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技术及建设方案二零一一年十月目 录第1章项目概述-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承办单位- 1 -1.3项目拟建设地点- 1 -1.4编制依据、内容和范围- 1 -1.4.1依据- 1 -1.4.2内容和范围- 4 -1.5建设目标、范围- 4 -1.5.1建设目标- 4 -1.5.2建设任务- 5 -1.5.3建设范围- 7 -1.6项目总体投资及投资模式- 7 -1.7经济与社会效益- 7 -1.8结论与建议- 7 -1.8.1结论- 7 -1.8.2建议- 8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0 -第3章龙门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分析- 13 -3.1龙门信息化现状- 13 -3.1.1网络基础设施现状- 14 -3.1.2数据基础- 15 -3.1.3应用系统现状- 15 -3.1.4管理现状- 16 -3.2可利用资源- 19 -3.3总体需求分析- 21 -3.4业务需求- 22 -3.5网络及软硬件平台需求- 23 -3.5.1网络平台- 23 -3.5.2主要硬件平台- 25 -3.5.3主要软件平台- 27 -3.6数据需求- 28 -3.6.1基础数据- 28 -3.6.2部件数据- 28 -3.6.3地理编码数据- 28 -3.6.4单元网格划分-
3、 29 -3.7系统安全需求- 30 -3.8系统维护- 31 -3.9项目的监理与协调- 32 -第4章总体建设方案- 32 -4.1建设思路- 32 -4.1.1立足龙门、突出亮点- 33 -4.1.2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33 -4.1.3深化应用、动态更新- 33 -4.1.4资源整合、数据共享- 33 -4.2系统逻辑架构- 34 -4.3系统物理架构- 36 -4.4系统总体架构图- 38 -第5章项目建设内容- 39 -5.1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39 -5.1.1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39 -5.1.2应用维护子系统- 45 -5.1.3地理编码子系统- 48 -5.1.4数
4、据交换子系统- 51 -5.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52 -5.2.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52 -5.2.2监督受理子系统- 56 -5.2.3协同工作子系统- 58 -5.2.4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 60 -5.2.5综合评价子系统- 62 -5.2.6视频监控子系统- 63 -5.3实景化园区管理系统建设- 64 -5.4园区服务热线系统建设- 68 -5.5园区IP广播系统建设- 69 -5.6园区安防监控系统建设- 70 -5.6.1森林防火监控- 70 -5.6.2园区平安监控- 79 -5.6.3窟区监控- 84 -5.6.4视频智能分析- 85 -5.6.5统一视频平台-
5、 86 -5.7网络平台建设- 88 -5.7.1总体网络构架- 88 -5.7.2业务网络- 89 -5.7.3视频网络- 89 -5.7.4无线网络- 89 -5.8软件平台建设- 90 -5.8.1操作系统- 90 -5.8.2数据库平台- 90 -5.8.3地理信息平台- 93 -5.8.4中间件平台- 93 -5.8.5其他平台软件- 95 -5.9硬件平台建设- 95 -5.9.1服务器集群- 95 -5.9.2存储设备- 97 -5.9.3备份设备- 99 -5.9.4移动智能终端- 101 -5.9.5呼叫中心平台- 101 -5.9.6中心机房建设- 102 -5.9.7监督
6、指挥中心建设- 105 -5.10安全体系建设- 109 -5.10.1网络系统安全具备的功能及配置原则- 110 -5.10.2边界安全解决方案- 111 -5.10.3入侵检测与响应方案- 112 -5.10.4漏洞扫描方案- 113 -5.10.5网络防病毒方案- 114 -5.10.6内部网络监控与审计方案- 115 -5.10.7流程管理与权限控制- 117 -5.10.8安全管理制度- 117 -5.11管理模式建设- 118 -5.11.1组建监督指挥机构- 118 -5.11.2龙门数字化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119 -5.11.3龙门数字化管理领导小组- 119 -5.11.4
7、龙门数字化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120 -5.11.5岗位设置- 122 -5.11.6监督员队伍建设- 122 -5.12数据建设- 124 -5.12.1基础地形数据- 125 -5.12.2栅格影像数据- 125 -5.12.3地理编码数据- 126 -5.12.4单元网格数据- 127 -5.12.5部件数据- 128 -5.12.6数据要求分析- 129 -第6章扩展系统建设规划- 130 -第7章系统和数据维护运行- 133 -7.1运行机制制定- 133 -7.2数据维护- 133 -7.2.1 数据更新内容- 134 -7.2.2 数据更新机制- 134 -第8章项目实施计划-
8、137 -8.1项目建设十大内容- 137 -8.2实施步骤- 138 -第9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39 -9.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39 -9.2项目投资估算- 139 -9.3资金筹措- 159 -第10章效益分析- 159 -10.1工程实施的社会效益- 159 -10.1.1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园区长效机制管理- 159 -10.1.2数字化管理再造了园区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160 -10.1.3数字化管理是信息技术与园区管理全过程的有机结合- 160 -10.1.4数字化管理使管理对象显性化、数字化- 161 -10.1.5数字化管理有效整合了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 1
9、61 -10.2工程实施的经济效益- 161 -第11章风险分析- 163 -11.1技术风险- 163 -11.2管理风险- 163 -11.3降低风险的对策- 164 -11.3.1降低技术风险的对策- 164 -11.3.2降低管理风险的对策- 164 -第12章可行性研究结论和建议- 165 -第13章施工方案- 166 -13.1工程施工组织- 166 -13.1.1项目组织- 166 -13.1.2项目组织机构- 168 -13.1.3项目组织主要职责- 168 -13.1.4项目人员配置- 169 -13.2工程项目管理- 171 -13.2.1项目准备阶段管理- 172 -13
10、2.2项目实施阶段管理- 173 -13.2.3项目变更管理- 176 -13.2.4项目验收阶段管理- 177 -13.3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180 -13.3.1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180 -13.3.2消防管理体系及措施- 181 -13.4工程分工界面- 182 -13.4.1用户单位负责内容- 182 -13.4.2施工单位负责内容- 182 -13.5工程实施流程- 183 -13.5.1工程实施阶段描述- 183 -13.5.2工程实施流程图- 184 -13.6工程施工重点- 187 -13.7工程节点及进度计划- 187 -13.8工程项目设备安装- 188 -13.8.
11、1硬件平台设备清单- 188 -13.8.2软件平台清单- 192 -13.8.3前端监控设备清单- 194 -13.8.4监督指挥中心平面图- 197 -13.8.5平安监控新增视频点- 198 -13.8.6光缆施工- 199 -13.8.7监督指挥中心机房环境需求- 210 -13.8.8中心机房设备安装规范- 213 -6、设备标示原则- 216 -13.9工程项目验收- 217 -13.9.1验收流程- 218 -13.9.2验收内容- 219 -第1章 项目概述1.1 项目名称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数字化管理系统1.2 项目承办单位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1.3 项目拟建设
12、地点洛阳市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1.4 编制依据、内容和范围1.4.1 依据l 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2002570号;l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标准(GB/T2260);l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l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l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l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l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l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划(CJ/T213-2005)l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
13、码及数据要求(CJ/T214-2007)l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地理编码(CJ/T215-2005)l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10)l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2008)l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立案、处置和结案(CJ/T 315-2009)l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CJ/T292-2008)l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l 关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l 关于搞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城景函2005143号)l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
14、174-93);l 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l 计算站场地安全技术(GB9361-88);l 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的技术要求(GB6650-86);l 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l 中国电子商会呼叫中心与客户关系管理专业委员会相关标准;l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对视频监控综合应用平台的相关要求、标准;l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l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l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2); l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 (GB4943-95);l 安全技术防范规范工程
15、技术规范 (GB/T75-94);l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l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l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l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2000);l 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l 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T166771996);l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l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验收规范(GB50169-92);l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l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GTB856);l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
16、SO/IEC11801-95);l 邮电通信网光纤数据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范(GB/T6677-1996);l 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 基础数据l 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 自助游信息服务l 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l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l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实际情况。1.4.2 内容和范围本报告依据国家对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对项目建设的依据、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设思路及目标进行了论述;对总体架构、建设内容、系统和数据维护运行、项目实施计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及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和评价,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1.5 建设目标、范围龙门园区数字化
17、建设应充分整合龙门园区现有视频、数据等信息资源,建立园区统一的数据业务平台,具备对GIS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功能;加强对重点管理内容的监控和协调,实现数字化信息整合,采用网格化精细管理的模式;基于统一门户实现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提高龙门石窟园区信息化及服务水平。1.5.1 建设目标按照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结合龙门的要求,在借鉴其他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龙门特色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营造更佳的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龙门园区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1、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体系,彻底解决多条块协同工作的问题;2、充分共享现有资源,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拓展
18、各种技术手段,促进管理体系高效运行;3、建立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保障龙门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长效运行;4、整合园区基础数据资源、网络资源、视频资源等现有园区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和充分应用,改善园区管理信息滞留现状,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1.5.2 建设任务为达到数字化园区管理的总体目标,本项目的建设任务可分为四大项:管理模式建设、数据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环境建设。管理模式建设:n 园区管理组织机构(监督指挥中心、监督员队伍);n 数字化园区管理流程;n 综合评价体系;n 管理指挥手册。数据建设是指满足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行所需的空间地理数据和专题数据,包括:n 空间基础数据n 地理编码
19、数据n 单元网格数据n 城市部件数据n 实景三维数据n 园区遥感影像数据n 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 基础数据中的“服务支撑数据”应用系统建设是指支撑数字化管理运行所用到的应用系统,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景化园区管理系统、园区服务热线系统、园区IP广播系统、园区安防监控系统。未来可开展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门禁系统、景区网页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营销系统、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综合决策平台、智能停车场等系统建设,最终形成完善的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平台。运行环境的建设满足数字化园区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包括:n 连接监督指挥中心和专业部门的有线网络;n 连接各区域监控终端
20、的有线网络n 连接手机终端和平台的无线网络;n 满足应用系统运行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服务器、存储设备、软件平台等);n 安全环境;n 场地建设:包括监督指挥中心的场地和机房场地等。1.5.3 建设范围龙门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范围覆盖全区31.7平方公里,其中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景化园区管理覆盖核心景区9.6平方公里。1.6 项目总体投资及投资模式 本项目工程费用包括数据普查、装修、硬件设备、手持终端、软件平台、应用软件开发、集成、网络建设、设计费用、监理费用和其它费用等方面。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投资建设资金约3448万元,建设资金采用融资的方式,由区财政专项资金列支分五年十期等额偿还。
21、1.7 经济与社会效益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一流的风景名胜区为目标,不断提高园区各管理部门在园区管理方面的办事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方便游客、市民,树立园区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改善全区的投资环境、旅游环境和市民的生活环境,使园区管理走向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1.8 结论与建议1.8.1 结论从总体情况来看,本项目建设条件具备,建设方案切实可行,资金来源有保障。本项目建成后,使信息技术与景区管理有机结合,提高龙门景区管理效率,推动了数字化景区管理的发展,社会效益较好。因此,本项目切实可行,应早日上马,尽快发挥其良好的效益。1.8.2
22、 建议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稳妥的建设和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1、争取政府在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该项目建设和发展能够稳步进行。2、本项目为龙门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是数字化高科技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应抓紧时间立项,落实设计阶段的工作。3、本项目须尽快开展数据建设相关工作。4、系统建成后,应做好系统日常运转及维护工作,使系统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第2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过多年的建设,龙门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园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用五年时间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在给龙门园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23、也给园区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其中,园区基础设施、卫生管理、文物保护、景区安全、流动摊贩管理等问题显的尤为突出,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园区管理的需要,也制约了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景区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实现园区管理的精细化、数字化、科学化势在必行。 推进园区数字化管理建设,是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园区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涉及的问题比较综合,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园区发展既要对资源与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又要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积极带动风景名胜区内外居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这就要求我们园区的干部职工能够做到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勤奋学习
24、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忠实的实践为人民服务。当前,园区管理总体上讲还比较粗放,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推动园区监管系统和数字化建设,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园区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管理效益;同时也将管理监督工作前置,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防,依托现代科技带动了园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园区数字化管理建设,是园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园区发展面临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公园化的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对现代条件下园区管理的研究深度和重视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园区管理、文物保护等问题会层出不穷,大量信息需要及时快速
25、处理,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园区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手段进行创新。园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可以实现了管理方式从粗放转向精准、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分散转向综合的平稳过渡。园区事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区数字化管理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搞好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政策引导2004年12月20日,北京市东城区在全国率先引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技术。2005年7月13日,建设部在总结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和关于公布数字
26、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确定了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北京市朝阳区、杭州市、扬州市、武汉市、深圳市、成都市、烟台市为建设部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第一批十个试点城市(城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数字城管新模式。2006年2月26日,建设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等17个城市(城区)名单,其中郑州市是4个省会城市之一。同时,还下发了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等4个数字城管建设标准规范。2007年3月,建设部又公
27、布了第三批24个试点城市,并对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等标准规范进行了修订。五年来,数字化城市管理在不断发展,已由当初的市政管理拓展到教育、卫生、城市应急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为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城管新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和相关部委的高度肯定。国内数字化景区建设,自2004年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启动这一项工作。2005年11月,城建司下发关于搞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城景函2005143号),提出了数字化景区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并正式确定24个景区(包括2个示范)为数字化景区建设的试点单位。2006年-2010年的5年间,住
28、建部先后5次发文督促、指导各各风景区数字化建设。在2010年的关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建设风景名胜区数字化景区,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业务应用系统为纽带,以数据中心和监督指挥中心为核心,整合景区管理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推进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通过数字化景区建设,提高风景名胜区在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管理、游览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游客安全保障、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改进管理方法,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领导重视、组织保证2010年10月14日,洛阳市政府召集各区(县)相关部门、单位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
29、工作培训,会议要求:各区(县)和市直部门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抓紧制定系统建设方案,保证在11年底前实现系统指挥平台和二、三级网络系统的全面建成投用,提升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效率。龙门园区数字化建设得到龙门管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被确定为2011年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数字化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及厂家人员讨论、调研系统建设内容,要求各部门、单位积极配合,确保早立项、早建设。 经济基础保障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在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各项目标任务。2009年龙门石
30、窟景区门票收入12600万元,住宿餐饮企业主营收入逾2300万元,园区综合收入达到1.6亿。2010年景区门票收入1.4亿,住宿餐饮企业主营收入逾2800万元,园区综合收入超过1.8亿。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试点经验目前,全国已有80多个城市(区)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这些城市(区)为龙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从而保障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组织有力、各方协同,是其他城市成功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关键。纵观整个城市数字化管理实施过程,政府高度重视,为具体的操作部门提供了政策上、人力、物力、财力上的
31、大力支持,是项目实施的坚实后盾。各责任单位相互协同,形成合力,积极梳理明确不同层面、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条与块之间、条与条直接、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之间的积极沟通、主动协调和密切配合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协调效应和综合优势,为最终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推进龙门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从技术上,现有资源的组织和利用能够支撑整个系统的建设,园区管理监督员和平台之间互通性、部件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性、信息资源汇集和整合的有效性,将是本项目实施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龙门园区的现状条件和应用需求来看,建设数字化园区管理平台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这个项目也
32、将成为推进全国数字化园区管理建设工作的重要步骤。第3章 龙门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分析3.1 龙门信息化现状龙门石窟 ,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据统计,龙门石窟全年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在2005年11月26日至 27日举行的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中,龙门石窟游客爆满,两天内接待游客50万人次。因此, 龙门石窟世界文物遗产园区适应新的旅游形势,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和开
33、发利用方面都需要采取新的对策,而实现园区数字化正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和手段。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数字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计 算机技术、通信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来实现各类信息的采 、传输、接收、存储和处理。在建立统一的数据基础和统一信息系统平台上,开展数字城市管理、园区实景化管理和园区安防等多种应用,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智能化。通过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园区旅游服务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为园区创造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1.1 网络基础设施现状 有线广播电视网、电信光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通讯网络已基本
34、覆盖整个景区。管委会已建有内部局域网、中心机房,该局 域网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但全园区范围没有实现计算机互连。 计算机在园区各职能管理部门已基本普及,能运用计算机进行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信息查阅等,其应用以单机工作和单位局部的职能科室联网工作为主。3.1.2 数据基础经过多年的积累,龙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数据基础。国土局建成了1:1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库(覆盖31.7平方公里)和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数据库,满足了目前系统建设的需要,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缩短了建设周期,能有效的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3.1.3 应用系统现状 信息技术目前在龙门园区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应用,目前园区内已投入运行或
35、将要建成的系统有: 1、OA自动化办公系统:已投入使用,主要在管委会内部使用,全区范围内没有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 2、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的制定:该项目将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龙门石窟实施系列开发,可以让人们从任意角度欣赏石窟艺术。 3、电子门禁系统:在景区内已得到应用,但其主机没有实施联网,目前无法对电子商务购票进行处理。 4、门户网站 :已开发有门户网站,但网站功能模块较少,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5、电子商务网站:己开发有电子商务网站,但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网上营销的需求;功能模块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电子商务需求。 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呼叫对讲系统、电
36、子巡更系统:可对窟区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控,实施对一级防护目标的布防;有独立的广 播呼叫系统;专用的电子巡更系统数据传输通道。但盲点较多,各监控点分散,系统没有统一管理。 7、森林防火系统:可对林区进行24小时监控,但目前只有三个监控点,监控点较少。现有巡更系统不能适应环境要求,有时无法正常读取数据。8、停车场监控:东山停车场、西山停车场各有2台12路DVR,各有18路视频,其中西山有4个活动点,东山有2个活动点,布点全面。由于安装时间较久,监控效果不能满足观看车牌效果。9、平安监控:其中龙门村、郜庄村、张沟村已经建设了部分监控点。采用工控机或硬盘录像机对监控点进行管理,部分监控点老化,图像不
37、清晰或者经常出现无图像。 以上各系统没有进行集成,它们彼此孤立,还是“信息孤岛”,因此,本次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传输、共享 ,充分考虑末来系统建设的整合。3.1.4 管理现状近年来,龙门不断加大城市管理的投入,加快推进城管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利不够明晰;发现、处置机制被动、滞后;资源整合不够合理;监督、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等。且由于城市管理中违法现象的动态性和反复性,市容管理中的各类乱搭建、乱设摊、乱占道、乱堆放、乱张贴、乱涂写、乱吐痰等违法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等还有所出现,与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38、主要存在问题有:1、无证游摊和夜市量多面广。龙门区执法力量相对有限,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期间,大量人员向城市聚集,谋生的首选低成本的无证游摊和夜市,无证游摊和夜市的大量出现,在严管重罚中仍前仆后续。特别在午间、晚间、夜间等管理空档时段,执法控制面更加不足,流动的无证游摊和夜市在个别地段成群出现。2、小广告乱张贴乱涂写难以根治。区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的小广告乱张贴乱涂写已经初步遏制,背街小巷却时有出现,根治小广告的乱涂写乱张贴还任重道远。从日常管理中发现,每天清理的小广告和查处的违法使用的通讯号码还有一定数量。3、占道经营还有少量存在。区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的跨门经营、倚门设摊等占道经营现象已得到全面控
39、制,少数饮食店、鲜花店的灯箱、花篮、红牌子有违法占道现象。在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城郊结合部等区域,还有部分违法占道经营的存在。4、公共设施建设维护不到位。市区主要道路两侧的城市雕塑、读报栏、公益广告牌、座椅、果壳箱、电话亭、绿化灯光、路牌等市政、环卫、绿化、公用等公共基础设施缺失破损还较严重,特别是果壳箱、街道座椅缺失破损最为突出。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会发现,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城市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硬环境影响,市民文明意识普遍不高的软环境影响,部门协作不齐、全面保障不力的外部因素作用,执法力量不够、科技支持不强的内部因素限制等。1、部门协作不齐
40、城市管理需要城市中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部门协作不齐心不齐力也影响了管理成效。在无证游摊和夜市管理中,往往某街道审批设置的几个摊点就成了马路市场的雏形,繁衍出一个大规模的管理难点。在小广告乱张贴乱涂写的管理中,部分责任单位对责任区域的清洗覆盖工作不抓紧,间接地为小广告提供了发布平台,影响了小广告整治的总体战斗力。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上,相关的市政、绿化、园林、电力、通讯、有线电视、交通等单位,对主要道路两侧的果壳箱、窨井盖、配电箱、交通标志、电话亭等不能及时维修、养护、保洁,告知后也有推诿拖沓。2、执法力量不够。相对我区繁荣的市场经济和大量的流动人口,创建测评体系中考核检查范围大,标准要求
41、高。对这么广阔的区域开展这么高要求的管理而言,行政执法没有数字化城管的科技支持,采用原始的管理方式,执法力量更显严重不足,更难以顾及一般社区、背街小巷和城郊结合部。3、科技支持不强。在我区的执法管理中仍然采用人力巡查的人海战术,交办采用电话联系方式,这些原始的管理方式都影响了管理成效。全国数字化城管实施多年,其网格化精细管理方式、图片传输的信息交办反馈方式、全球眼监控的实时管理方式、GPS定人定位的人员管理方式、全局性的部门联系协助方式,都对城市管理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而我区还未有效启动,严重制约了管理成效的提高。3.2 可利用资源龙门园区在空间地理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门票、停车场监
42、控、电子巡更、森林防火、文物监控等方面成效明显,各系统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有效地提升了园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了园区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龙门园区数字化管理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龙门园区数字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国土局建成的1:1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库和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数据库,满足了目前系统建设的需要,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缩短了建设周期,能有效的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龙门园区内景点和部分村庄已建有视频监控点,通过“模拟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保卫处监控中心(窟区监控)、龙门村、张沟村、郜庄村、停车场管理处的硬盘录像机
43、进行配置,获取现有视频监控流和权限,由原硬盘录像机厂家提供SDK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视频管理平台的接入功能,对原有园区原有视频进行接入,并且不影响原有监控系统的使用,而且现有平台可以有选择的对重点图像进行备份存储。龙门园区电子门禁系统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门票通道控制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与门票管理相结合,实现对个旅游景点检票、统计和汇总等各个环节的实时管理。此外该门禁系统还包含了大量的监控摄像头,在各景点出入口处采用网络摄像机,在研究院门禁管理中心使用磁盘阵列进行统一存储,由原摄像机厂家提供网络摄像机SDK开发包,可以进行接入。另外,通过门禁数据总机系统,能够掌握景点人员进出情况,为后期建设
44、的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提供了详细的人员数据。电子对讲系统在手机信号存在盲区的地方显得尤为重要。在巡逻人员发现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时或者发现火灾等异常情况,可及时向指挥中心和相关管理人员报告,及时制止破坏行为。现有对讲系统中继器设备已经老化,经常性出现故障,在此次系统建设中更换中继器设备,可以利用原有的部分对讲机,从而节省设备成本。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园区领导决策和日常办公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办公效率,改变传来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实现管理流程化、办公无纸化、决策科学化。龙门园区已在管委会的局域网上安装有OA自动化办公系统,在管委会内可以通过OA系统进行自动化办公,但园
45、区其他办公地点尚不能使用,通过本次项目建设的数字化系统网络,可以将OA自动化办公系统延伸至各个部门,从而实现全园区的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在龙门园区得到了初步应用,龙门园区在东山宾馆和管委会院内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局域网。网络的建设目标是将园区现有的网络系统进行改造整合,既满足本次项目系统运行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本次数字化园区涉及的终端部门有:管委会、风景区管理处、办事处、西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研究院、保卫处、旅游服务中心、创建办、秩序办、龙门派出所、社会事务局、停车场管理处、建设发展局、环卫绿化处、园区财政局共计15个部门。其中建设发展局、园区财政局、创建办、秩序办在管委会局域网内,这些部门的终端线路可以利用管委会现有的局域网线路。3.3 总体需求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管理总体上讲还比较粗放,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公园化的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问题会层出不穷,大量信息需要及时快速处理,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手段进行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园区管理机制,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