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长在劳动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发言:践行劳动教育,赋能学生成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更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不少孩子习惯了“指尖上的便捷”,却疏远了双手创造的快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现象时有发生。基于此,我校立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理念,历时五年探索,逐步构建起一套本土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今天,我想把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劳动教育的创新之路。一、构建分层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一)阶梯式任务设计:从生活自理到社会担当我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劳动课程分为“生活劳动
2、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板块,形成螺旋上升的成长路径。在低年级的“生活小课堂”中,我们以培养基础生活技能为目标。例如,在“整理小能手”课程里,老师们将系鞋带、叠衣服等技能分解成动画步骤,配合儿歌教学。有位叫朵朵的小朋友,刚入学时连校服都穿反,通过“穿衣接力赛”“书包整理大闯关”等趣味活动,不仅学会了独立整理物品,还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现在,低年级走廊的书包柜整齐划一,孩子们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学科用品,这种有序的习惯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中年级则聚焦校园服务与农业实践。我们在校内开辟了30块“责任田”,每块田都由班级自主命名,如“青苗成长园”“向阳花田”。去年,四年级同学在责任
3、田里种植辣椒,他们不仅学习翻土、播种、施肥的技巧,还运用数学知识测量植株间距,用科学方法防治虫害。收获季,孩子们将辣椒制成辣椒酱,在校园义卖中筹集善款捐赠给山区儿童。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孩子不仅学会了种菜,更懂得了劳动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高年级的“职业体验课程”则打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边界。我们与本地非遗传承人、企业工匠合作,开设陶艺、烘焙、木工等工坊。在陶艺坊,孩子们从揉泥、拉坯到烧制,全程参与陶瓷制作。学生小林最初因拉坯失败而气馁,在师傅“慢工出细活,耐心见真章”的鼓励下,反复练习三个月,最终完成的青花瓷盘被选为校庆礼品。这些实践让孩子们提前触摸到不同职业的温度,也为未来的生涯规划埋下
4、种子。(二)学科融合创新:让知识在实践中“活”起来我们打破学科壁垒,让劳动教育成为跨学科学习的桥梁。语文课上,”劳动主题项目式学习”如火如荼。学生们走进社区采访环卫工人,记录他们凌晨清扫街道的故事;参观老字号店铺,撰写传统工艺传承的调研报告。这些源于真实劳动场景的素材,让作文不再空洞说教。有位学生在菜市场的凌晨四点中写道:“我握着卖菜阿姨布满冻疮的手,突然明白课本里粒粒皆辛苦的分量。”这样的文字,充满了生活的温度。美术与劳动的结合更显创意。孩子们用废旧轮胎制作花盆,将落叶拼贴成画,把废弃木料改造成笔筒。在“校园公共艺术创作”项目中,学生团队自主设计、施工,用鹅卵石镶嵌出校徽图案,用碎瓷砖拼出劳
5、动主题壁画。这些作品不仅美化了校园,更让孩子们体会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乐趣。科学课则聚焦劳动中的技术应用。在“智能农业探索”课程中,学生利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通过编程控制自动灌溉系统;在“传统农具改良”活动中,他们分析锄头、镰刀的力学原理,尝试优化设计。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结合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二、整合多元资源,搭建劳动实践“立体舞台”(一)校园空间改造:让每一处角落成为劳动课堂我们秉持“环境育人”理念,将校园打造成开放式劳动基地。把闲置仓库改造成包含木工坊、金工坊、烹饪教室的“匠心楼”,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制作书架、烘焙面包、修理桌椅;将屋顶平台改造成“空中花园
6、种植蔬菜瓜果;连走廊墙壁都设置为“劳动成果展示区”,定期更新学生的手工作品和实践照片。“校园劳动岗”更是深受学生欢迎。从图书管理员、食堂小帮手到绿植养护员,每个岗位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标准。以前图书馆借阅混乱,学生管理员们设计出“图书身份证”系统,为每本书编号登记;食堂小帮手发明“剩菜统计看板”,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同学们按需取餐。这些小创新不仅提升了校园管理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二)家校社协同: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我们深知,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定期举办“家庭劳动日”,发布“劳动任务清单”,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家务,如一起包饺子、整理衣柜、养护绿植。许多家长反馈,通过这
7、些活动,孩子不仅学会了分担家务,还增进了亲子关系。同时,我们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本地农场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参与春种秋收;邀请工匠大师进校园开设“劳动大讲堂”,分享职业故事;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服务劳动,为老人制作手工礼物、表演节目。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三、完善评价机制,让劳动教育“行稳致远”为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我校建立了“过程+成果”的多元评价体系。设计劳动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内容和收获;采用“星级评定”制度,从技能掌握、合作态度、创新表现等维度进行评价;设立“劳动之星”“匠心少年”等荣誉称号,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进行表彰。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无论是评选三好学生,还是推荐优秀班干部,劳动表现都是重要参考。这种导向让孩子们明白,劳动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伴随终身的优秀品质。各位同仁,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一场关乎生命成长的教育实践。看着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身影,在工坊里专注创作的眼神,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劳动真正融入教育,它就能唤醒孩子的生命力,让他们在双手创造中学会担当、收获自信。未来,我校将继续深耕劳动教育,也期待与大家携手,共同书写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篇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