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doc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24318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 众所周知突发公共事件中对社会影响最大、危害最大为严重的后果是人员伤亡。所以尽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灾害严重也轻重不等波及范围大小不一但如能对突发事件及时、正确、有效应对处置就能大大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一、现场医疗救护特点(一)现场混乱由于事件发生得突然现场混乱车辆拥挤道路填堵塞人员惊恐整个现场处于无序状态。 (二)医疗救护条件艰苦事发现场往往会出现公共设施瘫痪、缺电、少水、通讯受阻等情况生态环境也会遭到严重破坏食物、药品不足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现场还有可能有火、气、毒、水、震、滑坡、泥石流、暴炸、疫情等危险隐患

2、给医疗救护带来很大困难。 (三)瞬间出现大批伤病员需要同时救护突发事件中伤病员常常批量出现且伤情复杂。通常多发伤较多见例如发生地震时伤病员可有多处伤。常因救护不及时造成伤口感染伤情恶化。此外还会出现不同损伤类型的复合伤由于现场混乱有些伤被忽视须仔细辨别判断。在特殊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一些特发病症如挤压综合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应针对不同伤情采取相关救护措施。 二、医疗救护三个阶段对突发事件现场的伤病员实施医疗救护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现场抢救突发事故现场一般都很混乱组织指挥特别重要应快速组成临时现场救护小组统一指挥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避免慌乱尽可能缩短伤病员等待抢救的时间应用先进

3、科技手段体现“立体救护 、快速反应”的救护理念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现场救护基本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 (二)后送伤员 应对伤病员及时检伤分类做好后送前的医疗处置救护人员可协助医护人员后送使伤病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后送途中对危重伤病员要不间断地观察与抢救。 (三)医院救护 对危重伤病员尽快送到医院救治对某些特殊伤的伤病员应送有条件的专科医院进一步救治。 三、现场救护要点 (一)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或当地担负急救医疗任务的部门的电话启动EMS系统。同时根据事件性质拨打相关紧急电话(如110、119、122等)。 2

4、先救命后治伤 在事故现场的抢救工作中应首先抢救那些危及生命的重伤员往往处于奄奄一息状态的危重伤员无力呼救而轻伤员的反应可能较强烈救护人员应头脑冷静准确判断以免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对多发伤伤病员更要准确判断伤情。应迅速明确损伤类型及部位确定损伤是否直接危及生命是否需优先处理。其救护顺序一般为头、胸、腹部的重要脏器损伤脊柱、骨盆损伤四肢损伤。 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 事故现场往往情况复杂如火灾、煤气泄漏等易引起爆炸地震后易出现余震所以应尽快使伤病员脱离事故现场再行进一步救治。但对于危及生命的损伤应尽快做简单处理后再使伤病员脱离现场。 4.先分类再后送 当出现大批量伤病员时不论伤情轻重现场必须先

5、作伤情分类把同类伤病员集中到同一种标志的救护区进行初步救护后急送医院。有的损伤需待伤情基本稳定后方能后送。 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 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通常先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应该担任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者。 6.抚慰伤病员做好心理支持。 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会使人产生心理恐惧据统计约有3/4的人可出现轻重不同的灾害综合征。表现为失去常态、轻信谣言等突发事件给伤病员造成的精神创伤是明显的。对伤病员的现场救护除早期治疗外应给予充分的心理安抚并及时后送伤病员使他们尽早脱离灾害环境。 7.对创面的处理措施 对于严重创伤的伤病员应尽快采用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 8.做好自

6、我防护保护事故现场。 心肺复苏 一、心肺复苏的概述 心肺复苏(CPR)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片刻瞬间的则是心跳、呼吸的骤停。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跳呼吸骤停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为长见的是心脏急症猝死其他还有诸如触电、中毒、创伤等急症。如果此时争分夺秒对处在濒死阶段即呼吸、心跳即将停止或刚刚停止或处在临床死亡阶段(俗称“假死状态”)而并未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即“真死状态”)的伤病员挽救生命(即“复苏”)既是可能也是必须。 二、实施心肺复苏的步骤 “第一目击者”及所有救护人员应牢记现场对

7、垂危伤病员进行救护的首要目的是“救命”。对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应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实施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概括如下。 (一)、判断意识 先在伤病员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再轻轻拍伤病员的肩部婴儿拍击足跟。如伤病员对呼唤、轻拍无反应婴儿不能哭泣可判断其无意识。 (二)、立即呼唤 对判断伤病员意识丧失应该求助他人帮助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救命啊!我是救护员请这位先生(女士)快帮忙拨打急救电话!有会救护的请和我一起来救护。” (三)、救护体位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应将其翻砖为仰卧位(心肺复苏体位)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救护员需要在检查后进行心肺复苏。若伤病员没有意识但有呼吸和循环为了防止呼

8、吸道被舌后坠或粘液及呕吐物阻塞引致窒息对伤病员应采用侧卧体位(复原卧位)分泌物容易从口中引流。体位应稳定并易于伤病员翻转其他体位保持通畅气道超过30分钟翻转伤病员到另一侧。注意不要随意移动伤病员以免造成伤害。如不要用力拖动、拉起伤病员不要搬动和摇动已确定有头或颈部外伤者等。有颈部外伤者需翻身时为防止颈髓损伤另一人应保持伤病员头颈部与身体在同一轴线翻转做好头颈部的固定。 1.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操作方法 救护员位于伤病员一侧 将伤病员的双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 将伤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小腿放在另一侧腿上两腿交叉 救护员一只手托住伤病员的后头颈部另一只手插入远离救护员一侧伤病员的腋下或部 将伤病员整

9、体地翻转向救护员侧 伤员翻为仰卧位再将伤病员上肢置于身体两侧 2.复原卧式(侧卧位)操作方法救护员位于伤病员一侧救护员将靠近自身的伤病员手臂肘关节屈曲置于头部侧方伤病员另一只手臂弯曲置于胸前把伤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膝关节弯曲 救护员用一只手扶住伤病员肩部另一只手扶住伤病员的膝部轻轻将伤病员侧卧 将伤病员上方的手置于面颊下方防止面部朝下打开气道 将伤病员弯曲的腿置于伸直腿的前方 3.救护员体位 救护员在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位于伤病员一侧将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贴于(或立于)伤病员的肩、胸部有利于实施操作 4.其他体位 头部外伤者则是水平仰卧头部稍稍抬高;如面色发红则取头高脚低位

10、面色青紫取头低脚高位 (四)、打开气道 伤病员呼吸心跳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后坠而阻塞呼吸道。采用开放气道的方法可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畅通。 用最短的时间先将伤病员的衣领、领带、围巾等解开带上手套迅速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异物以利于呼吸道通畅。再将气道打开。 (1)仰头举颏法 救护员用一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缘)部位置于伤病员的前额另一手示指、中指置于下颏将下颌骨上提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 救护员手指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2)托颌法(抬拉颌法)救护员将手放置在伤病员头部两侧握紧伤病员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伤病员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

11、分开如果需要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伤病员的鼻孔 此法适用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的伤病员 (五)、判断呼吸检查呼吸救护员将护员将病员气道打开利用视、听、感觉在10秒钟时间内判断伤病员有无呼吸。 侧头用耳听伤病员口鼻的呼吸声(一听)用眼看胸部或上腹部随便呼吸而上下起伏(二看)用面颊感觉呼吸气流(三感觉)。如果胸廓没有起伏并且没有气体呼出伤病员即不存在呼吸。 (六)、人工呼吸救护员经检查后判断伤病员呼吸停止应在现场立即给予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口对呼吸面罩等人工呼吸救护措施。 (七)、检查循环体征判断心跳(脉搏)应选大动脉测定脉搏有无搏动。成人及儿童触摸颈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在510

12、秒钟内判断伤病员有无心跳。 颈动脉:用一手示指和中指置于颈前正中部(甲状软骨)手指从颈前正中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中点内侧稍加力度检查是否有搏动。 检查颈动脉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使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并且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评估循环体征包括正常的呼吸、咳嗽、运动及对人工呼吸的反应。 对无反应、无呼吸的伤病员提供初始呼吸救护员侧头用耳靠近伤病员的口、鼻看、听、感觉有无呼吸或咳嗽快速掌握伤病员的运动体征如果伤病员没有呼吸、咳嗽、运动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20_年新指南指出:非医务人员无须检查循环情况2次人工通气后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八)、人工循环救护员判断伤病员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在现场进行胸外按压等人工循环及时救护(九)、救护程序拍打肩部判断意识准备翻转体位保护头颈部翻转为仰卧位仰着举颏法开放气道看、听、感觉判断呼吸口对口人工吹气2次检查颈动脉判断心跳双臂绷直按压30次 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