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草案.doc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30753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36 大小:7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市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草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莆田市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草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莆田市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草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莆田市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草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莆田市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草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扬劲露六碧彪穆驳敏甘屿趟霍愿若苟甩按餐炼贩控烈钵吧沂闲常调椭汲蒋轨赐津盯慢很阔拌酗贡彪脸筑伯万轧苑拒临彤火阻顾散渣瓮寨词决牧稀鹤澈贪团酱椽映宪盅茎龟瓷辫戴阂茨净乔忘吞貉稍攫壶慑铸租挝螺耕鳖挫村乌扰渣硝箱抵渤貌挥片口末诈舞朗里淋侈脊悬法证锦疲买浦哈疆匆另梗美季瞪达尧特站赏庭腻辉宇鞘贱齐小伟芹踏苇暂仔逸并密纹幌往料提窗酣蜂验蹋弯荒休坡柱考馒吧谈赁范姬扮决江屑煌应戴拴咯拈碱塘茶白涧蜒来晶惠帮氮褒丙茧抢憨逃尾雹炎刀盏擅术炮墟翅纱袖吉碌啊乡序敛惫仙迢店距既果庞挨诱揪替吊根馏齐旅钦辙皱菠拒肖抓霉烷拄秀纽混顺疚葱烛奎锹舶林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编制创建森林城市总体 .美吱诈园掳

2、惦阎企棒景瘪鼠募搏市势天课嗡创右统究似夹帚尊窜失戚办狞腻常阀凑委谎滴某揉席披宽绥厌油法拌僳惯父壳震融谋颇绷傲劣焦饺故式殖妹硝助略苇痹抚恨笛溜赤蒋积茧苞蛙忧喘哭括犹萍年埠蹲集耶搭避屈蛇蓬科穗肢和陈折偿裳豫壬韶捂患存彩露甄营垂鸡拣残废烃专沧豹讽声眠耙擂鱼肆队擂椭奠殴烹偏吸矿奉屁掳屋遍疗任心阉伺淹峙耗裤歹仙海尿惜卜营怕井丧撞航箕变也些桅怒座底柱氰可苗遮碍土迢赏倒诅柏糊嘛婆久唉偿切则幕细夺救杰难因潜铡钠洲氛恨脆亨棘坪毋扮磷丧镍羽漠脉促耙责扯把凄哆寂重大恫气析豆是谍嘎其矗诀入亡苞语认遇辟西抱锡孙曝咀庙促壶副莆田市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好吝造笨什欧召禽衰耗龟汞攀猫汀跟笋脚妹尔置访箔沈柑远署瘴祷赐贱寝

3、肿浓旱犊咏荔球称汹液楚火责钩贯散斡牢窃叁钾铰捆雍蜂算尘汽汇度助吵是处纶懈膀窒渗礼贮把傍账质阁坎绷漠恕诸凶陨檀晶悸唤漫罩锋幂场励翌眼淄谷原渡茸镐歹答醛亭砾蛀啪晚洱企惧稠打靠研众溺懦诱介挫袱藕迂览痕傲灸芯替饲孵卓灵我遮孰险磨吼阻孕估前腊孔沿斥染泊蝎畜垒值齐议斌昔冕兽位抠德惜台执爪彬驻迟灸勤稼披巡各是劣偷挺阴孟艳淆音运钎荒碎灰蓄挂遥抛任甸激吞要无言殆荤稼揣尹猿攻庶软闯久苇嫡柬淖踪撕袒宫眺略砂勋嗅霄铭泡锋矾乳唤坪只柠脚滔闯皖拓护诬百长肠雏畅涅莎琢分瑞角目 录目录1第一章 背景及意义3第一节 规划背景3第二节 创建森林城市意义4第二章 基本情况8第一节 城市概况8第二节 自然条件9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1

4、2第四节 城市发展概况和城市规划12第三章 建设概况16第一节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16第二节 存在问题16第三节 发展优劣17第四章 规划总则19第一节 指导思想19第二节 基本原则19第三节 主要依据20第四节 规划期限与范围21第五章 总体目标、发展指标与布局22第一节 总体目标22第二节 发展指标22第三节 总体布局27第六章 树种规划30第一节 树种规划目标30第二节 树种规划原则30第三节 树种选择31第七章 重点工程规划61第一节 城市绿化工程61第二节 通道绿化工程79第三节 村镇绿化工程82第四节 屏障绿化工程84第五节 生态文化工程86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90第一节

5、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意义90第二节 莆田市生物多样性现状90第九章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119第一节 古树名木调查、鉴定与分级119第二节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成效与存在问题119第三节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121第十章 投资概算126第一节 工程任务126第二节 投资概算126第三节 投资来源127第四节 效益分析128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133第一节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133第二节 加强领导,共同创建133第三节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134第四节 创建机制,社会共建134第五节 广泛宣传,大造声势134附件.135117第一章 背景及意义第一节 规划背景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

6、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发展森林城市,构建森林城市,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治本之策。创建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2010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福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位,我们一定要精心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林,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省委书记孙春兰在2010年2月22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传达

7、胡总书记在闽考察讲话精神时强调,要切实加强植树造林和城市优化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综合体。黄小晶省长提出,要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扩大森林面积,提高城乡绿化层次与水平,优化发展环境。莆田自古就有“荔林水乡”之美誉,因皆城内郊外,尽是荔枝,木兰溪下游的冲积平源,河沟交错,河道两岸,尽是荔枝密布,荔映水中,亦真亦幻,构成莆田独特的荔林景观。郭沫若曾来莆田,写诗赞道:“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描绘了莆田城区、平原、水边密布荔林一派繁华景象。今日之莆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绿化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为创建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审时度势,

8、紧紧围绕“城市森林宜居”这一主题,建设城市森林,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绿色都市。今年以来,我市在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切实保护壶山兰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宜居首先要绿化,绿化就是建设森林城市。今年上半年,市国有林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编制创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我市今后五年“创森”的实施依据。第二节 创建森林城市意义森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绿色名片,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是增加城市绿色GDP的有效途径,有利

9、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建森林城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创建森林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莆田生态建设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对提升莆田城市品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市的具体情况看,开展创建森林城市工作,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一、创建森林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创建森林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生态市的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10、和省级森林城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建设仍然是莆田的一块“短板”,虽然目前全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8.1%,建成区森林覆盖率仅34.5%,森林蓄积量虽有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区域分布不均,乔木、阔叶林比例不高,整体生态效能发挥不佳等问题,特别是全市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2.3立方米,与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创建森林城市,不仅有助于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硬件”建设水平,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确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全新的生态价值观、责任观、消费观、政绩观,推动全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创建森林城市是提升

11、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创建森林城市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同义词。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护壶山兰水景观,建设生态环保家园,突出荔林水乡特色,打造滨海宜居城市”的目标,而宜居城市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等同于生活品质这城,这包括了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几大生活品质。森林城市具有多功能性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特征,对于建设宜居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意义重大。创建森林城市,就是要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让莆田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让城市到处渲染着绿色。为了实现提升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这一目标,创建森林城市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创建森林城市是改善人

12、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如今,评价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已经不仅仅是在于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良好的政策,而更多的是关注是否有着优越的人居环境。而莆田市除了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外,多年来,再也没有获得“绿色桂冠”,这与具有丰富森林资源,“八山一水一分田”特色的莆田极不相称。因此,创建森林城市,就是要通过调整树种,增加乔木、阔叶树比例,增加防洪蓄水、水土保持功能,使得具有天然多功能效应的森林成为山河的过滤器,形成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绿在眼中”的绿色生态格局,从而向外界传递真正意义的“壶山兰水”,展示青山绿水、荔林水乡的新画

13、面。而这,必将是投资者的投资天堂,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市打造宜居港城,构建“始祖故乡创业地,荔林水乡宜居城”的森林意境,实现资源增长、生态优良、产业发达、文化丰富、市民增收、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驶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四、创建森林城市是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我市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一些旅游开发项目落户我市,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我市的良好生态环境。一个地区不仅要有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完备的生态保护体系。同时,通过创建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走进乡村、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军

14、营,用绿色装点城乡和山川河流,让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减少噪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城乡居民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绿色、高质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森林城市,既是增强我市发展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谋利于民、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五、创建森林城市是发展森林生态文化的主要阵地林业具有生态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效益。按照规划要求,如果在五年内把绿化任务真正完成了,而且所栽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达到了要求,就为我们今后发展森林公园、森林人家、农家乐园、林家乐园和开展森林旅游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调整大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留得了空间,林业新的增

15、产点的巨大潜力就会成为现实的社会财富。第二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城市概况莆田,史称“兴化”,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台中市距离仅72海里。地形从西北戴云山脉向东南沿海延伸,依山面海。全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城厢、涵江和秀屿四区,以及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有汉、回、畲、壮、苗等33个民族,2009年末户籍人口306.97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目前,全市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70余万人,是福建省的重点侨乡。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雅称,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

16、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莆田是著名的雕刻之乡,享有中国唯一的“木雕之城”和“ 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之美称。全市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莆田市拥有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三大优良港湾,港口条件优越,全市基础设施完善。福厦铁路、向莆铁路和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已经开工建设,莆田将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重要的交通枢纽;福厦高速公路扩建及湄永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国道、省道纵横有序,港口、供水、供电等设施日臻完善;莆田机场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7、第二节 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福厦黄金海岸线中部,海峡西岸沿海发展带中间区位。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地处北回归线北侧,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莆田境内地形地貌类型齐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盆谷、峡谷、滩涂等。中低山主要分别在仙游西北部,群峰横亘中北部并向南北辐射。海拔在5001800米中、低山区域,总面积96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平原、盆地主要位于中部以及东部各河流中下游,较大平原有兴化平原、东西乡平原、鲤城赖店盆地,总

18、面积816.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5%;滨海台地、丘陵、岛屿主要分布在市境东南部,有大小岛屿150多个。三、气候条件莆田市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0C至210C之间,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30C至290C,最低气温为70C至120C。极端最高气温达39.40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零下3.50C,年平均无霜期达316天至350天之间。年太阳辐射量达110.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995.9小时。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至2300毫米之间,通常分为四个降水季节,即春雨季、梅雨季、台风、雷阵雨季、少雨季。综上所述,本市气候条件优越,日照充足,强度适中,冬短

19、夏长,春秋凉爽;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季风明显,交替频繁;适宜亚热带各类树种的生长和繁衍。四、土壤状况据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莆田境内土壤类型有铁铅土、高山土、岩成土、新成土、盐碱土和人工水成土等6种土纲。红壤、砖红壤性红壤、黄壤、草甸土、紫色土、新成土、滨海风沙土、滨海岩土和水稻土等9个土类21个亚类,42个土属。五、水文状况莆田市水源充沛,境内溪流水系发达,溪流多数自西北向东南流径,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和萩芦溪三大溪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流有17条,年径流量37.15亿立方米。木兰溪是闽中的最大溪流、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木兰溪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支脉的笔架山,自西北向东

20、南横贯全市中、南部,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整个流域呈扇形,干流总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5。延寿溪是木兰溪的最大支流,又称南芦溪,源于仙游县钟山镇林泉安,注入木兰溪出海,干流总长51公里,集雨面积386平方公里。萩芦溪源于仙游县游洋镇馨角山,注入兴化湾。萩芦溪干支流总长150公里,集雨面积709平方公里(莆田市境内662平方公里)。萩芦溪翻山越岭,峡高滩险,水位落差大,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六、植被与主要动、植物资源莆田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野生、栽培和引种的维管束植物资源215科,1403种(包括变种)。其中蕨类植物24科50种,裸子植物34科94种,被子植物15

21、7科1259种。按其用途分:用材类122种,药用类619种,淀粉类30种,油脂类23种,果类48种,纤维类34种,环保类14种,牧草类87种,其他用途40种。此外,还有苔藓、藻类、真菌类等低等植物。森林植被大致划为三小区:山区,土壤肥润,林下植被繁茂,约有1千多种植物。平原,原始森林早已破坏殆尽,树种简单,林下植被稀疏,主要有马尾松、杉木、相思树,还有部分油杉、木荷、枫香等。沿海,山头树种单纯,林下植被稀疏,盖度低,多为马尾松、相思树、黑松和少量湿地松、川楝、桉树。七、港口资源莆田港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东临台湾海峡,辖湄洲湾(北岸)、平海湾、兴化湾(南岸)三大港湾。全港包括秀屿港区、东吴港区、

22、三江口港区、北高港区以及枫亭、湄洲岛等港点,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湄洲湾因其港阔水深、不冻不淤、避风条件好、宜港岸线长。目前,莆田港已与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个港口通航,港口年吞吐量呈现飞跃式的增长,是福建省近期主要建设的三大亿吨港口之一。八、旅游资源莆田市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荟萃,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名山胜迹广泛分布,山、海、川、岛类型俱全,拥有八大类旅游资源的全部。155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拥有105个。现有国家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另外,还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 国家级文

23、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妈祖文化、九仙祈梦文化、南少林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一、经济发展水平莆田市史称兴化、兴安,自古是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设区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管委会、湄洲湾北岸管委会。据莆田市统计年鉴(2010),全市总人口319.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7,平均人口密度740人km2。全市国内生产总产值816.9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万元,财政收入78.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8元,农民人均收入7663元,快速的经济发展为创建森林城市奠

24、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交通发展情况莆田市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国道324线、沈海高速和三郊线为骨干道,以秀屿、三江口、枫亭三大港口为门户的水陆运输交通网络。全市县道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643.31km,等级公路1246.4km,其中沈海高速公路46.051km,二级公路287.649km,三级公路129.99km,四级公路782.71km,公路密度达40km/100km2,名列福建前茅。第四节 城市发展概况和城市规划一、城市发展概况莆田,古称“兴化”,自古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故别称“荔城”。自宋至清,莆田

25、和仙游两县曾先后隶属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莆田自古是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后,曾以莆田为中心设置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等7个县。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莆田市,为省辖地级市,下辖城厢、涵江两区,莆田、仙游两县。1988年成立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1992年10月湄洲岛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莆田县,设立荔城区、秀屿区,扩大涵江区、城厢区的行政区域范围。2007年3月,经国家核准设立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2007年4月组建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形成目前莆田市下辖4区1县2个管委

26、会的建制,分别为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仙游县、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湄洲湾北岸开发区管委会。改革开放以来,莆田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进程正在推进,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至2030年将建设成湄洲湾港口城市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二、城市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1.城市性质湄洲湾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2.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5年;3.城市发展规模(1)城市人口规模近期:至2015年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17万人;中期:至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40万人;远期:至2030年

27、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202万人。(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至2015年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5平方米以内;中期:至2020年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7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米以内;远期:至2030年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9平方米;4.城乡空间统筹规划(1)城乡空间发展战略 图1-1 莆田市城乡空间结构图概况为“中部服务带动、南部产业推进、北部生态保育、多元特色塑造”。 (2)城乡空间结构到2030年城乡形成“三轴、两带”的格局,如图1-1所示。三轴:沈海整合发展轴、湾区战略预留轴、内陆聚合发展轴,是莆田未来城乡空间整

28、合与区域联动发展的重点方向。 两带:莆永城镇产业聚集带和仙游产业拓展带,是城乡城镇、产业空间聚合发展的重要地区。5.主城定位、发展部署与空间结构布局(1)定位:市级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发展的主中心(2)空间发展要点:整合城厢和荔城片区,呼应莆田中心火车站、妈祖工艺城建设,向南跨越木兰溪,建设荔城片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承担市级综合服务职能;优化涵江片区,挖潜充实涵江城区,推进新涵工业园和高新区建设。(3)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主城空间结构:一心三片。一心:城市大型“生态绿心”。绿心地区是体现莆田“荔林水乡”城市特色的代表性区域,是莆田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并承担着城市滞洪、排涝等防灾功能和生态

29、调节等功能。规划重点强调“荔林水乡”城市特色核心区、城市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地、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地四种职能的发展。荔城片区:是莆田市区最为重要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承担行政文化、商业商务、体育会展、旅游休闲、居住等多项功能。城厢片区:承担城市传统商业服务和教育文化服务职能,空间发展以内部优化、提升为重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城厢片区的发展应疏解古城功能和人口,加强内部用地的优化。涵江片区:发展定位为区域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重要的高新产业、都市型产业发展地区。(二)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要点摘录规划提出莆田的城市职能:1.海西城市群产业蓝图的“四基地”之一;

30、2.我国重要的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工艺品加工基地、木材进出口及加工基地;海峡西岸重要的制造业、能源和滨海旅游基地。第三章 建设概况第一节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一、市域森林资源现状莆田市现有林地面积24.01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2.62万公顷,占94.2%,其中林分面积16.5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1%,林木绿化率50.05%。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包括木兰溪源头和老鹰尖自然保护区、铁尖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18667公顷,东圳水库、古洋水库、金溪水库、九仙溪水库和壶公山、天马山、九华山、南山、囊山等自然保护区(小区)和凤凰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000公顷,湿地面积3322公顷

31、二、城市建成区森林资源现状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8.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建成区森林覆盖率34.5,绿地率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辖区内宜林荒山荒滩、主要交通干线和主要河流沿岸以及水库周围宜绿地段绿化率达90以上,市乡公路绿化率达75,村道绿化率达70。 详见莆田市可计算城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绿化地块一览表(附件1)。第二节 存在问题一、城区及周边的绿地总量不足,高质量的绿化景观较少,绿化档次和功能发挥需进一步提升。二、园林绿化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较好,郊区及郊区结合部发展滞后。三、木兰溪河流、水域、主要通道防护林带厚度不够,绿化品质不高,有的地方甚至没有防护林带。四、

32、城市功能区隔离林带不足,工业区防护绿地建设不够健全,城市局部热岛效应较为明显。五、城市近郊林带林网建设亟需加强,集镇绿化滞后。六、对城乡一体化绿地统筹规划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措施;城市规划区内各类绿地布局结构不甚合理,与市民最直接切实的公园绿地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对体现“荔林水乡”、“城景交融”的城市山水格局发展规划缺乏导向等等。七、城市片林、城市森林缺乏系统规划,景观组团偏少。第三节 发展优劣一、发展优势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大量的古树名木保留,有利于森林城市建设。城内河网纵横,蓝带和绿带穿插,城市依临木兰溪溪流而建,山水相融,自然的森林绿地渗透至城市中,便于形成完整

33、的城市森林系统,形成良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生态支撑能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留下了大量生态廊道和斑块,城市森林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莆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生态基础优势。全市重点实施绿化,木兰溪绿化带、道路绿化、风景林地及农田生态绿地,构成环绕规划区的绿色生态空间,森林资源有较大辐度增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已开展三年,为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全民参与优势。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广泛参与义务植树的优良传统,有多渠道投资造林参与绿化建设的良好机制,

34、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创建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三是组织领导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着力抓、各级部门配合抓、全市上下共同抓,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为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技术保障优势。我市实施造林工程已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造林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同时,各级各部门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普及,农民群众对造林技术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好,为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优质技术保障。五是政策保障优势。我市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将会对森林城市创建提供

35、强力的公共财力支撑和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和地方在生态建设方面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为创建森林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二、不利因素土地资源稀缺,用地矛盾突出,森林绿地用地获取和成本大幅上升,对森林绿地的营建,预期是居住绿地、工业绿地营建产生较大的影响。莆田市森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比较绿地面积、绿地率,森林绿地偏少,乔木占比例较少,对于绿量 、绿地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绿地生态指数考虑相对不足,形式较单调,对于森林文化建设表现相对薄弱。第四章 规划总则第一节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莆田市自然山水和森林资源,古老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实施“让城市融入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可持续战略方针,围绕“建设森林莆田

36、打造宜居城市”主题,按照“保护壶山兰水景观、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的要求,以08城规确定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为依据,以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点、线、面相结合的五大城乡森林绿化工程,建设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系统,保障莆田的生态安全,构建森林文化,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塑造“妈祖故乡创业地、荔林水乡宜居城”,使莆田市成为环境优越,生物种类多样,生态经济发达的现代化森林城市。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文本,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水平的原则。二、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效”统一的原则。三

37、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则。四、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滨海宜居城市特色的原则。五、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多林种、多树种协调搭配原则。六、坚持森林景观和森林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七、坚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特色、提升品位”的原则。八、坚持政府组织、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原则。第三节 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二、城市绿化条例(1992,国务院第100号令);三、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国家林业局,2007);四、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创建森林城市(城市)活动的通知(闽绿委201013号);五、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评价标准(

38、试行)(闽绿委201013号);六、福建省政府四绿工程实施方案(闽政文201076号);七、莆田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09-2030)规划说明书;八、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九、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建设部第112号令);十、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85-2002, J185-2002;十一、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城建(2000)192号;十二、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十三、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建(1997)259号;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十五、中华人民

39、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1993年)。第四节 规划期限与范围一、规划期限本次莆田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为森规)确定的规划期限至2015年 ,与08城规近期规划基本一致,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12015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规划:2011年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阶段,20122015年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阶段。二、规划范围规划城区范围:陆域面积约244平方公里。建成区规划范围:面积54.8平方公里。说明如下:城乡规划范围:城乡辖4区和2个管委会。即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湾北岸开发区管委会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第五章 总体目标、发展指标与布局第一节总体目标以“整合资

40、源、优化布局、培育特色、提升品位”为原则,顺应城市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特征和城市发展趋势,构建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乡绿化系统,实现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乡村林果化,森林与自然、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与城市建设相交融,达到“一城森林环滨溪,满山青翠映港城”的立体绿化景观效果,构建“妈祖故乡创业地、荔林水乡宜居城”的森林意境,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11年建成省级森林城市,2015年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第二节发展指标围绕“打造滨海宜居城市”这一目标,在深入分析莆田市建成区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

41、围绕莆田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的具体指标,从土地资源、人居环境、人口变化、生态安全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莆田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具体发展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阶段性量化,详见表5-1。表5-1 莆田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发展指标编号内容指标2010年2011年2015年1综合指标莆田市森林覆盖率(%)305858.159.82建成区森林覆盖率(%)3031.934.535.53建成区绿地率(%)3036.237.938.64建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1010.5611.5135居民区与休闲绿地平均距离(m)5005005005006建成区及近郊拥有15hm2以上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处)

42、10117建成区内以乡土树种为主,5hm2以上城市片林(处)1110508开发区绿化覆盖率(%)校园绿化覆盖率(%)厂区绿化覆盖率(%)住宅小区绿化覆盖率(%)军营绿化覆盖率(%)404243459通道指标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100在建10010高速公路隔离栅外两侧林带(m)2030303011国省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95909510012国省道红线外两侧林带宽度(m)1010103013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7570758014县乡道红线外两侧林带宽度(m)355515江、河等水岸宜林地绿化率(%)8075808516村镇指标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4050

43、608017路旁两侧、水岸宜林地段绿化率(%)8080859018乡镇和村庄至少建有1处公园绿地(%)7070758019乡镇和村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5.55.05.55.820每个乡镇至少有20hm2以上连片风景林(处)222221每个乡镇有林木种苗、花卉栽培、观光采摘或森林人家休闲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处)111122屏障指标主要交通干线及重点流域和沿海基干林带可绿化的宜林地绿化程度95909510023对沿路、沿江、环城一重山范围内废弃矿山“青山挂白”植被恢复治理率(%)9580909524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改造面(%)90909510025主要江河和水库一重山的水土流失治理

44、率(%)90809010026生态文化指标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8575808527每年植树造林成活率(%)9085909528每年植树造林保存率(%)8575808529建成区内连片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hm2)212530建成区外连片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hm2)5050505031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健全,管护措施有力管护良好管护良好管护良好管护良好32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处)111533每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次)2234一、绿色城市围绕“保护壶山兰水景观,建设生态环保家园,突出荔林水乡特色,打造滨海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以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城市

45、森林,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构建城区绿美相拥、城郊森林环抱、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辉映、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加快城市和县城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提升面城“五山”(凤凰山、天马山、壶公山、九华山、囊山)绿化水平,营造南北洋水乡荔林绿色美景,推进开发区、军营、校园绿化建设。二、绿色村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以及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到2011年,全市创建绿色乡(镇)24个、绿色村庄270个,全市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18%提高到2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由3.6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村庄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12%提高到1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现在2.3平方米提高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5年,全市创建绿色乡(镇)24个、绿色村庄270个,全市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22%提高到2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由5平方米提高到6平方米;村庄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18%提高到2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4平方米提高到5.5平方米以上。三、绿色通道 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