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51751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 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 府诗。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 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 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 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许多人认为,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 、 楚辞 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 从古诗十九首 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 诗经 的四言体式, 脱离了楚 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 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 今天,写

2、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 , 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 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 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 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 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 ?谁人为是 ?”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 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 第 1 页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 ?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 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

3、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 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 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 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比如卢照邻有两句 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 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也就是说,他有 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 露了。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 一个字。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 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 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因为江南 的草都绿了,其中不但包括了“到”

4、、“过”和“满”的意 思,而且“绿”字又是那么鲜明和充满了生命力的颜色,改 得确实是好。但古诗十九首不属于这一类,你不能从中 挑出它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最好,因为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 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 全诗都好, 根本就无法摘字摘句 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互相比较,其水准也不相上下,全都是 这么好。这就更加使人想知道它们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时代 的什么人,能够写出这么奇妙的一组作品来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大家探讨的结果,就有了许多不 同的说法。现在,我就把其中几种最早的、最重要的说法作 第 2 页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 明诗篇说: “至成帝 品录

5、,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 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 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刘勰说,西汉成帝 时曾编选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共有三百多篇,但这 些作品里并没有五言诗。可是他又说,现在传下来的这一组 非常好的古诗,有人说是枚叔的作品,而其中的孤竹那 一篇,则是傅毅的作品。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 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现在我们先来讨论枚乘,等 一下再说傅毅。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 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 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 ?这已经是一个问题。但 认为这些诗里有

6、枚乘作品的, 还有徐陵。 他编的 玉台新咏 中, 收了九首枚乘的诗, 其中有八首在 古诗十九首 之内 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以 昭明文选 、文心雕龙 和玉台新咏 这三部书相比较, 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 昭明文选 选了这一组诗,标 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 文 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 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 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 ?更何况,徐陵编书的态度是比较不认真的,因此他的说法并不可信。其实,比他们年 代更早的,还有陆机。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 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

7、认为是枚乘所写的那些作品。但陆机只 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拟枚乘。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 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所以,钟嵘诗品就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说: “陆 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 一字干金。其外 ‘ 去者日以疏 ’ 四十五首,虽多 哀怨, 颇为总杂, 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所谓“曹王”, 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你们看,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可能的作者了。一个是西汉景 帝时的枚乘,一个是东汉明帝、章帝时代的傅毅,一个是东 汉献帝建安时代的曹王等人。刘勰说孤竹一篇是傅毅所 作,傅毅与汉书的

8、作者班固同时,但汉书 · 艺 文志里并没有记载他写过五言诗之类的作品。而且傅毅与 班固齐名,诗品序 中曾批评班固的 咏史 “质木无文”, 那么傅毅似乎也不大可能写出如此谐美的五言诗作品,因此 傅毅之说也是不可信的。既然如此,建安曹王的说法是否可 信呢 ?我以为也不可信,因为古诗十九首与建安曹王作 品的风格大不相同。而且曹丕在一些文章中对王粲等建安七 子的诗都有所评论,却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之中有哪一个人 写过这么好的十九首诗。给昭明文选作注解的李善说得比较谨慎。他说:“并云 古诗, 盖不知作者, 或云枚乘, 疑不能明也。 诗云, ‘ 驱车上东门 &

9、;rsquo; ,又云 ‘ 游戏宛与洛 ’ ,此 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 陵之上。”所谓“辞兼东都”是说,这十九首诗中应该兼有 东汉的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 都洛阳,“上东门”是洛阳的城门,“宛与洛”也是指洛阳 一带地方。只有在东汉的时代,洛阳才这样繁华兴旺。李善 并没有否定诗中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但又指出诗中可能兼有 东汉的作品,所以说这种说法是比较谨慎的。于是后人因此 又有了“词兼两汉”的说法,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既有西 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 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10、为什么不能成立 ?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 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 百年以上的作品。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 同的风格。 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 诗风已经有初、 盛、 中、晚的变化。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 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 同! 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近似,如果说二三 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 个人以为, 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 由于班固的 汉 书 · 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 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

11、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因 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 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 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 风了。可是实际上, 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 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 露沾野草, 时节忽复易。秋蝉呜树间, 玄鸟逝安适。昔我 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南箕北 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 虚名复何益。这首诗

12、里写了“促织”,写了“白露”,写了“秋蝉”,完 全是秋天的景物, 时间应该是在初秋季节。 但诗中却说, “玉 衡指孟冬”。孟冬是初冬的季节,但为什么诗中所写的景物 却都是初秋季节的景物呢 ?注解昭明文选的李善认为, 这里边有一个历法问题。大家知道,汉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 开始使用太初历,太初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夏历基本相同。 但在汉武帝之前人们使用什么历法呢 ?李善说:“汉书 曰:高祖十月至霸上,故以十月为岁首。汉之孟冬,今之七 月矣。”他认为,汉高祖刘邦打败秦军来到长安附近的霸上 时,正好是十月, 于是就把十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也就是说, 当时把夏历的十月叫作正月。如果依此推算一下,则夏历的 七

13、月就应该叫作十月,十月当然属于孟冬了。李善认为,这 首诗的作者既然把初秋的季节称为孟冬,那么他就一定是汉 武帝太初时代之前的人, 那当然就是西汉初年的作品了。但我以为李善的说法有错误。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很多 历史文化的知识,所以我只能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以为, “玉衡指孟冬”并非说此时就是孟冬季节,而是在描写夜深 之时天空的景象。古人把天空分为十二个方位,分别用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名称来命名,而这十二个 方位,又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旧时过年贴对联, 有一个横联叫作“斗柄回寅”,意思是,北斗七星的斗柄现 在已经转回来指到“寅”的方位上了。按夏历来说,这个时 候就是正月

14、孟春,是一年的开始。既然斗柄指到寅的方位时 是正月孟春,那么以此类推,当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 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 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 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也就是说,商历的正月是 夏历的十二月,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两千多年来, 我们所一直沿用的,乃是夏历。然而不要忘记,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北斗七星不但在不 同季节指着不同的方位,就是在一夜之间,也同样流转指向 不同方位。只不过,随着季节的不同,它指向这些方位的时 间的早晚也在变化。因此,仅仅“玉衡指孟冬”并不能判断 是在什么季节,要想判断季节,还必须知道玉衡是在夜晚什 么时辰指向孟冬的。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观测时间的问 题。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