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1].docx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160512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总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作总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作总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1].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1 特征码 wmvteQncHGfAsUyjCFUr 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呈 现怎样的图景,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 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 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历史如镜,呈现出社会发展演进的铁律:世上很少有一种事物 能具备和制度一样强大的力量,决定家国命运,牵动个人福祉。 百年以降,多少励精图治,多少探索求存,却一次次与华夏强 盛、百姓安康的梦想擦身而过,化作历史钩沉。 一个无法忽略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保障,支撑不 起民族振兴的宏伟梦想,也实现不了江山永固的长治久安。

2、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 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 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 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 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 第 2 页 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 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 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

3、根本保 障。 品之如饴,当思来之不易,更须倍加珍惜。从来就没有一笔绘 就的宏伟蓝图。 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 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 定型的制度。 ”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 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站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感悟制度的力量,有自信,也有清 醒,有祝福,更有期待。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所有人都拥 有均等发展机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个个具体实在的诉 求,寄托了百姓的殷殷期待,也是制度完善题中应有之义。共 识业已形成,力量正

4、在汇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 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 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 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 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 第 3 页 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 , 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 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心得体会秋叶正红之际,力度空前的中 国新一轮改革洪波涌起。11 月 9 日至 12 日召开的中共

5、十八届 三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这一恢 弘重大的历史性主题令全社会倍感振奋与期待。肩负亿万人民 的殷切期待,中国改革再次出发远行,心有梦想的改革者将与 之同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 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 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这,就是 新一代改革者的光荣使命。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 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 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 深

6、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 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全会的一项重要要求。当前,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引起高度关注,其规模、风险、未来发展轨迹、 治理思路都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审慎处理我 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风险,十分必要。 为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以下思考: 第 4 页 什么原因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膨胀 客观地讲,地方政府债务 膨胀有其特殊背景。近些年,我国城镇化提速,公共基础设施 需求处于井喷阶段。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以及现行分税制财政 体制格局,使得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资金的解决更多依赖政 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弥补地方公

7、共建 设资金缺口,以此推进城镇化进程也就成了备选项之一。 资金供给方存在扩大债务规模的激励,也是一个因素。 当前,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使混业经营成为趋势。金融行业在突 破传统监管,顺应市场化需求的同时,也适应了地方政府的融 资要求,为地方政府债扩张提供了土壤。这些银行、信托公司 或是因为享受当地公共服务,或是直接有股权投资,与地方政 府保持密切关系,对地方政府融资具有相当便利。 再考虑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不景气,出于业绩与风 险考量 量,这些机构也存在与资信较高的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动力。 回顾过去 30 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本应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始终未能彻底实现,地方政府却更多

8、涉足经济领域, 甚至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地方政府及所属企业除了提供带有 第 5 页 公共属性的产品之外,住房、公路等诸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配 置或是引入市场要素的产品,也凭借垄断地位积极介入。尽管 中央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规定基础设施、部分垄断行业逐步 向社会资本开放,但现实推进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结果一边 是庞大的社会资本源于制度或政策“壁垒” ,投资无门,另一边 是,地方政府及所属企业垄断性投资,伴生大量政府性债务在 所难免。 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又是与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相伴而生的。 长期以来,投资需求,对我国 GDP 增长贡献明显。 特别是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投资更成为拉动地方 经

9、济复苏,保增长、促稳定的主要手段。地方政府债务更多地 被当作了一种经济政策调节手段,而偏离了作为地方资本性公 共品融资工具的基本功能。 以债的权责关系为线索可以看到,我国地方债在产生与扩张中, 权与责关系并不清晰,也不对等,一定程度诱发了举债方非理 性的举债行为。一直以来,唯 GDP、唯经济增长率的激励导向 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地方本能地具有搞投资、上项目、 促经济的冲动,而偏离应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各地之间竞相攀 比,更助推了这种势头,导致一些地方大搞“造城” 。债务形成 的公共投资,短期内为地方创造大量 GDP,也成为部分地方领 导干部升迁的重要政绩。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举债的软预算约

10、束,加之现行财税体制下, 第 6 页 地方政府承担事权与享有财权存在不对等,地方财政支出大量 依赖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由此享受着“准国债”信誉,给市 场、资金供给方“零违约、低风险”的预期投资信号,吸引大 量避险资金涌入。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债追踪问责机制尚未建 立,任期内举债不受严格制度约束,不考虑债务成本,更无需 顾及后续还债,债务自然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眼下,林林总总 的地方政府债务,种类繁多、纷繁复杂。 不同类别又分属多部门监管。 “九龙治水”的局面极易出现监管 漏洞,加速债务无序膨胀。 以上所述的地方债形成扩张机理表明,地方政府债产生于特殊 的背景、内化于现行的体制机制当中,如何在肯定合

11、理因素的 同时,从源头上约束非理性一面,引导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发展轨道,是正确对待和解决地方政府债问题应有的态度和思 路。 如何治理地方政府债务 控制地方政府债,本质上是通过机制 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道德,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摆正地方 政府角色定位,这是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的根本与关键。同时, 培育市场、激活市场主体、共担风险,创造条件让更多社会资 金进入地方准公共产品供给领域,也可以实现从源头上降低政 府负债率,化解地方政府债风险。 其次,解决激励导向问题。合理的激励体系能促使地方政府形 成正确的执政理念与行为动机。应适时推动政绩考评机制的科 第 7 页 学化,健全涵盖社会、经济、民生、环

12、境等多指标考评体系, 引导地方政府在加强社会建设以及民生改善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投入更多资源,逐步摈弃大势举债、搞建设搞投资的路径依赖。 其三,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着力改善投资消费失衡状况, 进一步弱化地方经济对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让地方债回归为 地方资本品融资的应有功能。 其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制度规范硬化预算约束。 这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无序膨胀的重要手段。明晰不同级次政 府职责范围,适当上收事权、下放财权,承认地方政府债的法 律地位,同时明确地方政府负债融资的约束条件与法律权责, 建立债务追踪审查机制,硬化预算约束,对等债务权责,推动 地方举债行为的理性化。 其五,推进金融监管机制改革。突破传统分业监管模式,建立 联合监督机制,发挥协同效用,预防由于分割监管不到位而造 成地方债务过度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长期面对和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所引发的地方融资模式创新问题。地方政府债务 控制与规范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求解。只有体制机制调整 到位,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债务失去非理性扩张的原动力,才 可能真正得以有效控制。 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