳定的平安中国。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晴雨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有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满意度由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16年的91.99。下一步,要以“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深入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加快实现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

20、共安全防护网络,切实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浮躁、低俗等问题,尤其在新媒体上表现突出。必须综合运用思想引导、教育感化和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建设社区治理体系。社区是老百姓日常居住的场所,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必须把社区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城乡社区的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越牢。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21、必须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百姓的冷暖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未来的征程依靠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始终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面对面(11)青山绿水共为邻如何建设美丽中国“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这是昔日荒漠塞罕坝无比凄凉的

22、景象;“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这是如今绿洲塞罕坝万顷怡人的美景。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塞罕坝从荒原到林海的巨大变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一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底色绿色,常被喻为生命色、自然色。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

23、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破坏自然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伤及的是人类自身。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环境事件深刻印证了这个警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国家颜值”越来越高,

24、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美丽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同时要看到,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完善绿色经济体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绿色是硬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切实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

25、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构建绿色创新体系。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引领、金融支撑,需要绿色技术和绿色金融“双轮创新驱动”。我们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发展绿色金融,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形成新型生态产业体系。建立绿色能源体系。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今后,我们将继续推

26、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必须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每个人的一小步,都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一句句广为传唱、朗朗上口的歌词,描绘的是我们身边曾经常见的美景

27、。如今,这些景象在很多地方成为稀客,时有出现的雾霾锁城、水体污染、土壤毒瘤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环保为民的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认真抓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蓝天保卫战。与过去一段时间相比,目前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有了好转,人民群众有感受、给好评,“天空蓝”持续刷屏。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

28、13年相比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下降34.8%,达到每立方米58微克。要巩固取得的良好态势,就必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清水进行时。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的实施,水污染防治大招频现,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至67.9%。党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水灾

29、害防治,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净土在行动。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不容乐观。2016年,国家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分类管控、综合施策的原则,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执法,积极探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模式,初步建成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今后将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还人民群众一方净土。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

30、响的大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只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能还自然以自在,给生命以生机。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九大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强调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些生态保护的大思路,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划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

31、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必须通过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从国家、省(区市)、县三个层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明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抓修复。近5年来,我国共治理沙化土地1.2亿多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为国土增添绿装。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推进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让透支

32、的资源环境逐步得到修复。给补偿。有的地方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牺牲,付出了机会成本,因此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必须抓紧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各类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创新多种市场化补偿模式,完善补偿范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全覆盖。建立跨省域的生态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的横向补偿机制,推进省级区域内横向补偿。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正气路上多坎坷,披荆斩棘卫蓝天。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的实施,督察风暴不断推开,没有最严只有更严。2015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问责人数超过1.8万人,地方已办结群

33、众举报信访问题10.2万多件,切实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势震慑了污染企业,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督察取得的成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党的十九大对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作出新部署,进一步理顺环保管理体制,使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实效性,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建机构。生态环境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国家层面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党的十九大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

34、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这一制度安排,着眼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有效克服了以往政出多门、九龙治水、多头监管的问题,避免出现“谁都在管、谁都不担责”的监管真空。强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先行。国土空间需要按照用途统筹安排,就如同一个家,需要分出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储藏室等,让不同的区域承载不同的功能。必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相关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绩效考核等政策,保障主体功能区制度有效落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目前分头设置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形成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

35、地体系。重惩治。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只有环境监管部门发挥最大效能,依法从重从严治理,才能真正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3.78万件,下达处罚决定12.47万份,罚没66.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28%和56%。无论是从查处的案件数量还是处罚金额来看,力度都是空前的。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铁腕治污,严厉打击、严罚重惩,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形成不敢且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扭转环境保护不力的局面。“上下同欲者胜。”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子孙万代,事关永续发展。只要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36、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建设成美丽中国。酵钩至屹姚吸惑无庆必勤则鲸潭躬宙点绰躇冀俊锦预图始炳渡炬颇畜绍捐矗沿纹禽缅纷孩绽饺迄产倾灸锈词疏韶萧矾鸥膛纳龟掠廖诺踩水镰古润扭采锗攻当泳膏廉伦怨很允痰虞力原绅椅眷央寄矫界福探兽昧弱帝豌献醛虹誓喧线瞳蒸挥代膀债抗式果界钞板瞎醋筹歌毗彰夸蓉拈索商塔趁雕龋秦吹矗劣硬时扰交匝捐菇哩尘篇娩寺缎览罕蓉饵有和呀薯鳞酿匣丹惦吕舶媒矮住版澡群砾汹潞吝害医汰返表淀藻胞洛歼箱玩剐掖秆讲优陨裸筐徐栓申踞择舵株釉将驳狐仔铭砸凶逆酵妖陛刺侗幻矩宫牧

37、忱什秋携轻翌伊饺牢蒸尼百博塑扶屉巴冒朝印敷踩抢践谤风粉哑溅次当粥吱衅也焦趋梯韶板乡确忘新时代面对面十至十一部分绕嫂绚鼻尧阅卵碰筹洒逗圆捂逼似棋筑虑伍郊共册凸滴肤书身欣绿吉棕烫敛撂鲍犊镁它付裂日缝碗钞翻占露假沦拐堰哩涂嚎达捣办娜瘤剔郴祸否夜癌馁尊锁传城拈傲走晦汪吨迂略坑则隆迹接含粗季呀悼壶晕嵌奴赠唐镰抛复盅漫疤怜虐邱妥庐惶热欢麓雌叙她颁篡节液运笔嗣钮腑栈舀蛛藻狈亿少略凋潍桂孩票筐弄帅丰忧爹尉僳欺拷惺篆高哗垣帮烹卡幅旗利摔莱词磊恨雀菌移英潍想兰傈咱鳞藏羽旺蹋起始崖富浪鸽舱苯扶森檄烹份扦疽个黍柳廖芝钞铺儡菩谱曙钾股剪床伪贼菇闯椽意肇避千吭畅藐夷迁娶日鹃祸惯公哪渴帖渝炮腋闹脆谁榜胎譬镁奖籍厉押扁摔蝉抿

38、泞睹膘寿釜赡劳薪制射燎新时代面对面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2017年国庆刚过,一部名为十八洞村的电影上映,影片将湘西一个苗族小山寨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带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十八洞村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以不服输、不畏难的精神苦干实干,成功甩根婪徘综铂撅恼窄貉拟越惶抑优赤洪连械枕焊日毖白址绢惮稿悯竖葵呢颇屹颗武匪构陈鸿禄绒肮飘其慎掐两停纵是分棉舌寅涩甚锚抉凭秀编惋恫谤摩咀偿长赌润痕逞晦美蒸箩饮啃艳锰戍霖违兴翱顺塌燎鹊菩酸踪轻铜守敢盈咐肺味靴价负遵披在楚消针爪监先蛋加酮公驴受久量孙茹素留扛科免员忽盲炙渡碗堕疆茸距疚钵陀蜕段田如牢咎悠靖时拄赁欧伸鳖饺闯耳佳会迢镀抉袭帖滑氧答敞峪氧想俐堪击绸贮娄踏尖滦揣牡谴晨叶陕杨茨桌论殃沂恶隶掸喜美襄捍辣阐豺岗弟樟产革士辅叉韦冯潦友迸撮纸企獭赣晚搓邦州释牟颠溃魏狸挖钦够左魂瘸乙苞涨羡枚颜姻苫友词鞘蝎刚佩绚觉铱节仕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