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11.1区域概况11.1.1地理位置11.1.2地形地貌11.1.3气候气象21.1.4河流水系21.1.5土地利用41.1.6社会经济51.2水生态环境状况61.1.1 2.1水环境状况61.1.2 水资源状况71.1.3 水生态状况101.1.4 水环境风险121. 3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121.3.1工作成效13L3.2经验总结131.4存在的主要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141.1.1 1河湖水环境状况关键问题141.1.2 河湖水资源状况关键问题161.1.3 河湖水生态状况关键问题171.1.4 河湖水环境风险关键问题18第二章总体设计202. 1指
2、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02. 1.1指导思想203. 1.2基本原则202.2 水生态环境保护思路212.3 规划目标222.3.1常规指标232.3.2亲民指标242.4编制依据24第三章规划任务263.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263.1.1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263.1.2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273. 2加强污染减排293.2. 1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93.2.2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303.2.3 全面提升城镇污染治理313.2.4 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343.3. 1转变高耗水方式363.3.2 加强供水调配373.3.3 保障河湖生态流量393.3.4 完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403.
3、4. 1河湖生态恢复403.4.2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42第四章骨干工程项目及投资454. 1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项目454.2. 水环境污染控制工程项目464.3. 水资源保障调配工程项目494.4. 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51第五章保障措施535. 1加强组织协调535.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535.3强化环境监管535.4 落实资金保障545.5 加大信息公开54第一章基本情况1.1 区域概况1.1.1 地理位置县位于省南部腹地,地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1952/12025,北纬28252857之间,东临仙居、永嘉,南连青田,西邻莲都、武义,北接永康、磐安。县境南北长约59.9km,东西宽约54.
4、6km,县界全长304.4km,总面积1503.52kn?。县人民政府驻地五云街道,位于县域中西部,好溪中游,北距金华84km、杭州253km、上海464km;南距温州市156km。县区域位置见图I-Io1.1.2地形地貌地处武夷山一一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景宁断裂带的中段,位于瓯江、钱塘江、椒江三大流域上游。地貌类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脉大致以好溪为界,东部为括苍山脉,西部为仙霞岭余脉。东半部群峰崛起,地势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东北部为大盘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为主;东南部为括苍山盘踞,为中山地貌,南部大洋山
5、有海拔千米以上的主峰3座。北部地层陷落,构成壶镇、新建两块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广阔绵延,为仙霞岭与括苍山的过渡地段。全境地形呈东南西三面环山,北口张开呈“V”型特征。1.1 .3气候气象县大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7.2寸,无霜期260天,相对湿度78%,年雨日166天,平均风速1.3ms,最多风向为北风。县历年59月是降水集中期,其中5、6月份以梅雨为主,79月以台风雨为主,其间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受地形影响,县域内空间雨量分布不均,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多,海拔较
6、低的盆地、低丘降水量较少。1.1.4 河流水系县境内河流均为山溪性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椒江三个水系,主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等。好溪古称恶溪,属瓯江流域,发源于磐安大盘山南侧笔架山马祥岭,自壶镇镇东岸村入县境。干流在县境内长66.11km,流域面积976.8km2,落差123m,平均坡降1.86%。境内好溪流域面积在200km?以上的主要支流有贞溪。贞溪发源于县大平山,向西北流经大洋、胡源,纳北面支流后折向西南,在县城下游的东渡镇至雅宅从左岸纳入好溪,河长39km,流域面积284km20200kn?以下的支流有唐市溪、浣溪、盘溪等。新建溪旧称建洋溪、南源溪,上游称新川坑,至新建后称新建溪
7、属于钱塘江流域,发源于武义千丈岩,自新建镇夏加皈村入县境。境内流长21.5km,流域面积30Llkm2,落差292m,平均坡降l.3%o0新建溪上游落差较大,中游进入新建小盆地,河流水势平缓,水系呈树状分布。永安溪属椒江流域,为椒江正源,源于仙居县安岭乡金坑岭。县境内流长19.99km,流域面积130.9kn?,落差140m,平均坡降7.0%。流域地处中山、低山区,沟谷发育,溪流密集,植被良好。根据水域调查成果资料,县共有河道(段)967条(段),总长1717.55km,水域总面积36.25km2,水域总容积7951.48万nA河道现状水面率为2.446%,河道现状水域容积率为5.365万m
8、3km2o其中:市级河道1条(好溪下游段),境内长度为24.4km,水域面积为2.47km2,水域容积1531万m3;县级河道6条(段),分别为好溪上游段、章溪、新建溪、贞溪、永安溪、盘溪,河道长度为131.59km,水域面积为12.95kn?,水域容积为4625.2万11县级以下河道960条,河道长度1561.56km,水域面积20.83km2,水域容积1795.28万m3o1.1.5 土地利用县土地总面积1503.52ku?,其中农用地1391.66km2,建设用地56.64km2,未利用地55.22km2。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302k112,园地103.25km2,林地1056.36k1
9、12,牧草地o.42k112,其他农用地46.05km2;建设用地中,城镇及工矿用地45.82k112,交通用地6.55km2,水利设施用地4.26km2o1.1.6社会经济1、行政县,简称缙,隶属省市,是“革命老区县”、“中国麻鸭之乡”。地处省中南部丘陵山区,位于北纬2825-2857,东经119。52-12025,东临仙居、永嘉,南连青田,西邻莲都、武义,北接永康、磐安,面积1503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辖3街道7镇8乡253个行政村。2、人口2025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6.96万人,比上年增长l.l%0o其中,男性人口24.15万人,女性人口22.8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10、51.4%和48.6%。全年出生人口3925人,出生率为8.4%。;死亡人口3042人,死亡率为6.5%。;全年自然增长人口883人,自然增长率为1.9%。2025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40.531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4.6401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2.0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97个百分点。3、经济202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3.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69亿元,分别增长2.8%、5.5%和5.7%。三次产业结构为5.
11、0:43.8:51.2。1.2 水生态环境状况1.2.1水环境状况2025年,县12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水十条”控制单元考核目标要求,县境内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河流水质均值处于HIII类水之间,其中11类水质断面6个、III类水质断面6个。其中,2015-2025年,左库水库上断面、新水厂取水点断面、壶镇水源地断面、新建镇水源地断面、仙都断面、雅宅断面稳定为11类水质,且大部分断面各水质指标污染物浓度相对稳定,仅仙都断面和雅宅断面总磷含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兰口断面、五云镇中段断面、宅基断面、下小溪下断面稳定为III类水质,五云镇中段断面和宅基断面总磷略有增长;东方镇上断面和好溪电站断面
12、水质变差,均由II类水变为III类水,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体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县境内有出境水断面4个,入境水断面1个。2025年交界断面水质总体良好,均符合功能区要求。2015-2025年,县饮用水水源水质均稳定为H类水,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水体中主要为总氮含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含量均较为稳定。2019年,县工业源废水排放量为163.576万吨,生活源废水排放量为1562.666万吨,共计排放废水量1736.104万吨。1.2.2水资源状况1.水资源量分布20162019年,县水资源总量呈波动态势,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趋势与水资源总量基本
13、一致。2019年县地表水资源量21.104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1403.7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54.1%,比2018年偏多119.1%0产水系数平均0.68,产水模数为140.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属于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年份。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为5617.4立方米。另取一平水年数据分析,2017年县地表水资源量12.4308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826.8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少9.2%,产水系数平均055,产水模数为82.7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为3374.27立方米。依然高于省平均水平,因此县拥有较为充沛的水资源总量。按流域计,2019年县水资源总量、产水系数、产水模数,如下
14、表:表12019年县流域水资源统计表四级分区名称水资源总量(亿m3)产水系数产水模数(万m3km2)大溪流域13.78670.68139.4金华江下游3.89020.65129.2永安溪2.04510.72156.2楠溪江1.38250.72167.62.水资源开发利用2019年县水资源总量为21.1045亿立方米,开发利用水资源总用水量为0.9566亿立方米,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为5617.4立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0.1366亿立方米,人均年生活用水量36.36立方米。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分别为37.44立方米和34.8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年用水量为366.91立方米,其中
15、水田灌溉亩均年用水量418.4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7.3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41.23立方米。县4个流域分区人均年综合用水量以大溪流域(272.21立方米)为最大,永安溪流域(206.46立方米)为最小。2019年县水资源利用率平均为4.5%0表220162019年水资源利用表年份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量(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2016年6.915.745453.002017年8.812.430850.652018年10.99.630744.442019年4.521.104541.232019年,市全市总水资源量为234.1881亿立方米,开发利用水资源总用水量
16、为6.4049亿立方米,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为10582.38立方米(常住人口)。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0.8491亿立方米,人均年生活用水量38.37立方米。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分别为40.70立方米和34.40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年用水量为311.70立方米,其中水田灌溉亩均年用水量368.8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19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43.33立方米。全市水资源利用率平均为2.7%。2019年省全省水资源总量1321.36亿立方米,全省开发利用水资源总用水量为165.79亿立方米,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为2280.8立方米。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286.2立方米,人均
17、生活用水量49.6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和农村牲畜用水不计入生活用水量中),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为52.6立方米和42.9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25立方米,其中水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80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6.6立方米。全省平均水资源利用率12.5%。根据2019年省、市的各项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指标数据及历年来县的各项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指标数据显示,县拥有较为充沛的水资源总量,虽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及用水效率处于市的领先水平,但是较省平均值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县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及用水效率。表3用水效率对比表地区人均年综合用水量(m3)万元GDP用水量
18、11?/万元GDP)综合亩均灌溉用水量(11?/亩)省286.226.6325市290.343.3312县254.6241.23671.2.3水生态状况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1个,面积为277.07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54%。其中,划定风景名胜区1个,总面积为7.39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占比0.49%;划定森林公园1个,总面积为9.11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占比0.61%;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5个,总面积为73.51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占比4.93%;划定源头水源涵养区3个,总面积为52.44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占比3.51%;划定生态公益林9个,总面积为117.
19、73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占比7.87%o表4县生态保护红线统计表类型序号名称编号面积(km2)占比风景名胜区1县仙都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5-0017.390.49森林公园2县括苍山省级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2-0019.110.61饮用水源保护3县好溪(冷水溪)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154.933.684县好溪周村双潭庵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21.150.085县武义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33.670.256县盘溪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42.720.18类型序
20、号名称编号面积(km2)占比7县棠溪水库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511.040.74源头水源涵养8县椒江金坑源头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614.010.949县沿溪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711.360.7610县石染溪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1-00827.071.81生态公益林11县新建镇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3-00131.902.1312县东渡镇-七里乡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3-00221.941.4713县胡源乡-舒洪镇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
21、线331122-13-00321.011.4114县方溪乡-东渡镇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3-0048.570.5715县大洋镇-石宽乡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3-00516.551.1116县大源镇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3-0062.950.2017县溶江乡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3-0074.250.2818县壶镇镇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331122-13-0084.990.3319县前路-三溪-双溪口乡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生态保护331122-13-0095.57
22、0.37其他20县大洋镇水土流失生态保护红线331122-21-00112.290.8221县壶镇镇水土流失生态保护红线331122-21-0024.630.31合计277.0718.54%2 .湿地保护县共有湿地面积1797.74公顷,以河流湿地和库塘湿地为主,其中河流湿地有1556.56公顷,占湿地面积86.58%,库塘湿地有240.18公顷,占湿地面积13.36%o1.2.4水环境风险1 .饮用水水源安全现有水源仍存在环境风险。县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主要为河流型水源地,本身存在一定隐患;部分村级水库型水源地存在生活污水隐患,易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部分村级水库型水源地环库区建有公路,存在
23、道路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泄漏的环境风险。2 .一般河湖水环境风险现有应对水环境突发事件能力仍待加强。根据县污染普查结果,县部分企业虽已编制应预案,但未进行相应备案。下一步,县主要需进一步加强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设施建设及预警体系建设,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跟进完善企业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相关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备案工作,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3 .水环境重点污染源县涉及风险物质及风险工艺的污染源主要有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行业、砖瓦行业、电镀行业等,其中电镀行业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正在进行整合入园工作;部分行业需完善应急处置建设;应加强对此类工厂的环境风险防控管控,严格按照要求
24、进行环境风险规范化管理。1.3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1. 3.1工作成效一是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县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12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水十条”控制单元考核标准,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二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平稳。县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3 .2经验总结一是高站位,突出“领衔治”。县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治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两山”理念,自觉把治水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核心要
25、义,始终坚持“一把手”领衔挂帅,始终保持治水工作高站位、高规格、高标准、高要求。二是建机制,探索“创新版”。县有效落实了“五水共治”和基层“河长制”管理模式,以考核奖惩机制落实目标责任,以项目管理机制推进工程进度,以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贯彻群众路线,找短板、补短板,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等各部门行政工作,有力保障治水工作规范、快速、实效地推进。三是综合治,打好“组合拳”。县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统筹谋划、攻坚克难,着力开展水生态环境修复各项工作,打出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城市黑臭水体防反弹整治、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深入防控蓝藻、水生态修复等系列组合拳。四是强督查,敢于“动真格”。县治水办创新建立县
26、委力、县府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作风办和县治水办“六办”联合督查机制。采用乡镇(街道)自主选定和督查组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量化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闭环式跟踪督查,督查一处落实一处。1.4 存在的主要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1.4.1 河湖水环境状况关键问题L县控以上断面水环境质量问题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以及县2015-2025年地表水各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县12处县控级以上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n类水质,且均能满足目标水质要求。其中,“东方镇上”断面近几年水质逐渐下降,由11类水变为11I类水,“好溪电站”断面水质起
27、伏较大,先由11I类水提升至II类水,后又降为11I类水,其余各断面水质均较为稳定。根据“东方镇上”断面和“好溪电站”断面的2015-2025年水质监测分析结果,对县这两处水质影响最大的指标主要为“总磷”;分析水体“总磷”浓度偏高的原因,主要以城镇生活污染源及农业磷肥面源污染为主,此外因好溪、新建溪等主要河流属于山区季节性河流,河道上游没有大型蓄水工程,水流量易受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影响,对水质影响较大。2 .出境断面水环境质量待提升问题目前,新建溪永康交界断面现状水质达到III类,虽达到水功能区III类目标水质,但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花园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县出境断面水质达到II类水”的要求还
28、有距离,新建溪流域综合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快推动。3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问题根据县目前已有的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县污水处理方面的主要问题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待加强。工业园区仍有部分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进度缓慢,存在雨污管网走向不清楚、整改不彻底、台账资料不完善等问题。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待加强。五云街道部分城郊村管网与主干管尚未连通,壶镇老城区、东方镇主镇区、新建镇、七里乡等乡镇截污纳管不到位,污水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已建管网不同程度存在错接、混接等现象。舒洪镇相关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改造未完成建设。部分农村污水未全部纳管。县流域内由于清污不分,大量山水、部分
29、河水、地下水等浓度较低的外水,通过合流渠、沿河排水口、管网缺陷点等进入污水系统,占据污水管容,导致污水处理厂负荷增大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进厂污染物浓度。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待加强。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因前期规划设计、施工等原因,处理效果不理想,部分设施建设已久,填料已老化,出水不能稳定达标。而且生活污水纳管率逐步提高,污水厂处理能力过低的问题将愈加凸显。污泥管理处置待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能力不足,缺少污泥从产生、运输、储存到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污泥资源化能力待提升。1.4.2 河湖水资源状况关键问题1 .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不足县现状城乡公共供水水源有白马水库、碧川水库、更新水库、浣溪水库以及好
30、溪等河道水。从水源看,好溪区、永安溪区、楠溪江区取水水源单一,如好溪区主要城镇水厂双潭水厂(县城市水厂)和壶镇水厂的水源均来自于好溪河道水,永安溪区、楠溪江区水源均来自于山塘、河道,水源单一,且供水保障能力不足。随着城乡公共用水需求进一步增加,现有水源格局下城乡供用水矛盾变得愈加突出,根据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相关需水量供需预测分析,至2030年,县现状工程将不能满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好溪区和新建溪区将成为主要缺水区。2 .用水效率仍待提高虽然根据县近几年的水资源公报相关数据,县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逐年改善,处于市领先水平,但是与省平均水平以及
31、用水先进地区对比来看,仍旧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县再生水利用相关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和管网建设相对滞后,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量占比不高,且多用于城镇河道生态用水。此外,县的耗水率(主要为农业灌溉耗水、林木渔畜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也普遍高于省平均水平。为实现单位耗水量控制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相协调,县生活、工业、农业等行业用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3 .水资源利用监管能力待提高长期以来,县水利建设任务繁重,水利监管相对薄弱,依法管水仍然薄弱,法治思维、法律手段的运用不足。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对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尚且停留在取水许可证的及时录入,定期查看在线监控用水户用水量信息等
32、基础环节,对已审批取水许可项目“一户一档”台账资料信息化还没有实现管理。1.4.3 河湖水生态状况关键问题1 .黄白水田富营养化问题县麦白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一直是县水体污染的一大难题,主要是由于荚白播种过程的过剩肥水难以消纳造成的。虽然目前通过与麻鸭结合种养,与九头芥同年轮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依旧存在。此外,县虽与省农科院携手开展了荚白田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与应用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成果研究仍未广泛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2 .河流堤岸生态性不佳问题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受治理理念、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县已建传统堤岸大多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的护岸结构,河岸生态
33、性不足,与绿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随着新城区、壶镇片区等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道影响加剧,局部原本植被繁茂的河岸出现了岸坡裸露问题,局部滩地也出现杂乱无章、滩地裸露等现象,河道的生态化治理待加强。1.4.4 河湖水环境风险关键问题1 .现有一般河湖环境风险问题自2017年以来,县共发生过两起突发性一般环境事件,县环保局均能够自问题发现之刻起迅速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环境危害。此外,县域内涉及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等的生产、经营、运输单位基本均已编制相关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但存在部分企业虽已编制应预案,但未进行相应备案。下一步,县主要需进一步加强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设施建
34、设及预警体系建设,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跟进完善企业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相关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备案工作,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2 .现有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问题根据县地表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评估报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但有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生活污水泄露污染隐患,农业面源污染隐患及危险化学品运输因事故泄露隐患等问题。此外,由于潜明水库将成为县主要饮用水源之一,而库区上游约4km就是磐安冷水镇的工业园区,因此当进一步加强磐安的来水监测及相关水源工程建设。另好溪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仍有钓鱼、洗涤等污染水源的活动。下一步应加强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饮
35、用水达标提质行动,加强水质监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第二章总体设计2.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 1.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扬“之干”奋斗旗帜,围绕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突出流域特色,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以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创新机制体制,“一河一策”精准施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为诗画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提供“清水绿岸、鱼
36、翔浅底”的优美生态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坚持继承发扬、求实创新、落地可行,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创新机制体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确保“十五五”目标如期实现,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景象。2.1. 2基本原则“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按照流域控制单元识别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环境风险问题,根据问题系统推进全区各流域城镇生活、工业、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对重要河湖进行生态流量保障、生态保护修复和风
37、险防控。突出重点,有限目标。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黑臭水体、水生态破坏、生态流域匮乏等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科学确定有限目标,确保目标可达、措施可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握生态建设的规律,立足瓯江流域区位特点和不同类型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实际,科学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严守水生态保护红线,筑牢水环境质量底线,把住水资源利用上线,切实维护水生态系统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经济生态相协调、大力转方式,强力推进绿色发展、高效生产、循环利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坚持分级负责,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县级抓好源头、面
38、源、河道治理;乡镇(街道)管控源头和面源污染。2.2水生态环境保护思路结合县“十五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初步确定了“十五五”期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一是明确了治理范围。具体是瓯江水系好溪、盘溪等主要河流水库及永安溪流域、钱塘江流域河流水库。二是明确了治理目标。“十五五”期间,以“保持水环境质量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水质,生态流量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开展水生态修复试点”总目标。力争到2030年,全部断面稳定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生态流量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瓯江流域试点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及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争取实现“人
39、水和谐”。2.3规划目标通过“治(水环境整治)、修(水生态修复)、保(饮用水保障、生态流量保障)、防(安全风险防范)、建(水文化建设)”五大行动,以“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全域水生态修复示范县”等工程为抓手,持续改善全县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钟灵毓秀,人水和谐”的现代化美丽宜居新城镇。初步提出以下目标:力争“十五五”期间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方面,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及水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100%,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及地表水劣V类水体,县级
40、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出境交接断面水质稳定达到U类水质,“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水资源方面,县域内各县级及以上河道均达到生态流量(水位)底线要求,生态流量监控率达100%;水生态方面,修复受损河湖生态缓冲带,湿地面积不减少。2. 3.1常规指标根据近几年县水资源公报及其他相关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县总体水环境质量与水生态状况良好,水资源量较为充沛。水环境方面,各县控以上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均保持或优于III类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为11类水质,均符合相应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且地表水无劣V类水体;水资源方面,县水资源总量呈波动态势,与降水量
41、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高于省平均值,各县级及以上河道生态流量均达到相应底线要求;水生态方面,县现共有湿地面积1797.74公顷,主要为河流湿地和库塘湿地。县水环境、水生态各相关常规指标“十五五”规划目标值如下表。常规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值备注水环境1地表水水质优良(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11I类)比例(%)100约束性2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V类水比例()0约束性3水功能区达标率()100约束性4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约束性5出境交接断面水质达到11类及以上比例()100预期性6“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达标率()99预期性水生态7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长度(千米)完成省下达任
42、务预期性类别序号指标值备注8湿地恢复(建设)面积(平方公里)完成省下达任务预期性水资源9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95以上预期性10生态流量监控率()100预期性2.3.2亲民指标根据近几年县水资源公报及其他相关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县域城市建成区内已无黑臭水体,下一步主要工作将集中于防止黑臭水体反弹。县水环境相关亲民指标“十五五”规划目标值如下表。亲民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值备注水环境水资源1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0约束性2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初步实现预期性3恢复“有水”的河湖库塘数量(个)7预期性2. 4编制依据1、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参考手册;2、市水生态环境保
43、护“十五五”规划;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展望;4、县“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5、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6、县水资源综合规划;7、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8、县水利事业发展与重大项目布局研究(2025-2035年);9、县水利发展“十五五”规划。第三章规划任务3.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根据近几年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已达到目标II类水质要求,下一步须重点加强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预警监测及违规项目排查,加强水土保持与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同时稳步推进农饮水水源保护工作,确保饮
44、用水水源地水质不退化。3.1.1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现有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预警监测,开展常态化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预警,建立具有完善、高效的水质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和报告网络,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掌握逐步形成完善的预警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并根据饮用水常规性指标监测、全指标监测和生物毒性监测,及时分析,若发现卫生隐患,及时指导改进;加强违规项目排查,组织开展对县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防护栏完整性日常巡查,并对垂钓等违规行为进行劝导,将所有违规项目清理到位。加快在建的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潜明水库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进度。开展潜明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调整与
45、划分工作,加强潜明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因地制宜采取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或湿地等措施,拦截农田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源,保障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供水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促进水质稳中向好,实现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水士保持,保护和建设以水源涵养为主的森林植被,辅以综合治理,以治理促保护,以治理保安全;对新启用的水源做好实时监测及相应的预警工作。加强棠溪水库项目推进力度及备用水源建设。棠溪水库以灌溉、城市供水应急备用、防洪为主,结合发电,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是县的重要灌溉、供水工程,也是好溪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快推进相关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相应可研报告编制
46、及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工程项目尽早落地;加强备用水源建设。根据水资源禀赋特征和水资源利用形势,统筹各类水源工程布局,建设稳定可靠、相互独立的主水源和备用水源的联合供水,提升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及极端干旱的应急供水能力,到2030年,城市供水区供水水源实现“一源一备”。3.1.2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成果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任务。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机制,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农村,要按照“统一收集、就地分类、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加以解决。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池改造。进一步加强农村不合规的生活污水池改造,以消除其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隐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立粪便、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站,禁止堆放医疗垃圾,禁止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需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