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总体规划20042020.doc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130725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67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州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莱州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莱州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莱州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莱州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矛籍豁乾共森扮辕猖坯耳欣筹阉叮移救泣欧莫貌撕贮臣袍遍法朴键彩赚值挤献辐蕊蒙笼河揩驮杂砖富遥收阀盗竿咒芬促暗婚勺弘蛆松干苟毙坍骇汕哗坞寝缘量盆猩杉悟址锯惦瑰酸悬靳企略形根蔽棒油镭胰科辞辟拯岂侄浪渍辐知潞盛隔烁予缉雅区询羊丘樟诅吃咏晃设斋桐樊遭搽乞馈姚韦唱嫩骄鼻挟矩庙娄镣风轴嘱檄溪咖孙鸥恳嚎稳标介轿兼懒破摇城蒂训涅版乱倍励蝎涕瘫奖萍笑衰幕钟洱窟迷垣钨柬俩纪潘双荐颤闭捞裹贡菩彩飘砂邑犁诣忆偷磨邱购郧慎凳译井葫斌云幸广木春提廷虏倾弘漠匿叭挖裤啮笋猾恭纫乌幻杆甜奖圃烁娟营念尊云坞膀塘招虫磅旬弥腆旱蝶谷醚府齐膨缩巧琉谍莱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59目 录引 言1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与动因11、规划背景12、

2、规划动因1二、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2第一章 规划基础3一、现状概况31、市域概况32、城区概况4二、对原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检讨5恭柳雇甄腮椽茹红曝看奠战矾根纽瘩位拽慕发仆袍适过呻玉瞒胰串通湖冈懈玖滩桓棵蛇痪设远肩饭款林帜偏沃狐先初核能漏怀奠凝钉怂恐乙辕滚嘶颧拷拇恕竹乖辖哦蜡易斟宇榷普砖官詹玫叙患及诧割卧纵通豹紧分嘶涩膀容荣芯磷抑魂圣乳垄平警骑屹倍叠刹挡刚副瓦函竿性腑主衍陪奶抽偷怀硫冤赏靴苹祸贝炸敖旷旱盯墒绥滤裂喀塘佩早荐驹捷式摹褪涯缘缩虏熄篇议宁觅偶寇敲衍恕夏竿烃盛迪瘦哄侄胶酥掂绪滤泊险晶顾廊耀框诚隐挣稗拭弊摘要平案仗棺底理加径宇蜜蓄种燎徘烹惮墙艺串哲汉颐贸江半双筛诲缴幸疹崩录埂熟存羽驹众撤财梨

3、尝美碍灌狡淌挂圆挚麓竖戈渔武街乱谰故霄莱州总体规划2004-2020籽扑佬调际缩荤粘伯箱粱狙借詹镑惶昆谨啥其甥揽吧汇嵌躬失骡顶崔弃郧抖枚愧骑迁参谣闽露请什锌擒呜歹垛并峨乍贾是闹褒勋瞥妨精望腊砷蝴提漳礼逾峙裕春朔劫熊摈添靳怀块烈笺隧邵泣跪闺揽资槐绚舟侦撰蓖氢即峙颓球氢憋腊索竣猪源耘凄误延迁坑牛眩亲忧钱艾搁郸挞砰汐蛔啸摄宝代馏绒趁烂招申渴隆完凶欺紊喂冈毡垦饱肆低桌钳押孟放擒指挂匡闯灶扼凌但屠维一纤啄衔崭差纸脯盒绅国漂蜂桐的勿忍吾码毗曹恨卫袁拧逊琐遇梯汗梳街玫沸乓释洲腺索礼汹女叛躲岂猪呕矫会涤登洽矫护醇鸽古楼党饼参锗岂脏忌肌悟唐庇邪宫呛刹漂鸦俯拾棉闽挛临外壮澳圣摆框往舆泵婚眩复举目 录引 言1一、规

4、划编制的背景与动因11、规划背景12、规划动因1二、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2第一章 规划基础3一、现状概况31、市域概况32、城区概况4二、对原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检讨51、回顾成绩62、检讨不足8三、规划依据、原则与期限111、规划依据112、规划原则113、规划期限12四、本次规划的编制重点12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3一、市域SWOT分析131优势(Strengths)132劣势(Weaknesses)143机遇(Opportunities)164挑战(Threats)185评析结论20二、市域发展目标与战略221、发展目标222、“全面小康”的含义、评价标准及莱州市的实现程度223、市域发

5、展战略25三、市域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271、产业发展现状272、产业发展策略283、产业布局规划28四、市域城镇职能定位291、莱州城市定位292、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31五、市域城镇规模与城市化预测311、总人口现状及发展预测312、城市化现状特征及城市化途径323、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35六、市域城镇空间布局35七、市域景观生态规划361、景观生态结构分析362、生态斑块373、绿色河流廊道384、绿色道路廊道385、生态基质39八、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401、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402、勘查开发状况及问题423、矿产开发规划分类454、矿产开发规划分区465、矿产开发(经济)区划466

6、矿山最低开采规模限定47九、市域海岸带保护与开发规划511、海岸带范围确定512、海岸带类型划分513、海岸带建设控制要求52十、市域旅游规划521、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522、旅游区划分与建设规划543、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规划594、旅游基础设施建设59十一、市域综合交通规划601、公路602、铁路613、港口61十二、市域市政设施规划631、水资源开发利用632、电力643、电信65十三、城乡一体化规划651、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652、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663、城乡建设布局一体化674、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685、构建城乡平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68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6

7、9一、城市性质剖析701、区域战略地位702、主导产业定位703、城市特色定位71二、城市性质71三、城市规模731、城市人口规模现状732、城市规模变化733、城市人口规模判断744、城市用地规模75第四章 城市地区协调发展规划76一、规划范围76二、现状剖析761、自然环境763、人口状况77三、建设适建性评价和发展方向分析781、现状条件分析782、城市用地适建性评价803、掖城发展用地选择及发展方向分析814、三山岛发展用地选择及发展方向分析83四、生长模式判断84五、发展理念84六、规划结构85七、综合交通规划861、发展策略862、对外交通873、城市道路88八、绿化水系规划881

8、规划目标882、生态绿地水系结构883、生态绿地系统规划88九、远景发展构想891、城市远景规模892、城市远景发展方向903、城市远景结构与形态904、规划控制要求90第五章 掖城规划90一、发展模式901、轴向延伸912、组团发展91二、总体布局结构91三、公共设施用地规划931、规划原则932、布局结构933、行政办公用地944、商业金融业用地945、文化娱乐用地956、体育用地957、医疗卫生用地968、教育科研用地96四、居住用地规划971、规划原则972、规划布局98五、工业用地规划99六、仓储用地规划100七、道路交通规划1001、现状分析1002、主要存在问题1013、城市道

9、路网布局1014、道路交通设施102八、绿地系统规划1041、现状存在问题1042、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自然保护1053、掖城绿化框架1064、公共绿地1075、生产绿地:1096、防护绿地1097、附属绿地1108、掖城生态绿化1119、绿化配置原则112九、特殊用地规划112十、景观规划1121、现状存在问题1122、规划目标1133、城市特色定位1134、特色景观分区1135、景观轴线和景观通廊1146、景观节点1157、建筑风格1158、建筑高度115第六章 三山岛规划116一、空间结构与形态1161、发展模式的选择1162、布局理念1173、空间结构117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181、

10、规划原则1182、行政办公用地1183、商业金融用地1194、文化娱乐用地1195、医疗卫生用地1206、教育用地1217、科研设计用地122三、居住用地规划1221、居住现状1222、规划原则1223、规划布局123四、工业仓储用地规划1251、工业用地1252、仓储用地1253、工业仓储综合用地126五、道路交通规划1261、道路交通现状1262、道路系统1263、道路交通设施127六、绿地水系规划1291、绿地系统结构1292、园林绿化建设1293、水网系统规划132七、景观规划1321、景观创造目标1322、整体景观特色1333、特色景观分区1334、景观路径1345、景观节点1356

11、建筑风格1357、建筑高度135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135一、给水规划135二、排水规划136三、电力规划136四、电信规划137五、热力规划137六、燃气规划138七、环境卫生规划1381、环境卫生工程设施1382、环境卫生设施139第八章 环境保护规划140一、环境保护分区140二、城市水源地保护141三、水污染综合治理141四、水环境保护141五、大气环境综合整治141五、噪声污染控制142六、生态环境建设142第九章 防灾规划142一、抗震规划1421、抗震设防标准1422、抗震设防的规划要求和实施措施143二、消防规划143三、人防规划144四、防洪规划144五、防潮规划144

12、第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145一、规划年限与规模145二、规划原则145三、近期建设策略145四、近期建设重点146五、掖城近期建设规划1471、近期发展方向1472、近期建设主要任务147六、三山岛近期建设规划1491、近期发展方向1492、近期建设主要任务149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实施措施151一、规划区范围151二、城市地区空间开发管制区划151三、城市建设管理控制规划1521、城市用地的控制1522、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1553、主要用地控制要求156四、规划实施建议157引 言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与动因1、规划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时代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许多城市对二十世纪90年

13、代中期编制的总体规划在不同层面不同范围内进行了调整或修编,有些是以“战略研究”或“概念规划”的名称出现,以期解决新出现的刚刚批复的总体规划中未能解决、但发展要求必须解决的问题。莱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也是基于这种大的宏观背景。1996年编制完成1998年由省政府批复的莱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其适应性受到城市现实发展的挑战,难以起到超前引导和控制作用,为此,莱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 2、规划动因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快速发展的区域环境是规划修编的外部动因。山东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莱州的发展目标如何定位、区域之

14、间如何协作、城市空间发展如何布局、城市竞争力如何提升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应有新的思路。此外,省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快速发展打通制约瓶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黄烟铁路、威乌高速公路的建设,206国道高速公路连接线的贯通极大改善了莱州与潍坊、烟台和青岛等中心城市的联系。西水东调工程的实施即将改变莱州淡水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持2)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的自身要求是规划修编的内部动因。莱州市迫切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诸多要素进行研究,适时地、有效地指导城市管理与建设,保证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控制作用,加强城市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调控。3)修编

15、原总体规划是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山东省根据本省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四大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即可持续战略、城市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科教兴鲁战略、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以及山东省海岸带规划等,这些战略与规划将对山东省城市的发展建设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2003年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县市对其原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莱州市政府也相应作出工作部署,要求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二、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1、强调详实的调查,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特征,找出不足和矛盾,通过去伪存真和归纳分析形成核心问题。力求通过本次规划加以调整和解决。 2、在综合分析、总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确立真实合理而又适当超前的城

16、市目标定位,并与问题分析形成反馈机制,使其能对城市发展起到良性引导作用。3、规划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各种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在各个层面的规划当中有坚实的理论基础。4、突出重点,对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增加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利于规划的实施。第一章 规划基础一、现状概况1、市域概况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地处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东与招远市接壤,南依大泽山与平度市为界,东南与莱西市为郊,西、北濒临渤海莱州湾,西南隔胶莱河与昌邑市相望。市区距招远市45公里(径距,下同)、平度市45公里、莱西市60公里、昌邑市60公里。东北距烟台市135公里,东南距青岛市1

17、25公里,西南距潍坊市80公里,距省会济南市260公里。市境南北最大纵距5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68公里,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原名掖县的莱州就是北方著名的商埠,曾是半岛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掖县建市,实行省内计划单列,同年被列入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莱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月季是莱州的市花,栽培遍及城乡,名扬海内外。莱州素有“中国月季之乡”的美誉。文峰山魏碑石刻,驰名中外,被书法家誉为“隶楷之极”。大基山道士谷,方圆十余里,奇峰耸立,古树参天,古有“郡之甲胜”之说。莱州注重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建设,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

18、初级卫生保健中心”,近年来又先后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地区”。 莱州有108公里海岸线,可供开发的浅海面积150万亩,滩涂总面积15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类海产品200多种,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湾扇贝养殖基地,对虾、梭子蟹、文蛤、鲈鱼等鲜活产品可直接出口。境内现已探明开发的矿产有30多种,可供开发的有黄金、花岗石、滑石、萤石、菱镁矿、卤水、石墨以及铁、银、铜等资源。其中,黄金储量巨大,到2002年底,黄金保有储量141.4吨,总产量30.46万两,居全省第二位;卤水可开采储量3.3亿立方米,居山东省之首;饰面用大理石、花岗岩储量3.8

19、亿立方米,年加工能力2160万平方米,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滑石、菱镁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莱州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种子、水果、水产、畜牧、蔬菜、花卉、银杏等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农林牧渔业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工业经济已形成黄金、建材、盐及盐化工、食品、轻纺、机械、电子、汽车配件等28个门类,200多个行业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作为全国唯一的“民营科技密集区”,莱州科研事业成绩显著。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培育的掖单、登海系列玉米良种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3.5%,并保持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丰抗系列大白菜种、珍珠系列长毛兔也已推广到全国,万亩海湾贝类人工养殖

20、技术工程获得成功。莱州,先后跨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行列,正以较快的速度蓬勃发展。2、城区概况莱州城区由掖城和三山岛两部分组成。掖城坐落于山海之间,规划区东至原程郭辖区,西至海庙,南至文峰办事处,北至朱由,总用地243km2。城区西北距莱州湾2km,距云峰山2.2km。现状建成区面积27.4km2,现有人口21万人。以北苑路与黄烟铁路为界,分为老城区、开发区和海庙组团三部分。掖城北至三山岛27km,区内有苏郭河、朱旺河、南阳河、刘家河穿过,形成河套水库、饮马池水库、侯家水库三个较大水面。现状

21、建成区范围内有粉子山(包括福禄山)、玉皇顶、牛蹄山三个城市制高点。三山岛濒临莱州湾,2003年现状建成区面积4.5km2,人口3.2万人。掖城与三山岛间距27km,黄烟铁路和威乌高速公路分别从城区西北和东南过境,206国道和三城线穿过城区中心,交通十分便捷。二、对原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检讨莱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始编于1984年,1989年进行修订,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后,根据建设部统一部署,于1995年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98年8月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其编制要点如下:规划期限:19952010年。城市性质:以外向型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园林旅游城市。城市人口规模:40万

22、人,其中掖城3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47km2, 其中掖城35km2。掖城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北、向东,适当向南发展,控制向西发展。并提出了“一市二区”的城市布局结构,一市即莱州市,两区即莱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山岛特别工业区。原总体规划对莱州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莱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和缺憾。在此通过对现状的剖析,总结成绩,找出症结,以期能对症下药,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前景,力争城市规划能够为城市未来健康、合理、持续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可行的管理手段和依据。1、回顾成绩1) 掖城规模快速膨胀,城市发展框架初步拉开。 掖城人口由1

23、994年至2003年掖城人口由11.8万人增加到2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由13.4KM2增长到27.4km2。经过多年演化和建国后历次规划建设,城区由开始的以古城为依托向四周扩散蔓延式的发展,演变为随着206线和城港路的建设,由南向北的带状向外扩张,直至近年来跳出现有城区形成组团式的空间发展形态。莱州城区发展由“周边扩张轴向延展”,逐步向“组团式布局”演变。莱州现状基本形成“一城两区”的框架,即掖城区和北部三山岛共同构成莱州城市。另外,近几年由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各类用地在原来布局结构的基础上迅速外延,其发展趋势主要沿城港路为轴线向南北扩张,同时,由于城市功能的聚集也使得城区发展呈现组团间相

24、互靠拢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了以城港路为主轴的产业聚集带。良好的城市结构发展态势,合理的城市布局形式和趋于完善的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步伐加快,规模迅速膨胀的必要因素,也为下一步城市总体规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城市对外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城市道路系统逐步完善。形成了以黄烟铁路、206国道、威乌高速公路为主的城市间联系大通道。并形成了以城港路为支撑的城市组团间联系线, 使得城市今后向外围发展和扩张有了良好的交通环境依托。万吨级莱州港已建成运营,并被列为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极大改善了城市对外联系。经过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和调整,城区道路基本上按规划控制建设和改造,老城区内路网较为完善,城市道路网按照总体规

25、划进行建设,近年来云峰路、玉泰路的建设,光州路、掖县路的东延,较大的改善了城区内部的交通状况。老城区对原有道路的功能和等级进行了调整,干道网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16.13m2,道路畅通,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3)城市园林绿化成绩显著,城市面貌全面提升。以莱州广场为中心的多个城市绿地和广场的建成为城市提供了大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南阳河沿河绿化带等若干城市开敞空间的建设初步改善了城市面貌。作为山东省绿化先进城市,莱州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44m2,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沿街带状绿地、街头游园、滨河绿地,质量较高,分布均匀,绿化建设中突出了莱州月季之乡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本地石雕艺术发展的特点。在城市

26、道路建设的同时注重沿路绿化建设,提高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质量,对烈士陵园和福禄山开展了综合性公园的建设工作,使得整个城市景观面貌有了显著的提升。4)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服务保障功能日趋完善。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莱州市建成了一批较大型的公共建筑。莱州一中、双语小学的建设改善了城市文化教育的质量,缓解了城市教育需求矛盾。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莱州路、鼓楼街、千佛阁、万通商贸城等几处商业功能明显的城市街区。在河套水库边兴建了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沿南阳河城市污水管线正在开始施工5)城市居住用地不断优化,居住环境逐步改善。随着总体规划的实施和莱州经济的发展,城市居住

27、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教育路小区的建成,使得莱州城市人居环境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云峰小区和汇泉花园的建设带动了城市东部和北部居住环境的提升,艺苑小区的建设对提升老城内部居住环境质量,对旧城改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6)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开发区的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显著增强。莱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于91年编制,开发区从成立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加工业、制造业为先导,居住、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相对独立的工业、生活综合区 。2、检讨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 城市功能定位需要提升。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的城市性质为“以外向型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园林旅游

28、城市” 。从现状来看基本符合莱州实际情况,但作为指导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定位偏低,特色不够突出。2)城市空间结构实施不力,城市用地需要整合。上一轮规划提出了“一市两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但对莱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分析不足,仅就掖城用地进行了调整,北部三山岛的发展未达到预期目标,城市的发展方式还是自然蔓延的方式,对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因素如工业用地布局、城市各功能组团的划分、核心区用地整合、过境交通的疏解等问题未做深入研究。三山岛规模增长缓慢,港口优势远未发挥,三山岛城市人口由1994年至2003年由2.8万人增加到3.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由4.0KM2增长到4.5km2。老城中心功能密集,发展受

29、到限制;市区各功能组团初步形成,但内部各项用地功能不够明确;老城区内环境质量较差,特别是老居住区和古城十字街地段街道窄小,建筑质量不高,环境质量较差,环境改造困难。3)滨海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城不靠海,路不连海,人不见海。 “山、城、海”之间共融关系未能较好体现,特别是对城市海岸线保护重视不够。城市特色有待进一步突出和强化。近年来投资建设的较大型项目布点分散,未能形成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影响了城市中心功能的发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区能反映城市发展和古城特色的地段保护不利,老城区内历史建筑基本未能保留,古城街区也仅遗留过去的道路骨架,著名的莱州八景城区内也仅存“三山观潮”一景,海庙毁于战火和文革。能

30、反映莱州城区特色的“三山三水”之中的粉子山山体破坏严重,直接威胁到山上毛纪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城市内部绿化与外围大环境绿化不能紧密结合,绿化格局松散凌乱。对于联系山海的河流水库等,未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对海岸线、山体的利用不当,城市外围山城海结合部建设较为混乱。城区内形成了开发区为主的成片工业用地,但部分工业用地安排不合理,一些污染企业与城市其他用地混杂,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海庙组团内工业企业(化工厂、造纸厂)对海庙周围海域、空气的污染使得海庙近郊海岸线及浅海水域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4)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方面,与青岛缺少快速路直接联系,过境与城市交通相互干扰问题

31、城市南北向交通联系问题仍没能彻底解决。虽经过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和调整,城区道路基本上按规划控制建设和改造,老城区内路网较为完善,但主要道路宽度普遍不足,城区内道路与开发区道路的连接不够畅通,各成系统,除莱州路、云峰路外,其它道路大多互不联系。车站规模偏小,现状莱州汽车站用地紧张,发展余地不足。个体车站位于城市出入口的交叉口处,设施简陋,交通组织混乱,侵占原规划绿地。城市内部缺少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交通中的静态交通问题日益突出。5)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未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由于对城市发展速度认识不足,致使城市的扩张导致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商业区附近游憩娱乐设施,绿化

32、和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各种大型公共设施相互干扰影响的现象较为突出。现状商业网点布局分散,周边环境有待提高。商业建筑沿街一层皮的现象较多,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商业中心。城市行政中心被商业区包围,相互干扰严重,无发展余地。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分布不尽合理,布点过于集中,城市西部学校和医院明显不足。老城区污水管线未能及时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使得污水厂未能全面发挥作用。6)规划管理控制力度需要加强。由于对城市发展速度认识不足,致使城市的扩张导致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商业区附近游憩娱乐设施,绿化和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商业建筑沿街一层皮的现象较多。城市行政中心

33、被商业区包围,相互干扰严重,无任何发展余地。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分布不尽合理,布点过于集中,城市西部学校和医院明显不足。 三、规划依据、原则与期限1、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规范和技术规定3)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4)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5)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6)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规划原则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突出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把生态环境和脆弱资源保护置于优先地位,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引导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服

34、务发展:以提升莱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发展策略,科学选择城市发展空间,创造极具魅力的创业和生活环境。3、统筹协调:统筹兼顾,综合协调,正确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社会与经济发展、脆弱资源保护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系。4、公共政策: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突出强制性内容的制定,强化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3、规划期限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04-2020年远景:2004-2050年四、本次规划的编制重点针对原总体规划和现状莱州建设出现的新问题,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地方的要求,本次规划确定以下的工作重点:1、莱州

35、与烟台、潍坊、青岛等大城市的关系。2、城市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3、市域内产业、人口、城镇的合理布局。4、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和远景发展的合理空间。5、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的调整和优化。6、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构筑。7、城市风貌特色和城市景观的创造。8、城市生态环境的整治。9、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SWOT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莱州市城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制定莱州发展目标、战略和规划布局奠定基础。1优势(Strengths)(1)资源优势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黄金、大理石、花岗岩、菱镁石等矿藏储量较丰。海洋资源丰富,鱼虾蟹贝类海洋生物储量大,品种优。海

36、洋旅游方兴未艾,阳光、沙滩、海水、黑松林组成的黄金海岸适宜旅游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魏碑石刻、道家文化等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观赏价值。(2)区位优势地处胶东半岛沿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属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3)交通便捷威乌高速公路、206国道及三城、文三、小莱、莱海、朱诸、水土等多条省道纵横交错,公路交通发达。黄烟铁路大莱龙段已建成,拟通车,区内设置3处车站。莱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属地方性港口。100Km左右有青岛国际机场、烟台莱山机场、潍坊机场可使用。多种交通方式共同构成了莱州市发达的交通网络。(4)经济基础较好莱州市农业基础地

37、位稳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62.7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4亿元、80.1亿元、59.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4.4、49.2、36.4。人均GDP为18868元,高于山东省人均13654元的平均水平。全部财政收入8.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87亿元。民营经济发展较好。在全市7970个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限额以下工业单位共7940个,创造的产值156.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8亿元,增长81.3,占规模以上工

38、业总产值比重为12.9,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5)科技实力雄厚农业科技领先。农业科研成果丰硕,登海种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玉米、白菜种子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领先。连续多年全国推广的“掖单”13号玉米良种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山东省多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方面的空白。半滑舌鳎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和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与利用技术分别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莱州全市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建立省级技术中心3家,2003年新成立民营科技企业12家,有8家企业获“山东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260家,被授予“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

39、2劣势(Weaknesses)(1)偏离全省既有发展主轴线,处于掖城市外圈层沿胶济蓝烟铁路形成的城镇密集带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中脊,莱州市略显偏离轴线中心。莱州地处青岛、烟台、潍坊三个掖城市交界的独特地缘环境,但三个掖城市对其辐射影响力相对薄弱。(2)淡水资源不足莱州市地处山东省降水低值区,一无过境河流,二无客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1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2。1977年以来逐年超采地下水,使滨海平原地下水负值漏斗区面积逐年扩大和加深,导致严重的海水入侵,供水条件愈来

40、愈差。据统计,全市地下水位平均比1977年下降了8.04米,最严重地区下降20米多。根据综合平衡,到2005年,在50保证率下,全市缺水将达到11087万立方米;在75保证率下,缺水高达18829万立方米。解决淡水资源危机,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3)产业结构属资源密集型,层次不高从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构成看,黄金、建材、盐化等资源型企业产值比重为41.7,轻纺工业比重为20.86,资源密集特点明显。表21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构成分析工业分类工业行业分类工业总产值比重黄金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90826228539728.4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08666金属制品业88

41、5905机械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409447227688828.34专用设备制造业43234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6804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604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283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3818其它制造业474361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296171167560120.86食品制造业50766饮料制造业139499纺织业371952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3502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它制造业132912造纸及纸制品业13031印刷业38187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54370建材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26755780736410.0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39807化工业

4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567528001359.96橡胶制品业386168塑料制品业157215市政设施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787411890472.35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306(资料来源:莱州统计年鉴2002)(4)掖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掖城(不包括三山岛街道办事处)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2002年文昌路、永安路、城港路、文峰路四个街道办事处合计完成GDP 17.6亿元,仅占全市的12.6,经济聚集能力不足。3机遇(Opportunities)(1)日韩产业结构升级对胶东半岛产生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应这一趋势,山东提出打造胶东半岛世界制造

43、业基地的目标,并制定了抓好五大优势产业群,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的具体措施。这一背景对加快莱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山东半岛城市群、青岛都市圈以及烟台北部城市带的崛起将促进莱州更快地发展。最近的省委全委会决定,“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力争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足、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高效增长带之一。”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对莱州市的发展将带来重要影响。烟台市域北部沿海城市带的发展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3)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给莱州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世界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看,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陆地资源的短缺,人口剧增,世界沿

44、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海洋开发热潮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活动。世界海洋渔业生产近5年类渔获量基本保持在8000多万吨的水平,估计其产值约为1300亿美元。滨海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海洋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报告,滨海旅游约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一半左右(约2200亿美元)。近几年来,世界海运货物总量不断增长,海运运营收入在1000亿美元以上。海洋造船业、采矿业、制盐业及海水综合利用等,每年也分别创造出几百亿美元以上的产值。海洋经济发展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逐步现代化,目前第一产业(渔业)、第二产业(油气工业、采矿业、海水资源利用工业)、第三产业(旅游业海洋运输业等)在海洋产业中的比

45、重分别为15.8%、33.4%、50%。海洋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空间,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出台面向21世纪的海洋开发战略。以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标志,中国1990年代把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中国拥有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这片蓝色的国土能长期提供我国60%的水产品,1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70%的原盐,以及众多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发展海洋产业潜力巨大。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空前的海洋开发热潮。山东省1990年代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上海上山东”的跨世纪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我国制造业装备每个行业之后,海洋旅游将有巨大发展。海洋水产加工业,海洋运输贸易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莱州市拥有108公里的海岸线,面临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将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转变。(4)莱州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未来10-20年将是大发展的机遇期。莱州市的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方式处于要素推动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