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871686 上传时间:2021-04-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_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_综论_兼与杨森林商榷_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余书炜本文有感于杨森林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一文而作。杨文提出的质疑总体上来说颇中要害,很有份量。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产生于国外,国内旅游学界对这一理论只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况。杨的质疑,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但笔者认为,杨文主观臆断较浓,而且显然杨对于“产品周期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而不是如杨所说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笔者将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力图能阐述清楚国外对这一理论所作的研究的全面状况,并就一些方面提出个人观点,兼与杨商榷。一、国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

2、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evolution )过程的一种理论。国外这一理论的名称有:Resort life cy cle (如Stansfield ,1978),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如But ler ,1980),Destination life cycle (如Cooper &Jackson ,1989),T ourism area life cycle (如Benedetto &Bojanic ,1993)等,译成中文可统一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下简称为“周期理论”)。从名称可以明显看出该理论有其生物学类比基础。1.周期理

3、论的产生与发展。一般认为(例如Meyer -Arendt ,1985),周期理论始于1963年W .Christ aller 发表的论文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外围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在论文中,Christaller 阐述了他观察到旅游地都经历一个相对一致的演进过程:发现(discovery )、成长(g row th )、衰落(decline )。不过也有人(Donald Getz ,1992)提出,周期理论产生的标志可以推前至1939年E .Gilbert 的英格兰岛屿与海滨疗养胜地的成长一文。1980年,R .Butler 对周期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他分旅游地生命周期为六个阶段:探

4、索(exploration )、起步(involvement )、发展(development )、稳固(consolidation )、停滞(stagnation )、衰落(decline )或复兴(rejuvenatio n ),并且引入了使用广泛的“S ”型曲线来加以表述(见图1)。此外,还有划分周期为五阶段的分法(例如Plog ,1973)。不过,国外学者在引述和研究周期理论时一般使用Butler 的六阶段周期模型。从Christ aller 的三阶段周期模型提出以来,对旅游地演进现象的研究主要并不在于阶段划分上,而更多的是集中于对各演进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的研究(Meyer -Are

5、ndt ,1985)。阶段特征的研究加强了周期理论对旅游地演进现象的描述力,并且也是运用周期理论于实践的基础。因为欲求在实践中运用周期理论,首先需要能够判断旅游地所处的周期阶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明确各周期阶段的特征(见表1)。在如上认识的基础上,周期理论的应用也由描述和分析旅游地的历史演进过程推广到了预测和指导营销战略与政策决策(其目的是延长生命周期)。换句话说,周期理论对旅游地演进特征的旅游学刊双月刊1997年第1期论文原名为:“The Grow th of Isl and And Seaside Health Resorts In England ”。论文原名为:“Some Con

6、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 UnderdevelopedC ountries Recreation Areas ”。作者(下同)参见旅游学刊1996年第1期。编者图1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 资料来源:R.W.Butler,“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 u-tion:im 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 res”,Canadian Geographer,Vol. 24,1980,P5-12详尽描述使它表

7、现出有预测力。依据这种预测力以及对周期阶段特征的描述,一些学者提出在不同的周期阶段应采取的营销战略和政策建议。例如,在探索阶段应该致力于环境保护;在成长和成熟阶段,如何管理变化以防止衰落则是优先要考虑的问题;一旦衰落发生,那么就应该决策是否有必要去复兴旅游业以及如何复兴(M artin &Uy sal,1990)。 2.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释因。R. W.Butler(1980),K.Debbage(1990)认为旅游地衰落往往与旅游接待量超过一定的容量限制或者过度商业化相关。因此,Butler建议说,发展应保持在既定的容量限制之内。Stanley C.Plog(1973)则把旅游地的周期与吸引

8、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群体的变化联表1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阶段特 征探索少量的“多中心型”游客或“探险者”;少有或没有旅游基础设施;只有自然的或文化的吸引物起步当地投资于旅游业;明显的旅游季节性;旅游地进行广告宣传活动;客源市场地形成;公共部门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接待量迅速增长;游客数超过当地居民数;明确的客源市场地;大量的广告宣传;外来投资,并逐渐占据控制地位;人造景观出现,并取代自然的或文化的吸引物;“中间型”游客取代“探险者”和“多中心型”游客稳固增长速度减缓;广泛的广告宣传以克服季节性和开发新市场;吸引了“自我中心型”游客;居民充分了解旅游业的重要性停滞游客人数达到顶点;达到容量

9、限制;旅游地形象与环境相脱离;旅游地不再时兴;严重依赖于“回头客”;低客房出租率;所有权经常更换;向外围地区发展衰落客源市场在空间和数量上减少;对旅游业的投资开始撤出,当地投资可能取代撤走的外来投资;旅游基础设施破旧,并可能被代以其它用途复兴全新的吸引物取代了原有的吸引物,或开发了新的自然资源 资料来源:译自Donald Getz,“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e”,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1992, P763. 系了起来,提出了心理图式(ps y chog raphic)假说:“旅游者按心理类型被划分为多

10、中心型、近多中心型、中间型、近自我中心型、自我中心型五类”。新开发的旅游地首先会吸引好奇心强、爱探险的多中心型旅游者;在旅游地变得广为人知之后,它失去了对多中心型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渐被占人口最大比例的中间型旅游者取而代之,旅游地接待量达到顶峰,进入了成熟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地也失去了对中间型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代之以与多中心型旅游者一样只占人口少量的自我中心型旅游者,旅游地也走到了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衰落。C.St ans f ield(1978)通过对大西洋城盛衰变迁的研究,指出它的客源市场部分由精英(eli te)向大众旅游者的转换伴随着它的衰落,同时也与美国城市的整体衰退有关。K.M

11、 eyer-Arendt(1985)在对格兰德岛的研究中,则把旅游地的周期演进与自然环境作用(侵蚀与风暴的破坏)、休憩开发的密度联系了起来。旅游学刊双月刊1997年第1期关于这五类旅游者群体的特点,详情参见:S tanley C.Plog,“W hy destination rise and fall in popularity”,Cornell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73,P13-16;或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P83。C .Cooper 和S .Jacks on (1989)在对男人岛的研

12、究中指出,它的明显的衰落归因于英国海滨胜地总体受欢迎度的下降,以及它自身不能够保持竞争力。K .Debbage (1990)在对天堂岛的实例研究中研究了旅游业自身的竞争性结构对旅游地周期的影响,他指出,旅游地将因企业的兼并而出现寡头垄断的竞争环境,而这通常与旅游地的停滞、衰落阶段相伴随,因为寡头垄断者为避免相互间的激烈竞争以实现相对稳定并通过协议瓜分市场,往往不惜以放弃创新和产品多样化为代价。D .Getz (1992)通过对尼亚加拉瀑布的研究指出了有意识的规划和管理决策对旅游地演进的重要性:它们将促使旅游地不断走向复兴。C .A .di Benedetto 和D .C .Bojanic (1

13、993)设计了一个阶梯对数函数对赛普里斯花园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证实了他们的两项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战略与环境变化效果假设。后一假设的被证实表明赛普里斯花园的演进受到了战略变化和环境变化的正面或负面作用。K .M .Hay wood (1986)则指出,推动旅游地演进的有七种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见图2),这七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交通运输企业,旅游经营商、中间商,住宿供给者他们的还价能力政府、政治和约束性团体的力量(或支持或反对旅游业发展)反对旅游业或旅游开发的环境主义者和其他相关公众新旅游地的开发旅游者他们的需要、感知、期望和价格敏感度旅游消费的替代物现有旅游地

14、之间的竞争图2推动旅游地演进的力量结构资料来源:译自K .M ichael Hayw ood ,“Can the tou rist -area life cycle be made operational ?”Tourism M anagement ,1986,7:P1653.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验证及质疑。在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广泛流传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相关的争论,其焦点在于:周期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运用潜力以及影响旅游地演进的因素(Get z ,1992)。为了验证周期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国外学者进行了一些实例研究。例如C .S tansfield (1978)对大西洋城(美国)的研究、

15、G .Hovinen (1982)对兰卡斯特县(美国)的研究、K .M eyer -Arendt (1985)对格兰德岛(美国)的研究、J .D .St rapp (1988)对华萨加海岸(加拿大)的研究、C .Cooper 和S .Jacks on (1989)对男人岛(英国)的研究、K .Debbage (1990)对天堂岛(巴哈马)的研究、D .Getz (1992)对尼亚加拉瀑布(美国与加拿大)的研究、C .A .di Benedetto 和D .C .Bojanic (1993)对赛普里斯花园(美国)的研究,等等。这些实例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支持周期理论的基础命题假设,即旅游地有一个由起

16、步经盛而衰的过程。但是,实例研究的结果也引发了对周期理论的多方面的质疑:(1)对周期阶段划分的质疑。上述实例研究结果多数表明:极少有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完全符合But ler 模型所描述的那种标准的“S ”型曲线,而是表现为各种异常(尤其是在后部阶段如衰落、停滞旅游学刊双月刊1997年第1期Environmental Change ,指旅游地外部因素的变化,例如古巴导弹危机、石油抬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Strategic Change ,指有意识的、精心设计的管理决策,例如旅游地开发和向外促销新的旅游吸引物。阶段异常)(见图3)。图3多样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资料来源:K .M .Hayw ood

17、,“Can the tourist -area life cy cle be made operational ?”T ourism M anagement ,1986,7:P157 D .Getz (1992)则指出,在尼亚加拉瀑布,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而且没有单独完整的稳固、停滞、衰落与复兴阶段,它们是并存的,因为迫于竞争与为了获利,无论是在微观层次还是在宏观层次都不会允许停滞与衰落状态的长期存在,复兴的努力是一贯的。对周期阶段划分的质疑并没有完全否定Butler 的“S ”型曲线模型,只是证明了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相反,所举的种种异常是对它的补充。不过,由此Butler

18、模型的预测意义基本上被否定了。(2)对理论运用潜力的质疑。C .Cooper 和S .Jackson (1989)的实例研究结果虽然表明男人岛的演进过程非常符合周期理论模型,但是他们指出,周期概念同样可以应用于某一设施和行政管理结构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因此,一种能有效归纳起旅游地演进的所有方方面面,或者确定任何旅游地现处周期阶段的单一量度是不存在的。并且,对于一个具体的旅游地,它的生命周期反映着政策决策,因此,周期阶段之间的转折点只有在事后才能确定,而不能事先预知,也正因为如此,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因地而异的。所以,他们总结说,周期理论模型在预测方面毫无用处,它的用途只在于描述和分析旅游地的发展轨

19、迹。D .Getz (1992)的实例研究则表明,尼亚加拉瀑布的情况与周期理论模型并不十分相符。Get z 认为这说明周期理论模型对于尼亚加拉瀑布的旅游规划几乎没有用处。因此,Getz 建议说,旅游规划者不应设法去确定旅游地的发展阶段,而应注意监控和预测一系列与重要产品、客源市场和与影响相关的、能揭示行业健康及相关问题的指标(indicato r )。类似的,Benedet to 和Bojanic (1993)指出,如果要将周期理论运用于预测就需抛开“S ”型曲线,而去找出推动旅游地周期演进的力量,并预测其变化。K .M .Hay wood (1986)对周期理论的运用潜力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探讨

20、。他指出:(A )欲使周期理论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则需要考虑到以下六个概念和量度:分析单元(指如何界定“旅游地”,是一个地区、一个城镇、城镇内的某一特定区域、或是一座饭店等);适当的客源市场(指是把全体客源市场看成是一同质市场,还是应区分出细分市场分别考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与阶段(如图1、图3所示,旅游地生命周期有多种模式。由此Hay -w ood 还指出多种模式的存在暗示着有非同于传统的周期阶段存在);选择度量单位(除了常用的“旅游者人数”单位之外,还应考虑“停留长度、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分布、旅游者特征、光顾发生的时间”等);选择适当的时间单元(指是用年度资料,还是用季度、月度资料)。(B

21、 )运用周期模型进行的预测应该是条件预测,即不仅要考虑旅游者人数或支出与时间的关系,而且还须考虑进异质客源市场、营销战略决策和竞争地的行为等因素。(C )周期理论所建议的在不同的阶段应采纳的营销战略也只是一种假说,基本上未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并且,问题的关键不是旅游地在不同的阶段应采纳什么营销战略,而是怎样运用周期阶段的特征来形成、发展和评价更好的营销战略。旅游学刊双月刊1997年第1期Getz 列举了12个指标,分别为:旅游接待人数与增长/衰退率;首次光顾的游客占有的比例;客源细分市场的转移;相对于对比地区的停留时间与花费;活动方式(如参观的吸引物),部分供给(如吸引物,住宿),价格和需求弹

22、性;促销和其它相关的对需求的影响;可进入性与方便度;旅游者期望与满意度;商业利润及相对的竞争力;重新投资与更新改造;环境与社会问题;破坏游客和居民享受的因素。旅游学刊双月刊1997年第1期(D)推动旅游地演进的是七种力量(见图2)的综合作用结果。任何一种力量发生较大变化都会对旅游地的演进形成重大影响。而周期理论的描述易使人以为旅游地的演进过程是事先确定的,从而用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的演进过程进行描述的意义也受到了怀疑。因此,Haywood建议效仿I.Gross(1968)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做的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模型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E)作为总结,Hayw ood指出,周期理论除了“

23、旅游地终将衰落”这一基础命题假设之外没有别的什么意义。旅游规划者如果要想透彻了解如何去管理一个演进中的旅游地,就应该抛开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一概念。二、对国外研究的总结在国外,周期理论常被作为支持旅游规划必要性的证据而引用。根据前一部分的阐述,可以看到,现有的周期理论实际上包含有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1.基础命题:旅游地会经历一个由起步经盛而衰的演进过程,即生命周期过程。2.对周期的释因。3.对生命周期过程的阶段划分与描述。以Butler的“S”型曲线和六阶段模型为标准模型,包括其它的各种模型。4.对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描述。5.对周期理论用途的阐述。包括用于描述与分析、预测、指导营销战略与政策决策

24、以延长生命周期。应该指出,周期理论是一种假说。国外学者的实例研究基本上支持了基础命题假设,但是形成了对上述3、4、5部分内容的质疑。三、个人观点旅游地会演进,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旅游胜地与它在几十年、几百年前的样子都不会完全相同。周期理论则是试图揭示出旅游地的演进规律的一种理论假说。根据周期理论对旅游地演进现象的描述,可以看到周期理论有一基础命题(如前述)。该命题的前半部分,即旅游地有由起步走向兴盛的过程,毫无疑义成立。所以关键是命题的后半部分,即旅游地有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是争议的焦点。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因此,旅游地在起步之后

25、也必将趋向衰落及消亡。当然,仅如此作论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关键是要证明存在着使旅游地走向衰落的力量。在假设一旅游地完全不受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和竞争环境)异常因素影响时,可以下这样的论断:决定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是旅游地吸引力的变化。旅游吸引力是双向的,单独有旅游资源的物质存在并不一定就有旅游吸引力,同时还要求有旅游需求的存在。因此,致使旅游吸引力变化的有两个因素: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1)根据krapf的研究,从旅游活动产生以来,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基本未变许多(A.B.Bhatia, 1991)。这里虽然不能预见未来,但据此有理由推断:旅游需求类型具有一定的稳定

26、性。而同时旅游需求量是基本上呈逐年递增趋势。(2)对于旅游资源,则有着这样两个命题:a.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吸引力;b.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在于地区差异(李天元)。于是,依据这两个命题可以很自然地推出:一切构成地区差异的事物均可能构成旅游资源。根据以上两点,也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只要自然与社会尚未发展到彻底消灭地区差异(这显然不可能),旅游吸引力就不会必然衰退或消亡。从而只要人类存在,旅游地就不会必然衰落或消亡。根据这一结论,虽然旅游地终将消亡,但完成这一过程的时间将十分漫长,用周期理论来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显然不会有多少意义。然而,还应该看到,上述结论的得出是排除了外部环境异常因素(如地震、战乱、

27、经济萧条、新旅游地的出现等)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旅游地企业、居民和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经营环境的破坏作用(如旅游污染、旅游企业欺骗旅游者等)。它们能够使旅游地在走向最终衰落的中途就衰落下去,这一点可以从前述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如St anfield,1978;Butler,1980;Meyer-Arenelt,1985;Cooper其实质是强调一个旅游地在面临众多旅游地的竞争下如何像生物物种一般“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最直观的表现为旅游者人数的逐年增加。&Jacks on ,1989;Debbage ,1990;Benedetto &Bo janic ,1993)找到证据,在现实中也不难观察到。另

28、一方面,旅游地的政府和企业一般是不会允许这种“中途”衰落的长期存在,复兴的努力将不断进行(Get z ,1992)。并且外部环境的一些变化也有可能促进旅游地的复兴。因此,“中途”衰落与复兴将共存或继起。论述到这里,应该再回想起“旅游地会演进”这一点。通过人为努力或其他作用复兴后的旅游地没有与此前的旅游地是完全相同的(如美国的大西洋城),虽然仍同在一个地理区位,但旅游吸引力环境或多或少变了。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把旅游地比喻成一个“产品”,则这个“产品”不仅销售量会逐年变化,而且“产品”自身也是逐年变化的。因此,现有的理论模型由于只考虑旅游地演进中一个方面旅游接待状况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显然就不能够

29、很好地揭示出旅游地的演进规律。所以,这里将提出一个双周期模型(如图4)。图4双周期曲线长周期是指旅游地从起步到最终衰落及消亡的漫长的周期;短周期则是指旅游地在旅游吸引力环境保持未变的一段时期内所历经的周期,它可能完整也可能不完整。在短周期内,旅游地的演进只表现为旅游接待状况的变化。双周期模型的意义在于:短周期将告诫人们旅游地若不作出复兴努力,那么它终将会“中途”衰落下去;长周期则是预示在未到最终衰落及消亡之前,旅游地永远存在着复兴的可能性。仅此而已。最后,笔者并不同意杨森林将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只归结为技术生命演变的结果,市场学中的解释更强调的是产品间的替代竞争。对于旅游地,彼此之间的替代竞争同

30、样激烈地存在。尽管一旅游地在旅游资源的某方面会拥有垄断性,但是应该看到,几乎所有的旅游地都或多或少地在一些方面拥有这种垄断性。所以一味地只谈垄断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关键是,旅游地之间的竞争根本上并不在于“产品”之争,而在于客源之争。而很显然,受人口总数、经济发展水平、闲暇时间等的限制,一定时期内的旅游客源市场是有限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旅游地的出现,客源之争势必愈演愈烈。更何况,旅游这种娱乐形式还会受到其他的娱乐产品的替代竞争。例如国外新近出现了一种高科技产品“太虚幻境(virtual reality )”,据说它能使人在室内就可以如身临其境一般享受到外出旅游的经历,所以,持“旅游产品年代愈久、

31、价值愈高、愈能吸引旅游者”这样的观点才是真正有害的。像桂林山水,倘不加强环境保护和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中途”衰落则是必然的。主要参考文献1C .Anthony di Benedetto ,David C .Bojanic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Ex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P557-5692Donal d Getz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 e ,Annal s of Tourism Res earch ,1992,P752-7683K .M

32、 ichael Hayw ood .Can the Tou rist -Area Life Cycle Be M ade Operational ?Tourism M anagement ,1986,7:P154-1674K .M eyer -Arendt .The Grand Isle ,Louisiana Res ort Cycle .Annals of Tourism Reserach ,1985,P449-4565R .W .Butler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 ution :Implications For M ana

33、gement of Resou rces ,Canadian Ge -ographer ,Vol .24,1980,P5-126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旅游学刊,1996,(1):45477A .K .Bhatia ,International Tourism ,Sterling Publ is her Private Ltd .,1991本文作者:余书炜南开大学旅游学系研究生;天津,南开大学18-228信箱,300071(本稿收到日期:1996年10月11日;责任编辑:文立玲)深圳和拉斯维加斯旅游业成功发展的例子似乎能够证明,只要条件具备,世界上任何地方均能发展成旅游胜地。包括开发新

34、的旅游吸引物和改进管理、提高质量、加强促销等。即旅游资源的构成。因为在我们看来,旅游资源是旅游地所有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因素的总称,由于这些吸引因素几乎涉及旅游地所有方面内容,所以这里把旅游资源的构成形象地称为旅游吸引力环境。prog ramming of tourist regions.T he author maintain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haanxi mainly depends on the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such as manag ement and programm

35、ing.O n“the Theory of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A Discussion with Yang Senlinby Yu ShuweiT he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g row 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 ry of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the causes of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desti

36、na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potential uses,and vari-ous factors caus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s,and at the same time it raises the polemic 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the life circle after it has analysed the studies of the actual examples made abroad.the author maintains

37、 that every tourist destina tio n would evolv e and the theory of the life circle should be no thing but a theoretical hy pothesis that reveals the evolutio n law of tourist destinatio ns.T he author,disag reeing with Yang Senlin over his statement that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products is caused

38、by the evolution of technical life,holds tha t what is impo rtant is the substitutio n compe-tition among the products.Some Deep Thoughts on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ProductsA Discussion with M aster Yang Senlinby Li ZhouT he ar ticle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39、 products and co nceptual boundary of the tourist product,and arg ues with Yang Senlin on his view-point about tourist products as equivalents of tourist attractions,and even as tourist spots.T 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usage of the theory of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produ

40、cts could no t be negated;and that it helps tourism managers better g rasp the needs of the tourists and the move-ments o f the market,as it could guide the tourism manag ement,and so it deserves our fur ther exploration and study.On the Fo recasting Methods fo r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Investment

41、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gions by Contractby Wang Y uncaiForecasting the econo mic benefits of inv 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gions is a difficult problem.How to choose a more accurate forecasting method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problem.Starting from this point of view,the articl

42、e offers the three feasible methods of lo gical analogical appro ach,accounting behaviour metho d and systematic analyses. T hrough analysing and evaluating the three methods,it draw 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ree are all workable,and yet com-paratively speaking,the accounting behaviour method is s

43、uperio r to the logical analogical approach,while the systematic analyses are superior to the accounting behavio r method.O n the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M iniature Three Gorges and Its T ourism M anagementby Cao Shitu and Wu ZhengjiaT 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 n of the

44、 M iniature T hree Go rges forms a new tourist sig ht in the tourist re-gion of riching and enriches its tourist resources and sig ht-seeing content.However,throug h the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heo ry and practice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iature T hree G orges presents bo th good and bad prospects,in which lurk certain crises that would dim its optimistic manage-ment.And according ly,the authors offer so me retrospective yet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so as to reduce the hazards,and g ain more desirable benefi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