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片段实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01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片段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律.长征》教学片段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律.长征》教学片段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片段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片段实录.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 师:同学们,咱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想不想再走进这首诗,走近长征?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幅红军长征路线图。(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并介绍长征行进路线) 师:从这幅长征路线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红军长征行走的路途很长很远。 师:是啊,红军长征的路途是多么遥远啊!诗中哪些词也是这样写的?找到了吗? 生:万水千山。 师:诗中“万水千山”中的“千和万”是实指还是泛指? 生:泛指。 师: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难多。 师:除了“万水千山”这个词,还有哪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长征的路途遥远? 生:远征。 师:同学们,除了路途遥远外,你能想象在

2、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红军们还可能会陷入草地上的泥潭。 生2:在冰天雪地里行走,会没有衣服穿。 生3:有可能受到敌人的埋伏,也有可能成为猛兽的口中餐。 生4:有可能在走很远的路时,粮食都吃完了,只能挖地里的野菜吃。 生5:可能他们吃完了干粮和草根后,只能把腰间的皮带煮着吃。 生6:他们在翻越雪山时,有些红军可能为了帮助别的红军,自己却被暴风雪永远埋于雪下。 师:不光要同敌人作斗争,还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老师这有一组数据,谁来读一读?(出示数据资料) 师:从这些数字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路上危机重重。 师:危机重重,困难重重啊。这样的长征用一个字来形容

3、就是 生:难。 师:从这幅长征路线图中,除了感受路途遥远,长征的难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不仅感受到了长征的路途遥远,还感受到了红军不怕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正因为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师:说得真好。你还从中体会到了红军不怕难的态度。(板书:不怕)除了“不怕”二字能体现红军的态度,这两句诗中还有哪个词也能概括红军的这种态度,谁知道? 生:只等闲。 师:“等闲”在词典中有这样三个意思:(课件出示:平常;随随便便;无端;平白地。)你觉得“等闲”二字在这首诗中应该选择哪一种? 生:我觉得“等闲”二字在这里应该选第一种“平平常常”的意思。 师:你理解得很正确,在这句

4、诗中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那,前面加个“只”字呢? 生:就是把那些困难只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仅仅是平平常常的事。你看,这个“只等闲”用得多好啊。(板书:只等闲) 师:明朝时的忠臣于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军之一的许光达,也曾分别把这个词语用在了自己的诗中。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1读: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 生2读: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许光达 师:于谦为了留取清白在人间将烈火焚烧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许光达为了人民谋解放将粉身碎骨看做平平常常的事,那我们红军战士们把什么看做了平平常常的事? 生:红军战士把长征途中的艰苦当作了平平常常的事。 师

5、:是的,把一切困难当作了平平常常的事。从中你感受到红军的什么? 生:我感受了红军不怕苦,有耐心的精神。 师:有耐心?帮他补充一个词语,换个词。 生:有毅力。 师:那请你读出你的感受。(生读) 师:你读的“不怕”和“只等闲”这两个词听起来特别有力量。同学们,开篇的这两行诗是全诗的总领,毛主席写得极为有气势。 片段二 师:谁来说说在长征途中红军具体把哪些困难当作了平常事? 生:红军把翻越五岭和乌蒙山当作了平常事。 师:你找得非常准确。看,这就是五岭图。五岭是一座山吗? 生:不是。有五座,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师(出示五岭图):仔细看这幅图,你感觉这些山有什么特点? 生1:连绵不

6、断。 生2:高低起伏。 生3:逶迤。 师:再看,这就是乌蒙山,它横跨在云南、贵州两省边境上,从这幅图上看你觉得乌蒙山又有什么特点? 生1:巍峨高耸。 生2:高耸人云。 师:“高耸人云”的意思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叫做 生:磅礴。 师: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在毛主席的笔下,这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是大还是小?你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 生:“腾细浪”和“走泥丸”。 师:那“腾细浪”和“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生:红军们把翻越五岭看作是细小的波浪。 师:哦,就像是翻腾的细小的波浪,多小啊。 生:红军还把高大的乌蒙山看作了滚动的泥丸。 师:毛主席写下的这两行诗可真是神来之笔啊!这么困难,如此艰难,毛主席讲得这般轻

7、松,这叫乐观!来,同学们读。 片段三 师:除了把翻越五岭乌蒙看作了平平常常的事,红军还把哪些困难当作了平常的事? 生:渡金沙江、大渡河。 师:是啊,红军面对千山如此,面对万水又何尝不是闲庭信步?诗的五六句就描写了长征途中两次著名的战斗。课前布置大家查找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资料,谁了解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来,给我们讲讲。(生讲故事) 师:你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激动。 师:你们此刻的心情,就是我们当时渡江红军的心情啊!诗中有一个字让我们分明看到了红军战士的那一张张笑脸,那个字就是一 生:暖。 师: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怎

8、能不高兴呢?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具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就是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看这就是大渡河!谁知道大渡河? 生1:我知道大渡河水流得很急,河水从上游直泻下来,涛声震耳欲聋。 生2:我知道太平天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叫石达开,他转战南北,无往而不胜,最后却在这大渡河前以身报国了。 师:看来你的历史知识很丰富。是啊,历史上的许多名将都在大渡河这打过败仗,所以这儿被人们称为“天险”。 师:再看,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1:只有13根铁索的危险的桥,摇摇欲坠的桥。 生2:是一座危机重重的桥。 师:为什么

9、这样说? 生:因为下面是水流湍急的江水,如果不小心掉下去的话,肯定会牺牲。 师:是的,老师告诉大家,狡猾的敌人如今把桥上面的木板都抽掉了,而且还在上面浇上了汽油。让我们一起重温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吧。 (播放影片) 师:看了这样的战斗场面,你脑海中进出了哪些词语? 生1:艰险。 生2:悲愤。 生3:惊险悲壮。 生4:惊心动魄。 师:是啊,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呀,读。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主席,心情是如此

10、沉重。是啊,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再读。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一个“暖”字写出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欢快的心情,那么,这个“寒”字就让我们品味到战士们九死一生后的壮烈。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带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片段四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程吗? 生:过雪山。 师:看,这就是岷山,那里终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要翻越这样终年积雪的大雪山,红军需要什么? 生1:红军需要勇气。 生2:红军需要粮食。 生3:红军需要毅力。 生4:

11、红军需要棉衣。 师:可是,厚厚的棉袄,他们有吗? 生:没有。 师:他们当时穿的只是单薄的衣服。充足的粮食,他们有吗? 生:没有。 师:战士们在上山之前仅仅只喝了碗辣椒汤。而且,当时的红军大部分负伤,要过这样的雪山是平常事吗? 生:不是。 师:想象一下,当时我们的红军战士过雪山的场景,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生1: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红军战士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齐爬雪山的情景。 生2:我仿佛看到红军在已没过膝盖的雪地中,深一脚,浅一脚,弓着腰,驮着背,艰难地走着。 师:你的想象很细致。是啊,同学们,过这样的雪山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 生:难。 师:可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怕难了吗? 生:不怕难。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就是那身着单衣、在风雪中前进的红军战士,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只要从岷山翻过去,陕北革命根据地就在眼前,你高兴吗? 生:高兴。 师:我要告诉你们,过了这皑皑雪山,长征的最终胜利就在眼前!你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这就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