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结构失衡寻找改革动力.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33591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结构失衡寻找改革动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为结构失衡寻找改革动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为结构失衡寻找改革动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结构失衡寻找改革动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结构失衡寻找改革动力.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为结构失衡寻找改革动力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次危机都是对失 衡的一次纠正,所有的危机都是这样的。中国经济当前处于周期 回落、结构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逐步恶化的压力集聚期, 世界 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可能步入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低增长格局, 未 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 %之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这是比宏 观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导向更为根本的一个问题。“4 万亿投资不仅是缓解危机的救命钱, 而且打破束缚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以及导致经济失衡的结构性因素,改变阻滞经济效率的制度问 题, 也应该是“4 万亿 重拳出击,推进制度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当

2、前经济下行导致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历史经验警戒我们,“对冲 经济周期的扩张性政策,如果不能科学估计负面效应,将会 为未 来埋下隐患。从中长期看,保增长,还要促转型,必须将反 周期 的政策和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 彻底走出“一方面解决问题, 另 一方面又在制造更大问题的开展误区。“4 万亿的关键是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重在破解中国经济五大长期结构性 顽疾。一、长期要素投入失衡与投资驱动型增长。 投资使中国经济增 长最为直接的驱动方式。 投资何以成为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 的引擎?这与我国长期投资率高, 资本利用率低,需要更多的资 本,特别是国际资本的注入有很大关系。 我们来考察增量资本产 出

3、率这一代表资本边际效率的指标。 增量资本产出率说明, 当 ICOR 提高时 , 增加单位总产出所需要资本增量增大 , 也就意味着 投资的效率下降。根据笔者的测算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在改革 开 放之后边际资本产出比率均值为,近三年又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 说明资本利用率加大,而投资效率成下降态势。由于投资的宏观 收益下降,实现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投资比率, 需要大量资本, 实现经济高增长, 这是中国投资持续处于高位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就要素投入结构而言,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自然 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奉献为 %,全要素生产率的奉献仅为 %, 而且近几年还呈现下降的趋势。 全球经济危机使以往高投入

4、、 高 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库兹尼茨增长难以为续, 以经济结构 转型、技术创新,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等为特征的 “熊彼特增长 模式,是今后我国经济开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4 万亿 更多 的使促使经济内生的增长。二、资本回报率和生产要素回报率的长期失衡。 近年来,我国 资本回报率上升迅速,而劳动力回报率增长缓慢, 甚至有效下降 的趋势。造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是:劳动力价格计量严重脱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 价 值。当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三低现象:一是 劳 动收入在GNI 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2000-2006年我国财 政收入年均增长 %,而职工

5、的实际工资年均仅增长 13% ;二是工 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居民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2003 年为% ,2005 年为 %,2006 年为%,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 重 过小; 三是劳动要素在企业内局部配中的比重低。 虽然生产要 素 按奉献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原那么, 但初次分配存在资本回报 率 不断提高、劳动力回报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从生产要素本钱来看, 中国一直在经历着要素价格 扭 曲并承当着相应的本钱。 30 年来,我国长期处于低要素价格 状 态,包括低土地本钱、低环保本钱、低资金本钱。正是这种扭 曲 在某些行业和地区造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常流入, 也在一定 程 度上造

6、成了中国以低价的中国制造出口全球, 并通过贸易顺差 回 流境内的失衡格局。 另外, 能源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也 是 由于能源定价低所形成的隐性补贴。 所有这些失衡不仅意味着 资 源的错配,也是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库 兹 尼茨增长的内在根源。三、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失衡。 经济增长与就业不一 致 是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上世纪 90 年代后全球经济增长的就 业 效应明显下降。 从 2000 年到 2006 年,全球年均经济增长率约 为 % ,而失业人口却从 2000 年的亿增加到 2006 年的亿 , 约增加 10% 。可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全球失业

7、率, 失业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由 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进步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 提 高,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有所减弱, 再加上中国劳动 力供应长期大于需求,经济增长对资本、技术的弹性更高 , 而 对劳动力的弹性更小。以近几年为例,20032007年GDP年增长率均在 10%左右, 而就业人口年增长率均在 %左右, 即 GDP 每 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 80 万个就业。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 有对就业产生多大拉动力 ,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 挤出作用 , 表达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没有就业的经济增长不

8、是真正的经济增长。从未来 10 到 15 年看,我国可能会出现由最初经济增长主要靠农村剩余劳动力为 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应, 到劳动力从无限供应转变为短缺 时的“刘易斯拐点。因此此次政府 4 万亿投资关键协调经济增 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 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均衡。而从 4 万亿刺激 经济方案的构成看,政府主导和引导的投资行业取向非常明 显, 主要是将根底设施、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 电网 改造等公共事业等作为重点投资领域, 而这些投资领域恰恰是吸 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行业, 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逆就业倾 向, 其刺激就业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显著。今后中国应该选择就业优先增长的经济增

9、长模式, 更多指向吸 纳就业或鼓励创业的经济领域, 将“双保保增长、 保就业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线条, 以实现促进经济开展与扩大就业的 良性互动,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更多的就业。四、行业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 “ 4 万亿还要对上世纪 90 年 代以来形成的行业利益结构的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 这不仅关乎 利益的分配,归根结蒂也是经济效率的问题。要借此大规模投资之时,尽快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对内开放。 我国的垄断行业多属于自然垄断,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产 权配属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早就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要以此 次大规模投资为契机, 逐步打破石油、 电力、铁路、金融、电 讯、教育、医疗和文化娱

10、乐领域的垄断, 进一步开放国内高回报 的垄断性效劳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松绑后,还要经济推进体 制性政策的改革引入竞争主体, 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必须 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难题:第一,价格机制能否解决。价格和收益联系在一起,垄断行业, 例如铁路运输价格由政府实行管制,非常不利于投融资,民 营资 本感到盈利回报很难确定,自然不敢轻易进来。第二,许多垄断行业政企不分。现在,政府既是铁路的借贷主 体,又是投资主体甚至融资主体, 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说不 通 的。例如在合资工程中,铁道部既要吸引民营资本进来,又要 保持自己的控股地位。 这就大大消除了民营资本投资铁路的积极 性。第三,内外有别的问题。

11、由于民间资本无法进入, 如果垄断 行 业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个市场很有可能会像银行一样让给外 资。 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诸多领域民间资本不让进入,设置的 门槛 过高,但外资进入的门槛却很低,还给予一系列优惠条件。五、谨防大规模投资进一步加剧区域开展失衡。 我国区域经 济 失衡问题由来已久, 从总量上看, 近几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扩 大 趋势仍未改变,根据地区 GDP 计算的地区经济开展离散系数 反 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开展差异情况, 值越大, 说明各地区 之 间经济开展差距越大 继续呈扩大趋势, 即 2002 至 2006 年分 别为,。而今 4 万亿投资是否拉大差距还是问号。4 万亿投资的根本来

12、源有 3 个途径,一是中央财政通过发放 国 债筹集,二是地方政府投入,三是金融机构贷款。从各省目前 公 布的数据看,东中西部差异很大,例如广东万亿,上海 8000 亿, 北京 1 万亿,河北 5889 亿,吉林 4000 亿,海南 2070 亿、 安 徽 3890 亿等等,根本和其经济实力吻合。而中西部的湖北 59 7 亿、陕西 260 亿、广西 778 亿显然不能与广东、 上海等经济大 省 市相提并论。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在地方政府不允许发债 的 情况下,除了预算外的土地收入, 最大的可能仍然是银行贷款, 而 中西部地区和欠兴旺地区的县域以下存在人为压缩信贷的现 象, 因此有必要从区域

13、金融风险溢价的角度出发, 建立鼓励金融 资源均衡配置的开展格局总之,我国今后仍面临刺激经济和结构转型的双重任务, 总量 问题仍将与经济周期和结构优化问题交织在一起, 在此根底上进 行的宏观调控仍将是实现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双调 控。 展望 2021 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宏观调控的 主要 目的,而与此相应的是各类经济政策的修正和调整。 从这个意 义上讲,“ 4 万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应成为结构性攻坚 使 中国经济走向平衡之路的关键。 从国内因素看,每一次大的外部 冲击,都会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 从国际因素看, 每次危机过后,都会出现大的利益调整,大的格局变动。中 国应 对危机的根底和能力已是今非昔比, 完全能够战胜挑战, 迎来 更大的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