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苦涩”的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88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苦涩”的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次“苦涩”的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次“苦涩”的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次“苦涩”的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苦涩”的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次“苦涩”的课堂争论引发的思考一、场景再现 在某次高三年级的政治试卷讲评课中,作者和学生围绕这样一道选择题展开了一场讨论。该题目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答案设为“为人民服务”(选项中未设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中选错的人不少,对答案有疑问的人更多,师生互动情形如下: 生1:党的宗旨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宗旨才是“为人民服务”,这个答案是不是有问题? 师:这两种说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答案没有问题。 生2:既然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教材中为什么还要将它们区分开呢? 师: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宗

2、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政府的宗旨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服务”。 生3:既然如此,老师讲课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小声而不满) 这是一所省四星级高中文科班的学生所提的问题,该校的本科上线率在90%左右。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提出如此简单,甚至可笑的问题呢?为什么师生之间会出现如此苦涩的讨论呢? 二、原因追问 1.应试教育模式导致教与学的思维僵化 我们在推行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大部分地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仍属于被忽视的“面子工程”。而且,教师思维或知识的局限性也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如本题中的“党和政府的宗旨”问题,为什么大部分教师都没有

3、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教材上没有这个内容,而且考纲上也没有这个知识点。这时,教师的教学其实也是应试化的,再加上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其教学内容也变成模式化的了。 就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重大的分岔口,是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考什么?书本知识是主要的!书本就意味着规范化、格式化、千篇一律,高考考查内容大多来自于教材,所以各学校都会根据考试大纲有重点地安排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变成了考试的生产工具,而我们的学生也不过是考试这个规范化过程的一个产品,他们的思维则是一种应试思维。 2.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学生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实质上仍是传统教育,

4、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偶有争议也很快平息。虽然各地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譬如小组合作学习,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间的自主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有时甚至可以有一定的创新,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的主题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加上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很多讨论最后流于形式;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大降低了教学进度。所以很多学校虽然分了合作小组,但很少发挥作用,灌输式教育仍在继续。 我们再回到题目本身,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为人民服务”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质是一样的,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只

5、知道一字一句地以原文为标准答案。 3.教材本身的设计也导致学生的认知模糊不清 高中政治教材理论性较强,也有一定的体系,但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则解释不清,或者根本没有解释。譬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这两块知识属于不同章节,自成体系,完全没有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这两部分内容层次清晰,便于记忆,在做题的过程中对这两部分内容也能很快提取和运用,但在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的理解上则出现了断层,正因为对教材知识的整体认知模糊不清,加上考纲上不做要求,教师授课时又容易忽视,学生自然一知半解了。 三、对策建议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这其实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国家、地方、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努

6、力,而且不能一蹴而就。 1.转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观念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模式。从教育哲学的高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但是我们往往只看到它们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们统一的一面,这导致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抽象化了,使其显得可望而不可即,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深入地实施。我们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7、,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能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实际上,素质教育会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做得更好,因为它能够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的角度提高考试成绩。观念如何才能得到转变?关键靠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处于“提倡”阶段,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如果让素质教育的成果多一些展示的平台(强制性),多一些政策上的鼓励(高考加分),素质教育就会在中国真正得到实现。 2.重视教材设计的连贯性,不让知识“掉链子” 譬如,在经济生活中,关于消费的知识点有很多,但这些知识点分散在不同框题里,要想对“消费”这一命题进行综合论述,就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组。然而在教材内容既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重组

8、教材内容。高三的政治总复习中,可以设置“专题复习”板块如“诚信专题”,经济生活中鉴别货币真伪、公民依法纳税、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的透支和还贷问题,市场经济中的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另外,政治生活中进行选举的过程中是否有贿赂选民的行为,政府的诚信问题,哲学生活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等,包括文化生活中也有关于诚信的知识或体现,都可以划归到该板块。在专题中不仅要呈现散落在各个框题中的知识点,还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通过“热点链接”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培养了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 3.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教育者。”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大阅读观,不断拓宽学科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本身的研究。另外,政治教师应多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如辩论赛、研讨会、学术沙龙等,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加强交流,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教师还应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