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1932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得法的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源泉和根据,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串成

2、课堂的链子. 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 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 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地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

3、六年级 “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看着立体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

4、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 这个时机主要是: . 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 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 . 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概念不明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疏通. 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后,李老师及时出示:“在 中,和是因数,是倍数”的判断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

5、须说谁是谁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而在 这道除法算式中,使学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巩固了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 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的时候. 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 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李老师在课即将结束时,提出: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小时等于分”的好处. 这个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

6、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味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

7、性发展. 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 (三)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 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 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 在备课时应该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主干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好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 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 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二分之一”这一环节时,有名学生把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份,涂了其中的份(个),她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 ”立刻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这是.”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两派,教师没有慌,他灵活地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问:“表示什么意义?呢?”在进一步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刚才分法的分数表示法.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我们的数学更加有声有色,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