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性的文言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7035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探究性的文言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探究性的文言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探究性的文言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探究性的文言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探究性的文言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探究性的文言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因其母语地位而拥有绝对的优势,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更应在素养培育方面起着引领的作用。因为人文底蕴、责任担当、文化传承和审美创造等素养更多有赖于文言经典篇目来培育熏染。然而,目前的文言教学却不容乐观,这就需要我们从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入手,使文言课堂释放出文化的能量。 探究性;文言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应当是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无论是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都应当为

2、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当重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一、文言教学的现状 多年来,文言教学的课堂步骤一般为教师范读课文、串讲翻译,词意的落实、文意的疏通几乎是教师一个人来完成,完全将文言文当作外语来教,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文脉割裂,美感全无,文章的思想内涵在机械的讲解中流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渐渐枯萎,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都不会得到很好培养。文言文所承担的继承民族优秀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培育学科素养的终极目的则难以真正实现。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短期效应,忽略人文性的因素,忽视文言经典所承载的

3、文化内涵,更无法顾及古典文化对生成学科素养的巨大作用。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承载了中华几千年来灿烂的文化,蕴含着无法估量的培育学科素养的潜在动能,但都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中失去了应有的质感与厚重。 2.教师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对经典的深度解读,无法使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璀璨光华。 3.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估计太低。殊不知,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只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针对一些文言篇章提出富有挑战性和激发性的任务,学生都会创造性地完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三、改变现状的具体措施 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良好形式入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做法是针对不同的文言篇章,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多种探究式课型。具体

4、地说,可以利用以下几种课型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改写式 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言散文改写成其它文体。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将文章改写成一个短剧。学生带着这个任务,不但会细心推敲每一个词语的含义,还会认真分析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并根据原文情节揣摩台词的内容,所得到的知识的容量也是丰厚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增强。 2.?m写式即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情节进行续写。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生就会在翻译的同时,认真揣摩事件的发展过程,做出大胆而又合理的推测。可以把烛之武写成大功告成后的骄傲者,也可以写成尽心辅佐郑伯并深得其信任的忠臣。 3.辩论式即学

5、生围绕一篇文言文的主旨展开辩论。如鸿门宴一文,所以完全可以以辩论的方式来驱动学生翻译文章。可以出这样的辩题刘邦、项羽谁是英雄?两组学生都会花很大的气力来研读课文,辩论双方在激烈的争辩中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深刻,对人物会有更加个性化的认识,对历史也会做出更为客观的评述。 4.同题作文评析式即布置学生写一篇与所学的文言篇目同题目的作文,如荀子?劝学是一篇议论文,观点和论据都十分明显,完全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成文后与教材篇章对照评析,说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笔。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会更加全面。 5.绘画式即针对一些写景文言散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篇章内容的理解作一幅画。如归去来兮辞一文,可以布置

6、学生勾勒一幅画,学生就会在画纸上布置屋舍近树远山白云,完成一幅虽不够精致但韵味十足的水墨山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6.个性化鉴赏式是指对篇章进行的个体化的、富有创见性的鉴赏活动。例如六国论,可让学生针对六国灭亡的原因作个性化的见仁见智的分析,他们就会在研读篇章的基础上超越篇章,拥有自己创造的思维和独到的思想 。 7.学生主讲式对于一些浅易的文言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讲解,师生换位,角色颠覆,他们会有异样的感觉。如游褒禅山记就可让学生来主讲。 8.研究性学习式针对一些篇章可以抛出论题,让学生分成几个课题组进行研究。如荆轲刺秦王一文,课堂布置的研究性学习的论题是“这一历

7、史事件的真伪考证”。这种创意的课型使得篇章的延展度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力得到提高。 9.以写促读式可以把文言篇章作为写作素材或作文材料,布置一篇很有激发力作文题目。如兰亭集序一文,可以布置 “文人与山水”或“诗意地栖居”文题,学生会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领略景物的美感,把握作品的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并进而理解文人与山水的精神依托的关系。 10.讨论式可以创设讨论式的文言课堂,以一个问题来带动整篇文言文的学习。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可以抛出这样的讨论题目“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吗”,学生会在问题的牵引下研究文章的层次和内容,在字里行间提炼文章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他们会探寻出文章中包含的理论可持续

8、发展观、和谐社会观、天人合一理论、勤政爱民思想。最后会得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的结论。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

9、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以上十种课型只能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小招术,还不足以全面发掘出文言教学的妙处。它针对文言文教学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只是一种尝试,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

10、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

11、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钱军,王屹宇. 尊重 超越 反哺J. 中学语文教学,2018,(12)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叶黎明. 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经典的文化重构J. 语文建设,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