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0202022年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实 施 方 案我校是运城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更新教育理念,重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运城市智慧教育二期工程示范校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运师附小20202022年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方案。一、 总体目标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的需求,顺应“互联网+”趋势,按照智慧教育二期工程示范校的要求,建立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探索智能教育和智能管理的新路径,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在“创客教育、智慧课堂、智能管
2、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市2020年完成“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和教育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贡献附小智慧和力量,二、 工作安排 :(一)2020年5月12月:环境建设和应用培训。1.制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三年规划。2.提高校园网的接入能力,完成1000Mbps到校,100Mbps到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3.在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建立运师附小门户网站和云空间。4.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学习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 新增加的智慧教育二期设施的应用功能,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希沃软件”服务教学。5.确定现代教育技术和应用的校级专家团队和骨干团队的责任与目标。6.2020年秋季,
3、学校承担的重点实验项目全面启动实施。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强调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二)2021年1月12月:实验探索和经验总结。1.2021年春季,聘请专家对学校开展的创客教育、智慧课堂、智能管理项目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组织优秀实验教师、班主任或管理者,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展示和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家长、学生和同仁认同参与,实现更大范围的智慧共享。3结合庆“六一”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我是智慧小达人”活动,展示学生创客学习、研究型学习、项目学习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2021年秋季,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智慧教育能力过关大
4、比武”技能大赛,重点内容为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30项微能力考核,争取人人达标过关。5.总结本校在智慧校园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在硬件配备应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果,聘请专家指导完善。(三)2022年1月12月:成果推广和巩固提高。1.全校普及和推广创客教育、智慧课堂和智能管理模式,形成本校鲜明的智慧教育特色。2.以文本、视频、课例、案例等多种形式,汇集本校智慧教育实验成果,对外宣传推广。3.组织评选智慧教育校本培训和推进过程中的优秀管理者、智慧教师、技术骨干和先进班主任。 三、建设内容 (一)校园网升级改造,构建互联互通、高速传输的智慧教
5、育新环境1.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应用系统开发技术、装修技术等,将学校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安放控制系统等网络软硬件设备,搭建成一个更便捷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2.无线校园建设。在有线网络基础上,建设覆盖公共教学和活动区域的无线网服务体系,形成高速便捷、可管可控的无线网接入服务。3.更换学校网管中心的核心交换机设施,采用新型的多核高性能处理器和高速存储器,构建数据大量存储、高速传输的智慧教育新环境。(二)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规范标准、互利共赢的智慧教育云空间1.将学校原有的校园网站,移至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学校安排专业老师,积极做好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6、建成学校移动办公、优质资源共享、信息管理规范等综合服务平台,展示学校对外的良好形象。2建好相互融通的校级教育云空间。在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建立运师附小云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云空间,推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开展教师考核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网络研修、资源管理、家校互动等,关注学生成长全过程。(三)开展智慧教育实验,构建学生为主、人机交互的教育教学新模式1创客教育:作为小学创客教育示范校,我校要在开展创客教育的硬件建设、师资配备、资源选择、课程开设方式等方面,积极投入,坚持研究探索,争取出经验、出成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智慧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
7、选择性地引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终端设备和APP服务,通过教室无线网络,实现“云、网、端”的数据传输和交流互通,构成以动态学习数据分析为核心的智慧学习支撑环境,开展智慧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尝试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和班级授课制环境性下的差异化教学实验,建立自主研学、同伴互学、微课助学、精准帮学的智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协同建构能力,努力形成具有附小课堂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智慧。3项目式学习: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研究探索活动,融通校内外课程资源,推行跨学科学习,将线上学习交流和线下实地考察、动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四)优化数字教育资
8、源,重构开放多元、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应用新途径1研发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师以微课形式为主,研制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同时采取汇集、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多种方式,丰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2开通网络直播课程。组织本校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方面开展对本校学生的网络直播教学,另一方面积极面向农村薄弱学校进行直播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3提高学生数字资源应用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不同地点、不同背景的同伴进行协同学习,拓展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四、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认识
9、到位。建立健全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责任分工明确 ,时间表和路线图清晰明了。2.分层次培养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各级教育部门开展的学校教育管理干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专项培训 。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国培项目、专项培训等途径和方式,培育学校信息技术人才 ,进行校级全员培训,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实施信息技术全员认证计划。根据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认证方案,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达标,并将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模评优依据,促进广大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4.聘请专家跟踪指导。学校积极与高校和运城市智慧教育专家团队建立联系,聘请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工作开展,对实验成果进行评定、提升和宣传推广。5.保证设施维护使用。学校安排专业人员和老师,定期对智慧教育各种设施进行维修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教育教学正常使用。 2020年4月15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