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1).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110640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健康建设,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行动(2019-2030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础与现状“十四五”期间,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

2、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战略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健康建设战略定位,突出改革破冰、固本强基、提升服务,“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县城复审,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先进县之一。2025年末,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93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7.1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3.25%。,婴儿死亡率降至2.05,为深入推进“十五五”时期县卫生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推进,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

3、体系日趋完善。2025年末,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提高至74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至29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扩展并有序开展。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1.51%,高血压规范管理率71.34%,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67.17%o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进,签约服务内容不断优化,签约服务水平和覆盖面不断提高,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1个,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30.47%,重点人群签约率60.32%,有偿签约服务人数累计约2万人。2 .疾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全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中央及省委

4、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发挥“一统揽、两作用、三联系、四超前”工作机制,坚持以高站位、严要求持续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全力筑牢疫情常态化防控社会大防线。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加挂镇疾控中心牌子,医防融合发展。省民生实事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多种疫苗接种率均在99%以上,一类疫苗接种率均达到国家、省、市相关要求。艾滋病管理不断加强,在全县设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或检测点)19个,自愿咨询检测门诊5个,美沙酮门诊1个,全县艾滋病感染者/病人随访检测率94.3%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全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在

5、册3379人,规范管理3167人,规范管理率93.73%;肺结核确诊患者登记数为188人,管理率100%。手足口病、流感、狂犬病、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不断加强,“十四五”期间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无聚集性暴发事件。3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医疗诊疗环境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期间,我县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以及县级配套共7.28亿元,用于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的新建或改造。县人民医院新院、158间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千官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都城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县第二人民医院能力升级建设项目、县中医院医技综合楼加建及住院综合楼升级改造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升

6、级建设项目、县疫情防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中医院易地新建项目稳步推进。2025年末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达95350m2,编制床位2032张。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加强,实施引进高层次及基层医疗卫生特殊紧缺人才计划,加强农村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和全科医生、产科、儿科医生培训。“十四五”期间共引进基层医疗卫生特殊紧缺人才155人,培训全科医生173人,儿科医生转岗培训12人,招聘首席专家2人,招收订单定向医学生56人。2025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78人,副高以上职称117人,注册全科医生105人,共设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4 .医疗质量管理切实增强。县第二人民医院“

7、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顺利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全县医疗机构共建设重点专科6个,共引进高级职称人员6人、医疗团队7个,开展新技术8项。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持续推进,县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结对实行组团式帮扶,县中医院与省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签约成为技术协作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及县妇幼保健院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市妇幼保健院签约成为技术协作医院,实行“组团式”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员人口、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库不断完善,全县县域医共体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第一医共体影像诊断中心(云胶片),第

8、一、二医共体消毒供应中心等均陆续投入使用,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工作日趋完善。5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推进。印发了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牵头的三个医共体,并先后被定为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县、国家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和市卫生健康局推荐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标杆县。自医共体挂牌成立至2025年末,牵头医院共向基层分院派出帮扶专家、业务骨干4229人次,新建临床专科2个,开展新技术、项目40个;全县共有3929人次患者实现了双向转诊,其中下转919人次。全县县域住院率2025年提升至89.2%,在全县57个山区县排

9、位提升至第12位,“大病不出县”目标基本实现。全县县级公立医院均按新要求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医用耗材按实际购进价销售,并调整医疗价格。县中医院被列为全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单位和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全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社会力量医疗服务供给逐步增加,全县社会办医疗机构增加至14间。6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深化实施“健康”战略,成立健康推进委员会,我县出台了健康行动实施方案(郁健推委办2025)1号)。2025年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2.46%,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省、市的要求。妇幼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不断

10、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控制在国家和省指标范围内,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医养结合和健康老龄化深入推进,各医疗卫生单位均与辖区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全面两孩”政策全面推行,户籍人口总量适度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认真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工作,2025年末,全县共有省级卫生镇5个、市级卫生镇6个、省卫生村311个、市卫生村667个,全县卫生镇覆盖率达到73.33%,卫生村受益人口覆盖率达71.25%o健康扶贫工作深入推进,通过实施脱贫1+N优惠减免措

11、施,截至2025年末共减免贫困人口检查费、手术费、治疗费、住院伙食费210.9万元,惠及贫困人口约5.2万人次。贫困村健康设备优化配置,为25个省定贫困村卫生站配备8类智能健康检测设备包。7 .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中医院的中医药龙头作用,建立县中医药专科联盟,做好各医共体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药业务管理和指导工作。积极推动中医专科建设发展,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按相关标准完成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中药饮片数达300种以上,中成药60种以上;均设置有中医馆和中医治疗室,可推广使用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6类15项以上(村卫生站4类6项以上)。

12、加快推进南药产业化发展,继续抓好南药“一带五区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市南药“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建设,规划以千官、东坝镇为南药特色镇,打造道地药材产业化种植主产区。全县南药种植面积约42万亩,有玉桂、巴戟天等30多个南药品种,从事南药加工企业15家,成立南药种植基地27个。8 .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持续改善。依法进行信息公开公示,县、镇分别建立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并公布上墙。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省政务服务网,完成了省卫生健康委委托实施事项16项、下放事项19项和重心下移类行政职权25项。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以打击医托、医疗欺诈、黑救护车等为重点,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13、郁南ILH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指标2015年基期数钿南县“十三五”规划目标郁南县水平(2020年)指标属性2020年增幅(%)2020年增幅(%)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82.977.8-6.1580.93-2.37预期性婴儿死亡率(%)1.161.88/2.0576.72预期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83.07/32593.45预期性疾病防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4.524655222.4654.90预期性以镇(街)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95/98.453.63预期性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千)0.53188.681.75230.19预

14、期性肺结核发病率(/10万)6960-13.0450.57-26.71预期性城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达到国家标准达到国家标准预期性妇幼健康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71982.3990.76-5.17预期性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68988.078735-3.67预期性计划生育总人口(万人)392741.485.6337.17-535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6.551167.94236-63.97预期性出生人口性别比104.85IlO4.91115.169.83约束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常住人口医疔卫生机构床位数(张)2.475.4118.6245985.83预期性每千常住

15、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392.8101.441.7223.74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3535159262.1760.74预期性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人)0.533466.042.17309.43预期性每万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7.61031.586.9-9.21预期性第二节形势与挑战“十五五”时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承上启下的五年,是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挑战。进入新发展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构建,“

16、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新目标新定位,既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卫生强县建设都对卫生健康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发展,既优化了卫生健康的服务模式,同时也对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服务带来了新变革。“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具体如下:L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卫生人才“难引进、难留住”、床位“分布不均衡、总量少”等问题依然突出。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为

17、1.72、2.17和4.59,与卫生强县2.8、3.5和5.4指标要求有较大差距。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问题严重。2 .公共卫生防控能力仍需加强。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我县在医疗救治、疾控、基层等体系方面,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等机制方面,公共卫生信息化、科研创新、人才等支撑方面还存在短板。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不足。3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滞后。缺乏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尚待提高。乡镇卫生院耳鼻咽喉科、老年康复科、精神障碍防治科、慢性病防治科、中医药科等特色专科建设薄弱。4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尚待进一步推进。医共体

18、建设体制机制壁垒尚未打破,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成,已经制定的工作方案未得到较好落实,人员统一管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建设等需要协调解决的改革问题未能落实。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现代管理制度和新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民营医疗机构引进难,多元办医、相互补充、良性竞争格局尚未形成。5 .医疗卫生信息化存在“信息孤岛”。全县尚未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未能真正实现“一张网”。同时,我县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和目前使用的国家、省垂直系统间无法共享信息也阻碍了信息化发展进程。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

19、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健康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三医联动、协同推进,坚持分类指导、均衡发展。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树牢医防融合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人民共建共享。持续推进改革与创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基

20、本原则1 .坚持围绕健康,高质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实现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根本出发点,持续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谋求人民健康之福,解决群众疾病之苦。2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政府主导,科学筹划,统筹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显著提高卫生健康资源融合水平,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医疗资源下沉。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和发展健康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医疗服务格局。统筹城乡之间、中医西医之间、预防治疗之间、全科专科之间、公立民营之间的资源

21、有效配置,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3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提升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准确把握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人民健康需求,推进地方特色中医药产业、健康产业战略发展,充分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4 .坚持共建共享,联动发展。推动医防融合和系统协作,推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及信息共享,促进医疗、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推进预防、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链条整合。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优质医疗机构辐射带动作用。倡导全民行动,做

22、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共同守护人民健康。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能力显著提高,健康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1 .全民主要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控制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人均期望寿命适当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进一步降低,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2 .公共卫生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23、水平,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3 .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立完善集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4 .制度体系不断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现代医疗管理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得到建立健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5 .中医药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打造一流医疗高地。围绕中医药、旅游康养、健康服务等领域,结合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

24、基地。6 .信息化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卫生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化支撑卫生管理者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支持医疗工作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到2035年,卫生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优质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健康全面建成。郁南县I1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F规划E要工作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康平健水1人均预期寿命岁80.938133预期性2孕产妇死亡率/10万17.118预期性3婴儿死亡率2.053

25、预期性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254预期性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8.4610预期性健康生活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2.4630预期性7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63660预期性21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劳动者防噪音耳塞或耳罩正确佩戴率%一80预期性健康保障22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35.1025左右约束性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构筑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改革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立足精准有效防控,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健全职能清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以县疾控中心为核心,职能清晰、机制畅顺、上下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加快县

26、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施设备。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县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县疫情防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网络,建设符合现代疾病预防控制需求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验室检测系统,强化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能力,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实现传染病快速排查和检测“一锤定音”。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执业人员薪酬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夯实联防联控基层基础。二、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高

27、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指挥体系,明确指挥部常设成员机构及部门职责,健全平战结合、联防联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突出强化卫生健康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中的专业技术指导和专业决策职能,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健全应对预案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定期修订和定期演练制度。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按照标准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类防控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培训,不断提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提升先期处置能力。加强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升人民群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干

28、预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救援能力。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应急物资重点企业清单,合理确定各级各部门储备规模,建立分类分级分层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协调、实时掌握应急物资生产、采购、物流、储备、调用等全流程信息,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和保障能力。三、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以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发热诊室为哨点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加快推进县疫情防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综合学科、感染病科和

29、重症救治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推进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急救、传染病检测和诊治、可转换传染病区和可转换ICU等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强化基层人员“战斗力”。将中医药融入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中医药早期参与疫情防控和救治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健全重大疫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强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确保具备快速转化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绩效考核范畴,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建立常态化公共卫生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

30、机制。明确镇和村(社区)承担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机构,建立常态化联动工作机制及方案,明确落实各主体职责,保持村(社区)防控“三人小组”常态化。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镇和村(社区)的协同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学校、企业设置医疗公共卫生专(兼)职人员,加强日常公共卫生工作管理及健康传播工作,加强学校、企业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日常联动。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建设发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明确统筹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县域医共体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协调机制,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化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工作机

31、制。保障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探索医疗与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柔性流动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轮训机制。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相融合的服务。五、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控,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落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享受公共医疗服务优待优惠措施,优先为伤残、老年退役军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和健康教育,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

32、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面。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卫生资源下沉,衔接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专栏1公共卫生能力提升项目1 .公共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建设县疫情防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据“平战结合”原则,分三期开展隔离病区住院楼、门诊楼、医技楼、保障用房楼和隔离留验场所等建设,加强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时的应急指挥、物资供给、生活保障能力.妇幼保住院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县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工程、县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县乡镇卫生院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在土地空间充裕的乡镇卫生

33、院建设发热诊室、公共卫生应急楼等内容,提升乡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建设建设县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加强完善队伍装备配置,重点提升防控队伍快速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3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建设县被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急救、传染病检测和诊治、可转换传染病区和可转换ICU等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梳理辖区内公共设施情况,掌握可转化改造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的情况和条件,形成应急医疗设施分布图和启用次序清单表.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质增效.为常住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

34、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和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健康管理12类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本避孕服务、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I治、重大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人禽流感和SARS防控项目、鼠疫防治项目、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运维保障、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地中海贫血防控、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国家随机监督抽查、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人口监测、卫生健康项目预算绩效管理

35、等17类新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衔接.第二节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加强项目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项目引领,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抓手,推动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医疗机构提标改造。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县中医院易地新建,县中医院中医康养服务,县第二人民医院康养综合楼、生活保障区建设及扩容提质增效建设,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县“十五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卫生应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医疗卫生扩容提质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打破界限,建立县级开放共享的远程医疗、影像、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心电、消毒供应中心,对接省、市级远程平台,推动基层检查、上

36、级诊断和区域互认,降低医疗成本。建成与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布局优化优化医疗布局,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加强专科建设和补齐短板专业为重点,加强与省市级高水平医院合作对接。整合全县医疗资源,开展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推进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引领县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三、基层医疗卫

37、生服务扩容提质按照“一镇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根据镇和村(社区)人群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完善卫生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能力,到2030年底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处方服务全覆盖,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争取县域医院纳入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百县”工程。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人员定期交流机制,实施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加强技术帮扶。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网络,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38、和规范,开展医疗绩效评价和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规范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开展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反馈工作。畅通医患沟通,及时化解处理医患纠纷,整改落实消除医疗安全隐患,依法严厉惩处各类涉医违法犯罪,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增加临床护士数量,强化护理服务意识,规范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护理服务水平,调动护士积极性,加强人文关怀和护患沟通,改善护理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简化诊疗服务流程,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提供预约诊疗,推进区域信息共享互认,推进“一

39、体化”共享服务,强化医疗行业内“一码通”融合服务,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五、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规范发展社会办医,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医疗服务供给,形成公立民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支持社会办医院与公立医院开展合作交流。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办医力量在重大疫情应对处置中的作用。1 .县级医疗卫生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县中医院易地新建,县中医院中医康养服务,县第二人民医院康养综合楼、生活保障区建设

40、及扩容提质增效,县卫生监督执法和采血点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县慢性病防治站易地新建及设备配套等项目建设.引进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广适宜技术项目;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县域住院率均达到90%以上.2 .紧密型县城医共体建设工程.升级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信息管理系统.3 .乡缜卫生院提质增效工程.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开展郁南县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郁南县“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郁南县卫生应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郁南县医疗卫生扩容提质建设项目等系列项目建设.第三节全方位干预主要健康问题一、积极推进健康建

41、设全力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聚焦健康建设,全面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完善健康政策和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贯彻落实健康行动(2019-2030年),推行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健康环境、控烟等十八项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控制主要健康影响因素,促进全民健康。针对妇幼健康、中小学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等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及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和智慧健康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塑造居民健康行为,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二

42、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组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公共卫生和健康科普活动。完善健全县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健康科普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核心,统筹协调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部门,延伸联系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创建促进健康的场所和环境,加强健康促进县建设,力争在2030年创建成为健康促进县。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科普健康知识和健康促进技能,推动居民健康理念和意识转变,倡导“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到

43、2030年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o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提高健康素养监测评价能力。三、完善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科学健身队伍建设,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文体设施和体育场馆规划建设,以承接体育赛事等方式带动全民健身,加大文体设施和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力度,提高体育场馆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开展健身运动。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粤府202657号),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丰富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

44、法,强化社会动员,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整体联动新格局基本建立。持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到2030年,各镇开展蚊媒密度监测率达100%,蚊、蝇、鼠、嶂四类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县内开展率达100%,全县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强化垃圾污水治理,加强水质监测,保障饮用水安全。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全面推进厕所革命。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加强控烟行为干预,培育无烟环境。到2030年,持续保持无烟单位建设成效,不断扩大无烟单位创建覆盖面。着力加强社会健康治理,积极推进卫生城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大力推

45、进卫生城镇提质扩面,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加快健康细胞建设。到2030年,力争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县,国家或省级卫生镇比例达到80%,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广泛开展。五、加强重点疾病防治强化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做好新冠病毒感染、鼠疫、禽流感、登革热、流感、诺如等突发急性传染病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新发传染病监测。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监测网络,织密监测哨点布局,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早”“四集中”原则,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模式,推动专业防控和社会力量参与有机结合,确

46、保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得到迅速有效处置。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筑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线,确保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有序处置。强化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扎实开展乙肝、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扩大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覆盖面,加强艾滋病检测和规范随访,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试点工作。巩固消除疟疾、碘缺乏病和饮水型氟中毒危害等地方病。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推进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慢性病综合监测工作,扩大肿瘤、心血管疾病监测覆盖面,推进慢性病信息化健康管理。针对可控健康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实现医防融合,推动疾病治疗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