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前言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与智慧主导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它的成长与发展是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引擎,具有高成长、强融合、多创意、低污染的特征,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朝阳产业。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突出“软实力”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势潮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可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整合与提升,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主动适应与把握经济新常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愿望,使全体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更加殷实,而且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
2、业摆在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在“十五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万亿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市也将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科学、持续发展,努力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本作出新贡献。“十四五”期间,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平均在17%以上,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加速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战略布局;是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东
3、方品质之城”、区“全面建成美丽幸福首善之区”的具体行动。为科学确定发展思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引领全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深入贯彻中共省委关于制定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k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
4、国文化创意中心的若干意见等要求,并与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区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地域范围覆盖全区,规划期限是2026-2030年,规划基期是2025年。一、发展基础与形势1.1 现实基础1.1.1 人文底蕴深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区是省委省政府驻地、文化教育重地、风景旅游胜地、人文荟萃高地、创新创业热地、宜居生活福地。辖区内有、西溪湿地两个国家5A级景区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泠印社、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宋城等知名景区景点;拥有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工业大学等名校和小和山高教园区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等
5、院校,创意人才储备充裕,文创产业功能要素都能在辖区内实现有效挖掘、利用和整合。1.1.2产业优势明显。一是占比高。2015年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完成增加值322.16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36.27%0“十四五”期间,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市文创产业增加值比重平均在17%以上。二是特色明。设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和现代传媒业三大内容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70%以上。三是名企多。培育了华策影视、宋城股份、顺网科技和长城影视、南广影视、艺能传媒、智玩网络等多家文创上市公司。宋城演艺和华策影视还入选第八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10家企业入围全省“122”工程示范文化企业,5家企业列入全省重点
6、助推上市文化企业。区成功入选全省“文化产业10强县(市、区)”。1.1.3平台推进有序。推进之江文化中心、国家广告产业园、中国O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三大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平台建设,引领区文创产业跨越发展;积极参与龙坞茶镇、艺创小镇、西溪影视国际小镇、云栖小镇、西溪谷、紫金众创小镇等“互联网+”和“文创+”新兴力量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数字娱乐产业园、西溪创意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467创意联盟、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创意产业园、画外桐坞文化创意产业园、东方通信和创园、电子商务产业园、香山文化创意园等平台功能。1.1.4产业服务优化。先后制定区“十四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区打造全国文创产
7、业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围绕“一带三圈五核七示范”的产业布局,引领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机制强化产业有序发展。成立区级层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建立与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例会、八大行业和园区联系人等制度,出台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意见(试行)、关于加快区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意见等系列政策。联合多家本土风险投资和私人投资者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金,完善产业资本要素服务。1.1.5品牌效应凸显。区积极打造“创意”品牌,中国O电视剧节目推介会、中国国际动漫节峰会等大型活动平台永久落户区,成功举办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和2016中国数字
8、阅读大会等全国性大型活动。西溪创意产业园等五大国家、省市级文创园揽获多项国家、省级奖项。以西溪创意产业园为例,汇聚了杨澜、潘公凯、刘恒、余华、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等20位名人,吸引华策影视、长城影视、东海电影集团、南广影视、艺能传媒等多家知名影视企业入驻,近年来区出产的作品有15部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文化创意领域的“人才高地”和“艺术高地”。1.2发展机遇1.2.1机遇一:产业政策环境。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出台,在省级层面相继出台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意见。在市级层面
9、相继出台了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区级层面制定出台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意见、关于加快区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积极传递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推手的信号,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L2.2机遇二:资本市场环境。2014年5月国务院新国九条颁布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加快了速度,为文创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资本市场环境。省出台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暂行办法等文件,促进全省形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区积
10、极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加强与小企业集合信托基金联系,搭建融资服务平台。这些有力的举措,切实帮助了小微文创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引导了文创大企业、大集团上市,“文创上市现象”正在形成。1.2.3机遇三:技术革命环境。当前文创产业的发展处于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潮头。文创产业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产业,一旦和新技术融合,产业将“核裂变”式的爆发与增长。致力于建设文化大省的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最为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全省拥有24万多家网站、3300多万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拥有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文化+创意”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集
11、聚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与用户的协同创新。1. 3面临挑战1.1.1 竞争加剧导致逐步丧失先发优势。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初期,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新建文创园区(如西溪创意园)、改造老厂区(如之江文创园区)等,吸引和扶持文创企业入驻园区、集聚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明显成就。随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在各地的贯彻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其他地区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不低,并且在土地资源、企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力度更大,有时后发优势反而明显,对区招引大企业、大项目造成竞争压力,出现了大企业引进困难,大项目储备不充分,发展后劲
12、不足的问题。1.1.2 产业定位雷同制约规模集聚效应。区辖内的很多资源还处于分散利用和低效运行状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坚持当初规划时的产业定位,引进的企业规模小且行业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导致园区产业特色不够突出,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同时,区内部分镇街、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协调与合作,产业定位雷同,在规划思路上竞争大于合作,没有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和差异化发展。如果不能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就很难将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优、做强。1.1.3 创新创意不足制约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
13、干意见,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作用更加强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创新与创意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区文化创意产业依然存在研发机构欠缺、公共服务平台运转效率不高、文化科技类孵化器总体数量不足、文化领域科技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偏少、复合型人才缺乏等普遍性问题;同时,对现有的高层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人才利用不足;创新驱动力与创意转化力的不足,制约产业融合发展,束缚企业做强做大。1.1.4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中国文化企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很多正在或已经搬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企业正在主导文化创意产业并购和资源整合。到201
14、6年底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占比将达到70%o区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着力寻求增长新引擎、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窗口期和全新的发展机遇期。区要努力使文化企业借助互联网的黏合作用,从智慧链、平台链、服务链与贸易链四大链条方面探索“接地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让“互联网+文化+创意”成为区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二、总体要求与战略目标2.1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
15、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省“八八战略”和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环境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度、知名度、美誉度和贡献度,做大、做强、做实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区。2. 2发展原则2.2.1优势利用,资源整合。结合区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调动各方力量,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手段,整合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积极探索高端型、创新型、融合型、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引领文化创
16、意产业发展。2.2.2园区驱动,集群发展。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经济规律,把集群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根据文化创意各行业的不同特征和规律,积极探索不同行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业配套、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等方面的机制和作用,提高产业集聚效应。2.2.3三力合一,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作用,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多管齐下、广泛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多方联动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2.2.4融合发展,转型提升。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及与其他产业的
17、融合与联动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培育产业新的增长点,拓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2. 3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以上、总量突破500亿。继续做大做强影视文化产业,重点培育数字阅读产业、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业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建设5T0个文创重点项目,提升5T0个特色园区楼宇,引进5T0家文创知名中介机构。做大一批文创企业集团,培育10家以上境内外上市公司,打造资本市场的“文创板块: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量优化与存量提升,全面打响全国
18、文创产业品牌区。三、产业空间布局架构根据省、市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布局和区近几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积淀,按照“核心+集聚+联动+辐射”的产业圈层布局模型,根据各种要素集聚程度、产业发展特点等因素,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十五五”期间区文化创意产业将继续坚持区打造全国文创产业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一带三圈五核七示范”的基本思路,同时结合地区发展新要求和重点项目的落户及带动作用,将“十五五”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布局提升为“一带三镇四圈八示范”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格局,即:全面提升以之江文化中心为基点的之江沿钱塘江文创带;全力打造以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之江文化创意园为依托的艺创小镇
19、全力打造以“龙井茶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集旅游、运动休闲、养生健身、文创产业为一体的龙坞茶镇;以西溪创意产业园、中国O影视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为两极,总体形成“两极多星一片蓝”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西溪影视国际小镇;以国家广告产业园和环大学紫金港校区为基点的“广告辐射圈”、以紫金众创小镇为基点”设计创意辐射圈”、以咪咕数媒与数字娱乐产业园等为基点的“数字阅读辐射圈”、以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基点的“体育文化辐射圈”,带动相关产业的聚集与融合;最终在“文化事业与文创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科技与文化融合、互联网与文化融合、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校文创合作、文创领军人才聚
20、集、文创金融创新示范”等八个方面形成全国文创产业示范性品牌,为“全面建成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实现物质共同富裕、精神共同富有”做出更大贡献。2.1 “一带”:之江沿钱塘江文创带以之江文化中心为新引擎,横贯双浦,连接宋城,整合中国演艺谷等重大文化项目资源,发挥之江沿钱塘江文创带的领航作用。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演艺、影视、信息服务、数字音乐、文化会展等产业。发挥产业园区的龙头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品牌优势、智力优势、经济优势、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辐射其他区域,带动设计服务、艺术品、动漫游戏、新媒体艺术、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宋城文化旅游景区、水晶城旅游
21、综合体、极地海洋公园等载体,打造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消费中心;依托双浦镇、长安沙岛临江的生态环境优势,以水文化、养生文化、运动体育文化为内涵,与娱乐、度假、康体、科教等功能有机结合,推动之江历史人文旅游、艺术体验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养生度假旅游协同发展。依托云栖小镇等发展载体,创新数字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教育培训I、设计服务等行业的电子商务模式与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全国云计算产业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建设,推动研究院和大学的有序建设,形成全国大数据产业集聚优势。依托之江数字视听文创产业基地、国际动漫游戏虚拟体验乐园、新媒体艺术展览馆等为载体,推动
22、影视后期制作、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推动数字产品技术研发平台、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数字产品体验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之江数字文化产品的研发中心、展示体验中心和交易结算中心。加快金融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丰富之江文化中心“四馆”功能,结合水晶城旅游综合体、旅游商业文化中心等在文化、民生、会展、旅游方面的固有优势,提升文化会展的配套与服务保障能力。依托国际动漫节分会场、文博会分会场等品牌活动影响力,积极承接国内外影响广、规模大、档次高的文化艺术展,打造一批与旅游业、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产业相关特色文化会展节庆品牌。2.2 “三镇”:艺创小镇、龙坞茶镇和西溪影视国际小镇2.2.1
23、 1艺创小镇艺创小镇以“龙象携凤、之江腾飞”为核心,创建区域范围包括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龙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和环美院产业带,规划范围北至梦园路,东至杭富路,南至灵富路。西至灵龙路,规划面积为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艺术品、教育培训、文化艺术、文化休闲、设计服务等产业。艺创小镇依托两所艺术院校,促进以“艺术+”为主题的各类要素加快聚集、流通与转化,即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两个世界知名艺术院校的人才资源,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和之江文化创意园的产业聚集优势,整合凤凰创意国际、凤凰创意大厦、象山艺术公社、艺术博物馆群、协同创新中心等资源,聚集“艺术+”和
24、信息经济优势资源,构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生活”三大系统,打造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国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和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实现“艺术振兴城镇、智造引领众创”,引领、影响世界。以书画、民艺、音乐为牵引,依托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创意学院等教育组织,带动面向“业界领袖”、“专业人士”的艺术教育模式,打造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以美术、音乐、设计、影视等产业为基础,通过凤凰创意大厦、中国智造中心、风景建筑设计集团和艺术集市长廊等为代表的文创机构,带动区域服务、产业前沿、本土品牌、创意产品若干层级创意经济,形成“文创智造+艺术众创”的国际化产业生态,打造全国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塑造
25、以象山艺术公社为核心的艺术人才驻留地、艺术生活社区、艺术文化体验区,形成以生产、生活、生态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结合区域中70%的绿化覆盖率,通过“生态公园、特色街道、慢性交通”三层空间网络的叠加交织,结合艺术节庆,形成“以公园构造空间、以节庆串联日常”的艺术生活系统,打造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2.2.2 龙坞茶镇位于市区转塘街道龙坞地区,东至留泗路,南至高尔夫球场,西至午潮山森林公园,北至外桐坞艺术村落,小镇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以“龙井茶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俗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精神、耕读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
26、怀旧文化、民俗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和运动健身文化,彰显茶乡农业生态风情。致力将龙坞茶镇打造成法国“波尔多”式的江南小镇、西溪湿地的姊妹篇、美丽的金字招牌。以建设风景优美、底蕴深厚、国际知名的茶乡特色小镇为目标,结合龙井茶文化、生态资源和文创产业基础,形成茶园风光观赏区、茶文化体验区、茶乡民俗体验区、文创艺术集聚区、体育休闲区、养生健身度假区等功能区块。推进国际茶博城与龙坞茶镇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茶乡自然风情旅游与国际茶文化体验、茶产业链大整合、大流通之间有效互动;规划“茶园漫步养生之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把外桐坞的“艺术和民俗”,上城康的茶、森林、水库、民宿,白龙潭的水、氧吧串珠成链,带动各
27、类特色村落共同发展;引入知名民宿龙头企业,以上城康“原本小筑”为代表,在龙门坎、大清、外桐坞等村社发展精品民宿,注重植入创意、民俗、文化元素,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推进大清谷时尚旅游基地建设,建设包括农家休闲品茗区、特色民宿体验区、高端度假区、亲子时尚运动区、自驾车露营基地等核心区块,兼具休闲游乐等多功能的时尚旅游基地;引导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以及农产业深加工发展,统一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2.2.3 西溪影视国际小镇西溪影视国际小镇依西溪湿地5A级景区花草之融、水系之动、飞禽之高、人文之灵,意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影视产业国际化的小镇,总体形成“两极多星一片蓝”的格局。“
28、两极”即西溪创意产业园、中国O影视产业国际合作试验区总部;“多星”即西溪银座、西溪乐谷文创园、浙商文化中心、省交通设计规划研究院等空间;“一片蓝”即影视产业推介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国际影视版权(IP)交易大会、影视国际名人大讲堂、国际VR/AR大会、国际动画电影推介会、影视产业国际化研究论坛等高端产业活动以及影视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和活动,既凸显一一“中国蓝”的传媒文化特色,又昭示着影视这艘文化之舟将乘风破浪,走出中国,走向深海,开创一片蓝色天空。2.3 “四圈”:广告、设计、数字阅读、体育文化等四大产业辐射圈3. 3.1广告辐射圈以国家广告园区为重大载体,推进广告产业慧云服务平台、国家广告产
29、业园信息交流中心、国家区域性广告产业教育研究中心、影视摄影、摄像制作技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功能完善。重点推进以数字媒体、互联网广告为代表的新兴广告产业和以机器人为特色的智慧产业发展,推进“一龙头一中心两基地”建设。整合影视制作、演艺会展、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优秀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依托区独特的区位、环境、产业、人才、服务及金融优势,大力发展影视广告、形象专题、产品专题、节目包装、宣传片制作、专题制作、影视广告植入等产业,打造“中国广告,示范”辐射圈。3. 3.2设计创意辐射圈依托浙大“智库”、留祥路国际创业创新街、科技园、浙大科技园等技术力量,围绕信息经济、智慧制造、工业设计、高新技术转
30、化和企业孵化等领域,打造紫金众创小镇,推动设计创意产业发展。依托技术市场、研发平台和知识社区等三大战略支点,打造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重点建设国际技术交流中心、校企合作研发总部、企业研发总部集聚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项目,把紫金众创小镇打造成为区又一设计创意新高地;进一步发挥之江文创园、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创意产业园、天亿家居文化创意产业园、画外桐坞文化创意产业园、紫东创意设计产业园等设计创意产业基点,提升区“设计创意”辐射圈的范围与影响力。3.1 3数字阅读辐射圈以咪咕数媒等龙头企业为基础,依托移动阅读示范基地平台建设,集聚行业内龙
31、头企业,全力打造数字内容产业新高地。深入挖掘区名人名家作品、影视、广告设计和动漫等重点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和创意设计力量,加强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开发和利用,以强化移动阅读产业链的培育。充分发挥文创产业资源集聚优势,推动与信息产业、智慧产业在数字内容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网络文学、出版发行、在线教育、游戏开发数字音乐及衍生产品开发生产等相关行业发展,构建数字阅读产业生态圈,助推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建设。3. 3.4体育文化辐射圈以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基点,整合体育、文化、艺术、影视、创意、时尚消费等多个业态在体育产业中的高端资源,提炼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运营项目和产品,把黄龙建设成为体育产业总部基地
32、中国体育创意产品研发与展示基地、国家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品质和影响力的电子竞技平台、数字体育娱乐体验中心。吸引社会资本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参与、投入,成立体育产权交易中心、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借力2018短池世锦赛、2019男篮世界杯、2022亚洲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创造的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激发运动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竞赛等体育文化市场潜力。3.4“八示范”:文化事业与文创产业融合等八个方面形成全国示范性品牌3.2 1文化事业与文创产业融合示范充分发挥文化中心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平台引领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省、市、区共同打造美术节、音乐节、舞蹈节、戏曲文化节、民间艺术
33、品博览会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3.4.2文化与旅游融合示范以“打造沿西溪、沿西山、沿钱塘江三大创意旅游生活融合实验带”为指引,加快推进宋城文化旅游景区”中国演艺谷”项目、之江文创园“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以西溪创意产业园、中韩文化艺术产业园等为载体的文化影视旅游,积极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延伸旅游产业链条。3.4.3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依托浙大科技园、数字娱乐产业园、科技经济园、转塘科技经济园、西溪科创园等科技高地,积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积极运用科技要素,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坚持以科技服务文创、以文创引领发展,实现科技文化融合示范新高
34、地。3.4.4互联网与文化融合示范以云栖小镇、西溪谷、云谷为主阵地,以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溪创意产业园、福地创业园和文三路电子信息街为主平台,打造集云计算技术创新、大数据运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智慧旅游、智慧楼宇、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内容产业等九大互联网与文化融合先行区与示范区。3.4.5影视产业国际合作示范依托中国O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建设、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暨中国影视产业推介会永久落户等发展契机,打造成为“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影视创作生产和出口产品译制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我国影视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成为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全国示范基地。3.
35、4.6区校文创合作示范发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高校在紫金众创小镇、云栖小镇、西溪谷等重大文化项目中智力支持,携手推进创意创业产学研平台建设,构建“名人名家+高校+培训机构+园区+创意企业”创意人才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文创领域区校合作的典范。3. 4.7文创领军人才集聚示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国家和省人才计划、市“521”、“325”等人才计划,将优势资源向高端人才汇集。完善人才筛选和鉴别机制,建立国际化的文化创意人才库。鼓励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与创新团队。3.4.8文创金融创新示范加快建设西溪谷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制定集聚区优惠政策,引进国内
36、外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探索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跨界合作,提供文创企业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文创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为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四、产业发展门类充分发挥区的人文资源禀赋和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以前瞻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着力发展具有区特色与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发展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按照“超前谋划,高点定位、分时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确定重点发展门类,集中政策支持和资源要素集聚,以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其集约发展;努力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实施产业梯度发展、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全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
37、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实现全区文化创意产业从增量优化与存量提升,形成以影视产业、数字阅读产业、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业为重点,设计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广告业为支持的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以文化创意产业优势门类带动其他门类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使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规模总量和发展效率均有明显的提升,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引擎。4. 1影视产业4.1.1 完善影视平台建设。完善西溪创意产业园功能,推进中国O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西溪电影科技城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西溪影视国际小镇建设;进一步推行“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星巢天使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互
38、联网金融与影视产业的融合,谋划构建影视融资平台;提升“西溪国际影视题材资源库”、省电视剧审查中心和“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等平台功能;搭建起文化影视产品国际贸易和项目合作的对接平台;完善集融资、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制作、审查、发行、放映“一条龙”的影视产业链,着力建设“产业链条完整、关联企业集聚、综合服务齐全”的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4.1.2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娱乐产业园、西溪创意产业园、云栖小镇“云计算”产业园、数字媒体艺术中心、影视后期设备共享等平台,引进国际先进的高科技数字化后期制作技术和设备,为影视企业的数字制作提供服务,建设以科技为驱动的数字影视基地。充分应用“云计算
39、与互联网技术支持,生产“大数据电影”,拓展互联网渠道,提高电影产业的转化率。4. 1.3培育平台型企业。做好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积极引进和培育在行业内具有引领作用的优质企业,着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促进华策影视、长城影视、南广影视、影视集团等影视龙头企业开启“互联网+影视”、“文学+影视”的互动模式,构建“内容+渠道+终端+衍生业务”的平台型综合传媒娱乐集团,积极掌控上游优质IP资源,充分挖掘影视内容价值,并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业务生态系统。4. 1.4提高品牌活动影响力。办好“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暨中国影视产业推介会”等大型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凸显“影视”效应。持续提升“
40、中国西溪影人会”等品牌的影响力;定期开展“西溪创意名家论坛”、“华策之夜”等论坛活动;积极组织影视企业参加戛纳电影节、美国电视节、法国电视节、东京电视节等各大国内外知名电影电视节,让影视精品走出国门。4. 1.5加强与国际合作。以西溪影视国际小镇为重大载体,搭建起文化影视产品国际贸易和项目合作的对接平台;加强与全球影业巨头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进入全球电影市场。致力打造与国际充分接轨、凸显影视与科技相融合的影视创意硅谷,以及世界级的影视娱乐内容的研发、孵化、生产与交易中心。4. 2数字阅读产业4. 2.1积极布局数字阅读产业链。以咪咕数媒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布局“内容产生一内
41、容包装一内容展现与运营一内容用户管理一内容衍生品开发”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开启“数字阅读+”计划,打造智能化、社交化数字阅读平台,拓展文学阅读、专业出版、在线教育、有声阅读、媒体等细分领域,进一步带动关联产业的聚集,打造数字阅读产业生态圈,助推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建设,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将移动阅读产业打造成为区与影视产业齐名的文创新增长极。4. 2.2丰富数字阅读产品及服务形态。建设特色阅读资源数据库,提供丰富内容产品与优质的内容服务;开拓细分市场,丰富产业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扩大产品规模,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产品格局。积极承办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推动“全民阅读”工作持续开展,让“全民阅读”真
42、正落地惠民。4 .2.3打造综合性产业创新平台。依托区信息产业的企业优势,加强对用户数据采集、分析,构建客户细分、个性化内容智能分发平台、多层级的综合管理平台、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平台和智能化活动互动平台等一体的“数字阅读综合性产业创新平台”;加强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科研机构等在数字阅读、内容产业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开展移动阅读技术创新平台与内容生产创新平台建设。5 .2.4加速数字内容产业资源整合速度。整合数字娱乐产业园、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之江文创园)、国家广告产业园、西溪创意产业园等重要特色平台资源,加强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开发和利用,以强化移动阅读产业链的培育。加强与国家数字出
43、版基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其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意策划、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与市场营销等各方面能力,积极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且具有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内容龙头骨干企业。4. 3艺术品业4.3.1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聚集。围绕凤凰创意国际、外桐坞艺术村落、香山文化创意园等重点平台,布局以“总部经济基地+研发设计平台+股权交易中心”为支点的艺术品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出台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艺术品经营企业落户区,形成集群效应,打造区艺术品经营企业集聚地。4.3.2打造产业平台,实现资源整合。通过“大数据”整合工艺美术行业产品、信息、市场和人才等资源,打造国内工艺
44、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垂直门户平台;以艺术衍生品研发为重点,整合全球的艺术衍生品研发设计资源,建设集艺术衍生产品和新技术的收集展示、信息发布、成果转让、推广应用为一体的艺术衍生品开放性协同研发设计平台;依托版权交易中心,以艺术授权为核心,以文化金融为引擎,建设文化要素市场与文化经济价值转化、交易中心。4.3.3丰富展现渠道,完善交易体系。拓展艺术村、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创作基地、书画会展等载体,建立畅通的原创艺术作品展示与价值实现通路;推动特色化艺术品经营街区、文化创意园、古玩艺术交易市场建设,开发“艺术休闲”等新兴旅游项目,拓展线下艺术展示、交易渠道;建设诚信度高、品种丰富的艺术品电商交易平台、互
45、联网艺术众筹平台,创新艺术品交易模式;完善现代画廊业、现代拍卖业、博览业、艺术电商等艺术品交易体系。4.3.4携手文化金融,推动艺术品资产化。积极建构以艺术品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平台化体系,进一步对接金融及产业支撑体系,整合资本市场的资源,为市场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不同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积极推进艺术品银行、艺术品期权、艺术品投资基金、“首付+保涵”、艺术品按揭租赁等模式的艺术品金融新探索,推动艺术品市场从艺术品商品到艺术品资产的转变。4. 4信息服务业4 .4.1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区名人名家作品、艺术品、影视、广告设计和动漫等重点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和
46、创意设计力量,加强与互联网内容的深度融合开发和利用,强化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突出“云计算”在影视、广告、动漫游戏、数字阅读、数字出版、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创产业各领域的运用,促进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服务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5 .4.2推进平台有序建设。提升数字信息产业园、西部软件园、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原有信息服务业园区功能;有序推进西溪谷、云谷、云栖小镇等引领区信息服务业未来新高地的重大产业平台。着力打造集聚研发与技术服务、信息软件、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股权投资、设计服务等重点产业的西溪谷;着力打造以世界级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发源地和智慧城市新引擎为目标定位的云谷;着力打造依托云计算产业园
47、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两大平台和研究性大学“大学”等的全国首个云产业生态小镇。4. 4.3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深化移动互联网在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面向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智慧旅游、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重点提升在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阅读、移动资讯、移动搜索、移动教育、移动办公、移动位置服务等方面应用水平。4. 4.4推进电商创新发展。加快培育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大数据、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型电子商务业态。加强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探索,协同推进跨境金融、旅游、医疗、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数字内容服务等跨境服务贸易业态的发展。建设成为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产
48、业发展的先行区、打造全球电子商务之都的核心区、综试区探索跨境服务贸易发展的试验区。4. 5动漫游戏业5. 5.1专业化产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区数字娱乐(动漫游戏)产业商会等平台功能,有针对性地培育漫画出版、剧本原创等源头产业,着眼全产业链拓展,整合资源、打通渠道,推进跨界融合,做实交易平台;提升对动漫游戏内容创作、素材资源库管理,渠道发行与版权保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动漫游戏行业制作、营销、分发、衍生品设计开发和授权等专业性服务平台。4.5.2精品化开发内容产品。依托“动漫之都”的品牌影响与资源优势,利用高性能渲染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坚持“
49、原视频制作、版权专业化”原则,积极鼓励企业挖掘题材、构思故事、设计形象,创作出兼具社会价值和市场效益的动漫游戏精品。构建以IP授权为轴心,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跨领域、多平台的商业拓展模式4.5.3多元化构建产业形态。推进动漫内容创作、音乐创作、形象设计、节目制作、版权交易的发展,支持数字高清技术和三维动画电影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推进网游、手游、电子竞技和和虚拟现实体验等各种衍生品,推进动漫游戏产业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形成多元产业链。4.5.4多维化寻求产业突破。通过动漫节展带动产生的动漫游戏产业的集聚、培育、创新、融合,搭建产业集聚平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创业创新主体,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跨越发展;实现“以重视数量、扩大动漫生产能力为导向”向“以重视品牌、提升动漫游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