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764463 上传时间:2021-03-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编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时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科学编制、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市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 全面推进“三化一园”发展战略,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经过建市以来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市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指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翻两番、二十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化、 市场化、城市化和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和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走上了奔宽裕小康的快车道。1、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5.7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14.5% ,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7% ,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3.1% ,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7.2%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步伐大大加快,旅游、商贸、物

3、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初步形成,非公经济比重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 年的 39 :26 :35 演变为 23 37 4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13.2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1.93 倍。顺利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的阶段性任务。2 、城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到32.5% ,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 亿元。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基础设施和城镇、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批重点工业园区迅速发展,先后有一大批重大生产力项目建成投产。市区和各县(市、区)中心镇建设迈出新

4、步伐,建成区面积扩展,城镇人口增加,面貌焕然一新。3、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成效。“十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行政区域调整阶段性工作顺利完成,撤消飞来峡区和英红区, 撤并乡镇 63 个,并村及村改居工作效果良好教育、卫生、交通资源优化整合取得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建立新型粮食流通体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新的公共资产管理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顺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4、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主动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利用外资、民资,“三资

5、”企业和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台泥、海螺、建滔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开始到我市投资落户,初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产业群和开放型的经济格局。到 2005 年,年出口额达到 9.3 亿美元,比 2000 年增长 3.8 倍,年均递增 30.9% 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74 亿美元。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和农业良种良法进一步推广运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强化和巩固,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加强,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扩大。成功抵御了“非典”和禽流感的袭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普遍重视

6、,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有较大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扶贫开发取得新的进展,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6、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288 元,年均增长1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18元,年均增长6.1% 人均生产总值达9110元,约合 1120 美元(按 8.1 元:1 美元折算)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文化、娱乐等非食品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7、。“十项民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正向宽裕小康迈进。(二)“十五”基本经验回顾总结,主要有十个方面:一是坚持更新观念解决干部的精神状态问题。大力倡导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使山区干部从传统农业观念转变为发展工业观念,从等靠要观念转变为奋发有为观念,从计划经济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观念,大胆起用有干劲、有能力、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逐步提高山区干部的待遇,使老百姓普遍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坚持用“三化一园”战略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清远市情的发展新路。在充分调研、借鉴吸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化一园”发展战略,以

8、工业化为核心、市场化为导向、城市化为载体、“后花园”为依托,四个“引擎”一起发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三是坚持用“六个坚定不移”方针解决工业化滞后的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强市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办好工业园区,坚定不移地营造“洼地效应”,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坚定不移地优化软环境,为清远工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四是坚持用“三化”思路解决“三农”的问题。积极创新思路,跳出就“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局限,以市场化的思维、以工业化的理念、以抓工业的力度发展农业,用新的理念开拓农村奔康的新路子,并取得初步成效。五是坚持用资源整合办法解决资源配置效

9、率低下的问题。针对我市资源配置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千方百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优化行政资源配置、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等,改善了投资环境。六是坚持用规模区域体制解决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针对我市区、乡镇区域面积小、财力薄弱、行政运行成本过高的不合理状况,撤消飞来峡区和英红区,大力推进乡镇撤并和村级调整工作,以扩大区域规模,降低行政运作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以规模区域促进规模经济发展。七是坚持用“近期抓工业、长远抓教育”举措解决脱贫奔康的问题。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规模学校的同时,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摆

10、上重要战略位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山区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扩大就业门路,加快解决清远脱贫奔康问题。八是坚持用品牌效应解决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的问题。大力培育飞霞、清新、英西、英佛、连阳五条旅游热线,积极打造“温泉、漂流、奇洞、山水、风情”五大品牌,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等品牌,举办全国龙舟大赛、全国漂流大赛、摩托车赛和阳山越野车大赛等生态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九是坚持用政治文明和法治的原则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把它作为加速清远发展、构建和谐清远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书记办公会议扩大制度、 市四套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等。 坚持依

11、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整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十是坚持用先进性教育成果解决发展保障的问题。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为清远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到作风问题立即改、热点问题抓紧改、 难点问题坚决改、 重点问题绝对改、 客观制约问题限时改,切实抓出成效。“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都需要继续坚持适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宝贵经验,依据新形势、新任务创造新的经验,努力走出有清远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三)“十一五”发展环境“十一五”是承前启后,全面建设

12、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环境。首先,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处在第五长波周期的上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持续深化,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新一轮产业国际大循环正在形成并呈现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分解与全球化重新配置的新特点。这为清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带来了新的机遇。第二,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经济将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行但同时,国内资源环境制约的压力与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加大。改革发展既处在“黄金发展期”

13、,也处于“矛盾凸显期”。这必将对清远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三,大珠三角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周边拥有低成本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地区流动。这为毗邻广佛都市圈、具有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的清远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接受珠三角经济辐射和产业延伸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清远也面临着与珠三角工业化启动时完全不同的发展环境,受到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这就要求清远不能照搬珠三角的工业化模式,而必须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广东省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

14、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的提出,更是把清远从粤北山区推向泛珠三角合作的前沿,为清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参与区域经济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新的空间。第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产业基础有所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服务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加快发展的承载力不断提高, 使我市在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可以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创造和积累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特别是吸纳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许多经验,为我市进一步融入国际和区域产业循环,培育新的增长极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工

15、业化水平偏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市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后阶段,工业化率约为34% ,比全省平均水平约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工业结构是以耗竭性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业为主体的结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的推动,产业乘数效应较弱,高技术生态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竞争力,中心城区已开始出现低层次产业占用宝贵土地资源的倾向。我市工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落后,国民经济总量处于全省中下水平。二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广东省( 48% )和全国( 40% )的平均水平。多数城镇只具备集

16、聚小规模人口的功能,产业的集聚度和承载能力弱,经济运营成本较高,延缓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直接为城镇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仍然不适应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东部地区、连阳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与南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三是市场化观念滞后仍然成为阻碍我市加速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首先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计划经济的观念、思维、体制在山区影响仍很深, 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方法来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处理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延缓了向市场经济

17、转型的步伐,也影响了企业转制、区域建制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四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我市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素有“珠三角后花园”之称。近年工业项目引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资源换增长”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市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工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制约我市的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开创我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18、建设的新局面。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创新发展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三化一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和谐清远、绿色清远、活力清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发展战略“三化一园”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是强化生态产业聚集区和生态城市功

19、能,全面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在更高层次上加大实施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发展战略、发展体制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战略。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趋势,以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走产业结构更优,科技含量更高、生态环境更好的具有清远特色的集约型跨越式工业化道路。要培育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向工业化更高阶段迈进。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

20、作用,同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清远向工业强市跨越式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重点发展高技术的资源性产业,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及顺应技术进步趋势的战略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尽快培育一批具有重点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发展规模经济,合理布局,把污染源控制在最小范围,用新技术解决环保问题,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绝不破坏环境,以不断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城市化战略。发挥后发城市化优势,将地理生态条件、历史人文资源与时代风格充分结合越来, 按照“超前规划, 注重

21、特色,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总体思路, 超前规划,高起点建设宜居、 宜业的人文生态城市。 坚持城市、生态、产业、文化、社会协同推进,着力创造最适于生活、创业的现代城市体系坚持城乡统筹、系统规划,突出重点、梯度推进方针,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 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及乡村协调发展格局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化同步推进, 用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坚持适度超前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着力培育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城乡软硬环境,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坚持构筑与区域发展态势相适应、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城市空间格局和产业布局,保留发展空间,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化城市长效管

22、理机制,积极培育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要形成城市开放态势,努力融入大珠三角都市圈,成为大珠三角辐射泛珠三角的重要中心城市。市场化战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统筹和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消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以市场观念引领山区观念更新,以“三化一园”战略统一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市场监管工作,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努力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科技体

23、制改革,培育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后花园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造就既有较发达生产力,又保持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和体制优势,做活“山、水、绿、文、人”等文章。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城市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水源保护与涵养,建立统一协调的水系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林地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适度开发,打造粤北品牌文化,以北江、笔架山、滨城等自然山水构建清远山水城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

24、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为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好珠三角生态屏障。实施“三化一园”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和完善发展机制强化自主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发展目标从“十一五”到202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 年,实现gdp 比 2001 年翻两番,人均gdp 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20 年,实现 gdp 比 2010 年再翻两番, 人均gdp 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清远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集聚区,宜产宜居的新型生态城市,融入珠三角,成为广佛都市圈北部中心城市,连接泛珠三角的经济走廊。“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 左右, 2010 年达到 730 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5% ,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明显改

26、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 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取得明显进步,二、三产业比重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提高,高技术特色生态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预期调整为12 :48 :40. 体制创新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0% 以上(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更趋完善,县城和中心镇和谐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27、12 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 以上,环保综合指标达到88 分。科技文化更加繁荣。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得到加强,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以上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 年。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贯彻落实“五个统筹”取得新成绩,政府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日益完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程度显著提高,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深入人心,城乡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人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

28、社会形成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氛围,全体市民和谐相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0% 左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以内。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人民普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普遍得到更多实惠,普遍过上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实施“三化一园”战略,核心在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围绕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培育大园区,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总量有效扩张,

29、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充分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推进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的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依靠自主创新,大力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向资源性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生长的高技术资源性产业和高新技术战略产业转型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型集约化农业转型。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高技术资源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生态型农业相协调,三次产业配套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从整体上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优势产业群1、培育支柱产业群,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资源性产业。利用国际国内产

30、业转移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用新技术,合理配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型工业,扩大产业链,带动水泥、陶瓷、有色金属加工、农产品加工、电力工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挖掘水电资源开发的潜力,努力争取煤电和核电、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及技术改造力度,做大电力工业以陶瓷工业城为重点,做强陶瓷工业以英德、清新为重点,发展水泥工业,积极支持海螺水泥、台湾水泥、浙江水泥、广英水泥等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力争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的水泥生产基地,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发展各种水泥制品,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形成以水泥为基础的大建材产业。依托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

31、为主的食品工业, 以营养、卫生、方便食品为重点, 以双汇、温氏、天农等大型食品加工项目为基础,尽快形成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果品加工和粮油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把食品加工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提升特色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继续主动、积极地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制鞋皮革、电子家电、纺织制衣、五金制品、玩具制造等加工工业。依托重大项目, 包括联泰等纺织服装项目, 广硕、万国等鞋业项目,毅力、华电等家电电子项目等,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

32、,培育骨干企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规模生产,依托主导产品,大力发展配套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3、规范发展再生资源行业。按照“入园管理、规范有序、政策扶持、做强做大”的原则,利用清城区龙塘、石角两个镇长期形成的庭院式分散拆解废五金、废电缆和废电子产品的基础,立足国内外原料大流通、大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的高标准,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快龙塘、石角两个再生资源示范园区的建设,抓紧规划建设中国(清远)循环经济产业园,探索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子,打造全国铜、铝、铁深加工基地。4、培育战略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要求,培育一批对

33、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积极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加快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争取每年引进和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项目,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的高技术工业中心和研发中心。力争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新材料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一批战略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大集团战略,加速资产重组,促进约克空调、建滔化工电子等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规模生产和规范经营,做大做强,加大技改步伐, 增强发展后劲。5、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以市场

34、为导向,把重点放在有比较优势、有广阔市场的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上面, 集中力量扩大生产, 树立品牌,形成规模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育三大支柱产业和一批战略产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提升层次,形成规模支柱。 把招商引资的力量和重点放到引进规模企业,特别是引进世界500 强企业上来。积极培育内源型企业,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增强发展后劲。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以容纳更多大企业来落户,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来配套,使之成为吸引规模企业、培育规模产业和发展规模经济的良好载体,形成规模园区。抓住机遇,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引导,不断优化产业和布局, 使产业向某些有条件的镇、 村加速集聚, 把镇、村的经济规

35、模做大做强。(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支撑水平发展服务业是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空间、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加快发展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全面优化服务业结构。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及新型流通业。利用毗邻中心城市、珠三角、花都新机场,又是广东与外省南北结合部和大通道的特点,加快物流硬件设施建设,整合优化物流资源和要素市场,使清远成为南北物流的集散基地。围绕中心城区和佛冈、英德、连州等次中心城市,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装备,构筑与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及综合运输体

36、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在 107 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和北江沿线布局一批物流园区,在主要车站、码头、市场周边建设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重点建好水泥、陶瓷、农产品等物流中心和粮食物流体系,以及清远与珠三角和北部省份物流集散地。积极推进经营业态创新与整合,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推进流通现代化。加快连锁经营发展步伐,提高连锁企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水平。2、加速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是清远的一大特色,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后花园的战略要求统一规划,进一步整合配套,优化提升清远旅游业,实现集约式发展,打造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培育品牌效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软硬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

37、档次和素质要做好整体规划,准确定位,逐步开发,不断推出新项目,使游客感到常游常新,加强宣传推介工作,提高知名度,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重点培育清新、飞霞、英西、英佛和连阳5 大热线,着力打响清远漂流、温泉、山水、奇洞和风情等五大品牌,逐步解决漂流景区、温泉景区和其他景点景区的全市统一冠名,扩大清远旅游品牌效应。3、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以节地、节能、环保、绿色为导向,加快住宅建设,建立和完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重点搞好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适度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商用楼和经济适用房,逐步形成住宅地产、商业地产、高中低端地产配置合理的,具有清远特色的房地产业。4.积极发展金融及社区服务业。努力发展

38、金融业,积极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扶持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进一步整合和提高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和实体服务的功能,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营造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和经济组织面向社区、便民利民的服务氛围。不断开发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文化、社区保洁保绿等服务项目。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营造人性化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空间。5.规范发展中介及其他服务业。加快中介业对外开放与交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稳步发展产权、技术、人才、文化、体育、商务等行业经纪人中

39、介服务业。在加快政府部门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脱钩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类行业(专业)协(公)会,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工程装备配套服务业和技术服务业着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业机械服务,发展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力促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经营,按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价值高的产品。继续推进“八个五”工程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大主要农产品品改力度。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突出抓好粮油、肉奶、清远鸡、乌鬃鹅、阳山鸡、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烤烟、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产业链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的附加值。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村管理水平。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