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0340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污水处理厂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特许权项目投标文件 工程设计方案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特许权项目投标文件第二分册 技术方案第一部分 工程设计方案深圳市兴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汕头市建筑工程总公司2006年3月3日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特许权项目投标文件 工程设计方案目 录1、概述91.1 项目简介91.2 项目背景91.3 编制依据101.4 编制原则111.5 编制范围111.6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111.7 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141.7.1 城市概况141.7.2 自然条件161.7.3 湖泊河流水文171.7.4 地形地势181

2、7.5 排水现状及规划192、污水处理厂概况242.1 规划年限及服务范围242.2 厂址现状及特点252.3 设计水量和进水水质252.3 出水水质262.4 污泥处理目标272.5 恶臭气体处理目标273、污水处理方案283.1 设计原则283.2 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283.3 污水污染物的去除303.3.1 SS的去除303.3.2 BOD5的去除313.3.3 COD的去除313.3.4 氮、磷的去除313.4 改良A2O工艺简介333.4.1 传统A2O工艺333.4.2 改良型A2O工艺343.5 污泥处理工艺353.6 恶臭气体处理工艺363.6.1 恶臭气体发生源、污染物浓度

3、和排放控制值363.6.2 恶臭气体处理工艺的确定373.6.3 活性氧技术原理383.6.4 活性氧废气净化装置构成403.6.5 除臭系统运行效果413.7 污水处理方案流程413.8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选型433.8.1 粗格栅433.8.2 进水泵房433.8.3 沉砂池443.8.4 曝气方式和曝气器443.8.5 二沉池453.8.6 污泥浓缩脱水设备463.8.7 消毒474、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484.1 工艺设计484.1.1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484.1.2 细格栅及沉砂池504.1.3 改良A2O池524.1.4 二沉池564.1.5 消毒池574.1.6 脱水间574.1.7

4、 风机房584.1.8 除臭系统594.1.9 污水处理工艺主要设备材料表614.2 总图设计664.2.1 布置原则664.2.2 布置特点664.2.3 总平面布置674.2.4 厂区竖向684.2.5 厂区大门694.2.6 管理区694.2.7 总图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94.3 厂区道路设计704.3.1设计依据704.3.2主要技术标准704.4 厂区给排水设计714.4.1 厂区给水714.4.2 厂区排水714.5 厂区进出水质、水量测量714.6 建筑设计724.6.1 建筑总平面设计724.6.2 单体设计724.6.3 绿化设计734.7 土建设计734.7.1 设计依据

5、734.7.2 工程地质条件744.7.3 设计标准754.7.4 地震设防754.7.5 基本风压754.7.6 设计原则及构造措施754.7.7 主要构筑物的结构型式与构造要求764.8 供电、照明、自控、仪表及通讯设计774.8.1 设计依据774.8.2 设计内容784.8.3 供电设计784.8.4 厂区照明814.8.5 自控设计814.8.6 仪表设计864.8.7 通讯设计874.8.8 电气、通讯、仪表设备材料表874.9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884.9.1 空调884.9.2 通风885、厂区消防905.1 编制依据905.2 消防主要措施905.2.1 总图905.2.1

6、建筑消防915.2.3 消防给排水916、节能926.1 编制依据及采用的主要标准926.2 节能措施927、劳动安全防护947.1 编制依据947.2 自然危害因素防范措施947.3 生产过程中主要危害因素防范措施958、环境保护988.1 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影响988.1.1 交通988.1.2 尘土988.1.3 施工噪音988.1.4 卫生988.1.5 固体废弃物998.2 运行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998.2.1 噪声998.2.2 恶臭气体1008.2.3 固体废弃物1018.3 污水厂建成后对水环境的改善1028.4 环境保护设计1028.4.1 采用标准1028.4.2 施工期环

7、保设计1038.4.3 施工完成后的环境保护1058.4.4 运行期间环保设计1058.5 环境保护结论1059、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和管理1069.1 实施原则和步骤1069.2 项目建设的管理机构1069.3 管理机构1079.4 劳动定员1089.5 设计施工安装1099.5.1 项目设计及施工1099.5.2 设备的安装1109.5.3 调试与运行1109.6 项目实施计划1119.6.1 工期分段及日程安排1119.6.2 主要工期控制点111结 语112深圳市兴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汕头市建筑工程总公司 1161、 概述1.1 项目简介项目名称: 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

8、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地点: 东莞市大朗镇水口村主管单位: 东莞市大朗镇人民政府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招标代理: 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投标联合体:深圳市兴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汕头市建筑工程总公司1.2 项目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区域人口的急剧膨胀,必将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目前,这些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为了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珠江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总体目标“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

9、清”,东莞市政府决定在近几年内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建设各镇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随着大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城镇重要基础设施的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城镇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寒溪河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持续恶化。寒溪河整个河道的天然产流量在枯水期已远小于其接纳的污水量,致使目前寒溪河完全丧失了自净能力。其污染将直接影响东江干流桥头段的水质,严重威胁着东莞市及广州市部分地区的饮用水源。为了保护寒溪河流域的水体,保护东莞运河和东江水,实现整个珠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总目标,同时适应大朗、松山湖科技园区发

10、展的需要,改善城镇投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城镇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势在必行。2005年10月,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根据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东莞市大朗镇总体规划修编、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中所确定的原则、城区污水处理厂规划红线图以及水质、水量等资料,并结合大朗镇污水的水质特点及排放规律,编制完成了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申请报告。1.3 编制依据1、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BOT)项目特许权招标文件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

11、2、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申请报告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表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1.4 编制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相关环保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2、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大朗镇及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建设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3、根据国情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工艺成熟、可靠,具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确保污水处理效果。4、整个污水处理厂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控制,实现电脑中央监控。5、妥善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污泥,避免二次污染。6、采取合理节

12、能措施,减少工程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1.5 编制范围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工艺、建筑、土建、电气、仪表、自动控制及通风的设计。1.6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1997年版)2、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2001年北京3、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4、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9、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

13、T5057-1996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1998版)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12、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年版)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14、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15、地下工程防火设计规范GB50108-200116、防洪标准GB50201-941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GBJ56-941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19、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20、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21、低电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

14、54-9522、建筑防雷读者论坛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2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24、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规范GB50062-922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26、电气装置的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63-9027、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2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29、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3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HG/T20513-200031、过程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和图形符号HG/T20505-200032、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FIG/

15、T20507-200033、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08-200034、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20509-200035、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20700-200036、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定GB50174-933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3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GB12348-19903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40、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4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4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43、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26-20011.7 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1.7.1 城市

16、概况大朗镇南临深圳市,东靠黄江、常平,北与东坑为邻,西依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至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8.10km2。依据大朗镇总体规划(2001-2020),大朗镇近期(2005年)总人口为31.0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9.8km2,中期(2010年)总人口为36.5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2.87km2,远期(2020年)总人口为45.5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0km2。依据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东莞市中部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镇区围合的松山湖区域。北靠寮步镇,南临罗田水库,西邻107国道,东至杨朗公路,莞深高速公路从园区穿过,总面积为57.

17、31km2。改革开放后,东莞市凭借政策、区位、交通枢纽和传统侨乡等因素,靠“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即外推式占主导的发展过程),实现了快速工业化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目前,东莞经济系统的自增长能力较强,外部推力中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已基本完成,本地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逐步上升以及珠三角其它城市的竞争等,使得外部作用力逐渐下降。因此,东莞市必须抓住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地区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国际劳动空间分工形式的变化,加强自身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的建设。在集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国际经济和贸易空间(市场和渠道),加速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渗透,扩大本地产业和产品的

18、国际竞争力。未来若干年,东莞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治理与整顿”并重,解决90年代初城市“超”高速发展,特别是城镇用地利用率低和推而未建用地比重大的问题,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为:1)形成适合东莞市产业发展格局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中心城为纽带,连接西(广深高速公路沿线)、东(广深铁路沿线)两条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 形成“一中心多支点”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结构体系。2)重点抓好城镇建设用地的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规划确定的各阶段土地开发总量和人口规模,消化和吸收规划区内已推未建用地,合理安排城镇建设项目;根据中心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园区的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的建设用地范围,在土地开发的同时,节约和

19、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向拓展,限制新增建设用地的扩大,严格保护农业及其它生态用地。3)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强建成区传统风貌地的保护;建设与城市现代化、产业国际化相适应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各层次城市中心和居住地区,建设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城市形象设计。4)城市房地产开发必须重视非户籍常住人口的需要,提高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5)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高标准、布局合理、与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6)加速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为城市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建立现

20、代化、大容量、高标准、综合性的城市通信网络,加快数字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7)保护城市山、水环境,营造丰富的绿色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根据规划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和水源保护地,结合市区公园绿地、道路和河岸绿化、组团隔离绿带以及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的附属绿地系统,建设城市的绿色屏障和青山、碧水、绿地风貌,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1.7.2 自然条件东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而不酷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且多暴雨,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4.2.1 气温:年平均气温:22.1极端高温:37.9极端低温:-0.5最高月平均气温:28.2最高月平均气温:13.74.2.2 降雨量多年平均

21、降雨量:1724mm(71年平均)最大年降雨量: 3320mm(1959年)最小年降雨量: 972mm(1963年)最大月降雨量: 250300mm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其间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4.2.3 风向、风速东莞市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盛行东风、东北风次之,瞬间风速最大12级(35米/秒),平均风速10级(26米/秒)。台风是东莞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年平均有23次台风对东莞带来影响。1.7.3 湖泊河流水文东莞市域内水体96%属东江水系。东江每年给东莞市带来的平均过境水量多达255.7亿立方米,占本市总地面水总量的90%以上。东莞市年平均降雨量为178

22、8毫米,产生的河川径流量为19.94亿立方米。市域内现有蓄水工程415宗,总集雨面积575.3平方公里,总库容3.59亿立方米。有引水工程141宗,设计引水流量154.4立方米/秒,其中最大引水工程为东引运河。由于东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多受咸潮影响,故尚未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东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降水丰沛,径流量大,过境水多。市域内现有蓄水工程415处,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有30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33座,其余为小二型水库和山塘,总集水面积575.3km2,总库容3.59亿m3。引水工程:东莞市现有引水工程141处,最大的引水工程为东引运河,全长103公里,由东莞市的东北

23、部桥头镇建塘口闸,以无坝形式将东江水引入,流经桥头、企石、石排、横沥、东坑、寮步、茶山、东莞、厚街、虎门等镇区,从长安镇的磨碟水闸入海。沿线有大、小水闸20座,灌溉及排涝面积20万亩,并且解决沿线各镇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地下水:东莞市位于珠江入海口东部,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系受咸潮影响。境内地下水主要为浅层潜水,埋深1.52.0米。含水层为第四系的细沙层、粉沙层和亚沙土层。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主要由东部及东南部丘陵带渗透补给,洪水期亦有河水渗入补给。松山湖水库位于寒溪河支流松木山水上游,工程于1958年5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是一宗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其集雨面

24、积约54.2km2。水库设计水位25.53(珠基,以下相同),设计库容5399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4米,正常库容3970万立方米,校核水位26.32米,总库容6294万立方米。水库有主坝一座,副坝六座,溢洪道一座,输水涵管双条,水力发电站一座。大朗境内有寒溪河和及其支流从镇区内穿过。寒溪河水系发源于黄江镇大屏嘴,河道全长59公里,其中干流长28.6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在上游集流较大的梅塘水、松木山水和黄沙三支水上游分别兴建了黄牛埔水库、松木山水库和同沙水库。寒溪河原由峡口处汇入东江,现为运河所拦截,以峡口水闸与东江相通。1.7.4 地形地势东莞地形属平原丘陵型,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25、境内地形多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滩涂和水域等。从分布情况看,东南部多山岭,尤以东部为最,且集中连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m之间,坡度30左右;中部为丘陵地区,以成片低山丘陵为特色;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在3080m之间,是地势起伏和缓,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是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大朗镇南临深圳市,东靠黄江、常平,北与东坑为邻,西依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大朗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高,靠近大陂海地势低。大朗镇东南部为山丘,海拔高100160m

26、左右,其间有罗田水库、草之坑水库、水流石水库,南部为樟木头林场,无排水系统。大朗镇地质构造稳定,现状地貌类型为第四纪形成,山丘以粗粒花岗岩为主,少量斑状花岗岩,岩石分裂成大块,至风化溶解成偏红色土壤,堆积山坡。由于粒度较粗,易被洪水冲刷。土壤为偏酸性粘土。大朗镇地质条件较好,地基承载力一般在120180kPa,适宜于建设。有记载的有感地震700年来仅有数次,均在三级以下,属地震稳定地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属于丘陵地区,北靠寮步,西临大岭山,东面是大朗镇。区内以松木山水库为界,分为东南部和北部两个片区。东南片区靠近松木山水库的地势较高,约为30m左右,越往东标高越低,最东侧标高为10m左右。松山湖

27、北部片区与大朗交界处地势较高,自此处向东或向西地势均降低。1.7.5 排水现状及规划1、排水现状大朗镇现状排水为雨、污合流制,镇内排水系统较完善,但无独立的污水系统。雨、污合流通过明渠或暗渠收集后,分东西两个出口排放,西部出口位于竹山工业区,大朗镇主要排污口有3个:1)杨涌桥排污口:纳污范围为松木山、水平、黄草朗、薪马连、杨涌、洋坑塘、洋乌、松柏朗、黎贝岭、大有园工业区、大角岭工业区、金沙墩工业区、水口、海杨城居住小区。现状排污量约22,990m3/d。2)蔡边涌排污口:纳污范围为蔡边、长塘、圣堂、求富路、大井头、墩皇工业区、竹山。现状排污量约19,797m3/d。3)大朗高英学校旁排污口:纳

28、污范围为竹山工业区、高英。现状排污量约15,527m3/d。上述三个排污口中,除大朗高英学校旁排污口的污水进入东坑内河外,其余两个排污口的污水均直接进入寒溪河。大朗镇现状排污量为82,300m3/d,全镇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均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水体污染严重。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内现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即大岭山镇南部污水处理厂,目前处理能力为3800m3/d,其设计规模为3.8104m3/d。园区内莞深高速公路以南,现有分属各镇的部分村庄和其它建筑物。上述建成区的排水均为简易的雨污合流排水设施,其合流污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松山湖。在松山湖南端有三条主要排水通道汇入松山湖。其中一条接入松山湖边的大岭山

29、镇南部污水处理厂,根据现场调查其旱季污水量约为2x104m3/d,污水处理厂只处理其中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松山湖。其它两条通道从高尔夫球场和松山湖最南端接入松山湖,河道汇水区域大多为大岭山镇的镇域范围,未经处理的混合污水直接排入松山湖,对湖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上述排水河道是松山湖的主要污染源,雨季又是松山湖的重要补充水源。莞深高速公路以北规划范围内建成区的排水方式也均为合流制,其排水方向基本为向北,不汇入松山湖。2、现状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量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各镇内东坑内河、寒溪河及松山湖水库,致使各水体污染已十分严重,寒溪河水体水质已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0、V类水域标准。2)排水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排水现状设施零乱、分散、不成体系。3)排水体制较混乱。老城区基本为雨污合流制,有些新建城区和工业区采用了雨污分流制,但由于污水厂未建设,污水没有出路,仍将污水管的污水接入雨水管内,排出口均为合流的形式。4)大多数镇区无污水管道系统,污水和雨水就近排入明渠内,给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带来许多困难。5)许多镇区排水干渠设计标准偏低,断面偏小,水力条件差,而且,很多建筑工地泥沙、垃圾直接排入,致使渠道堵塞,渍水现象较严重,污染镇区环境。3、排水规划根据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第二组)所确定的原则,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范围由大朗镇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南片

31、区的两部分组成,上述两片的污水均汇入位于大朗镇境内寒溪河下游的污水处理厂。因此,规划近期(2005年)老城区仍维持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不变,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城区、开发区一律采用分流制。中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当旧城区改造时,部分区域的排水体制可随城市改造由合流制逐步过渡为分流制。建筑密集、街道拥挤的镇中心区难以改造,仍维持合流制。根据各镇建成区面积以及各镇中心区所占的污水量比例综合分析,规划远期各镇合流制部分占20%,分流制部分占80%比例。7.5.1 大朗镇近期重点考虑对寒溪河流域进行整治,寒溪河从西向东穿过整个镇,沿途有大大小小排污口不计其数,截污尤其重要。另外还有两个

32、较大的集中污水排放口,一个是该镇最北端的竹山污水排放口,一个是中心地区的水口污水排放口。因此近期主要考虑截流寒溪河沿途的排污口排出的污水,以及两个集中排污口排出的污水,且污水能依地势汇集到西北角的寒溪河下游,自流到污水处理厂。近期,在寒溪河两岸敷设两根截污主干管,主要截流现状直接排入寒溪河的污水。另外,从竹口沿富华大道敷设一根截污主干管,主要截流现状竹山排污口和水口排污口的污水。三条截污主干管汇合成一根主干管进入污水处理厂。根据大朗镇的用地总体布局结构,将整个镇分为四个区,即:中心区、北部片区、南部片区、象山片区。近期,污水量主要集中竹山、黎贝岭、松柏朗、黄草朗、水口、杨涌、沙步、石厦、新马莲

33、等地区,即为规划的中心区、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象山片区是依托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发展现代工业区,在中、远期污水量会增加。近期截污主干管布置如下:富华大道东截污主干管管径d1000,坡度0.001;富华大道中截污主干管管径d1200,坡度0.001;富华大道南截污主干管管径d1350,坡度0.0010.0055。寒溪河北岸截污主干管管径d600d1500,坡度0.0010.002;寒溪河南岸截污主干管管径d1500d2000,坡度0.001。总长度约为18715米。中期在体育路和富民路上敷设污水管道,管径d300d1200,坡度0.0010.003。总长度约为31160米。远期污水管道延伸到城区内各

34、支路,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5%。管径d300d600,坡度0.001-0.003。总长度约为13570米。由于南部片区现状无路网,建议根据其发展情况,在中、远期将其污水收集到寒溪河南岸截污主干管中。7.5.2 松山湖南部依据规划,松山湖南部规划区范围内的污水,以及松木山水库以东区域的污水均经污水管道收集,汇入大朗镇南部截污主干管。此区域规划为后期开发,其中6号地块规划为生活区、7号地块规划为工业区。道路及污水管目前尚未施工。截污主干管包括S8号路上的污水管、寒溪河岸边污水管和莞深高速北侧污水管。近期污水主干管布置如下:S8号路上污水主干管管径d600d1000,坡度0.000

35、90.0037;莞深高速北侧污水主干管双排布置,管径d600,坡度0.0010.007。最后通过一根d1350的污水管输送到大朗镇南部寒溪河北岸截污主干管。总长度约为14060米。中、远期污水管道延伸到园区内各支路,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北区、西区和中心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5%。管径d400d500,坡度0.0010.003。总长度约为20300米。按目前污水管网可研设计,大朗镇的污水主干管的管径为d2400,至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管内底高程为-1.27m。2、 污水处理厂概况2.1 规划年限及服务范围1、规划年限根据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设计年限拟定为:近期2005年,中

36、期2010年,远期2020年。而根据本次招标文件工程进度安排,污水厂在2007年才能建成投产。根据招标现场答疑明确,本次设计规划年限仅按近、远两期考虑。2、服务范围根据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第二组)所确定的原则,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范围由大朗镇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南片区的两部分组成,上述两片的污水均汇入位于大朗镇境内寒溪河下游处的污水处理厂。根据大朗镇总体规划,大朗镇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9.8km2,中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2.87km2,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0km2。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约57.31km2,根据区内地形变

37、化及近远期开发建设时序,园区规划为两片独立的排水区,即以松木山水库为界,分为松山湖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在靠近寮步镇设置一座集中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南部片区污水与大朗镇的污水一并处理,污水厂在松山湖的服务范围为12.13km2。2.2 厂址现状及特点根据东莞市大朗镇总体规划(2002-2020)以及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第二组),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位于大朗境内水口村以东,位于大陂海与黄江河的交汇入,规划控制用地为13.5ha。1、该厂址有利条件:1)厂址地势相对较低,大朗镇及松山湖南部的污水可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便于城市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2)厂址北侧靠近寒溪河,尾水排放便利。3)

38、厂址位于位于规划道路旁,紧邻金朗大道,交通方便;2、该厂址不利条件1)用地形状不规则(马鞍形),而且在厂区的西侧有一段长约270多米的河道穿过。由于该河道涉及的问题较多,近期必须保留,因此对污水处理厂的总平面布置带来较大难道。2.3 设计水量和进水水质根据招标文件及答疑明确,本次投标设计水量和进水水质参照东莞市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申请报告,按近、远两期分期考虑,不在论证。设计水量及进水水质详见表2-1和2-2。表2-1 污水处理厂设计水量近期2005年旱季平均流量100000 m3/d=4166.67 m3/h=1.157 m3/s旱季高峰流量130000 m3/d=5416.67 m

39、3/h=1.505 m3/s雨季高峰流量200000 m3/d=8333.33 m3/h=2.315 m3/s远期2020年旱季平均流量350000 m3/d=14583.33 m3/h=4.051 m3/s旱季高峰流量455000 m3/d=18958.33 m3/h=5.266 m3/s雨季高峰流量420000 m3/d=17500.00 m3/h=4.861 m3/s表2-2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mg/l)项目名称BOD5CODcrSSTNNH3NTP粪大肠菌群数(个/l)进水水质150320150353041082.3 出水水质根据招标文件及答疑明确,污水经处理后必须达到本项目环境影响

40、报表中该项目的排放要求,出水水质以环评批复为准。根据广东省水域功能区划,东江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体,环评报告审查批复意见,本工程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出水水质标准见表2-3。表2-3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mg/l)项目名称BOD5CODcrSSTNNH3NTP粪大肠菌群数(个/l)出水水质20602020811042.4 污泥处理目标根据环评要求,本项目产生的污泥、栅渣、砂渣将与城镇生活垃圾一起进行卫生填埋。因此本次设计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处理目标为:采用浓缩脱水一体机对剩余污泥进行

41、机械脱水,使污泥含水率达到80%以下,然后外运填埋。2.5 恶臭气体处理目标污水在净化过程中,会向环境空气散发恶臭气体,其主要成份为氨、硫化氢和甲硫醇等。根据项目环评报告审查批复意见,本工程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大气标准中二级标准。本工程恶臭气体处理目标为:对恶臭气体主要产生源(进水泵房(含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和污泥脱水间等)进行控制收集,防止恶臭气体外逸无组织排放,并通过除臭设备对收集到的恶臭气体进行处理达标排放,使厂界标准满足环评要求。3、 污水处理方案3.1 设计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招标文件、招标答疑、项目申请报告及项

42、目环境影响报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污水厂进水泵房(含进水闸井和粗格栅)的设备按20104m3/d设计,土建按远期规模设计。2、预处理系统(细格栅、沉砂池)按20104m3/d设计。3、生化处理系统(生化池、二沉池、消毒池)、污泥处理系统及附属设施的土建及设备按近期10104m3/d设计,远期按增加25104m3/d预留场地(远期总的处理规模达到35104m3/d)。4、根据出水水质指标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工艺成熟、可靠,具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确保污水处理效果。5、选用先进、可靠、节能的处理和控制设备,实现厂区自动化监控。6、采取必要合理的

43、节能措施,减少工程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7、妥善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污泥、恶臭气体及尾水排放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3.2 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本工程的处理对象为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城镇污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一般分为预处理(一级处理)和生化处理(二级处理)两个部分。预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物(包括推移的砂粒等),一般采用格栅、沉砂池和沉淀池等处理单元,可去除污水中20%50%的悬浮物。生化处理一般以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等生物化学处理技术为主体,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态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BOD5去除率达8695%以上。污水中的细菌在预处理和生化处理过程中可部分去除

44、仍必须有消毒单元才能将粪大肠菌群数降至出水要求。本工程对污染物的去除要求详见表3-1。表3-1 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厂的污染物去除要求(去除率)水质指标BOD5(mg/l)COD(mg/l)SS(mg/l)TN(mg/l)NH4-N(mg/l)TP(mg/l)粪大肠菌群数(个/l)进水15032015035304108出水()2060202081104去除率(%)86.781.286.775.073.375.0由表3-1分析,本次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特点如下:(1) 有脱氮(总氮和氨氮)和除磷(总磷)的要求,分别为75.0%、73.3%和75%。常规二级处理工艺,氮的去除率约为1020%,磷的去除率约为1219%,均远小于要求的去除率。为此必须选用同时脱氮除磷的处理工艺。(2) 本工程BOD5/N为4.3(4),BOD5/P为37.5(17),满足生物脱氮除磷的工艺要求,表明生物脱氮除磷完全可行。根据分析对比,本次设计仍采用改良A2O脱氮除磷工艺。选用该工艺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1) 城镇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工艺主要有A2O系列、氧化沟系列和SBR(序批式反应器)系列。经不断地发展和改进,目前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实用脱氮除磷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