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624895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习录注疏讲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传习录注疏讲稿传习录注疏讲稿书院群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晚我给大家导读的是传习录注疏这本书。通过 书目介绍,大家都已经了解到,这是一本介绍阳明心学的著作。随着国内掀起的阳明热, 大家对王阳明的生平和事迹大概都已有所了解。关于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著作有很多,比 如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全集,都非常好,传习录的注释和解读也有很多版本,著 名文学家叶圣陶就曾经注解过传习录。现在各地和网络上也有很多学者在讲王阳明 很多朋友不满足于泛泛的知道,想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阳明心学的精义,从而更有 效地指导、转化和升华自己的身心境界和知行智慧。有鉴于此,我就想到了向大家推荐这 本传习录注疏做为入手处。我为什么推

2、荐传习录注疏这本书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习阳明心学,传习录是最好的入口。传习录是王阳明死后,由他的亲传弟子们搜集并出版的,记录阳明先生给弟子们传习解惑的对话和书信的集子。传习录内容精炼,不是讲故事,也很少口水话,可以说都是干货,都是硬菜,每一段都很精彩, 每一段都可圈可点;传习录形式活泼,言为心声,对话就是心和心的碰撞,透过文字 体会进去,阳明先生的心和弟子们的心,跃然纸上,和自己的心互相碰撞,更容易擦出智 慧的火花;其他的著作呢,王阳明全集内容是很丰富,就是太花时间,不适合用于指 示门径,入门以后可以再探究其广博和精微;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也不错, 更多的介绍王阳明的生

3、平和事迹,大家有时间也可以读。但都不如传习录精炼。第二,传习录各种注解版本中,我对传习录注疏情有独钟,因为对它已经手不释卷三个多月了。大家都知道,从 2016年10月份,潭柘书院明心班连续开设了三期阳 明心学专题班,每次利用当月月底的周末,共两天两夜的时间,程东老师主讲,讲谈用的 教材就是这本书。非常有幸的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做的助讲,实则是教学实习。因此 我从九月底就开始研读这本书,也翻阅了不少王阳明的各种资料,深觉这本书是善本,大 家要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境界,从这本书入手会非常好。现在这本书就在我的手边,拿起这本书,审视它的时候,心里都会觉到一份沉甸甸的 幸福和温暖,因为这本书对我来说,

4、不再是刻板的没有感情的铅印文字,里面饱含着明心 班师生们智慧的碰撞和回音,也苏醒了阳明先生的光明心。因此我非常乐于向大家推介它,也盼望大家能够由此敲开阳明心学的大门,走上明心的道路。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书的特点。传习录记录的是明代王阳明和弟子们传习的对话和书信,学术内容是王阳明的,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阳明先生叫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 1472年, 大约五百年前吧,57岁在平叛归途中病逝。王阳明既有个性,又有一颗真挚光明的心,他 的一生可以说非常传奇,也非常精彩。12岁就立下读书是为了做圣贤的大志,18岁就有 为了求知,格竹子七天七夜以至于病倒的求实案例,25

5、岁两次科考落第,就有“以落第动心为耻”的觉悟,28岁因忠直上疏被杖四十,谪贬到贵州龙场这样的荒蛮之地,人也不堪 其忧,阳明也不改其志,终于在龙场有了 “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的大悟,从此一发不可 收拾,开始了一边平叛、一边传学的人生历程,留下了擅长攻心、战无不胜、平宁王叛乱 于旬月之间的辉煌战绩,更留下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心光明”这样振聋发耳贵的 千古回音。王阳明的一生,可谓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确实达成了他当初做 圣贤的志愿,其事功惠及当代,具学问泽被后世,更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 影响巨大。再介绍一下传习录注疏的作者邓艾民先生。邓艾民,1920年生于湖南邵

6、阳市,抗战时期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正是邓艾民的 青年时代,他思想活跃,追求真理,坚定地认为那个时代是需要哲学的时代,因此毅然离 开他已经获得优秀成绩的工程学科,转攻哲学,并为之探索终身,在后来的治学过程中, 也经过了许多的磨难和坎坷,终不改其志,最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任教。 1984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64岁。他在因癌症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仍笔耕不辍,全心 投入哲学的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在给挚友的信中说,得恶疾后,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其治学和生平中,我深深的感到,艾民先生是有大志向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是 致良知的人,是真正践行阳明境界的人,能推荐他的书,我感到很荣幸。再

7、简单介绍一下传习录注疏的版本特点。传习录注疏是邓艾民先生的遗著,2000年11月台湾法严出版社首次出版,直到 2012年12月,大陆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繁体横排版,2015年5月又出了简体横排版。(附照片)传习录注疏吸取了前人评注之长,注释确实,不拘考证,注重义理。很注意阳明 思想之前后期的发展。用王阳明其他著作中的内容注解传习录,和传习录的内容互相印证、启发。这一点,是其独创,对深入了解王阳明的思想,有很大帮助。下面,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读这本书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要去掉内心的成见,不要用自己已知的概念和理论去套。这样的话,你的理解 就不能深入,就停留在肤浅的理解上了,就不能得

8、到实际的受用,不能真正入心,不能得 到实知。头脑中的知,不是心知,心知是实知。心和脑,是两个层次,这个大家要慢慢领 会。总之,读经典,不要停留在理解上,如果你以为自己理解了,就不能真正读懂经典。 经典是讲心的境界的,是带领你的心,在经历境界中自明的,理解只是其中的一个境界, 而且理解也是活的,是不断深入和变化的。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不然就误解了经典。今晚的导读也是如此,报名听传习录注疏的朋友很多,我很高兴。也希望大家心 里能够不带任何成见,用放空自己的心态,认真的聆听。不是说我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您 的心态,决定您心的收获,真心际会,心中不带一物,您会体验到“至诚则灵”的全新感 受。自心是圣境

9、,见凡夫说话也是处处禅机,可见觉悟在自己这边,不在外边。我的讲课 就是您心中的一事。读书如此,听课如此,平时做事也是如此,您今晚就可以试一试。一 个半小时,时间很短,我的水平也很有限,并不能让大家品味到阳明心学魅力之万一,如 果再有成见横亘心中,那就太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好,第二,要过文字关,透过名相和概念,真正体会文字所要表达的实际内涵和境界。 五百年前的文字习惯,和现在还是有很多不同,文中又涉及了儒家的很多概念,有的朋友 初读可能会觉得枯燥,甚至读不懂,这时需要慢慢体会,慢慢磨,确实急不得。好书不厌 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经典不是吃快餐,需要用心,不要求快,可以抓住自己 比较有感觉的

10、条目,反复品味,反复体会,极尽己知,把它吃透,从一个条目中透进去, 透的深了,再看其他的条目,就会容易明白了。第三,要透过阳明的心,见自己的心。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传习录记载的是王阳 明的心的境界,大家读传习录时,对书中的理解和体会,是自己的心的境界。读的时 候一定要注意,要透过读王阳明的心,时时见自己的心,通过体会王阳明的境界,启迪自 心的觉悟,察觉自心的私意,恢复自心的光明。这样读传习录才能转变和升华我们自 己的心,才真正有价值。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学习这本书的收获和心得。传习录是按照王阳明的学生收录条目的次序,按照笔记的先后排的,并没有从思 想体系上做分类,所以初读起来会感觉抓不住

11、头脑,理不出头绪。传习录里边的内容,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但是里面隐隐约约能感觉到,王阳明有自己的明心之路,包括他教 学生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说是体系也好,方法也好,或者路径也好,确实是有。在学习 过程中,程东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读书要善于消化吸收,要用自己的思路,把书中的内容 提炼和贯通起来,传习录可以重新归类,重新排序。在老师的启发下,我就开始梳理 重排传习录的思路。开始觉得特别有难度,因为条目比较多,比较杂,有的短还好一 点,有的书信就很长,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太好归类。大概闷了两三个星期,我也没理出 头绪来,后来我就反复听程老师第一期讲王阳明时总结的三个要点,找到了一点感觉。下面就是我的思路

12、,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来切入,大家下来读传习录的时候,也都可以试试,自己总结出来的,才真是自己的收获。我把传习录的内容一共分了七类,心、行、境是主要思路,因为心就行于境中。一类是直接讲心,一类是从行上讲心,一类是从境上讲心,我把境又单独分了三类,事境、 情境和理境,这算下来就是五类,然后一类是从格心物上来讲,最后还有一类是从历境一 心上来讲。一共是七类。这七类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儿,就是致良知。下面我就分开讲一 下,我为什么这么分。我觉得王阳明就是在讲自己怎样在认知存在时,认知自己的存在,话有点儿绕,大家 认真听。存在本来就在,自己也是存在,认知也是存在。本来就在的存在,

13、在我们认知的 时候就展现出各种境界,山河大地、思想、感受、心中生的各种相,都是心所在的境界。我就在境界中认知,我的认知也随着境界的变化在变化和流行, 但不管境界和认知怎么变, 都是我在,我就是自己的心。因此,自心、认知、存在,就是心、行、境。王阳明就是弓 导学生,在心行于各种境界的时候,怎么致良知,怎么认识真正的自心。在心行于境的过 程中,他遇到很多的坎儿,遇到很多的障碍,他的学生也会遇到障碍。致良知的过程,就 是对自心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致良知就是阳明心学的主线和方向。为了要达到致良知的深度,往这个方向上去,他要经过很多的障碍在哪儿呢?就在境 界上。他的四句教就是四个境界,四个境界展开其实

14、是很多境界。心的认知就是在不同的 境界中认知,境界之间要贯通。在贯通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贯通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心在这些境界中要行、要动,心行就是知行。行不动了,就碍住了。心在行的过程中,面对的就是事,事就是境,就是境界。那就产生一个关系,一边是 心,一边是心面对的境界,不管是念也好,还是观念、情绪,还是外在的事物,心知到对 面去就是境。这个境是动的,是变化的,那你这个心也要跟着变,你的认知就在里面行, 所以心行于境,心、行、境,这三个是一体而在。我发现传习录里面处处都体现着这个特点,也就是程老师说的,心就是在面对, 就是心和事的关系,确实离不开这个关系。但是传习录中每一条所讲的重点,或者

15、着 眼点不太一样,有的条目从境上来说,我把境大概的分了三类,一类是面对的事,就是一 般的日常应对,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怎么办,这种叫事境。学生在事境中找不到方向,不 知道怎么致良知的时候,王阳明给他一个回答,这个回答就点在他面对事境时,他的心迷 的地方,把学生从迷的地方点出来,找到致良知的方向和感觉。举个例子,第23条.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 “是徒 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 定,动亦定。”人都要面对事,静的时候,心也容易安静,容易定,一遇事,心就要动, 就要应事,心就不容易定了,只有在动中能定,心动的时候,内在

16、还有个不动摇的自觉意 识,才是克己工夫。所以要在事上磨,磨什么呢?就在动心应事的时候,磨那个不动的内 在自觉意识,也就是致良知。打个比喻,心应事而动就像大海的波浪,内在不动摇就像大 海,波浪和大海都是心,动和不动是一体,关键是要自己有觉知。在面对事境的时候,觉 知到自己的心动,就回到了本来不动的心。第二个是情境,情感、情绪、七情的境。其实情也是事,但是情比外在的事跟本心更 近一层。我这个情绪,我这个欲生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对待,我的心应该怎么行,这 是情境。举个例子,第268条.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 亦莫非人心合有否?”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

17、,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 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力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 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 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 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 简易透彻功夫。”这段是说什么呢?就是说七情也是人心的用,是不能没有的,只是要能 够自觉自己的七情,能自觉,就不被七情遮蔽,也不被七情牵着,心中的良知就能放出光 明。所以,致良知就在七情流行变化的时候致良知,才是最直接简易透彻的功夫。第三个是理境。传习录中

18、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因为王阳明的学生大多都是儒生, 学了很多儒家的理论,包括四书五经,还有朱熹的理学,在当时是科举考试的权威和经典, 因此头脑中装了很多的概念。但头脑中的知识和概念,都是属于相的范畴,和明心是完全 不同的两个层次。大家这里要特别注意,我们有知识的人,大脑里装了很多知识、理论和 名相、概念,有很多看法,特别容易被理解给困住,容易着在理解上,见不到本心。只有 从观念和看法中脱出来,见到生观念和看法的本心,才算找到明心的方向。程老师讲明心 班,特别指出了心脑的区别,确实是振聋发耳贵。过去说,回头是岸,回头向哪儿回头?就 是从头脑的观念和看法中出来,从一般的理解中出来,看到自己的观念、看

19、法和理解,真 见到了,就回到了本心,就不被自己的观念、看法和理解所迷惑了。这个要大家慢慢体会。 真从头脑中出来不容易,能出来,就找到了明心的方向。开头是最难的。王阳明怎么把学生从理境的障碍中点化出来呢?王阳明讲理有个特点,就是两边一起说,程老师把阳明心学的理概括了三个方面,心即理、心物不二、知行合一,都是从两边 讲。从两边讲的意思是什么呢?他就从你的理解上入手,从理上入,引透你的理解,破掉你的理解,让你从理解中脱出来,产生新的体会和感受,往心上走。王阳明讲的是儒家, 儒家经典里面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理解上认知的时候,他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学生的理障, 也就是所知障。他最后把儒家所有的概念和理论,都

20、破完了,都归到致良知上,这是王阳 明的巨大贡献。大家读传习录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一点。致良知,是不被理论束缚的, 可以打通一切理论,也可以重新创造理论,因为心明了,有了实知,怎么说都对,无往而 不是。传习录中关于理境的内容很多,可以单列出来。再举个例子。第5条,“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先 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今人却就将 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

21、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 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这里就把知行的关系说透了,知是心的知,行是心的行,心知就是心行,都是在心 上说,知行是心的用,是心的功能,所以是一体的。不是说我知道某件事应该怎样做是f 知道了再去做事是行,这就搞错了。这样的知是落在头脑上的知,不是真的心知,这样的 行是落在事上的行,不是真的心行。这里大家也要仔细体会,不要搞错了。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行本来就是一个,就把学生对知行的头脑中的概念性理解给破掉了,回到 这才是致良知0事境、情境、理境,这是从境上归,是第一大类。第二大类是从行上归。心在境中一直在行,心

22、知在行的时候,心的本来是没有动的, 心是两面,又动又不动,心体是不动的,心知是不断的在动的,行就是从动的这方面来说 程老师总结阳明心学第二个特点说的特别好,就是道行。道就是在行,怎么行的呢?程老 师讲了三个,立志、诚意、致良知。王阳明讲的立志就是立在一上,这个一是什么?就是 致良知,就是往致良知的方向上立志。诚意也是,你这个意诚在哪儿,诚在致良知上,不 是往外诚。当然往外也是很专注的,内外是个说法,你就在这里面找感觉。有些条目就是 直接讲行,讲他是怎么行的,应该怎么行。当然讲行的条目里面,肯定也会讲到境,因为就是在境中行,也会讲到心之体,因为 行的方向最后就是归到心体上,归到对心体的认知上。心

23、、行、境都有,但是每一个条目 还是有所侧重。这里也举两个例子。第16条.问立志。先生日:”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 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大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 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存天理就是立志,就是致良知,天理就是心体,就是本自 不动、能见一切动的心体。所以,王阳明讲的立志,不是向事上立的,因为事都是变化的, 也是靠不住的,立志是向自心上立,明见自心,自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人生的 使命,不被外在的事所迷惑。一切外在的事,都是我明见自心的机缘,都是来成就我的志 的。再看第240条.“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

24、上 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 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致良知,就是在时时事 事中,自见无善无恶的心体,不迷不昧,则自有知善知恶的良知。知见向心体上行,自觉 自见,就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明心之行的方向,统摄一切知见,可以说是王阳明 的心中之心,法中之法。注疏中提到,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千 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只要舵 柄在手,则可免没溺之患。”大家读传习录,别的都记不住,能明白致良知的真意,就 足够了。第三大类,就是直接讲心之体。 当然心

25、体也有层次,从知上讲心,从无善无恶的体上 讲心,从心物不二上讲心,层次是有差别的。王阳明讲心之体的时候,不是从概念上讲的, 是从自己的实知、实受上讲,有一些条目就是直接讲王阳明对心体的实知, 很多是用比喻, 用日照物和镜子照物比较多,这是第三大类。举个例子。第260条.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 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这一条就是用日光照物比喻心的本体。冉 比如第267条.“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 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 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既

26、讲了心体,又讲了如何用功。还有一些条目,是从格心中物的角度来讲的。在某个境界上碍住了,心行不动了,就是被心中的物碍的,这个心中物可能是情,也可能是理,也可能是着在外面的事上。有一 些条目就特别点出心中之物,这个角度有点不一样。格心物确实特别重要,事上、情上、 理上的执碍,其实都是因为心中有物,所以,格心物就是致良知,也就是道行。例如,第312条,”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心中私意萌动,私意就是心中的物,自心知得,就是见到心中物,见到了,当下就去消磨,消磨就是 警醒自觉、体察入微的意思,这就是格物的功

27、夫,也就是致良知再如第204条.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 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 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一段中,格心中不善的念就是格心中 的物,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最后我还归了一类,叫历境一心。这些条目往往比较长,把多个境界贯穿下来,里面不止讲了一个境界,讲了很多境界、层次,比方说四句教,讲了四个境界,一心在四个境 里面行,一线行下来,而且可以反复的行,类似这样的条文还有不少,其实就

28、是把前边那 些归结起来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V这里说说四句教:出自 第293条.汝中举先生教言: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体上无一物,当然也没有善恶,善恶就心动。是分别,心一动就落有,就生分别,也就有了善恶,所以有善有恶是意之动,也就是 人生就在心动中,就在善恶分别的境界中生活,前两句就是讲的自然之道。人在自然之道 中,有明和昧的差别,不管明还是昧,都在这个规律之中,都是自然的。但如果我有明心 的追求和愿望,就要致良知,良知是什么呢?就是知善知恶的那个本心之知, 是不染私意、 不着外物的本心的功用,这个知,这个本具的良知怎么得到呢?需要格心中物,也就是为善去恶。这里的善

29、是指不着,不着就是善,着就是恶,为善就自然去恶,去恶就自然为善,为善和去恶是个意思。格物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格物,也是一个意思。大家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我的知是不是良知,心中是不是有物呢?其实是不是不重要,有自见自觉 的意识,就是在致良知了,只管不断的自觉自见。如果你觉得是良知,这时一定要警惕, 不要把它当真,因为这一认为,就已经落在观念上了,就已经是一物!心体之明,是个永 包的过程,没有止境。好,刚才讲了心体、心行、心境,心境又包括事境、情境、理境,又讲了障碍心行的 心中物,以及历境一心,一共七类,最后你会发现,虽然分了这几大类,其实还是一线贯 通的,贯通在哪儿呢?贯通在心上,都是心之在,

30、不管在哪儿,心的体是一直在的,知道所以我这个,就明白,致良知就是在所有的存在中,有自见自明自家心体的意识和觉悟 经过对传习录的梳理以后,有一个很深刻的感觉,王阳明到晚年的时候,反复在好几 个地方都说,说我这个致良知是古圣先贤的一点真骨血,只有致良知三个字没有毛病,即 使多少年的老修行,致良知三个字依然有力量,就有这种感觉。所以分类最终还是要合, 心、行、境最终其实还是一体之在,并不是有三个截然分开的存在,存在是一体的,分类 是为了让自己有个入处。讲到这儿,我忍不住要给大家念一段课上程东老师的点评,和大家分享一下。程老师 是这么说的:“现在我们看传习录,是一堆放在这儿,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看内

31、在联系不 容易看出来,如果你进去以后,要把他理出来,这需要特殊的思维,需要条理化,你用什 么样的思维看,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这个就代表你的水平,所以看他就是看自己。因为心是在变的,你今天这么看,这就是你的心。过一段时间你变了,再看王阳明, 你的理解和那个时候就又不一样了。我们的心都在变,我们的心要是不能变,我们学习就 没有意义了。”所以,学习传习录主要不是为了获取知识,知识是获取不完的,应该是为了我们 自心山成长,也可以说是灵魂的成长,智慧的成长。生老病死,得失苦乐,都是我们的心 在经历,所经历的一切,都留不住,逝者如斯,一刻不停的奔流着,只有我们的心一直在, 并在经历中变化。通过一个半小时的

32、介绍, 大家别的没记住都没关系,大道至简,能记住 有“致良知”这件事,知道致良知就是在经历任何事、任何境的时候,自见心中之物,去一个半小时很短,但如果除私意,不断体认和恢复自心本具的良知,持之以恒,就够了。您有悟性,当下即可致良知,即可恢复本心的光明,迷悟只在一念之间。好,传习录注疏就给大家介绍完了最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阳明心学经典专题班三个月的学习,在程东老师和金 辉老师的引领和各位心友的帮助下,我的心灵可以说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和洗礼,深深被王 阳明的境界所打动,所以当潭柘书院徐总和刘总邀请我线上讲座,推介一部书的时候,我 很自然就想到了这本书。在此,非常感谢书院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感谢程东老师和 金辉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给我的指引,让我受益终生,也感谢故去的邓艾民先生给我们提供 了这么好的版本,感谢大家牺牲晚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倾听我的讲解。我的讲解很多也是源于老师的思想和启发,即便如此,也只是得到了阳明心学的一点光明, 希望这一点光明, 能够继续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时时致良知,自觉不止,也真心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大家打 开进入阳明心学的大门,开启自我明心的道路。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