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433082 上传时间:2022-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事的特点及写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故事的特点及写法故事的特点及写法第一讲故事的特点及写法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的确,故事是靠编出来的, 动笔写之前,首先必须编好一个故事。那什么是故事呢?拿我们故事家通俗的语言来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 个弯”。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还会有人问“什么故事核 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 举例来说: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会发了篇小故事,叫做 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H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 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 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

2、画到了西边而落选。 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 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 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 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 个故事的故事核。没这个故事核,整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 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 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 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

3、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 了。 这便是故事语言了。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 这是故事 的大忌。这时也该想想你平时和别人讲故事时是怎么讲的?你如果老 是“张三说” “李四说”的,有人听你讲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 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 了。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 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 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在故事的题材上,讲究的是一个“新”字,要写新鲜的东西,“人 多的地方不要去”,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容易成功。第二讲 我写故事的一点体会故事是“

4、编”出来的。当然,这个“编”,不是凭空瞎编,而是 在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加以提炼。故事的写法,可以简要地概 括为这样几句话:三两个人物,在两三个不同的场合,围绕一个中心 情节(故事核),展开两三次的矛盾冲突,最后使矛盾得到解决。太 阳从西边升起的写法,就是这个套路。还有,故事是讲出来的,既 然是“讲”,那就必须使用口语,要方便讲述,力忌小说语言、散文 语言。按故事会的要求,故事必须是“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 传得开”,达到这个要求,就是一篇好故事。第三讲写故事应把握的十个问题陈宇故事是老百姓的口传文学,小说是个人阅读的文字文学。当前, 纯文学的高雅,处于“你理解我”的地位,让人看得很累。

5、而融于老 百姓天地间的故事,在目前则没有寻找不到读者之忧虑,可喜可贺。故事与小说的源头不一样。小说是“从上向下长”,故事是“从 下向上长”。小说个性化强,故事则比较多地偏重于老百姓的集体创 作,依赖于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地,在其上采花酿蜜。生活中故事的传播,是老百姓对古今中外生活的提炼,是广种薄 收。所以说,情趣向上,眼睛向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 当今社会故事兴隆的秘密所在。刊物的发行量大小,实质上不是经营和广告问题,根本上是文章 质量问题。扩大发行量的关键是抓作者,出精晶,对读者产生吸引力。 事实证明,在一期杂志中很难有百分之百的精品, 但力求能有五分之 一的上乘之作,就能吸引读者。故

6、事创作也要“讲政治”,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讲老百姓的心 里话,但绝不能无视社会效果。一篇好的故事作品,应该是作者用心, 编辑尽心,读者称心,家长放心。题材的选择要独特,大家都在写、也不难写的题材,其实并不好 写,更不好刊用。“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那里容易撞车,却不容易出 成果。因为众所周知的选题,很难再写出新意,如果非要超越,那你 必须有多于别人的生活素材积累,然后再付出多倍的创作思维。读者看中的首先是情节,而不是主题。如好的武侠小说,并不以 打斗为始终,而以情节作主线。故事也如此,应以情节取胜。故事编 辑部的择稿,具体操作中实际上也是首先看中情节,然后再论主题。利用对比的手法,在同一个故事中

7、安排反差极大的一对人物, 互 相衬托。正面文章反面做,反面文章正面写。利用细节塑造人物,把 人物的形象树立起来。要让故事中的人物少张口说话,多干点实事。故事语言讲究通俗化,尽量避免用书面化过强的语言。忌讳用生 僻字词。修饰语不能太长,长句子可一分为二。故事开头要精,尽快“入戏”。对话、心理活动、意识流等静止 的叙述描写要少,动作强的东西要多。中心线索鲜明突出,准确把握 简繁疏密,着力塑造好人物形象。结尾不要拖泥带水,该收手时就收 手,戛然而止。故事写作方法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谁都想把故事写得好看,使读者一拿起就不舍得放下,作者为此 煞费苦心,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 “出人意料则是新故 事

8、创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有点像相声中的包袱,说出一件事情,大出人们的意料,大家急需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待到 包 袱一层层解开,人们才恍然大悟,于是,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品的 思想内容,而作者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实现了他的本意。但在我们的一些新故事作品中,出入意料的手法用得不怎么 成功。虽然作品的情节很是奇特,很不一般,令人大出意外,但当读 者看到后面时,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觉得不合情理,是作者在胡 编乱造。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内容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 根本不予接受, 那么,这部作品对读者的教益也就无从谈起了。所谓的不合情理,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符合逻辑推理, 违背常识。你说某某人不怕冷,

9、下冰窟窿救人,三个小时救起了十来 个人。人家会信?这个人怎么有那么大气力,怎么没被冻死?另一种情 况则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前面还在说这人怎么软弱,怎么逆来顺受, 后来却说这人很刚强。读者不能不莫名其妙:这人到底怎么回事?所以问题不在于“出人意料,而在于为什么,在于怎么会这 样。三个小时在冰窟窿救人可以,但你得写出这人为什么有这般能耐, 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同样,那个原本逆来顺受的女人怎么变成 了一个刚强的、宁死不屈的烈性女子,你得写出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来,这样,读者才能信服。我们不能光写他(她)做了什么,更要写他 (她)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么做。造成不合情理的原因,大多是作者在构思故事时不是

10、从人物 出发,而是随心所欲地编造情节,为情节而情节,以为情节越奇特越 出乎人们的意料,就越能吸引读者,殊不知一旦情节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读者不相信,那你的一切辛苦全白费了。运用出入意料”手法成功的新故事作品不少,而在民间故事作 品中,这类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如山海经1998年第五期中的穷汉打官司就是不错的故事。穷汉丁同三给张老财砍柴,回来的 路上马尾给树卡断了,张老财便拉他去打官司。去县衙路上宿夜王老 财家,穷汉又不小心压死了王老财的奶娃, 于是两个财主一起押穷汉 去打官司。穷汉自知不遭杀头也得坐牢,于是跳崖想自杀。不料跳下 来正好压死了崖下正路过的板车上的病人。 于是,拉车人及两财主三

11、 人要他赔命、打官司。这样的官司还能赢!偏偏,穷汉赢了 !县官昏了 头?没有,他精明着呢!故事一环扣一环,一波接一波,一个意外连一 个意外,却叫人心服口服,因为都合情合理。细节的运用一个故事生动不生动,读后能不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往往 与细节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出色的细节描写,故事读来就生动 有趣,就觉真实可信;反之,故事情节再曲折,思想主题再深刻,这 故事也只能是干巴巴的,让人觉得没味道,缺少感染力。综观我们的新故事作品,各式各样的都有。有的试图用曲折离奇 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有的想以巧妙的构思赢得读者,有的则着意表达 一个深刻的主题而想与众不同。作者是好心,但往往好心得不到好报, 读

12、者不买账,说你虚假,说你胡编乱造,说你思想大于形象公式化概 念化。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果我们仔细地读一读这些作品, 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作品 中很少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有的甚至通篇没有一个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手段。 细节真实、生动,人物形 象才能栩栩如生,才能有肉有血、令人可信,才能产生艺术效果。山海经1999年第4期上的牡丹鳖传奇一文中,就有不 少精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围绕梁剑龙及他的前妻李莉及妻子林桂秋 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当妻子告诉丈夫李莉 出了车祸,丈夫提出明天去看看她时,林桂秋把头一侧,好像没有 听见,只管挟菜吃饭;而当梁剑龙钓到了 6只牡丹鳖

13、后,若在往 日,他准向老婆林桂秋先报上个喜讯, 再拿到镇上卖个俏价。今天则 不声不响,管自匆匆蹬车出村,到了赵市镇,不去农贸市场交易,而 是径直朝卫生院骑去;当林桂秋来到李莉病房前,知丈夫梁剑 龙一人早已在她之前到达,便一脸怒色闯了进来,气愤地嗔怪梁剑 龙说:你真好!今天一声不响就到这里来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 难道我是个不近情理的吃醋的女人吗 ?,说着,将带来的一袋物品放 下,俯近枕边,不无委屈地垂泪说:阿姐就因为这些描写,把人物的微妙心理,把他们的纯朴、善良刻画 得淋漓尽致。这里,他们不是作者手中的道具、木偶,而是有思想有 品性的活生生的人,故读者看了感到可信、可亲,从而在感情上产生

14、共鸣。只要谁一提起红楼梦,我们就会想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 钗、王熙风只要谁一说水浒传,大家眼前就会出现武松、林 冲、宋江、鲁智深一个个人物鲜蹦活跳, 哪一个不是靠作者运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而塑造成功的?若把情节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细节则是树上的枝叶,是这 些枝叶,才使得树挺拔饱满,生机勃勃。要善于发现常常听到有些新故事作者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好写 !按说,我们 的新故事作者绝大多数生活在基层,或农村,或厂矿,或机关,或学 校,天天与人接触,天天与社会接触,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但为 什么觉得没啥好写呢?问题在于:不善于发现。有个报社要招聘若干名记者。报社经过筛选,将一批文字能力较 好的应聘者

15、带到一大型企业参观, 大家跑了同样的地方,听取了同样 的介绍,采访了同样的人物,结果,有的马上就写出了有分量的报道 或通讯,有的则觉得没内容好写,交了白卷。报社这样做,目的是考 应聘者的眼光。那些有眼光的人,当然成了报社记者。同样,我们写新故事,也需要这样的眼光:即善于从千姿百态、 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我们的作品中体现出 来。这发现,首先要求我们对人对事物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如果一个 人对生活是冷漠的,持旁观者的态度,他就不会有强烈的爱憎,那么 对再轰轰烈烈的事象也会无动于衷。 其次,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 从自己的感受中,从那些看似平凡的事件中,挖出某些社会本质的东 西来。

16、有人说,作家首先是个思想家,这话很对。可以这么说,一个 新故事构思的形成,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产物, 作者写新 故事,即是透过生活的一个片断来揭示生活的底蕴。所以,新故事作者要易感,要敏锐,要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多多发现,才能有写 不完的故事。许文培是近几年冒出的新故事作者,发表的作品虽还不是很多,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善于发现的作者。如果说戴假面具的人(载山海经1997年第5期)编造痕迹还较深,有些脱离生活的话, 那他后来创作的赶时髦、阿龙见乡长等作品,则是他细心观察 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结果。前者通过农民阿强买 BP机以致闯祸闹 出事情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爱虚荣赶时髦的

17、不良心态; 后者则通过老实本分的农民阿龙诚惶诚恐去见乡长一事,揭露了一些干部随心所欲、愚弄百姓的不良习气,故事耐人寻味。当然,这一类 故事还有不少,如近几年山海经刊发的陈志荣的人狗大战、杨德安的孝顺儿子气死爹、叶林生的刘老汉遇上的怪事、牛正 春的耿老汉买烧鸡等,都是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得来的。生活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具体而又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主题,有待作者去发现。但愿我们的新故事作者都具有这种善于发现的本领。引而不发有些新故事作者,尤其是那些刚学写新故事的作者,往往有一个 不错的点子,或者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核,却苦于不能把故事写生动, 写得好看。一般的情况是,先说了一个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 就是

18、作者在揭谜底了,原来是怎么怎么的。不要说读者看了兴味索然, 就是作者自己看了也觉得没劲。-而会写故事的作者却不然,他们把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故事都会写 得有声有色,峰回路转。有一个不足千字的微型故事:在一个饭店里, 吃饭的,喝酒的,猜拳的,很是热闹。突然,一个青年女子问大家, 有没有人丢了东西。大家一阵摸索,没人说丢。那青年女子没罢休,亮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凉油盒子, 再次问是谁丢的。这下,有说这 女子做事太认真的,有吹怪哨的,更有几个喝得醉醺醺的男人讽刺挖 苦的青年女子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手里捏着那小盒子默默地 坐在那儿。一会儿,从外面跑进一对神色慌张的母女, 一进门就四下 地寻找起来。青年女

19、子问她们找什么,母女两个说找一个什么什么样 子的清凉油盒子。青年女子将手中的小盒子递给了她们。 母女二人转 悲为喜,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光闪闪的金项链短短几百字,作者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把气氛造得足足的,令人读了叫好。这些特点在民间故事中比较多见。本刊 1998年第3期的 严州 比武)就是一例。作者先是说了主人公卖草药的义乌人面黄肌瘦,形 若病夫,只因无意中议论了走江湖卖艺的一句话,就让街坊浪子挑 拨,引来那些江湖汉子,逼他比武。义乌人想息事宁人,无奈江湖汉 子不依不饶;闹到府衙,府太爷排解也无用,逼得义乌人只好应战。义乌人似乎作好了死的准备,临上阵要求回家与亲人见上一面, 并要 求宽限些时

20、日,让他稍作些准故事一层又一层,将义乌人的仁厚、 精细、诚恳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江湖卖艺人的逞强、骄横、不可一世 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戏讲究个起、承、转、合,有经验的剧作家往往把主人公的遭遇 推向绝境,使人物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新故事创作也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做了什么, 而且是怎么做的。我们只有将故事 写得有声有色路转峰回,才能感染读者。如果一览无余,一见开头便 知结尾,那就会削弱艺术感染力。所谓 引而不发,就是要把情节充分地弓I出来,而不轻易地揭谜、这好比射箭,一定要把弓拉 得满满的。不发,就是不到火候不揭锅,这就要讲求艺术上矛 盾的蓄势,通过丝丝入扣的铺垫,环环相生的矛盾积聚,把冲

21、突 引向顶点,然后,使冲突得到完满的瓜熟蒂落般的解决。主题思想的提炼新故事和所有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主题思 想。对某一问题提出看法或主张,给读者什么教育,作者有他的爱憎, 有他的创作意图,这就是主题思想。然而,在我们的新故事来稿中,有的显得主题肤浅,有的立意低 俗,有的干脆就没意思,换句话说,这则故事根本就不值得写。只有作者自己深信而且一定要使所有的人也都相信的东西,才值得成为他的创作的基础。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力量,正在于艺术家 们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强烈愿望,力图明确地向大家表达他们自己的思 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可见,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有个故事:某女吃不起厂里的“三班倒

22、之苦,又嫌工资收入太 低,毅然只身去了南方某城市。一到那里才知道挣钱并没想象中那么 容易,只得干起“三陪女之类的事。而其丈夫是个拈花惹草之徒, 乘在南方出差之机在外嫖娼玩乐。 于是,一对夫妇在昏暗的灯光里碰 到了一起这样的故事,除了碰巧之外,有什么意思呢?主题思想的深刻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如果我们只抓住了 生活的表面现象,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索, 那么,写出的新故 事的主题也往往是表面的,没有值得回味深思的东西。 所以,一部作品精巧的构思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产物,是要经过作家艰苦的 精神劳动的。1998年第九期山海经中的新故事谭天禄进监,就是经过 反复提炼而成的作品。作者在写第

23、一稿时,主题较散:有写河湾村人 天大灾、人大干的;有写河湾村党支部怎样起战斗堡垒作用的; 有写 县长等人花天酒地过糜烂生活的;有写谭天禄忍无可忍去抢县长不义 之财的现在刊登的这一稿,将笔墨集中在谭政策父子身上, 加强 了父子两代人的性格冲突:父亲安分守已按部就班,即使气炸了肚子 也只是听天由命无可奈何;儿子则年轻气盛无所顾忌,情愿自己坐牢 也要不择手段搞到钱修大坝。同样是为了集体,为了乡亲们,最终, 是充满矛盾心理的父亲亲手把儿子送进了监狱主题思想集中了, 鲜明了,也深刻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当然,我们所说的立意要高,主题思想要深刻,不是指脱离实际 的任意拔高,而是对自己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严格的

24、开掘, 对主题进行 反复的提炼。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不深刻, 不决定于作者头脑中 的抽象概念,而决定于他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深度。 作品的主题思 想,不是作者勉强从外部加进去的,而是他对于某种特定的生活题材 深入地和概括地认识的结果。切勿为情节而情节我们的新故事作者,往往在动笔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故事的奇、 巧,怎样别出心裁,怎样才能吸引人。这本也没错,调动一切艺术手 段,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新故事作者及一切艺术家应该掌握的本领。但是,为奇而奇,为巧而巧,为悬念而悬念,为情节而情节,忘记了 新故事创作的根本任务,则是不可取的。何为卜青节?情节就是人物关系的全部发展的总合。每个人物都有 自己的意

25、趣,自己的志向,都有自己的性格 (这性格,并非指加上去 的外部特征,诸如活泼的或沉静内向的,不善言谈的或夸夸其谈的之 类,而是集中表现人物本质的东西),当不同性格的人物碰到一起, 就会发生冲突,人物的关系、性格和命运就会发生变化,这变化的过 程就是情节。一个事件或是一串事件本身绝不能导致一定情节的形 成。著名剧作家博马舍曾这样解释说:“钟情的老人预备明天娶自己 的养女。养女的年轻倾慕者更为机警,在老人之先,当天就在监护人 的面前,在监护人的家中和养女结成合法夫妇一一这样描写事件,决不是情节,而类似这样的事件,只有当它和一定的性格有关的时候才 能列入情节,包括这一事件的情节是可笑的, 或者相反是

26、抑郁的,均 取决于性格。”而在我们的一些新故事作品中,要么见事件不见人物,故事离奇 曲折,人物却只是个符号而已,这在那些侦破故事中表现尤甚, 似乎 一篇故事,除了寻找一个“真相终于大白”外就没别的什么了;要么 主人公或左或右,人物思想脉络不清,性格前后不统一;要么来个误 会法,诸如丈夫怀疑妻子不贞,却原来主人怀疑小保姆偷盗, 却 原来先设个假象引人错判,然后来个合理解释,如此等等。故事 虽奇,虽巧,虽曲折,但就是看不到为什么会这样,人物的行为缺乏 内在依据,故事的情节不是由人支配,而是由作者随意编排,人物跟着情节走。由于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读者看了觉得是胡编乱 造,不可信,或者无动于衷,

27、也就谈不上感人。托尔斯泰曾说过:“在 作家面前,是赤裸的人,是心灵的世界,是大自然中一种最高级的现 象。”所以,应该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事件对人物的意义。 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从事件的过程本身来发掘它的意义,而渴望表现 那创造这种事件的人物的性格所展示出来的时代风貌和道德力量,以 及性格与性格之间的关系所显示的丰满的社会内容。我们的创作应遵 循“由人生情,由情生事”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写出真切动人、 有分量的新故事来。如何体现“新”新故事,就要反映现实生活,就要触及时弊,就要有时代感,一 句话,就要“新”,这一点,已为众多新故事作者所认同。然而,如 何体现时代感,如何体现新,有些作者在认

28、识上、实践上还是有差异 的。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不久,我收到一则新故事稿。作者在附信中说, 这则故事是反映股份制的,目前还未见人家写过,是比较新的。我很 高兴。可一看故事,不由得失望了。原来故事讲某某企业要实行股份制 了,工人们都要参股。某工人回家与妻子一说,妻子说这是新事物, 我们现在真正当家作主人了,拿钱!可一找钱,钱没了!原来妻子藏钱 的破棉袄刚好给丈夫当破烂卖掉了。于是,赶忙“追钱”。经过一番 周折,终于找回了钱。于是,夫妻俩高高兴兴拿了钱去入股。这里,不去说这故事写得如何,单单说这样的故事究竟新不新。在这个故事 里,主人公只是在为钱的事忙碌,我们看不到在试行股份制这个特定 环境下人们的精

29、神面貌,看不到他们在这个环境下的思想性格, 所以 时代感也就无从谈起。钱没了当然得找啊,不为股份制,为买彩电, 为孩子上学,都得找啊。所以这故事里没有股份制的事,故事照样存 在,而且一点也不伤皮毛,股份制无非是贴上去的东西,就如披在人 身上的一件衣服而已,没有成为故事的灵魂和血肉。因此,单单只是 背景的“新”,而不是故事情节的“新”,是人物的“新”,也就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新”。在已发的山海经新故事作品中,这方面比较好的作品还是不 少的。如范大宇的中国人生的“老外”(刊于1998年第7期),善 意讽刺了一些崇洋媚外的人;如彭建君的钓出一个大活人(刊于 1998年第8期),水产养殖场专业户陈大贵

30、记恩于帮助过他的银行行 长周立明,送礼送钱被拒,便想出了在他来钓鱼时偷偷地往他鱼钩上 挂鱼的绝招,终闹出一场风波;又如杨德安的乡下女婿(刊于1998年第10期),上海王家姆妈因女儿招了个乡下对象而心生烦恼,她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从这些故事里,从这些故事里的人物身上,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的影子,能看到时代在人身上留下的特有的 印记。换个时代,换个特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出现中国人生的“老外”里面的那娜夫妇,就不可能出现钓出一个大活人里面的周立明、陈大贵,上海王家姆妈也不可能陡生烦恼了, 因为按以前的日子不可能去嫁给一个乡下人可以说,这些人物,是时代的产物, 所以我们会感到这些故事有较强的时代感,是比较“新”的。我们千万不要将“新”理解成仅仅是时代背景的“新”,而要使 人物,使故事情节成为这个时代所特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