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69372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家庭练习班级:_ 姓名:_1. 拓展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释)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1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_2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_2. 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2、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

3、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_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_3.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练习。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二)半亩方塘一鉴开,   昨夜江边春水生,天光云影共徘徊。   蒙冲巨舰一毛轻。_?   _,_。   _。1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两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这两首诗

4、描绘其“_”的感受,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_的现象,比喻_,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_,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4. 课外阅读。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注释)真:即仙人。 松花:松树的花。老:下落。 采芝:摘采芝草。1.诗人寻访的地点是   。2.诗人看到的景象是:   。(填诗句)3.诗人想象隐者干什么去了?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_5. 阅读理解。山  行(唐)杜  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理解下列词语。寒山:_   径:_坐:_   于:_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句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_3“远”和“斜”两个字分别写出了山路的什么特点?_4这首诗作者按照由_及_的顺序,描写了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_之情。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_6你还学过杜牧的哪首诗?请写出其中两句。_6. 阅读理解。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guì)鱼肥。青箬(ruò)笠,绿蓑(su)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渔歌子:词牌名。西塞山:在浙江湖州。桃

6、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箬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1结合注释,想象画横线句子描写的景象,写下来。_2作者描写的是_季的景色。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有_、_、_、_ 等,人物是_。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不仅有动态的_还有静态的_;不但有声_,还有色_。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山水画。4想象一下,为什么作者会“不须归”?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_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示儿   题临安邸宋陆游 宋林升死去元知万事空,   山外青山楼外楼,但悲不见九州同。   西

7、湖歌舞几时休?王师北定中原日,   暖风熏得游人醉,家祭无忘告乃翁。   直把杭州作汴州。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乃翁你们的父亲。 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阅读链接陆游年幼时正当金人入侵,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尽管生活艰辛,他在家里仍接受很多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金复国的思想。公元1163年,陆游替张浚(南宋的抗金名将)策划北伐,不幸北伐失败,被罢免了官职。公元1170年,陆游到四川去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队,在国防最前线活动过一个时期。这次军队生活,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的内容,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

8、又一年。”因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招致了当权派的忌恨,最后连地方官也丢了。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选择恰当的感情基调朗读诗歌。A悲伤痛心 B悲愤讽刺(1)朗读示儿应读出_的感情。(2)朗读题临安邸应读出_的感情。2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1)示儿诗题的意思是_,从题目中我能了解到的信息是_。(2)题临安邸诗题的意思是_,围绕诗题我提出疑问:_?带着问题读古诗,能更快理解诗歌内容。3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注释和资料,写一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句的意思,并体会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8. 古诗阅读。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9、。(   ),(   )。1将诗句补充完整,并用横线画出第一句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波浪线画出动态描写的诗句。2这首诗的作者是 _ 朝_,全诗主要描写了_季_ (时间)的景色。3诗中的“姑苏”指的是(   )A.杭州 B.苏州 C.扬州4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有_ 、_ 、_ 和_ 。5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_的心情,从“_”字可以看 出来。9. 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回

10、答问题。1理解“迎凉”,判断正误。(1)“迎凉”符合秋叶的季节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感到凉爽。   (_)(2)“迎凉”既符合秋叶的特点,也与诗人心中的伤感相融合。 (_)2诗中的“河”指_,“岳”指_。“三万里”言河之_,“五千仞”言岳之_。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3本诗与陆游的_一诗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者对_的同情,对_的期盼,同时暗含着对_的不满。10. 阅读理解。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吟(_)   瑟(_)2理解下列词语。铺:

11、_   瑟瑟:_可怜:_   真珠:_3说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_4诗的前两句诗写的是_,其中“铺”字用得非常好,好在_。后两句诗通过对景物“_”“_”的描写,抒发了作者_之情。1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_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12、。_ 12. 诗歌鉴赏。“金沙水_云崖暖,大渡桥_铁索寒。”(1)把诗句缺少的字补充完整。(2)在诗句中,两个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是   和   。(3)给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A.“暖”表现的是红军渡江后的喜悦心情B.金沙江边的悬崖处温暖如春C.“寒”烘托出作战时的惊险悲壮13. 课外阅读。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似_( )   _( )2“绿丝绦”指的是_,“剪刀”指的是_。3诗中描写柳枝的诗句是

13、_,写柳叶的诗句是_,设问句是_。4请你再写出一句与柳有关的诗词或俗语。_5自古以来,除“咏柳”外人们都,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悄趣盎然的柳文化。你还知道柳文化中的什么内容,试举一例。_1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_,“五千仞岳”指的是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和很_。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的修辞方法。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两句诗意境阔

14、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15. 古诗阅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从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_诗,诗人要远行的朋友是_。2诗人与友人分别当天的天气非常_(A晴朗 B阴沉),这一点可以从“_,_。”句中看出。3诗人用“_,_。”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哀愁,用_、_的修辞手法,激励朋友增强自信心,努力进取。4有关送别的古诗名句还有“_,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