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49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一、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部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化较大。在我国,大部分的省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水平较低,且其发展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生态资源情况、经济结构与科技水平均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以上影响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因素均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变,因而,省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状况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进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带辐射作用

2、得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具有较大带动作用。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的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水平较低。 二、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格局演变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分析 我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2001年以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的程度最高,山东、江苏、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青海、宁夏、重庆、甘肃、陕西、重庆、辽宁、贵州等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的程度相对较高。在随后几年,江苏的集聚程度得到显著提高,2006年其水平与上海、浙江两地接近。这一时期,辽宁、贵州、福建等地的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而

3、西藏的集聚水平显著提高。发展至2011年,山东的空间集聚发展程度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一同位列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新疆、云南地区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空间集聚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Gets-Ord G指数,可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成冷点区、次冷点区、次热点区、热点区四大区。在2001年、2006年、2011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Gets-Ord G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呈现出向中东部地区靠拢的趋势。根据热点区的变化:2001年只有天津、广东两个热点区;2006年,增加了上

4、海、江苏两个热点区;2011年,又增加了浙江、山东两个热点区。近年来,我国中部、东北部的Gets-Ord G值在不断提高,次热点区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冷点去逐渐向次冷点区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的Gets-Ord G值呈现除了下降的趋势,以西藏为例,2001年位于次冷点区,而随后滑落至冷点区。我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十分吻合,东部沿海地区对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凸显出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效果初显,而西部开发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三)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增长的格局演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

5、间分布情况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2001-2011年间,我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热点区并未发生改变,而东部沿海区域的浙江、江苏、广东各省以及北京市、上海市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态势,但辽宁、天津、河北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次热点区下降为次冷点区,而山西的下降较为明显,从次热点区降为冷点区。与之相反的是,四川、陕西、湖北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由次冷点区发展为次热点区。而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则由次冷点区转变为冷点区,表明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总体来讲,我国社会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发展的速度均呈现出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状况,沿海经济的发展带动内陆的发展,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热点区演变

6、的情况与之一致。 三、驱动因素分析 我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主要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情况,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经济政策、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以及制度四大因素出发,对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一)经济政策分析 经济政策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当中,经济政策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二)经济地理因素 经济地理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首要因素,包括以年降水量为代表的自然因素和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代表的经济因素。在一般

7、情况下,区位条件越优于、自然地理条件越好的,其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越高,往往容易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杆。 (三)新经济地理要素 新经济因素是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因素相对而言的,主要是关注传统经济地理因素以外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交通状况等。以上三种因素也是促进社会综合发展空间聚集的主要因素,各城市不断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扩大城市道路面积,改变交通运输条件、提高需求能力等,以期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制度因素 商品交易行为是最常见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商品的流通、价格差异等均受到地方制度的影响,主要的制度形式有地方保护制度以及对外开放两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

8、驱动因素较为常见的有自然因素、区位因素、人力资本、交通、需求能力以及政府干预程度几种。其中,2001年以政府干预程度、交通条件以及地方保护三项因素是能够对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产生影响较大的因素。发展到2006年,对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为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交通状况。而到了2011年,除了影响最大的政府干预程度以外,地方的需求能力、地方保护也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诸如自然因素、区位因素、人力资本等因素均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政府的干预程度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最显著的因素,说明政府财政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到财政

9、支出,而有限的财政支出会对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干预产生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政府干预对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整体发展不平衡,呈现出显著的“东部高西部低”的现状。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瓶空间差异明显,空间聚集的特征明显。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东部沿海对周边以及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经济倒退。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另外,受到政府干预、交通条件、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地方保护政策的不同影响,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具有 不同的状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态势和空间演变的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西部开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一步发挥东部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和中部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平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