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历史PPT课件.ppt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145884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6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历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货膨胀历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货膨胀历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货膨胀历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货膨胀历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货膨胀周期及分析通货膨胀周期及分析 (1978-2009)制作人:梁婧远定义n观点一观点一:通货膨胀是实现超额需求的一个条件,此时“有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n观点二:观点二:通货膨胀是货币存量或货币收入的上升,不论是总量还是人均。n观点三观点三:通货膨胀是带有附加特征或条件的价格上升:它是非完全预期的;它(通过成本增加)导致价格进一步上升;它不增加实际产出;它比某 一安全速度更快;它来自“货币方面”n观点四观点四:通货膨胀是货币外部价值的下降,这由汇率黄金价格来度量,或由黄金及在官方汇率下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来表明12345678451、1978-1982年n背景背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

2、策的初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刚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投资规模有所增加、财政支出加大等导致较高的财政赤字。n原因原因:1、投资过热 2、比例失调 3、消费支出增加 4、财政赤字n措施措施:1、压缩基本建设投资 2、收缩银根 3、控制物价 2、1982-1984年 n特点特点:时间跨度相对较短,且峰值不高。n背景背景:,在1982-1983年期间,中国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投资进程加快。n原因原因:1 1、在延续1980年的改革氛围下,投资进程加快,市场形势繁荣兴旺。2 2、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中

3、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供应不足,交通运输仍然紧张,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经济效益差等 3.1984-1986年n特点特点:CPI通胀率峰值首次出现高于10%的一次。在这个周期内,峰、谷值差较大,波动性也比较明显 n背景背景:价格改革引发的价格闯关,作为改革内容之一的价格改革,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油脂、油料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煤炭、铁矿石、生铁、钢锭、钢坯、有色金属、水泥等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各种价格之间轮番上升,价格与工资轮番上升。n原因原因: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 2、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成本上升(人民币贬值提高了进口品价格,

4、使成本进一步提高)3、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出现急剧扩张,n措施措施:1、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 3、全面进行信贷检查。4.1986-1990年n特点特点:CPI通胀率屡创历史新高,在1989年2月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最高记录284%n原因原因:1 1、1985年发生的高通胀并没有得到彻底治理,由于宏观调控不到位,财政赤字、货币发行、收入膨胀等愈演愈烈。2 2、经济运行中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如经济结构失衡、投资规模膨胀和消费膨胀继续加剧等 n措施措施:实行严厉的信贷紧缩政策 5.1990-1999年n特点特点: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周期跨度长

5、达106个月 n背景背景: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已经放开,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外汇机制发生较大变化 n原因原因:1 1、宽松的货币政策(1993年全国信贷投放增长率达到近50%的高位,受此推动,在1992-1994年期间,中国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投资热的局面。)2 2、市场机制走俏、经济增长出现上升势头。n措施措施:1 1、紧缩政策的综合实施 2 2、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6.1999-2002年n特点特点:通胀峰值没有超过2%,从整体上看比较温和的 n背景背景:中国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通货紧缩问题,担心持续的通缩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

6、面效应 n原因原因:“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放松银根为主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等举措,n措施措施:银行信贷供给的收缩,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采取的“惜贷”应对坏帐等行为 形成了“松货币、紧信贷”的现象 7.2002-2006年n特点特点:周期性变化温和,最高CPI通胀率为5%。n背景背景:这一轮通胀周期的形成,与中国从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联系紧密。尽管在2001年通货紧缩现象有所缓解,出现微幅通胀(不到2%),但是通货紧缩的阴影似乎仍然在困扰着中国。n原因原因:1、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增长,2、硬资产涨价影响市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而预期将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和投资模式。8.200

7、6-2008年n特点特点:色彩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n原因原因:1 1、猪肉、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造成物价上涨压力增大。2 2、全球石油、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构成的全球性的供给冲击 3 3、2005年7月以后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2006年之后人民币逐渐出现快幅升值的势头,逐渐形成了较为坚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4 4、国内突发事故灾难,如2008年春的南方大雪灾、2008年5月的四川大地震等,造成短期内物价反弹的较大压力。n措施措施:1 1、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并大力发行央行票据回笼流动性,明确贯彻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 2、执行稳健的

8、财政政策,并对房地产和股市进行相应调控。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n下降原因下降原因:1、过高的储蓄率、n 2、产能过剩n上升原因上升原因:1、输入型资产泡沫、n 2、国内供应因素,一些领域会供应不足 n 3、大量货币供应n对预期的应对措施:对预期的应对措施:1、货币政策的预期 减缓货币增速n 2、财政政策的预期 退出扩张性货币政策n 3、对囤积行为的控制 增加土地供应、控制 n 银行贷款、打击囤地不开发行为n 4、政府救市的预期 政府再适当场合宣布减n 少对资本市场的干预n 5、外国扩张性货币政策、流动性泛滥造成的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 通过国际间的协商表示我国的担忧n 6、人民币汇率和输

9、入型通涨 条件允许时,重新启动人民币升值n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当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收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除此以外,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这样,就把多年对粮油实行的统购价加超购加价这两种国家定价模式,改为国家定价和市场价并存。n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关于政治局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的公报。公报说,会议认为,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按照转换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今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初步理顺价格关系,即解决对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有严重影响、突出不合理的问题。公报发表后,由于老百姓已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挤提存款、抢购商品的风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