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8634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灵活性、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基于这些特点,该门课程必须得到实践应用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实效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积极的对这堂课程试图改革,旨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学有所用,用于实践,受益终生。 实效性 改革 教学质量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教育学生做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是如此,这门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法律素养。所以,学好这门课程,并不在于考试成绩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内心是否真正受益,在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真正品德兼具。因此,笔者认为对“思想道

2、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应用十分必要。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研究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课”,是当今高校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基课”的教学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法律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使学生以健全的体魄、丰富的素质涵养适应大学生活、展向美好未来。该门课程是“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合而成的,但这并不是数学上的简单相加,而是为了更好的增强它的感染力、吸引力,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在根本上进行实质性的合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简单 “基课”的教学

3、模式仍然沿用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即以课本为主,拼命地往学生脑子里灌输道德理念,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得该堂课程与其实际的教学意义背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领导者,却始终照本宣读,减轻自己任务,没有对学生进行实际考量,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填充物,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使得这门课程失去了它应有的趣味性与灵活性。 (二)教材内容枯燥无味、一成不变 在这个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教材内容也毫无例外。因为教学的实质在于教书育人,如果教材内容都一直固而不变,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教学模式要改,教材内容更要改。教材内容应当根据现实状况,学生实际情况,当今的教学目标而作出

4、符合规律的更新。 (三)考核方式守旧,难以真正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每个学期期末,老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在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着以往的试卷模式考核。如果是开卷考试,老师则在黑板是写几个大题题目,然后,学生就打开书或者拿出手机百度,两节课下来,答题卡就填满了;如果采用闭卷考试,老师往往会在最后一堂课上给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学生只要在考试前两天背记下来,这门课程就算应付过去了。事实上,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学生只需临阵磨枪,就能以不错的成绩结束这门课程。然而,考核作为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意义在于老师对自己这个学期教学的检验,学生在这个学期收获的评价。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试卷模式考核,根本实

5、现不了此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研究 (一)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综合性、灵活性、针对性较强。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诚度。正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它不仅对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等有一定的要求,它还对教师有一定的实际要求。教师,是知识的运输者、是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品德不够格、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他又如何承担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呢?因此,要对“基课”进行改革,首先要对教师队伍提出要求。 1.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教师是一个班级集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他是一个班级、一门课程的向标。如果教师没有

6、丰富的知识来传授,学生又有什么可学的呢?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背景、牢固的知识理论基础,他才能灵活的、多角度的、多方面的观察学生、教导学生、影响学生。 2.教师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身为广大学子的榜样,如果教师自身都品德败坏、为师不尊,他又如何以自身的经历来感染学生呢?因此,除了要注重知识积累,教师还要懂得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自信地站在讲台桌上教书育人。 3.教师要懂得教学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人为本,全方面的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也要懂得观察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以自身行动触动学生心弦,以自身经历感化学生。此外,教学方法也要懂得适时创新。例

7、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将思想道德修养学习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其中,课外进行法制宣传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样,既能宣传法律知识,普法释法;又能增加自身法律知识及提高道德素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内容 “基课”不同于学生的专业课,它不是在教学生未来职业谋生的技巧,它是在教影响学生未来、影响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但不是说这门课程没专业课那么重要,而是说它更要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课本教学方法只会使这门课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根本达不到它的真正作用。相反,如果能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就更好了。例如让学生进入法院,旁观庭审,感受法制的威严;亲临现

8、场,感悟法律的真谛。所以,是时候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了。 1.与时俱进,丰富教材内容。 只有内容跟得上时代步伐,知识才是真正的更新。 2.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灵活应用。 3.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不应当局限于期末考试,可以将平时表现也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除了试卷考试,还可以采用室外考核,实践经验等作为考核方法。不能将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只有生活真正应用到了,真正自身具备了所学的思想品德修养及法律素养,才是真正学到了。 (三)借助科技工具,生动教学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

9、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

10、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如果还一味地追求课本教学,那真是太落伍了。在现今时代,完全可以借助科技工具,以全方面的、生动的视频或其他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这样,既贴切,又灵活。 三、“思想道德修?B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创新 正如上文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

11、然要改革,那就不仅仅对课程改革,还要对其实践方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式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辩论式” 一门课堂,不应当局限于老

12、师的不断讲解,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辩论,这也算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氛围必定更为激烈。例如可以提前出好一个题目“在校大学生该不该兼职?”。将班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各自确定一辩手、二辩手,两批分别做准备,在下次上课时,进行一场激励的辩论赛。此外,可根据此次同学的辩论情况,进行评分,作为平时表现,纳入期末评分范围。 (二)“体验式” “体验式”包括多种形式。例如,让学生准备某一章节的内容,在下次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向其他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笔者认为,这种角色互换方式更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也能改掉胆小、不自信的毛病。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走向农村、走向基层

13、,进行实地学习,然后可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实践的真实感悟记录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研讨式” “研讨式”讲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准备,然后可以分组探讨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最后对学生作出评价,以使得更为完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地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加强团队的团结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法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习习惯。本文首先探讨了该门课程如今所面临的一些常见问题,然后论述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意义,最后对该门课程的

14、研究改革及实践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此希望能够真正的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人才。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

15、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6). 2浩歌.改到深处是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8(1). 3冯建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4陈敏.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 李金磊(1982.12-)男,河南新郑人,硕士,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