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目录1前言1第一章水利发展成就3一、基本概况3二、“十四五”水利建设主要成就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9第二章面临的形势13一、新时代水利发展形势,对水利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3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14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求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14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水生态治理和保护能力15第三章总体思路16一、指导思想16二、基本原则16三、发展目标18第四章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22一、立足生命安全,推进水灾害防治体系建设22二、立足生活生产,推进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28三、立足生态保护,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治理体系建设.30四、立足行
2、业发展,推进智能水利建设33五、立足行业管理,推进监管体系建设33六、立足民生发展,推进移民扶持建设36第五章健全水利体制机制保障体系37一、健全水资源管控体系37二、健全涉水空间管控体系39三、健全水灾害安全监管体系40四、健全综合治水管水体系41五、健全资金使用全过程管控体系44第六章规划投资45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5二、行业监管体系及能力建设47三、水利信息化建设47四、移民后扶持47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53一、有利影响53二、不利影响54三、保护措施55第八章实施效果分析57一、经济效益57二、社会效益57三、生态效益58第九章保障措施59一、加强组织领导59二、加快前期工作59三、保
3、障建设资金60四、完善政策环境60五、加强科技支撑61六、提高能力建设61七、明确责任分工62八、完善考评机制62附件:专家组评审意见前言区位于省东南沿海中部,海峡西岸经济区前沿,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辖7个乡镇,148个村(居),总面积390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全区旅居在外的华侨3.2万人,台胞L3万人,有20多万人在外经商。“十四五”时期,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水利局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立足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实际,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水利工作取
4、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区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关键时期。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旱灾害频发重发,加之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原因,区水利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困难。防洪防潮安全体系不够完善、水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仍然较为薄弱等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水安全挑战、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加突出,已成为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要制约因
5、素。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科学编制并实施区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区情水情,在“十四五”期间综合治水等重大水利建设成效的基础上,以保障区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衔接省、市水利发展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以解决水灾害防治、水资源保障工程、水生态、行业监管领域短板为导向,研究区“十五五”水利建设在防汛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利监管、水利信息化建设
6、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我区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第一章水利发展成就一、基本概况与台湾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2海里,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源远流长的妈祖文化,使这片土地久享盛誉,已成为台湾同胞和全世界妈祖信徒朝圣的圣地。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全区,深水岸线长达30多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2025年区地区生产总值381.78亿元,增长L3%;第一产业总量41.08元,增长0.2%;第二产业总量216.12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总量124.58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业
7、总产值77.23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5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56.14亿元;财政总收入22.85亿元;一般公共支出24.92亿元。区流域主要可分为兴化湾片区、平海湾片区、湄洲湾片区等三大片区。兴化湾海湾总面积6194km2,该湾略呈长方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出南日群岛经兴化水道和南日水道与台湾海峡相通,湾顶有木兰溪、萩芦溪等河流注入。兴化湾片区区范围内有后海片、笏石工业区、后郑片。规划区内河流均属独立入海水系,源流短促,主要河流有后海片的建头溪和溪顶溪,后郑片的后郑溪。平海湾片区位于处于兴化湾与湄洲湾之间,北起石城,南至文甲,是三湾之一,主要包括前海片、平海半岛片、南日岛等三大片区,前海
8、片主要河流有坂尾溪、砺山溪、魏厝溪、珠江河、霞屿溪和铁炉河,平海半岛片主要河流有炉厝溪、石塘溪、大蜡溪、船头溪、汶泗溪,南日岛片主要河流有海墩溪和港星溪。湄洲湾片主要有篁山溪、东红溪、白山溪和西园溪等4条河流。篁山溪流域面积12.7kmz,河道长度7.35km,河道坡降L84%。;白山溪流域面积2.14km2,河道长度3.8km,河道坡降2.l%o;西园溪流域面积2.20km2,河道长度4.5km,河道坡降4.50%o;东红溪流域面积25k112,河道长度7.5km,河道坡降6.30%0o二、“十四五”水利建设主要成就“十四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9、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围绕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我区列入水利部第一批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试点县建设,有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行业监管,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积极部署和落实相关水利建设。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区各项水利工作顺利推进,治水兴水进入新阶段。20162025年,全区较好完成“十四五”五年规划投资任务,水安全保障水平得以明显提升。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共完成水利投资195110万元,其中完成饮水安全投资8010万元,完成河道治理估算投资500
10、50万元,完成防洪排涝工程投资98000万元,完成海堤强化加固投资24700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投资1200万元、完成农田水利估算投资5600万元、完成水毁修复投资2500万元,其他4050万元。5年水利改革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1 .防洪保安水平进一步提升(1)完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完成港区防洪排涝应急工程、石象片区防洪排涝工程及石门澳片区防洪防潮排涝工程3个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提高防洪排涝挡潮标准,增强临港片区防洪排涝能力,保障临港企业和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河道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完成农村三期河道整治:平海镇石塘溪溪边支流、东庄镇东红溪、东庄镇
11、白山排洪沟石前至白山段、南日镇石盘排洪沟、南日镇山初排洪沟,笏石工业园区坝边段排水工程、坝边河坝津段河道整治工程、顶社河应急清障工程、土海与笏石溪连通工程(坝边河标段0+850-0+950)、土海与笏石溪连通工程(一期)、顶社村河道整治工程、土海与笏石溪连通工程(坝边河标段、木材加工区内河D及南港片区延伸段、东庄马厂村河道、苏田村河道整治续建工程、石门澳片区栖梧村应急排涝工程、汀港溪应急抢险工程、东崎镇前沁沟(前沁-梁厝段)清淤工程、东方大道北侧排洪沟、铁炉河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区万峰村厝娘仔溪护岸加固工程、东怀镇前沁沟(大洋新溪)护岸加固工程、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30条河道整治4
12、5.31km,提高区农村河道综合防洪排涝能力。(3)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工程除险加固任务: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对剩下的山初水库、珠川水库、潮泉水库、利田水库、中峰东水库、高峰水库及、群策水库共计7座水库进行加固,全面完成区28座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提高水库防洪灌溉能力。(4)继续推进病险海堤工程除险加固:完成岩下海堤、东林海堤、赤岐海堤、淇沪海堤、赤哆海堤、后亭抢险、浮叶海堤、上店海堤石狮段、上林海堤、后江-马厂、黄瓜海堤、东林海堤、田边海堤、石井海堤、港南海堤、万峰海堤、管杯海堤、赤哆海堤、江尾(赤坡)海堤、石盘海堤、后叶海堤等25条30.4km海堤除险加固,增强海堤防灾减
13、灾能力。2 .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饮水安全提效增效工程。一是完成了赤石一体化净水设备扩建工程、区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20万人;二是完成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33万亩;三是及时组织全区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工作,及时完成水毁修复214处,提高水利设施保障能力。3 .生态修复保护进一步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扎实开展,基本完成珠江河、康头溪、白山西、翁厝溪、铁炉河、笏石溪等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以及年顶社河(黑臭水体)清淤工程、平海镇特色小镇(江堤盐场西侧)、魏厝溪(华峰园区段)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稳步推进河道生态水建设,初步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
14、生态”的河流生态走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全面强化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十四五期间,实施水土流失治理1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0亩;水土保持审批项目39个。(二)水利改革创新工作持续深化1 .进一步健全防洪减灾机制防汛指挥能力不断加强。通过建设我区“智慧防汛信息化”平台,将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及河长制信息化平台等“多网融合”,加强了区防汛指挥能力,提高指挥调度效率,极大提高了防汛指挥决策的即时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加强防洪减灾应急专业队伍和防汛物资储备建设,建成了各级防汛救灾物资储备库和自然灾害避灾点,基本实现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食物、饮用水等基本生活得到救
15、助。开展汛前、汛中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排查,完成防汛业务集训及防汛演练。防洪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强化监测预警能力,修复和升级改造预警站点。做好洪水预警报系统、防汛视频会商系统、防汛视频监控系统的巡检、维护。加强基层工作人员设备操作培训,提高业务能力。2 .持续完善河湖长制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对全区流域面积IOknl2以上的主要河流全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明确了各级河长、河道专管员工作职责,制订了河道专管员管理办法。基本实现全区124条4
16、45km河道全流域无障碍阻洪、无垃圾漂浮的目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河道专管员业务工作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开展“一月一巡查”工作,落实各级河长巡查制度,对各乡镇河长、河长办、河道专管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督查,落实任务。公众参与进一步加强。开展多种形式的河长制宣教活动,进一步探索河湖管护模式,推进生态综合执法,增强各级河长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3 .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引进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推动小型水库责任人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管理从“散乱”到“规范”转变,维修养护从“业余”到“专业”转变。利用无人机巡视、防汛视频系统
17、等智能化、可视化的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精准、高效、全覆盖巡查,强化对江河湖泊、水利工程等监管。(三)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持续提升1 .强化河道空间管控推进区河流河道岸线及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划定工作。积极推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对城乡主要行洪河段“四乱”等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建立以水行政执法巡查为主,无人机航拍为辅,群众监督为补充的“三维立体”监控模式,有力打击了非法采砂行为。2 .创新行业监管模式持续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加强水利质量监管。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强化责任落实,对隐患问题“零容忍”,普遍采用“四不两直”暗访、重点领域专项督查、执法检查与集中整治等方式,强化江河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等监
18、管。建立质量与安全常态化检查机制,以水利工程、设施和水利生产经营单位等为主体,按照“三个必须”的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度化、常态化落实管理监督。三、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提出更高需求,区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保护等方面依然存在风险隐患,水利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突出短板和弱项,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一)防洪减灾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不完全匹配防洪减灾工程仍存在薄弱环节。防洪排涝体系仍不完善,乡镇和村庄等区域洪涝问题仍较突出,部分河道缺乏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全区流域面积Ioknl2以上河道不同
19、程度存在防洪隐患,部分乡镇设防标准未达标,部分江堤存在老化现象,农村河道较多淤积、不畅。防洪抢险组织指挥体系尚不健全,雨水情、工情监测能力不足。随着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口及财富日益聚集,洪涝灾害风险日趋加大,现状防洪减灾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完全匹配。(二)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待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尚未形成。随着区城镇规模和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长。部分乡镇由于水源工程规模小,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供水安全存在隐患,遇枯水季节或干旱年份,供水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自来水普及率较低,城乡供水一体化尚未形成。农村饮水工程体系不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点多
20、分散,呈现供水规模化和集中化程度不高、水质处理措施不完善、饮水水源地缺乏保护等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与乡村振兴要求、全面建成现代化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三)水生态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协调水生态空间及沿河生态保护空间管控体系尚不完善,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格局尚未建立。部分河道控制断面生态需水满足率低,区域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偏差。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治理,水源涵养能力有待加强。部分河段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行为,河流纵向连通性受损,局部生态环境质量退化,亟需生态修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统一的布局规划,水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小流域受农村生活污水及农田面源影响,现状水质相对较
21、差,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四)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尚不完善,与智慧水利要求不相匹配智慧水利建设刚刚起步,水资源质量监测站网密度偏低,水质站点偏少,基础设施建设、监测设备、监测能力的相对滞后,水资源监控水平不能够满足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水生态环境监控体系还不够健全,难于适应水功能区管理和限制排污总量监控的要求,水利信息化水平与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不相匹配。(五)水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与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要求不完全匹配全区水资源高效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形成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强大合力。水资源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等尚未充
22、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发展尚未落到实处。水资源产权制度不够健全,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难以充分发挥。河湖管理保护能力不足。非法排污、侵占水域岸线等问题仍存在。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到位,水生态持续保护能力不强。水利监管体系偏薄弱,水利执法专业力量不足,社会参与治水积极性不强,专业化、多元化治水机制尚不健全,全社会治水兴水格局尚未全面形成。第二章面临的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区进一步提高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3、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加快建设发展质量高、生态环境优、人民群众富、社会文明和谐的新。水资源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发展支撑,也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新时代水利发展形势,对水利建设提出新的要求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24、第五次会议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思路。水利部深入剖析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治水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保护等水问题凸现,需要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发展中去,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转变治水思路,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改变重建轻管的行为,强化监
25、督管理,补齐工程短板,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水利基础体系建设。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十五五”时期,区将全面部署,着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产业发展高品质、社会发展高层次、民生幸福高指数、开创新时代建设新局面。这就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水利发展新机遇,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健全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为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求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水利基础设施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
26、社会发展需要水利保障体系作支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公共安全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就要完善水利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水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围绕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强化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围绕安全生产,建立健全水利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水利行业日常安全监管、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围绕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水事纠纷解决机制,确保水行政决策依法落实、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水事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7、提升水生态治理和保护能力省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落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亟需推进水生态治理和保护能力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利改革发展全过程,统筹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开展水生态空间范围与功能划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化水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倡导绿色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三章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
28、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木兰溪治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洪(潮)灾害有效防御、供水安全可靠为前提,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基础,以水文化传承为遵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产业等功能融合发展,巩固提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重点打造木兰溪”系统治理样板”和“水文化传承样板”,为全区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一)统筹兼顾、注重衔接统筹推进水利发展与水利改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注重与国家和省相关政策与
29、规划相衔接,注重与区经济发展目标、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相关规划、主体功能区划、产业布局相衔接。(二)系统治理、突出重点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坚持大中小微项目并举、新建扩建改建和除险加固并重;重点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和重要水生态治理工程。(三)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把节约用水贯穿于供给需求全过程,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落实节水目标,加强节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大力推动节水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建立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四)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完善区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
30、防洪、灌溉等民生水利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五)两手发力、协同治水发挥政府对水利发展的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对水利建设的牵引作用,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管水护水合力。(六)系统治理,协调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统筹开发与保护、流域与区域、城镇与乡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七)改革创新、科技兴水紧紧围绕区经济社会与水利事业发展
31、要求,大力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现涉水信息动态监测,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八)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水利行业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强化河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资金、政务等各方面监管,提升监管能力。三、发展目标(一)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木兰溪治理蓝图,紧盯新时代美丽、美丽建设总体部署,2035年基本建立现代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均衡高效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健康稳定的水生态保障体系、先进智能的水利管理体系,基
32、本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十五五”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根据“不缺水、不受灾、有示范”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1、水灾害防御篁山溪、炉厝溪等重要河流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乡镇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病险水库基本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城镇防洪体系。2、供水保障水资源配置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保障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第五水厂的建设,提高墩头半岛供水保障能力,全区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农村一户一表及老旧管网改造工程等,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97%以上,农村
33、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强化节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1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3、水生态保护重要河流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水土保持率达到93%以上。4、行业管理全面加强行业监管,水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依法治水全面强化,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各环节得到全面监管。5、智能水利加大监测密度,加强新型监测手段的应用,升级改造现有监测感知设备,基本建立起覆盖主要河湖、水利工程、水源地和取用水户的监测
34、体系,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十五五”期间区水利建设专项规划主要指标见表3-1所示。区“十五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主要指标表表3-1序号指标“十五五”预测情况备注1用水总量(亿立方米)1.99约束性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0.58预期性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预期性5农村规模化工程供水率()97%预期性6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hm2)(1000)预期性7水土保持率()93预期性8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90预期性9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需水满足程度()75预期性注:带)的数据为5年累计数,其余为期末达到数。第四章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治水思路和水利发展总基调,
35、服务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统筹考虑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补齐防洪、供水、水生态、信息化等突出短板,加快构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和务实高效的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与水平。一、立足生命安全,推进水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建设以水利工程为抓手的水灾害防治工程体系,全面提升洪(潮)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开展江河堤防、水库、水闸等工程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实施水库、水闸除
36、险加固,推进堤防险工险段治理,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城区、重点乡镇、重点河段防洪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试点县项目和第三批全省水利综合治水试验县项目建设,强化重度涝区排涝能力建设,逐步推进其他中、轻度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基本达标。优化自动监测站网布局,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一)强化区域防洪提升工程推进区主要河流防洪、防潮排涝补短板工程,优化调整区域防洪布局。到2030年,规划实施一批重要防洪工程,构建以水库、河道和排涝闸泵等为架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着力解决城镇和临港工业园区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十五五”期间将继续推进市区石门澳产业园堤防提升工程和滞洪区清
37、淤及配套工程建设,其中建设堤防提升工程堤防及连通渠项目2.75km,东沁滞洪区清淤面积为85.42万m2,约合1282亩;西园滞洪区清淤面积为114.26万近,约合1714亩;产业园B、E地块地基处理面积为187.95万Itf,约合2819亩;景观生态绿化面积为20.62万近;老海堤修复1235叫西园滞洪区护岸4535m。总投资14亿元投资,其中“十五五”期间投资9.6亿TGo(二)加强河道治理与生态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施策、防洪与生态建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治理原则,采取新建和改造堤防、河道疏浚、河势控制、护岸护坡等措施,突出重点河段、重点区域,继续实施一批防洪问题突出的河道治理工程,显
38、著提高乡镇和农村地区的防洪能力。到2030年,规划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初步估算投资10.25亿元,其中“十五五”期间投资9.25亿o1、继续完成区河道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包括球头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石塘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砺山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珠江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炉厝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共5条河道67km的综合整治,“十五五”期间投资2.26亿。2、开展区河道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包括坂尾溪、西园溪、后郑溪、魏厝溪、东红溪、篁山溪、白山溪、大蜡溪、汶泗溪、港星溪、石帽溪、溪顶溪、海墩溪、船头溪、东怀河共15条河道总长86km的综合治理,“十五五”期间投资3.36亿。3
39、开展区上海周边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主要包括:(1)土海湖体及环湖综合整治工程:土海湖底清淤整治405亩,清淤方量10.89万m3;(2)土海左岸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登加头1#、2#支流及后社支流生态清淤2.049km,生态清淤工程量1.19万m3,河道生态护岸总长4.208km;(3)土海右岸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笏石溪、伍凤河、登加头至珠坑连通沟生态清淤4.139km,生态清淤工程量7.66万新挖267.3m河道,河道护生态岸总长9.845kmo“十五五”期间投资2.02亿元。4、其他16条河道整治共计1.62亿元平海卓东南邦湾综合整治河道长度3.5km、平海东美仁厝沟综合整治河
40、道长度0.8km、平海北嶙溪综合整治河道长度3.6km、康头后郑孝山溪综合整治河道长度2km、淇沪溪综合整治河道长度2km、东沁低洼地抽水泵工程、英田村瑶边排洪沟、东庄锦山及营边河道整治综合整治河道等16条河道政治。“十五五”河道治理改造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治理长度(Km)总投资(万元)“十五五”投资(万元)-区河道综合治理(一期)工程32600226001城头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10670037002石塘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17.1820072003砺山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6.3270027004珠江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15.92750055005炉厝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工程117500
41、3500二区河道综合治理(二期)工程33560335601坂尾溪7.35290029002西园溪1.5399309303后郑溪6.62310031004魏厝溪15.416720072005东红溪4.161330033006篁山溪8.66390039007白山溪(含大象沟)4.54140014008大蜡溪3.503180018009汶泗溪4.31670070010港星溪3.0821700170011石帽溪3.14370070012溪顶溪2.7672400240013海墩溪1.627530530序号项目名称治理长度(Km)总投资(万元)“十五五”投资(万元)14船头溪8.9142700270015
42、东崎河1300300三区土海周边水系综合整治及连通工程2025020250四其他河道整治16150161501平海卓东南邦湾3.5200020002平海东美仁厝沟0.81001003平海北崎溪3.6150015004墩头后郑孝山溪25005005淇沪溪25005006东沁低洼地抽水泵工程8008007英田村瑶边排洪沟11501508东庄锦山、营边河道整治2.2150015009城头镇翁厝村湖底排洪沟2.250050010城头镇英田社区前埔排洪沟250050011平海镇赤坡村前厝溪31000100012平海镇东湖溪5.63500350013平海镇平海社区新安头溪1.550050014月塘镇双告山
43、排洪沟280080015月塘镇霞塘社区排洪沟280080016东崎镇六孔闸至八孔闸河道清淤415001500合计10251092510(三)全力推进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1)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山塘运行观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时开展安全鉴定,科学组织论证,确有必要的尽快实施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山塘防洪、兴利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对高岩水库进行出险加固,计划投资500万元。积极推进区东庄田柄、东庄锦山、东嶙石船碑、墩头英田前埔、康头温李前井埔、墩头汀港顶底、墩头樟林石村、墩头黄岐厝尾以及东崎东溪顶山塘共10座山塘除险加固,计划投资0.1亿元。(2)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继续推进区平海北轿水
44、闸、东崎铁炉水闸、墩头何厝水闸、康头西埔水闸、南日海堤东排涝闸、木材加工区八孔闸、珠江六孔闸、乌桥头水闸、赤岐大溪水闸、东桥渚林水闸以及水闸等11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计划投资0.65亿元。(3)沿海海堤加固对凤岸、石尾、黄瓜、上林至赤岐段、淇沪、西高、沙洋、三墩、山初、石盘以及东林至石城海堤等11条海堤进行除险加固,计划投资2.47亿元。二、立足生活生产,推进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节水优先,优化配置格局。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三条红线”。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各项引水、取水、供用水的节水要求,持续巩固好区域节水型社会达
45、标建设成果,持续开展创建节水型、节水型居民小区建设、推广节水器具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小区等活动,提高水的利用率。推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水质、同服务”,全面提升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构建支撑区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以新建第五水厂及城头半岛、管网改造、水质处理为重点,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提档升级,着力构建水质合格、保障率高、保护到位的水源体系和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的供水工程体系。推进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后备水源地建设,制定突发供水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46、十五五期间,我区拟加大投资,初步估算农村引水安全提升总投资9.94亿:(1)为保障东嶙、康头、平海3个乡镇3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规划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日水厂一座,一期建设为5万吨/日,项目选址位于区康头镇高林村下店,工程总投资2.3亿元,建设年限:2022-2030;(2)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一农村“一户一表”及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南日镇一户一表改造项目),对南日镇18个行政村进行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总投资1.22亿。(3)为保障东崎、康头、平海镇的生产生活用水,康头半岛思源水厂整合收购后实施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一农村“一户一表”及老旧管网改造工程(东崎镇、墩头镇、平海镇主管网改造项目及户一表改造项目),总投资6亿,其中十五五期间投资5亿,建设年限:2023-2030o(4)为保障东庄镇镇的生产生活用水,实施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一农村“一户一表”及老旧管网改造工程(东庄镇主管网改造项目及户一表改造项目),总投资1.22亿,建设年限:2023-2030o(5)南日岛海山水库巩固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内容包含海山水库防渗加固处理、海山水库取水泵站建设、海山水库至石南供水厂管线改造等内容,总投资0.2亿,建设年限: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