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00505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核舟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核舟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核舟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核舟记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重点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个性设计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能尝试口译全文。2搜集有关民间工艺的资料。 课堂活动:第1课时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

2、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简介作者 见课件 二活动一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过渡: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

3、方法,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活动内容: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将重要字音和该注意的朗读节奏标在书上。活动方式: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扫除阅读障碍组内尝试合作朗读班级展示三.活动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过渡:请大家借助注释自通文意,将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小组讨论 预习中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组长整理出来;每人口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活动内容:1、自读课文,自主翻译,合作交流。活动方式:自读课文尝试翻译组内释疑组间交流班级展示2、课堂检测重点词句。活动方式:开火车检测。口头友情提示: 注意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注意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注意通假字注意了解词类活用;注意

4、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课堂检测。见课件。) 第2课时回顾旧知。(活动方式:老师口头抽测课文部分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过渡:小小核舟,其精湛的技艺,让世人折服。作者如何为我们介绍这核舟的。 请大家再读课文。活动三、再读课文,了解核舟活动内容: 1、仔细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核舟的主题?3、作者如何具体介绍核舟的?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展示。)明确: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综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

5、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2、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核舟的主题?“奇巧”意为奇妙精巧,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用“径木”强调雕刻材料的微小:用“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概括指出其雕刻题材之广泛;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突出其雕刻手艺之卓越;用“罔不”说明所雕刻的东西无一不精,进一步印证“奇巧”。盖大苏泛赤壁云。3、整体局部

6、(逻辑顺序)中间两头-背面 (方位顺序)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课堂反馈 见课件活动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活动内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可以从船头三人的神态或舟子的神情动作,揣摩作者这样写的作用。2、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苏泛赤壁”的故事。4

7、、你从如此精湛的雕刻精品上,收获了些什么?(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展示。)明确: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可以从船头三人的神态或舟子的神情动作,揣摩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附:作者在说明船

8、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关于两个舟子-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9、。2、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课文总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结语: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而王叔远雕琢核舟的精神更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如果你有王叔远雕琢核舟的那种精神,我想,你的未来一定不是梦!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