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概述ppt课件.ppt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67637 上传时间:2025-07-1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介入概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神经介入概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神经介入概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神经介入概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神经介入概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神经介入诊疗技术什么是神经介入WHAT为什么做神经介入-WHY神经介入怎么做-HOW神经介入有什么风险-WORRYWHAT神经介入的概念研究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和非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一种临床医学科学。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neurosurgical endovascular therapeutics)血管内神经外科学(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神经介入发展简史1904年Dawbran用石蜡和凡士林混合的栓子进行

2、恶性肿瘤的手术前栓塞 1929年Forsmann在自身体内进行右心导管插管,获得医学诺贝尔奖;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放风筝”填塞颈内动脉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1953年Seldinger创立经皮血管穿刺技术;并获得医学诺贝尔奖提名;1960年Luessenhop经动脉内注入有金属芯的硅胶球珠栓塞治疗AVM1964年Dotter和Judkins创立经皮同轴导管血管成形术技术;1967年Margulis提出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1968年Dotter报道了首例经皮血管成形术1970年代Djindjian开创了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的选择性插管造影技术。1971年

3、Serbinenko首创可脱性球囊技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977年Gruentizig成功建立PTCA技术1972年Zanetti报道IBCA及NBCA栓塞AVM和AVF1974年Cruntzig发明了球囊成形术,逐步应用于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随后又有了支架成形术 1980年代Tracker和Magic系列微导管的出现1991年Guglielmi设计了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此后,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型材料不断涌现21世纪,动脉瘤及AVM液体栓塞剂出现,治疗颅内血管狭窄的专用支架出现神经介入发展简史神经介入的主要

4、技术和方法(1)Seldinger(动脉穿刺插管)技术;(2)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3)经导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4)经皮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支架置入);(5)经导管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溶栓术(动脉溶栓);(6)经皮血管内异物和血栓取出术(动脉取栓);(7)经导管血管栓塞术(动脉瘤及畸形封堵);(9)经导管区域药物灌注术(肿瘤介入治疗);(后面有图解介绍如何去做)WHY神经介入诊断作用明确血管病变(出血性和缺血性)的病因学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更准确地预后更合理的预防方案降低治疗中的风险尽早发现小病变中的大问题,保护医生与医院,有益于患者(后面列举五例病例)神经介入

5、可治疗相关疾病神经介入可治疗相关疾病出血性脑-脊髓血管病(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硬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脊髓血管畸形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血栓、脑动脉狭窄等)脑-脊髓脊柱肿瘤(动脉内超选择性化疗、术前栓塞)神经介入治疗优势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操作简便、快捷,适应范围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避免了开颅手术,相对手术风险小神经介入的经济效益为医院创造新的收入方式先进技术,吸引更多病患就诊降低药占比降低住院日为患者预防提供依据,减少反复发病风险,节约资金第一例 多发腔梗却是大动脉狭窄患者男性,58岁,以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查体右侧肢体肌

6、力级行CT灌注成像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灌注差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行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形态大部分恢复教训:如以常规治疗患者有发生大面积脑梗死风险第二例 眼睑下垂却是动脉瘤患者女性,37岁,左侧眼睑下垂,稍头痛,左侧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头颅MRA未见明显异常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形成行动脉瘤介入封堵教训:漏诊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导致死亡第三例 多发小脑脑干梗死差点要了命患者男性,63岁,就诊时眩晕,行走不稳,饮水呛咳,言语困难头颅磁共振脑干小脑多发梗死,像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做造影提示基底动脉狭窄做支架后顺利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活动正常,言语改善教训:基底动脉狭窄随时有卒中致

7、死可能,漏诊短期内患者卒中发作致死易导致纠纷第四例 高颅压原来是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女性,25岁,生育后1月恶心、呕吐、头痛头颅磁共振未见异常腰椎穿刺压力330H2O,脑脊液化验正常,排除脑炎脑血管造影提示静脉窦血栓形成(上矢状窦)教训:高颅压不一定是脑炎,按脑炎治疗不但无效,还有生命危险第五例 错失时机的代价另立一幻灯片介绍HOW设备器材神经介入人员的主要技能介入材料(导管、导丝、栓塞剂、置入物等)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血管内操作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介入诊断和治疗术前、术中、术后药物使用 相关专业知识(神经解剖、血管解剖、影像、大体 解剖、超声、内科药物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将来发展方向穿刺及动脉

8、鞘置入主动脉弓造影选择性脑血管造影DSA常见病变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急性脑梗塞支架开通动脉瘤栓塞术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动静脉畸形栓塞术CCF栓塞术栓塞术WORRY神经介入常见并发症皮下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穿刺局部感染造影剂过敏脑血管痉挛排尿困难迷走神经反射抽搐介入治疗中血管破裂夹层、内膜损伤、血栓形成及栓塞神经介入的普及不够医生观念需要转变治疗费用相对高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每年有100万左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其中接近1/3的患者可以进行支架治疗,但是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原因,很多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导致脑梗死,病残病死。短暂性脑缺血(TIA)的有效治疗 TIA患者50左右为颅内血管狭窄引起,目前由于普查不够,得到有效治疗病例极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