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陕西省水利厅二一一年一月西安49 / 107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前 言1一、渭河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陕西省渭河流域概况1(二)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二、整治思路和目标任务11(一)指导思想11(二)规划定位11(三)基本原则11(四)规划范围及规划水平年12(五)整治目标12(六)总体布局13(七)整治标准与整治任务14三、渭河全线整治措施20(一)防洪治理工程20(二)滩区清障整理工程27(三)水量保障措施28(四)生态景观工程30(五)水污染防治工程36(六)经济产业工程38四、实施方案与任务分解41(一)实施计划41(二)建设任务分解42(三
2、实施方案与资金筹措43(四)工作进度与其它事项45五、保障提升与持续发展46六、规划效果与前景展望48前 言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干流全长818km,陕西境内干流河长512km,宝鸡峡枢纽大坝以上河长124km,为上游段;宝鸡峡大坝至咸阳陇海铁路桥河长180km,为中游段;陇海铁路桥至入黄口河长208km,为下游段。渭河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既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渭河两岸的关中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和辉煌的大唐盛世,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如今的关中地区以占全省1/3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省64%的人口,集中着全省65%的生产总
3、值,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国防、科研教育基地,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在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沿渭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渭河防洪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了渭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防洪工程体系,宝鸡、咸阳、西安等重点城市段河流生态整治也开始起步。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初建成黄河三门峡水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持续发展,河床不断抬高,洪水下泄不畅,防洪问题日趋严重,多次发生堤防决口的重大灾害,形成经济越发展,洪灾损
4、失越大的“心腹之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域内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河道环境不佳等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渭河治理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以及此后根据中央及地方的安排编制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规划、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06-2010年)、陕西省政府于2008年8月印发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2008-2012年),重点安排解决或缓解渭河流域防洪减淤、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治理工作进展很不平衡
5、防洪减淤、河道生态建设等工作进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急需加快治理步伐。随着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及陕西省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到来,陕西经济社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从“坚持科学发展、建设西部强省、富裕三秦百姓”的战略高度作出重要决策部署。赵乐际书记指示: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十二五”期间,要集中精力,要集中各方力量治理渭河,确保渭河安澜。赵正永省长指示:把治理渭河当做大事,进行全线、系统治理,修堤、治河、滩岸综合开发利用。让渭河水患彻底根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指示,我厅迅速组成工
6、作班子,全面开展调研活动,征集沿渭各市(区)意见,短时间提出规划草案,并邀请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和大专院校专家进行深入咨询,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形成了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一、渭河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陕西省渭河流域概况渭河流经陕、甘、宁三省区,流域总面积为13.5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km2,占总面积的50%。渭河流域包括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铜川等5市1区的52个县(市、区)(关中5市行政辖区中宝鸡凤县、渭南韩城市不在渭河流域),是渭河流域及陕西省内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部分;渭河干流不涉及铜川市,包括了沿渭的4市1区的23个县(市、区),
7、具体县区名称见表11。 表11 陕西省渭河流域涉及行政区范围一览表序号设区的市面积全在渭河流域的县(市、区)部分面积在渭河流域的 县(区)流域面积(km2)渭河干流涉及县(市、区)一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陇县、千阳县、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麟游县太白县13048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岐山县、扶风县、眉县二咸阳市渭城区、秦都区、长武县、彬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兴平市、泾阳县、三原县10119武功县、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三西安市长安区、临潼区、灞桥区、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阎良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9812周至县、户县、长
8、安区、未央区、灞桥区、高陵县、临潼区四渭南市临渭区、华阴市、蒲城县、富平县、白水县、澄城县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9411临渭区、华县、大荔县、华阴市、潼关县五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3882无六杨凌示范区杨凌区114杨凌区,包含了揉谷乡面积合计6个市(区)47个县区5个县区4638623个县区渭河流域北部分布着以子午岭、北山、黄龙山为代表的黄土高原,海拔9002000m;南部分布着以秦岭为主线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多为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是渭河南岸众多支流的发源地;秦岭北麓是渭河水量的主要补给源之一,北山南坡是渭河泥沙的来源地之一,渭河既承接着南山的来水,又承接着北山的来
9、沙。(二)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洪水频发,灾害损失极其严重。03.8洪水历史上渭河多次发生大洪水,从1401年至2010年,渭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就达234年,平均2.6年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多发区。建国以来,累计受灾面积180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3000万人次,死亡人口97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03.8洪水(3)2、泥沙淤积,悬河态势继续加剧。渭河洪水具有含沙量大的特点,自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已达到12.75亿m3,下游河道比降由建库前的1/5000减缓至近1/10000,溯源淤积已延伸至咸阳。潼关入黄口至西安草滩约200km河道河床高程抬升了15m,渭河
10、下游堤防临背差达34.5m,主槽行洪能力由建库前的5000m3/s降至现在的2500m3/s左右。排洪能力不断下降,同流量水位大幅抬升。随着渭河干流河床的淤高,南岸12条南山支流下段已成为地上悬河,连年引发的小流量、高水位洪水造成了多次漫溢、决口灾害。3、治理程度低,防洪能力十分脆弱。渭河干流宝鸡峡以下的中下游河道总长388km,是渭河防洪的重点地区,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带领渭河沿岸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已建成干流堤防523km,渭河中游修建堤防护基坝2980座,渭河下游修建河道整治工程65处,坝垛1376座;另外还
11、建成了很多重要支流的堤防工程,这些防洪工程对减轻渭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已不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渭河干支流上缺乏大型防洪水库、蓄滞洪区等调控利用洪水的措施,防洪体系有待完善;渭河干流受地形、沿河修建的陇海铁路高程较低等条件的限制,不具备修建控制性防洪水库的条件;渭河支流现有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小,未设置专门防洪库容,调控洪水能力较弱;现状渭河中下游未设置专门规划的蓄滞洪区,对超标洪水的分蓄洪作用难以发挥;已规划修建的泾河东庄防洪减淤水库,对渭河下游控制洪水有较好的效果,但尚未建设;渭河流
12、域目前主要依靠堤防拦挡洪水,调控、利用渭河洪水的措施尚不健全,防洪措施单一,防洪体系有待完善。(2)堤防防洪能力低下,防洪达标堤段比例不足;中游堤防下游堤防支流堤防渭河中游干流堤防长278km,其中有一半达不到设防标准;渭河下游干流堤防总长245km,其中三门峡水库淹没区以上的192km堤防中,高度不足堤段达176km,占堤防总长的91.7%,且堤身多为沙土填筑,极易发生管涌决口险情;65处河道整治工程标准低,控导能力差,严重危及堤防安全。渭河下游12条南山支流过流断面小,过洪能力低,堤防多为沙土填筑,屡屡决口酿成大灾,防不胜防。支流堤防渭河干流堤防工程多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其中渭河中游
13、段堤防在1999年前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为群众投劳修建,工程质量较差,防洪能力普遍达不到设计要求,水利部水规总院2001年审查通过的陕西省渭河中游干流防洪工程可研(以下简称中游可研)中所安排的防洪工程,截至到2009年底,仅完成总规模的30%。渭河下游现状干流堤防总长度245km,其中三门峡水库335m高程以下淹没区移民防洪围堤长53km,淹没区以上渭河防洪大堤长192km。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安排渭河下游防洪大堤加高培厚148.59km,目前仅完成17.39km,占规划长度的11.7%;规划堤防加固213km,全部未实施。截止2009年底渭河下游仍有155km堤防高度
14、达不到设防标准要求,多数堤防虽然宽度能达到防洪设计要求,但存在施工分段多、接茬多,碾压不实、孔洞裂缝等众多隐患问题,历次堤防加高培厚投资少,设计断面单薄,只起到加高培厚堤防的作用,未解决原堤质量差、隐患多的问题,堤防整治治标不治本,工程建成后难以防止田鼠等害堤动物打洞破坏,堤身孔洞众多且难以发现,堤防工程整体质量仍然较差,防洪能力达不到设防标准要求。渭河中、下游沿河分布着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大中城市及渭南二华夹槽重点防护区,但渭河中游防洪达标堤防不到45%,渭河下游不足10%,渭河重点防洪河段现状防洪标准仅510年一遇,与国家防洪标准要求的50或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相差甚远,渭河整体
15、防洪能力仍较为低下。(3)河道整治工程存在问题渭河中游河道堤距较窄,未修建专门的河道整治工程,但沿堤防坡脚,修建了大量保护堤基的护基坝垛,已建有各类护基坝2980座,平均坝距90m,除近期新建或加固的少量坝垛外,多数老坝垛因运行多年水毁严重,约20%以上的护基坝基础吊空。加之坝距过大,滩唇难以形成,水流对坝下游冲刷较为严重,威胁着大堤安全。渭河下游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坝垛1376座,工程控制河岸长度133km,但很多工程是在被动抢险过程中修建而成的,而专门以整治河势、固定弯道为目的,按中水治导线修建的工程较少,且已建工程长度不足,达不到“以坝护弯、以弯导流”的整治目的和效果。下游河道工程中游水毁护
16、基坝垛(4)河道设障阻碍行洪河道内采砂咸阳陇海铁路桥桥组渭河咸阳陇海铁路桥组(3座)严重威胁咸阳市的防洪安全,需要进行扩孔改造;渭河中下游河段,特别是临渭区以上河段存在挖砂、采石不规范,沙坑及废弃土石乱堆、乱放影响河势稳定,阻碍行洪的问题;渭河咸阳段等部分河段存在滩区设置垃圾场、污水处理池等碍洪设施,渭河滩地上大面积种植的高杆、密植的玉米等农作物影响行洪畅通。高杆作物阻水4、水质污染,脏乱差问题异常突出。渭河接纳了全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现在渭河水质仍然以重度污染的劣类水质为主。河道内因采砂形成大小不一的多处沙坑和沙堆,部分河段垃圾乱倒现象严重,滩地耕作管理无序,80%滩地被群
17、众耕种。垃圾乱倒水质污染滩区面貌自1990年后,渭河干流宝鸡以下河段水质常年为类、劣类水,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造成河流水环境恶化、地下水污染、水生生物大幅度减少甚至绝迹;沿河灌溉工程引水水质超标严重,不但造成农作物减产,而且威胁到沿岸人民生命健康安全。2004年以后,省委、省政府将渭河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渭河治理的重中之重,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思路,加大水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在保留原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省上又设立了渭河治理专项资金和污染减排资金,一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通过BOT、TOT等方式得以建成投用;同时环保部门也加大了造纸等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2005年后
18、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为主的渭河流域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2010年底,渭河流域关中地区54个县区规划的污水处理厂90%以上可建成投运,设计日污水处理能力227万吨,中水26.5万吨,完成总投资约62亿元;污水处理能力可基本满足县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工业园区生活污水处理量的需要。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渭河干流水质仍以劣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从咸阳市兴平断面至渭南潼关吊桥断面,9个断面均不能满足水域功能标准,但渭河综合污染指数从2005年开始连续4年以20%左右的速率在下降,已由2005年4.44降低到2009年的2.1。2009年渭河潼关出境
19、断面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达到类水质标准,75%以上的时段消灭了劣五类水体。沣河、涝河等原污染严重的渭河流域支流,水质基本达标,已恢复自然河流生态。渭河水污染治理工作虽然取得突出成效,但要让渭河水质“变清”,仍然任重而道远。按照省政府印发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渭河2007年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为27.3万吨,水利部门核算的渭河干流河道生态基流条件下的纳污能力COD为16.1万吨,随着渭河流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还会增加,因此污染物排放量与河道纳污能力相差还较大。根据估算,渭河流域2015年工业废水(含建筑业及第三产业)排放量约为13.3亿吨,按实现严格排污管理,
20、90%达标排放计算,入河超标污染物COD排放量约为12.4万吨;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3.1亿吨,按城镇污水处理达到较高标准(处理率80%,排放标准达到一级B标准)计算,入河超标污染物COD排放量约为2.6万吨;农业等面源污染入河COD量约为1.5万吨,合计污染物COD排放总量约为16.5万吨;另外,渭河水污染除主要污染物COD外,氨氮、总氮等污染物也有增加趋势,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渭河水污染防治还需要加大治理力度。5、径流锐减,水生态日益恶化。渭河林家村年径流量从50年代到80年代平均为2123亿m3,而90年代平均则为10.7亿m3,仅为前40年平均量的49.2%,1997年和2000年只有4
21、亿m3。渭河径流量锐减,使河道纳污、冲沙能力大大降低,渭河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河道缺水 渭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出警戒线,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挤占了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造成河道生态水量不足,生态基流难以保障,水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为缓解渭河流域的缺水问题,陕西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及水源工程建设,已规划建设的重点水源工程均已全部开工建设,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渭南市涧峪水库已建成供水。这些重点水源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量约18亿m3,基本可缓解2020年前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工农业用水紧张问题,为渭河生态基流的保障也提供了较好条件。另外,为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保障河道生态基流,陕西
22、省颁布了渭河水量调度办法,并成立了相应的水量调配管理机构,初步降低了渭河中下游河道断流的风险。但因生态水量保障涉及多部门多方利益,实施难度很大;生态水量调配管理也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惩处制度,执行力度严重不足;河道生态环境要达到良好,还必须依靠一定的生态水量调蓄工程措施。 6、开发滞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急待提升。历史上渭河是黄金水道,造就了关中在历史中的辉煌地位。渭河滩岸资源丰富,水文化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长期以来缺乏统一规划,开发混乱,利用程度低,制约了渭河沿岸产业带的聚集和发展。(1)河道环境差河道内乱种河道内乱采河道内乱堆随着关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在沿渭大中城市河段均
23、已成为城中河,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改善渭河河道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带动沿岸经济快速发展,但渭河城市段河道生态环境单调、主槽及滩地沙石裸露,荒草丛生,河道内乱采、乱堆、乱种现象严重。部分河段垃圾成堆,甚至成为城市垃圾堆放场,并存在很多碍洪设施;渭河堤防及河道工程缺乏绿化美化,中游段部分堤防上高草丛生甚至影响防汛车辆通行;渭河堤顶道路普遍为质量很差的沙石路面或土路,晴天路面尘土飞扬、雨天坑洼泥泞,车辆难以通行;绝大多数渭河支流入渭口没有交通桥梁,且沿河存在很多无堤段,东西不能贯通,给工程防汛抢险、日常管理及沿岸群众日常通行造成很大不便,紧要关头会贻误防洪战机。(2)水景观、水文化建设
24、滞后咸阳湖金渭湖郑国渠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水文化、水景观资源丰富,纵观关中地区水利发展史,从古代的“郑国渠”、“漕运明渠”、“八水绕长安”,到近代的“泾惠渠”、民国年间的“关中八惠”,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所修建的宝鸡峡、冯家山、石头河等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及“大唐芙蓉园”,都凝聚着勤劳的关中人民治水、管水、用水的崇高精神与智慧。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郑国渠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这些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关中地区沃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和谐人水关系也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宝鸡、咸阳等城市河段生态景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设
25、了“宝鸡金渭湖金渭湖”、“咸阳市咸阳湖”等生态景观工程,但这些景点都缺乏整体规划及系统开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观光需求差距很大,与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等生态产业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咸阳湖咸阳湖(3)渭河综合治理机制不活,综合治理程度低,经济产业带动不足渭河综合治理程度低,资源开发不足,生态环境差,防洪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渭河沿岸的产业聚集和发展,反过来导致渭河综合治理缺乏社会参与,机制不活、治理资金短缺,投资来源单一,治理进度缓慢,两者没有形成良性互动。随着关中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渭河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实施我省渭河全线整治,对确保全省经
26、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都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二、整治思路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渭河特性及沿岸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全面推进渭河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水污染防治建设,尽快提高渭河防洪能力,带动沿线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二)规划定位本规划从属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规划等区域规划及流域综合性规划,并在综合现有防洪、水污染治理、河道生态等专项规划及渭河沿岸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在构建渭河全
27、线综合整治与沿渭城市及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促进河流治理开发。(三)基本原则(1)防洪安全优先原则防洪能力低下是渭河综合整治应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进行河道生态治理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按照防洪安全优先的原则,安排各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有效灵活的控制和利用洪水。(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突出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改善,营造优美河道环境,维护渭河健康生命,为沿岸群众创造宜居生态环境;坚持河道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28、保持资源开发的科学、有序、可持续利用;坚持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在景观建设开发中挖掘水文化的特色,体现区域历史文化特点。(3)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渭河全线整治涉及防洪、治污、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滩地景观资源开发、沿渭经济产业带动等诸多内容,防洪、治污、生态建设、资源开发、经济产业带动是本次规划的重点。(4)治理促发展的原则通过渭河综合治理,带动沿岸经济产业带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吸引更多资源参与渭河治理,促进渭河综合整治的可持续性。(四)规划范围及规划水平年纵向规划范围:上起宝鸡峡渠首引水枢纽,下至渭河潼关入黄口,包含渭河干流河道和支流入渭口河段,涉及渭河干流河道长约388公里
29、横向规划范围:一般按河道管理范围外1.5km控制,城市段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可适当调整;有堤防河段河道管理范围至两岸堤防背河侧护堤地的外边界;无堤防河段河道管理范围按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设计洪水位确定。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五)整治目标遵循“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把渭河打造成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路堤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重现渭河新的历史辉煌。防洪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堤路结合防洪体系,实
30、现“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保安全、超标洪水有对策”的安澜渭河,同时以堤防为基础,形成便捷畅通的沿渭交通圈,服务于沿岸经济产业和社会文化发展。河道整治目标:通过清障疏浚、河滩整理、水量调度和建设河道水景观、滩区绿地、生态湿地、滨河公园、堤岸绿化、治污工程,形成自然河流景观为主,人工景观点缀,自然水体与景观湖面相映衬,河水四季清新怡人,堤防沿线“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层次丰富、一望无际”的渭河特色风光带。经济产业带目标:建成以旅游观光、滨河小镇、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环保经济产业带,形成大城市、卫星城、滨河小镇、新农村星罗棋布的渭河城镇带。分期建设目标:实施渭河全线整治“五年行动”,按照“一年全面启
31、动、两年进入高潮、三年大干快变、四年主体完工、五年全部建成”的分期建设目标,全面推进规划实施步伐,促进渭河面貌大变样。(六)总体布局依据渭河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和渭河各区段的河道特性、自然条件、沿河城镇、乡村等特点,确定本次渭河全线整治规划的总体布局为“一河、两堤、三区、四园”,体现五大主题。1、“一河”。建设生态的、灵动的、宽畅的渭河,形成一年四季清水静静流淌,大洪水平稳雄浑的自然景致。 2、“两堤”。建设集防洪、交通功能为一体的两岸堤防,打造坚固、实用的防洪安全新地标。3、“三区”。建设农村自然生态、小城镇绿色风景、城市水景观与健身休闲三种不同类型的河滩利用功能区,绘就美丽的民生画卷。4、“
32、四园”。建设宝鸡、杨凌、西咸、渭南四个滨河产业园,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及产业辐射作用,形成高新、高端、高效产业集群。五大主题:在规划功能和内容建设上,重点体现安澜主题、亲水主题、生态主题、文化主题、发展主题。 安澜主题:渭河综合整治首先要解决防洪问题,要确保渭河安澜惠民。 亲水主题:依据河道中下游的自然特性,引入亲水元素,以不同形式拉近水与城市的距离。 文化主题:结合沿岸各城市的历史文化及渭河流域水文化,使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展现相互结合,打造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景观长廊。 生态主题:在景观的布置上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滩涂及堤坡绿化、防护林及防浪林的种植、滨河公园等形式来改善沿河的生态环境及
33、人居环境。 发展主题:以渭河治理带动沿岸经济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渭河治理。(七)整治标准与整治任务1、整治标准(1)堤防防洪标准按照国家防洪标准,确定宝鸡、杨凌、咸阳、渭南等四个城市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西安市城区段为300年一遇;渭河中游农防段为30年一遇,渭河下游农防段为50年一遇,335米高程以下河口汇流段为5年一遇。(2)河道整治标准按照渭河河势特性,确定河道主槽控导工程标准为3000-4000 m3 /s平滩流量,堤防护基险工标准为5-10年一遇洪水。河道清障和滩区整理保持现状滩面高程不变。(3)水污染整治标准渭河干流水质达到陕西省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质标准,即除宝鸡景观娱乐用
34、水区、宝眉工业农业用水区和杨凌区农业景观用水区为类外,其余均为类水质目标。2、整治措施(1)防洪工程A、加宽堤防对现有堤防全部进行加宽,达到堤顶宽度不小于20m,满足堤防管理和四车道交通需要,城市段堤防可结合城市功能将堤顶宽度增加到20米以上。农村段堤防边坡采用不小于1:3缓坡,尽量亲近自然。在支流入渭口建设与堤顶宽度一致的桥梁,对悬河堤段进行淤背加固。规划加宽堤防432.4km,新建堤防43.2km,淤背堤防127.5km,建设沿渭滨河大道475.6km,新建交通桥29座,扩建交通桥8座。B、整治河道在河道拐弯、水流顶冲堤防段修建主槽控导工程或堤防护基坝,控制渭河流路。中游河段以堤防护基为主
35、布设堤防护基工程;下游河段以控导主槽稳定为主,按照规划治导线布设河道控导工程和堤防险工。城市段和重点险段要布设护堤坝垛。共需新建续建控导工程40.8km,坝垛510座;加固控导工程55.4km,坝垛692座。C、设立蓄滞洪区及放淤区分别新建武功兴平、临渭大荔两个蓄滞洪区, 当渭河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启用,保护咸阳市、渭南市及二华夹槽等重点防护区安全。另外,在大荔建设引洪放淤试点区一处。(2)滩区清障整理工程A、碍洪桥梁改建。对严重阻水碍洪的咸阳陇海铁路桥组进行扩孔改建。B、滩区清障整理。限期清除河道内违章设施,整理坑洼不平滩面,清除滩面杂草、垃圾,栽植适生草皮绿化滩面,固沙固土保持河道整洁。C、
36、制止违章采砂。加强采砂管理,划定采砂范围,规范采砂行为,随开采随平整,成品砂运出河道外堆放,彻底清除河道砂堆和采砂置留障碍物。D、河滩地退耕。河道内滩地实行统一综合利用,城市段河道滩地结合水面或河滨公园建设全部停止耕种,农村段河道滩地结合生态、湿地建设逐步退耕还河。(3)统一调度水量强化渭河调度手段,实行流域大中型水库旱季需水量统一调度,严格控制渭河取水口流量,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矛盾,保证渭河最小流量华县站不小于12m3/s,保持渭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4)生态景观工程A、堤岸绿化。在堤防临水侧20m护堤地种植低矮景观树木,在堤顶两肩栽植行道林,在堤防两侧边坡种植草皮,在堤防背水侧50m
37、护堤地内栽种经济林和绿化林带。城市段可适当增大堤防背水侧绿化林带宽度。 B、水面景观。在城市河段建设水面景观,在小城镇河段建设绿色生态景观。C、滨河公园。重点在城市和小城镇段河道滩地修建适宜大众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滨河公园。同时也可利用河滩地开发建设高尔夫、沙滩运动等经营性健身场所。在干流河道和支流河口段修建湿地公园,净化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共布置生态绿地景观公园22处、运动健身公园7处、文化主题公园6处、水文化公园8处,湿地公园12处(约4.73km2)。 (5)水污染防治工程A、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确定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纳污能力,以纳污能力为依据确定各市、县所辖区段主要入河
38、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指标。规划新增水体生态监测断面26处。B、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补充水污染防治资金,制定并推行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污染物排放管理,没有排放指标不得排污。C、提高小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标准。修编沿渭小城镇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对县城已有污水处理厂进行脱氮技术装备改造;到2015年沿渭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小于60%,污水处理水质标准达到一级。D、设置生态防污工程。在排污量较大的渭河支流上或支流入渭河口滩地区,设置人工湿地10处,进一步净化、改善支流入渭水质。(6)经济产业工程利用两岸滨水环境、滩地资源优势,发展滨河高效农业、绿色果品蔬菜、苗木花卉示范基地;依据滨
39、河城市区位环境,布设滨河新型工业园及休闲度假居住、高端商务等服务业区。三、渭河全线整治措施(一)防洪治理工程1、堤防加宽工程A、整治思路结合渭河沿岸未来20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当提高堤防防洪标准,避免重复建设;中游段堤防采用加宽方式,下游段采用加培及淤背形式,并按照堤路结合原则,使渭河干流堤防防洪能力全面达标。B、防洪标准复核确定渭河各段防洪标准:西安城市段灞河口以上已整治堤防,维持现状300年一遇标准,灞河口至临潼西泉堤防末端(含高陵耿镇、临潼西泉堤防),采用100年一遇;咸阳城市段100年一遇,南岸为涝河口至西咸界(含西安沣渭新区范围),北岸为咸兴界至西铜高速公路桥(含高陵一段):
40、渭南城市段采用100年一遇,南岸为白杨至尤孟堤末端,北岸为临潼南赵至苍渡(含临潼一段);三门峡库区335高程以下(方山河以东)5年一遇;渭河下游其它河段50年一遇;宝鸡城市段100年一遇,南岸为宝鸡峡渠首大坝至岐山县石头河口(含岐山县五丈塬工业区),北岸为宝鸡峡渠首大坝至眉县魏家堡水电站退水渠(含岐山县蔡家坡工业园、眉县马家镇工业园);渭河中游其它段为30年一遇。C、支流入渭口衔接(1)支流入渭口段堤防治理统一按渭河洪水回水长度1.5km进行治理,确保渭河洪水倒灌不从支流河段发生决口。(2)支流入渭口全部建设与渭河堤线走向基本一致、与堤顶道路标准匹配的跨河桥梁,连通两岸堤防,形成沿渭大道。D、
41、堤线布置总体上维持现状堤线基本不变。(1)渭河中游段现状堤距较窄,多为600700m,部分堤段为1000m,采用中、洪合一治理,加上修建多处水面闸、坝等,堤距不宜缩小,拟维持现状堤距不变。(2)渭河下游河道特性弯曲,滩槽分明,陇海铁路桥至临潼新丰公路桥段现状堤距为1200m,新丰公路桥至西延铁路桥段为无堤段,西延铁路桥以下至入黄口段堤距展宽为20003500m。渭河下游为三门峡水库重点淤积区,主河槽由上游咸阳段的700m逐步缩窄到方山河口以下的400m;河床已普遍淤高35m,防洪压力很大。渭河下游2500m3/s以下洪水主要靠主槽行洪,2500m3/s以上洪水主要靠滩区断面过洪。由于河道比降缓
42、水流速度慢,缩小河宽后堤防要有较大加高,决堤风险大,经过计算,堤距缩窄1000m,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抬高0.952.5m,平均在1.5m以上;另外由于渭河下游河道为弯曲型河道,渭南以下绝大部分河湾临近堤防,这些弯道基本上都建有河道控导工程或护堤险工,若要缩窄堤距,则需将渭河主槽普遍改道,不但实施难度大,而且会从根本上打乱已成的河道整治工程体系,防洪风险极大,因此渭河下游整体上不具备缩窄堤距的条件。经过分析,渭河南岸堤防渭南市区西庆屯段、张家村段存在两处明显的弯曲段,河道在此处突然扩宽然后又急速缩窄,扩宽的河道虽然可起到一定的蓄滞洪水的作用,但对行洪畅通影响较小,本次已在这两处扩宽的河滩内布
43、置了两处湿地水面,因水面被洪水经常淹没的风险很大,建议在保留这两处滩地蓄滞洪水的条件下,在堤内修建子堤,渭河大堤的堤线仍维持不变。E、堤防断面及堤顶路面标准(1)堤顶宽度及路面标准渭河干流堤防堤顶道路普遍为沙石路面或土路面,急需改善提高路面标准。为了实现渭河安澜,彻底解决渭河的防洪问题,必须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渭河防洪大堤,考虑带动沿渭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以堤路结合形式建成横贯关中的沿渭大道。堤防断面既要考虑抵御洪水的要求,又要考虑堤顶交通及日常管理的要求。 渭河现状堤防堤身内部隐患多、质量差,但不易发现及处理,要消除堤身隐患的不利影响,宜结合堤防加高设计,采用加宽断面措施提升堤防抵御洪水的能力
44、新加宽的堤身断面应能保证堤防受到鼠类等害堤动物破坏后防渗抗洪能力仍然达标的要求,经分析,加宽断面堤顶总宽不小于20m,城市段可根据城市交通、景观等需要适当加宽。堤顶道路宽度一般采用双向四车道公路标准修建,路面宽14m。(2)堤防坡度及防护形式渭河中游河段堤距较窄,采用中水治导线与堤线合并的治理方案,加之河道比降大、洪水流速高,对超出堤坡草皮抗冲流速的堤段,临水侧需要进行防冲砌护,宜采用砌石加坡面植草的生态护坡形式,其它段堤坡采用草皮等生物措施防护美化;另外主河槽临堤段堤防需要采用护基工程措施;考虑堤坡生态及美观要求,本次堤防临、背水侧坡比不宜大于1:3,部分征地困难河段坡比不宜大于1:2。渭
45、河下游堤防普遍堤距较宽,堤前多有广阔滩地,洪水流速小,宜采用草皮护坡,堤防坡比同中游段。F、堤防淤背加固渭河下游临渭区以下河段,是三门峡水库的重点淤积区,渭河河床已较建库前抬升35m,河道普遍成为地上“悬河”,防洪压力很大,拟结合河道疏浚对临背差较大的堤段,按照形成相对地下河的要求进行淤背加固,淤背体顶宽30m,渭河干流从赤水河口到方山河口的堤防淤背到10年一遇洪水位,方山河口以下的移民围堤淤背到5年一遇洪水位。G、堤防加宽工程规模渭河干流堤防加宽工程建设规模如下:1、宝鸡段本次宝鸡段规划加宽堤防97.8km,新建堤防35.7km。结合堤防建设布设堤顶道路133.5km,新建、扩建支流入渭口桥
46、梁17座。其中城市段加宽堤防71.6km,新建堤防13.2km;其它段规划加宽堤防26.2km,新建堤防22.5km。2、杨凌段规划杨凌段加宽堤防11.8km。3、咸阳段咸阳段规划加宽堤防62.4km(其中城市段加宽堤防17.5km;其它段加宽堤防44.9km),新建堤防7.5km,修建堤顶道路69.9km。4、西安段西安段规划加宽堤防99.6km(其中城市段加宽堤防31.6km,其它段加宽堤防68.0km),修建堤顶道路99.6km。5、渭南段规划加宽堤防160.9km。其中城市段加宽堤防41.3km;其它段加宽堤防119.6km;对赤水河口以下临背差较大的堤防进行堤后淤背加固,共127.5km。2、河道整治工程建设A、整治思路依据渭河不同河段的自然特性,将治理段河道分为两段:泾河口以上河段、泾河口以下河段。泾河口以上河段:本段河道为砂质河床,河床比降大,泥沙不易淤积,拟结合河道采砂规划,扩大中水河槽过洪能力,使城市段主槽过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洪水以上、乡村段不小于5年一遇洪水,实现中、小洪水不出槽的防洪整治目标。泾河口以下河段:本段河道比降逐渐变缓,洪水含沙量增大,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