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喜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171089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园区喜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业园区喜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业园区喜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业园区喜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园区喜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工业园区喜迎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和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光彩夺目的阳光照耀四海,把东方红的豪情讴歌得淋漓尽致。鲜艳的红旗辉映苍穹,给亿万双瞻仰的眼睛点燃火炬。壮丽的黄河骇浪冲天,在十三亿颗搏动的心尖上澎湃着灿烂辉煌的梦。追溯历史,在那小桥流水人家的祥和岁月里,这片古老而美丽的沃土,滋润了多少炎黄子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桃花源般的梦。这绮丽温馨的梦,孕育了一个楚辞元曲的摇篮,哺育了一个唐诗宋词的故乡。好梦不长,噩梦却不期而至。一群猖狂的野兽撞开了华夏的大门。东方巨龙在硝烟与战火中痛苦地呻吟,华夏子孙在欺压与凌辱中无力地挣扎,圆明园的黑烟灼痛了龙的传人含泪的眼睛。凝眸处

2、,君可见黄河悲壮激昂的怒号,长江凄厉动人的低泣,伴随着人比水更怨,诉尽多少血泪的心声,荡气回肠在历史的苍穹下。那是一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啊!三座大山不可一世地把人民踏于脚下,一手呼咤风云,一手无所顾忌地制造历史,他们用沾满血腥的双手,任意雕琢着青山的形态。青山黑着唇,却无法吐露心底的愤怒,只笔直地凌空劈下,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矗立在天地间无声地控诉;水咆哮着从高崖上一泻而下,砸在石崖上,如粒子爆炸,迸出无数光明的火花,湮没在滚滚潮流中,白色的水雾弥漫在空气里,不懈地酝酿着下一次更猛烈的冲击!民族存亡如平地惊雷、晴天霹雳震开了华夏儿女沉溺于“春花秋月”、“红藕香残”的梦眼。一个唤醒巨龙、拯救故土的梦在

3、孕育、在成长,终于升华为我们中华儿女斗霜傲雪的伟岸;鹰击长空的刚强;驰骋沙场的英勇。于是,亿万双铁臂铜拳握在一起,犹如长江黄河的巨浪,势不可挡;于是,亿万颗赤子诚心聚在一起,仿佛熊熊燃烧的东海,所向无敌。可曾知道,梦也有生命,梦也有热血,那就是1949年10月1日与日同升、映红东亚的五星红旗。然而,举国欢庆的回音尚未消逝,站起来的中国人啊,却陷入了沉重:贫困在压迫着人民的脊梁,落后在抑郁着人民的头颅。记忆犹新: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以阳春三月的梦,在这块希望的土地上,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奇迹,谱写了经济特区的颂歌。从此,中华儿女放飞的一个又一个灿烂辉煌的梦想,忘却了遭遇的坎坷不平,鼓起风帆,展开双翅

4、,以凌云壮志向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发展。随着许海峰清脆的枪声,随着李宁翻飞如鸿的英姿,化为世界惊羡的注视。从此,华夏子孙编织的一个又一个崭新绚丽的希望,乘着原子弹的蘑菇云,驾着冲入星空的神舟七号,翱翔在浩瀚的蓝天。新时代的浪潮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的建设,勤劳聪明的华夏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描绘了锦绣灿烂的蓝图。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了发展的奇迹,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栋栋的高楼如同雨后春笋般“蹿”了出来,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殷实。夜晚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的彩灯把一座座大厦映衬得格外光彩夺目。这些伟大而辉煌的成就,凝聚着政府和人民的汗水和心血,不断激励着人民要向前行进,为自己幸福的生活不懈地去追

5、求,去追求金色的理想,追求幸福,追求光明,追求火红的太阳;不断照亮我们年轻人的道路,让我们向着高科技奔跑;去拥抱色彩斑斓的世界,去拥抱辉煌灿烂的明天。拥护着党的关怀,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走向了21新世纪。从此,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不再是梦!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我们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祖国的脉搏连着我们的心、体温牵动我们的冷暖寒热、脚步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旅程。昨天已成为历史,而祖国美好的明天依然等待着我们去装点,我们生长在这广袤的大地上,温暖的风吹进了心田,我们会不断去创造新生活,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如诗如画的四月,我们用自己的热情贴上真心的符号谱写一首赞歌献给展翅腾飞的中国。这

6、歌是力的聚合,是心的唱和,是理想的升华。自强不息的东方精神大合唱,恰似血管里黄河之水向世族远古渊深的历史中滚滚而来,宛如骨骼中的万里长城从不可阻挡的改革开放浩瀚潮里蜿蜒而至。经历60周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历史。一路的跋涉,一路的拼搏,华夏儿女笑对人生,从失败中坚强勇敢地站起来,去沐浴成功的阳光,去创造似锦的前途。唱不完的颂歌:一页页日记,记载着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一步步征程无不闪烁着华夏儿女的汗水和心血。于是,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眼前澎湃的,不再是西楚霸王血洒乌江的悲怆,而是百万雄师抢渡长江的激昂、长江三峡推沙排浪的雄壮;于是,高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心中震撼的,不再是昔日山河涂

7、炭的潸然泪下,而是今朝中华日盛的豪情万里、飘展红旗辉映的激荡昂然。灿烂的阳光依然照耀,鲜艳的红旗依然飘展,壮丽的黄河依然澎湃。高举祝福的酒,高唱祝福的歌,那些祝福的声音,是花开的芬芳,是云飘的清逸,是我们用爱意缠满的赞美诗。让我们情系着伟大的祖国,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奔向未来、用饱蘸智慧的画笔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图吧! 矿区职工庆祝新中国60周年“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欣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夏儿女无不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古人说60年为一甲子,一甲子对我们普通国民来说,基本上孕育了三代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从三代人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到祖国的发展与变化、民族的日益繁荣与强盛。 仅读书一

8、事而言,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我出身于农村,虽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父亲总算是接受了两年的私塾教育。尽管如此,这也成了父亲的骄傲和我们的自豪。因为在那个年代,农村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又有几个呢?由于父亲是家里兄妹七人中唯一的男孩,爷爷奶奶便节衣缩食,决定供父亲读点书,以便家里能有个识字算账之人,不受外人的欺辱。 小时候,在饭桌旁,我们兄妹几个常常聆听父亲的回忆与教诲。父亲读私塾的老先生是邻村的刘驼子,刘驼子学问并不高,但要求极严格。教学内容大致是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除读书背诵外,还有习字课、对对子等。教学的内容单一、枯燥、难懂,学堂陈旧破落,私塾先生刘驼子所收的学费,也只是每年象征性

9、的一担稻谷或两担玉米棒子。195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父亲被迫终止了私塾学业,从此,15岁的父亲就跟大人们一样,正式投身于生产劳动了。 相对父辈们读书的艰难,我们受教育的机会可要好得多,但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仍非常简陋。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正读小学,那时,我所读的村小是借用附近生产队的队屋,即几间土墙茅草屋,课桌由长条木板加几条腿钉制而成,每张长课桌坐5个人,自带板凳,上课下课以听值班老师吹哨子为准。等到升入初中后,才有机会坐进砖墙鱼鳞瓦的教室。教室的外观比小学漂亮多了,不过,内部设施依然寒碜,教室的窗户上几乎没有一块玻璃,全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塑料薄膜钉上去的,秋

10、风一起,哗哗作响;室内光线昏暗,一块破旧的木板涂上黑漆权当教师上课用的黑板,上课下课由吹哨子改成了敲钢轨。记得当时,谁能拥有一支七毛三分钱的“新农村”钢笔,就成为我们大家羡慕的对象。我背的是母亲用各种碎布头拼缝成的花书包,分辨不出颜色,我多么渴望能得到一只当年流行的黄色帆布书包啊!可贫困的家庭实在是难以满足我的愿望。学生教辅资料奇缺,课外阅读更是贫乏。现在我已过不惑之年,回想起当年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如今,儿子已上中学了,尽管是一所农村中学,但他们的校园环境幽雅,软件、硬件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等,一幢又一幢地矗立于眼前。

11、校园卫生整洁,绿化美观宜人,草坪、花坛、假山等点缀其间,迈进校园仿佛给人一种精神享受。校园师生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不仅拥有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室,还有封闭性篮球场、草坪足球场和环形塑胶跑道。教室内有配套整齐的课桌凳,还安装了日光灯、吊扇和饮水机,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多媒体和网络,也走进了今天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学习、求知,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与幸福啊!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书本费政策,真正实现了农家子弟的义务教育,此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无不充分显示了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的优越性以及我们祖国国力的富强。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从我们

12、一家祖孙三代读书这条路上,我深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的建设突飞猛进,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常言道,一颗露珠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同样,一个家庭也能浓缩整个社会的背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家有一枚解放奖章,这是几年前母亲整理父亲遗物时送给我的。三个儿子一人一枚,母亲不识字也不偏心。父亲有三枚奖章,具体怎么获得的,父亲没有说过,母亲更说不上。网上百度一下,解放奖章是195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颁发,由国防部长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奖章。不分级,授予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年及其以上或虽不满两年但因作战负伤致

13、残的连级及其以下人员。对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国民党军队起义的人员(包括1950年6月30日以后直接领导起义的在内),不符合授予解放勋章条件的,根据功绩授予解放奖章。父亲老家以当地出产的“德州扒鸡”闻名中外,山东济阳一个叫董家的村子里。其实济阳离省会济南更近,如今已是济南的一个市管区了。奔腾咆哮的黄河水,千百年来日夜不停地将上流的泥沙静静堆积在这里。方圆几十里见不到山,找不到一块石头。村里人盖房用的石头还得从济南去拉。春天里,绿油油的麦浪一望无际。抗战时,鬼子汉奸、国民党、八路在此拉据,淌混水的土匪趁机牵牛背包服。有时,国民党在村东征粮,八路在村西筹粮,彼此也相安无事,鬼子出来抢粮时,老百姓只有

14、一条路跑。八路较早就在此经营,一批有文化的热血青年最早加入中共,走家串户进行抗日宣传。青纱帐成了父辈们铁血男儿杀鬼子的好战场。后来发展到鬼子只要逮到身上染有墨汁者,一律枪杀。父亲走上了战场,却没有穿上军装,估计也就是干干民兵之类的。母亲说,父亲当兵走的哪年,她已过了门,大姐还没过周岁,还在吃奶。那年父亲22,母亲19岁。时间定格在1947年1月。父母亲生死离别时,是否有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里所传唱的哪样浪漫,我不得而知。刚开始部队走得不远,还有一点父亲的信息捎来,慢慢地就像断线风筝,传来的只是谁家兄弟战死了。麦苗绿了,又黄,转眼一年又一年。村口大榆树下,母亲渴望父亲征战而归。村里

15、对军属照顾还是挺周全的,农忙时大家都会来帮上一手。战争就是流血牺牲。战场就像一台狂妄的吃人机器。1948年4月打潍县(现潍坊),父亲说,攻城战死的尸体几乎垒成和城墙一样高。一个个现活的生命瞬间即逝。朝鲜战场上,父亲挖高炮阵地挖掘出一具身着呢制服的志愿军遗体,至少是个团级的。“哪个部队?是谁?”儿时好奇的我伤感地问。战场上,死人这么多,坟上树一块木牌子就算不错了,敌机不停来炸,用不了几天就没了。父亲说。父亲与杭州有缘。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国民党的飞机频繁空袭南北咽喉的钱塘江大桥和附近的闸口发电厂。大桥周边原有一个解放军高炮团驻防,父亲他们一个高炮营接防后,敌机居然不来了。原来六和塔有个和尚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他向台湾密密发报,守桥高炮部队由原先一个团改为一个营,装备、技战实力大增,飞机慎来。后来镇反时,和尚被抓交待出实情。我曾问过父亲,当年你们部队是从哪里进入杭州的。他也说不清楚,只记得是一个晚上。高炮部队当时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兵种了,父亲只上过一年私塾,识几个字,算是有文化的了。许多当兵的不识字,加上部队来自五湖四海,方言各异,闹出“骑(七)兵团怎么管我们高炮团”的笑话。还有些来自农村的士兵冲着电灯点香烟。没多久,部队就去抗美援朝。1955年,父亲授中尉衔,3年后,从高炮二0六团转业又回到了杭州。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