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24147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150B 52DB43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 XXXX2020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ed farming of rice and ricefield eel2020 - XX - XX发布2020 - XX - XX实施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3/T/ XXXXX2020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与定义14水源水质14.1水源14.2水源水质15稻田要求15.1环境25.2位置25.3土壤25.4防洪26田间工程与设施26.1田埂加固26.2鱼沟、鱼溜26.3进排水及防逃设施建设

2、26.4机耕道27水稻生产27.1品种选择27.2稻田施肥27.3病虫草害防控27.4水稻插秧与收割28黄鳝养殖38.1鱼沟、鱼溜消毒38.2黄鳝苗种来源及选择38.3黄鳝苗种消毒38.4放养时间38.5放养规格与密度38.6水草移植38.7饵料及投喂39养殖管理49.1水质管理49.2疾病防治49.3日常管理410捕捞411生产记录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本文件由湖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南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长沙乐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本

3、文件主要起草人:何志刚、丁德明、谢仲桂、王冬武、秦勇、李金龙、刘丽、程小飞、邓时铭、邹利、王金龙、喻加德。6稻田黄鳝综合种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稻田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的水源水质、稻田要求、田间工程、水稻生产、黄鳝养殖、饲养管理、捕捞和生产记录。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稻田水稻与黄鳝综合种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16

4、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755 绿色食品 渔药使用准则 NY/T 5169 无公害食品 黄鳝养殖技术规范SC/T 1122 黄鳝 亲鱼与苗种DB43/T 194 A级绿色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DB43/T 634 畜禽水产养殖档案记录规范DB43/T 1059 黄鳝配合饲料3 术语与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与定义。4 水源水质4.1 水源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不受旱、涝影响。4.2 水源水质水质应符合 GB 3838 和GB 11607 的规定

5、5 稻田要求5.1 环境土壤质量应符合 NY/T 391和GB 15618 规定。5.2 位置开阔向阳,远离污染源。5.3 土壤土壤粘性,保水性能好,pH值 6.58.5。5.4 防洪雨季不受洪涝影响。6 田间工程与设施6.1 田埂加固田埂夯实加固,不渗漏水,高出稻田平面 0.4 m0.5 m,底部宽不少于0.8 m,顶部宽不少于0.4 m。6.2 鱼沟、鱼溜在离田埂内侧 1 m 左右开挖环沟,沟宽0.5 m、深0.4 m。在稻田四角通往鱼沟处开挖4个正方形鱼溜,每个鱼溜深1.5 m、边长2.0 m、面积4 m2,沟溜相通。鱼沟和鱼溜占稻田面积10%以内。鱼溜用砖砌并用水泥铺面,包括底与周边

6、共5个面。6.3 进排水及防逃设施建设每块稻田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对角线设置,安装细密铁丝网防逃。6.4 机耕道机械化生产稻田应设置机耕道。7 水稻生产7.1 品种选择选用耐肥、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水稻品种。7.2 稻田施肥主施发酵的有机基肥,辅施追肥,应符合NY/T 394的要求。7.3 病虫草害防控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宜采取生物、物理防控技术,应符合DB43/T 194的要求。7.4 水稻插秧与收割一季稻与黄鳝共生,可先诱捕一部分黄鳝,再逐步降低水位,黄鳝向鱼沟鱼溜汇集,晒至稻田表面开坼,便于收割机作业。双季稻早稻养殖黄鳝,早稻宜人工收割。收割后,不进行整地翻耕,直接抛秧或移栽。晚稻与一季

7、稻操作相同。8 黄鳝养殖8.1 鱼沟、鱼溜消毒黄鳝苗下田前5 d7 d,用生石灰兑水均匀泼洒消毒鱼沟、鱼溜,每667 m2用量为50 kg80 kg。8.2 黄鳝苗种来源及选择8.2.1 黄鳝苗种来源黄鳝苗种应来源于省级以上黄鳝原(良)种场人工繁殖、人工培育的鳝种或从原产地采捕野生鳝种。8.2.2 黄鳝苗种选择要求黄鳝苗种反应灵敏、无伤病、无畸形,活动能力强,粘液分泌正常,应符合SC/T 1122规定。宜选择深黄大斑鳝、土红大斑鳝的地方种群。8.3 黄鳝苗种消毒黄鳝苗种放养前,用浓度2.5 %3 %的食盐水浸泡 5 min8 min或20 mg/L30 mg/L 聚维酮碘溶液浸泡 15 min

8、20 min。8.4 放养时间秧苗移栽7 d10 d后放养。8.5 放养规格与密度每 667 m2水体放养体重10 g30 g的黄鳝 5002000 尾。8.6 水草移植在鱼溜中种植挺水性植物或凤眼莲、喜旱莲子草等漂浮性植物,植物面积不超过鱼溜面积 2/3。8.7 饵料及投喂8.7.1 饵料种类有豆饼、玉米粉、麦麸、谷糠和配合饲料。黄鳝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 DB43/T 1059 的规定。8.7.2 投喂时间每天投喂两次,上午7:008:00,下午18:0019:00。8.7.3 日投喂量为黄鳝体重的1 %5 %,根据天气和水温调整,每次以1.5 h内吃完为宜。当水温降至15 以下时,停止投喂

9、8.7.4 投喂方法饵料投放在鱼沟和鱼溜内,上午投喂日投喂量的 1/3,下午投喂 2/3。9 养殖管理9.1 水质管理定期用生石灰进行鱼坑、鱼溜消毒,用量10 kg20 kg/667 m2,也可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定期注换新水。农田排放水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9.2 疾病防治参照NY/T 5169的规定执行。渔药选择使用和休药期按 NY/T 755的规定执行。稻田黄鳝常见病害防治参见附录A。9.3 日常管理9.3.1 巡田坚持早晚巡查,察看摄食和活动情况,及时清除残渣剩饵和鱼沟、鱼溜内的漂浮物。9.3.2 防逃检修田埂有无漏洞,防逃设施有无损坏。降雨量大时,应防止田埂漫水垮埂。9.3.

10、3 防敌害应采取防鼠、飞鸟等敌害生物措施。10 捕捞根据市场需求和黄鳝的生长情况,采用地笼或排水等方法捕捉。11 生产记录按DB43/T 194和DB43/T 634的要求执行。附录A(资料性附录)稻田黄鳝常见病害防治病名主要症状防治方法赤皮病病鳝体表发炎充血,尤其是鳝体两侧和腹部极为明显,呈块状,有时黄鳝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用1.0 mg/L1.2 mg/L漂白粉全池泼洒;用2 mg/L4 mg/L 川楝陈皮散全池泼洒。每100 kg黄鳝用5 g氟苯尼考拌饲投喂,每天一次,连喂5 d7 d。打印病患病部位先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坏死和糜烂,露出白色真皮,皮肤充血发炎的红斑形成明显的轮廓。病鳝游

11、动缓慢,头常伸出水面。外用药同赤皮病。细菌性烂尾病感染后尾柄充血发炎、糜烂,严重时尾部烂掉,肌肉出血、溃烂,骨骼外露。用10 mg/L的二氧化氯药浴病鳝5 min10 min;每100 kg黄鳝用5 g恩诺沙星粉拌饲投喂,每天一次,连喂5 d7 d;蟾蜍去头,在水中拖动。细菌性肠炎病鳝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鳝体发黑,头部尤甚,腹部出现红斑,食欲减退。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没有食物,肠内粘液较多。不投喂腐败变质饲料;聚维酮碘0.5 mg/L1 mg/L消毒;每100 kg黄鳝每天用大蒜30 g拌饲,分2次投饲,连喂3 d5 d。或使用硫酸新霉素,100千克黄鳝用5克,每天投喂一次。出血

12、病病鳝皮肤及内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损坏尤为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用10 mg/L的二氧化氯药浴病鳝5 min10 min;每100 kg黄鳝用5 g氟苯尼考拌饲投喂,每天一次,连喂5 d7 d。水霉病病灶部位长出棉絮状菌丝,在体表迅速繁殖扩散,形成肉眼可见的白毛。用400 mg/L食盐、小苏打(1:1)全池泼洒棘头虫病病鳝消瘦,肛门红肿。解剖可见内脏黏连,肠道穿孔,失去弹性。剪开肠道可见大量白色虫体钻入肠壁。,使用阿苯达唑拌饵投喂,每100千克黄鳝用1.68克,每天一次,连喂5-7d。参 考 文 献1 GB/T 22911-2008 黄鳝2 NY/T 5169-2002 无公害食品 黄鳝养殖技术规范3 DB43/T 536-2010 黄鳝网箱健康养殖技术规范4 DB43/T 909-2014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规程5 王冬武. 黄鳝生态养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 占家智. 稻田养殖黄鳝泥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