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20XX十八大工作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98257 上传时间:2018-11-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总结】20XX十八大工作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工作总结】20XX十八大工作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作总结】20XX十八大工作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20XX十八大工作报告范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20XX 十八大工作报告范文 特征码 uuRwfsoXWfiXjCjuVWEe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 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 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

2、取得新的 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 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 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 第 2 页 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 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 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

3、不足,前进 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 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 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 加以解决。 在总结十年工作时,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

4、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 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 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 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 第 3 页 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 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

5、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 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 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6、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 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 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 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 第 4 页 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 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 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 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

7、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 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想。 三、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 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 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 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

8、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 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 第 5 页 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 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 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 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

9、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 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 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 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 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 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

10、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 第 6 页 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 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

11、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 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 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 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第 7 页 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 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 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 布局是五位一

13、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 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 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 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

14、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 8 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 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 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 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 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 世界最大发

15、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 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 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 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 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16、信!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 第 9 页 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 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 得未来,确保到二 0 二 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 0 一 0 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 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

17、基本建成,司 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 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 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 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 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 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 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 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 第 1

18、0 页 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 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 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 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 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

19、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 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 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 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 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 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 第 11 页 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 强、人民幸福安康

20、、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 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 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 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 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 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 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

21、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 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 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 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 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 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 第 12 页 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 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

22、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 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 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 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 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

23、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 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 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 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 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 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 第 13 页 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

24、问题是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 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 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 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 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 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 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 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

2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 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 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 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 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 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 第 14 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 高到新的水平。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6、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 制改革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 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 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 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 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 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

27、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 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 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 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 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 第 15 页 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以下重要任务: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

28、用,依法行使立 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 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 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 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 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 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 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 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 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 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 集民

29、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 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 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 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 第 16 页 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 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 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 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

30、民 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 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 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 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 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 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 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1、任何组织或 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 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 第 17 页 责体系。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严格 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 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

32、管 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 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 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 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 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 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 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 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 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 下运行。 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

33、爱国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 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 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 第 18 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 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 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

34、心和参 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 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35、、贴近群众 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 第 19 页 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 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 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的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36、领社 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 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 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37、、 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 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 第 20 页 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 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 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 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

38、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 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 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 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

39、、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 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 第 21 页 步前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 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

40、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 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 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 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 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 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 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41、服务,把立德树 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 22 页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 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 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 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42、。要贯 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 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 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 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 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4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 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 23 页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 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 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 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 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 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

44、救助体系,支持发 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 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 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 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 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 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 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 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 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 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 大疾病

45、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 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 第 24 页 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 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 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 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 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 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 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

46、群管理服务。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 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 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 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 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

47、 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 第 25 页 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 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 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 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 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 衡、经济社会

48、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 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 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 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 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 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 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 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 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

49、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 第 26 页 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 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 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 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 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 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 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 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 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 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