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探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29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探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探究国务院2015年印发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任务。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没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就是一纸空谈。面临“双一流”建设这个挑战和契机,如何改进课程建设,使之适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纵观国内多数高校课程设置现状,可以大致梳理出现有课程体系面临的症结,这也可以作为“双一流”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一、确立正确的理念。 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差距。大学的使命,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使命从根本上出现了偏差,不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而是盲目追求为

2、学生创造更多的价值;不着眼于如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这些“里子”,而是盲目的追求就业率、考研率、排名这些“面子”。不从根本上扭转这个理念,“双一流”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注重课程内涵建设。 传统的照本宣科无法满足知识创新的需求。大学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忽略其服务主体学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必须注重以学生为本。 1.注重创新思维的渗透。科研意识、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渗透感染。在课程设置时,应有意识的加入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加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探究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3、力,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课堂”不如“百度”的现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他们通过建设语言实践中心,让学生和外教充分互动,把原来上课积极性不高的“老大难”公共外语课,变成了全校难求一座的热门课。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促进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实验或解决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当今世界交流日趋紧密,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能力。

4、在课程设置时,要结合“双一流”建设,从制度上将对外交流和课程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臂助。 4.注重选择性课程的设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为学生创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课程设置应避免科目过死过少,可以设立多元的选修方案,让学生结合兴趣选修课程,同时在配套制度做出相应的改进。北京大学鼓励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辅修经济、管理的课程,尝试在学位授予时授予双学位。 5.注重课程建设的全局性。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连续培养的可行性。课程设置要减少学生时间上的重复和浪费。比如,在本硕连续培养时,通盘考虑减少学生在本科、硕士期间重复的公共课设置,减少学生在本科就业和

5、学士学位论文环节的精力浪费。复旦大学在这方面正做出积极尝试。 三、改?M评价方式。 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通过听课方式实现。但是仅凭一两个老师听一两节课来评价一门课程是不合适的,更不能将课程评价等同于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忽略学生体验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支撑条件的评价、课程对培养目标支撑作用的评价。一个学科有重点实验室和知名教授不算什么,关键要看学生进过多少次重点实验室、看知名教授给学生上过多少课。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培养工程硕士时尝试引入工程教育认证,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做法。 “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一流的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建设,应该面向学生主体,引导校师生参与;在重视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同时,也要着力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把创新创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