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352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践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学生发展为中学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出以学习深造、教师教育和自主创业三个不同方向来重新构建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模块设计。旨在为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前期参考。 Abstract By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survey research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aking Hengyang Normal Unive

2、rsity as actual model, the researcher reconstructs the objectives, criterion and procedure of classification professional-cultivat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e local normal schools, and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This reconstruction focuses on further study, teacher training and self-employme

3、nt, and is combined 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present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local normal schools, and guided wi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fluenced by demand of middle school and society. This research i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novation on professional-culti

4、vat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local normal schools. Key words local normal school;physical education;classification professional-cultivating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院校通过重组或合并的形式成立地方性直属师范学院。这类院校基本上是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师专升格而来。1就地理位置而言,它们一般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对当地的教育、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学技术服务支持,已成为当地的教育文化中心,为地方教育、经济发展和社

5、会进步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由于办学时间不久,相比较于部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省属“211”重点师范大学而言,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 2018年高校扩招以来,对新组建的地方师范院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现如今集中体现在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之上。由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的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体育教育专业连续4年列入“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红牌警告专业。3这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又以此专业为支撑专业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无疑是一种生存挑战。尤其与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所属的体育

6、学院相比,起步较晚的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以及资源的争取与占有、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用人单位在人才的招聘所持有较大“等级”观念,决定了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同专业的部属或省属重点大学毕业生在招聘市场上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歧视”无形中加大了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如何找到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出路的突破口,使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形成专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二本师院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冲突 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及

7、培养行为。41980年、1986年和1991年分别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过论述,由“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转化成“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专门人才。”5“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整个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传统的“三基”教学不谋而合。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所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还是按照“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中心而展开。但是,随着体育学科专业的不断分化,由原来单一的体育教育专业逐渐发展

8、成为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重叠性,“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已不再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利”。以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为例,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现有两大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2009级运动训练专业为首届毕业生,大部分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认证考试获得从事体育教师岗位工作的资格,这届有20%左右的学生已经步入了体育教师的行列。可见,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制约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1.2 人才培养规格与现实就业出路相冲突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培养对象最终所应达到

9、要求的详细阐述。在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人才目标引领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深深体现出了“体育教师”的烙印。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187号)(下简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表述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6为了达到这一人才培养规格,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培养活动的运行方式上都紧紧围绕“中等学校体育教师”而展开。毋庸置疑,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合格“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双向选择”,“供大于求”的就业现实面前,有大

10、部分的学生游离于体育教师的行列之外。从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近三年毕业生的走向情况不难看出,每届毕业生最终走向教师岗位均不到40%。(见表1) 这样的课程设计即满足于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分类培养课程体系课时、学分安排 课程体系系列化是目前发展的趋向。在确保体育教育专业总的培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分类培养目标,结合地方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设计。大一、大二课程指向为完成大学通识教育和体育学科和术科知识的初步掌握,课时达到30.31%和17.39%基本能实现培养目标。大三、大四的分类培养阶段,除进行专

11、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外(学科12.73%,术科25.15%),加大选修课程(模块课程11.95%)的比例,既响应了课程改革的号召,又能实现分类培养人才目标。加上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分类培养学时和学分比例与方案所规定的公共课720学时,专业课程1900-2100学时基本保持一致。 3 结语 新的社会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在随波逐流。要想在地方师范院校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条件和社会现实需求,制定出合乎实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人才模式的提出正是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思考所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设。分类培养的分类培养目标最终还是要课程体系来完成。立足于体育教育专业现有课程,结合三个不同方向的分类,有所侧重地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编排,以及对课时进行了重新划分。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漫长、复杂而又极其冒险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较多,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实践来检验与完善,这也是我们后期即将攻克的重要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