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59257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9分)1C 2D 3B二、(32分)4C 5C 6B7(10分)(1)后来因为没有人管理,百姓之间相互争夺利益,大官将这种情况报告给皇帝,皇帝怜悯百姓,然后设立官府管理他们。(2)人祸兴起,我怎么知道它结束的尽头呢?既然如此,那么,怎么办后才可以(消除人祸呢)?8(4分)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圈成了篱笆。这三句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苦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9(4分)(1)设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

2、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2)托物言志。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和追求。(3)比喻。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形象生动地揭示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4)对偶。“庙不灵”对“官无事”,“ 狐狸”对“ 乌鼠”,“ 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答其中两点即可)10(5分)(1)青青子衿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足以极视听之娱 (4)云销雨霁 (5)岩扉松径长寂寥 (6)几处早莺争暖树 (7)望帝春心托杜鹃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三、(25分)11(6分)窗里世界:在省图书馆查数据,读书;重读红楼梦等经典作品

3、;冬天的夜晚读书,创作。窗外世界:松花江边看落日;观赏哈尔滨的四季美景;漫步中央大街,观看索菲亚大教堂。12(6分)从作者的身边环境写起,自然引出本文“窗里窗外的世界”这个话题,巧妙自然。为下文具体写“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的情境作必要铺垫。从结构上看,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自然圆合。13(6分)写“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是为了反衬哈尔滨冬天室内的春天般的温暖和冬日夜读惬意和幸福感;同时也形象地表明“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写“窗外飘飞的雪花”是为了交代是窗外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创作激情,也正面映衬了优雅、闲适的中国文学作品让作者“赏心悦目,滋润心田”;同时也表明“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又是

4、相互联系的”。14(7分)答案示例:我的观点: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学习而言,“窗外世界”可以扩大视野,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窗里世界”可以为课外实践提供基础。正所谓“知行统一”。学生总在“窗外世界”留连,一味观察、模仿,所学知识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一味在“窗内世界”钻研、思考练习,容易迷失方向,陷人思维怪圈,影响学习效率。(言之成理即可)四、(24分)15C 16D 17B18(4分)(1)辐射物质积水由福岛第一核电站渗出,流入沿岸水域,被福岛附近的黑潮延伸体向东至东北方向输运,进入北太平洋。(2)福岛附近的黑潮延伸体把由福岛第一核

5、电站渗出的流入沿岸水域的辐射物质积水向东至东北方向输运,使之进入北太平洋。19(4分)答案示例:你是我低迷时的一曲清音,当我意懒倦怠时,优雅的旋律使我心旷神怡;你是我迷茫中的一盏灯,当我徘徊歧路时,璀璨的光芒使我豁然开朗。20(7分)(1)答案示例: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两种不同的观念和做法。(2)答案示例一:对贫困学生的扶助要考虑其自尊心。如果在给贫困学生帮助的同时却在客观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扶助会给贫困学生的内心留下阴影。高校的做法不仅是一种关爱,更体现了一种尊重。答案示例二:贫困学生应该有平常心。作为受助学生,经济上的贫困不等于地位上的低贱;面对他人善意的关怀与捐助,应该有一颗平常

6、心,坦然地接受,而不应有自卑心理。五、(60分)21(60分)参照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附:文言文注释与翻译【作者简介】姚莹(17851853),清代官员。安徽桐城派姚鼐(姬传)的侄孙和受业者,也是桐城派的一代继承者和代表者。他曾三度赴台,先后任台湾县令兼理海防同知、噶玛兰通判、台湾兵备道(当时台湾最高行政长官,1838年2月1843年3月)。1823年至1825年3月,还应新任台湾知府方传(车酋)之邀,在台襄助其政务。姚莹在台任职前后达十年之久,对台湾贡献良多。【文章注释】(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1噶玛兰:清代厅名,清朝在新开发地区设“厅”,为政区建功立业置。噶玛兰即今台湾宜兰县,

7、在台湾东北部。台异:台风灾害。异,灾异。2皇帝登极:皇帝即位,此处指1821年清宣宗道光帝即位。六月癸未:阴历六月初五日。3禳(rng):祭鬼神以求福消灾。4通判清代府的副长官,当时新辟地区也以通判充任厅的长官。5郡:地方行政区划名,此处指府城,当时台湾府属福建省,府城在台湾县(今台南)。6倾者:指房屋倾坍的受灾户。7耆(q)老:老年人。8狉獉(p zhn):未开化之地。9睢睢(su)盱盱(y):浑然无知的样子。10吴沙数无赖:吴沙等几个无业游民。吴沙,福建漳州人。清嘉庆元年(1796),吴沙带领漳州、泉州及广东人民在噶玛兰地区开垦。11耰(yu):古代用来击碎土块、平整田地的农具。荒裔:荒芜

8、边远之地。裔,边远之地。12聚旅成郛:聚居众人,形成城郭。旅:众;郛:郭,外城。13大吏:指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吏。14黔首绥和:百姓安定和乐。黔首:古代称百姓为黔首;绥;安定。15文身:南方一些少数民话有在身上刺花纹或图形的习惯。此处指未开化的当地人。16四民: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17宫室:房屋。18嘻嘻:欢乐的样子。19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20苞蒙:为草木包裹遮蔽的自然状态。澒(hng)洞:也作洪洞、鸿洞。弥漫无际的样子。21泽源:指河湖水泽的水源。偾(fn)兴:喷发、兴起。22阴晦与阳和交战:指阴、阳二气相互搏击。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的矛盾搏击是万物产生、变

9、化的原因。23相薄:互相逼迫。薄:迫。24瘯(c)疾:人畜害病。瘯:家畜疾。25羲轩:伏羲和轩辕。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轩辕即黄帝。26浑浑:纯厚质朴的样子。27中天:古人称尧舜时代为中天之世。28五臣递王:指舜时的禹、稷、契( xi)、皋陶、伯益五个臣子相继协助虞舜治理天下,成就王业。递:相继,相连。29尧之水、汤之旱:相传唐尧时有过九年水患,商汤时有过七年旱灾。30气运:指春、夏、秋冬时序的流转变化。31地平天成:指水土平治,万物得以成就。32人纪:人的纲常准则等道德规范。33休嘉:幸福美满。休:吉庆美善。34百宝:指各种珍贵事物。35熙皞(ho):和美光明。36郅(zh)治:大治。郅:极

10、、大。37淫慝(t):荒淫邪恶。38厉:祸患。39屡洊:屡次为害。“洊”,通“荐”,庄稼连年不收。40阜:富足。41庶乎:接近,差不多。【参考译文】清宣宗道光皇帝即位那年六月初五夜里,台湾噶玛兰地区(现台湾宜兰县)发生了台风,一时间暴风(按现在划分应该是十级以上)骤雨。有人说:“这么大的风和雨,吹断了树木,刮坏了房屋,庄稼大面积受灾,接着又发生了瘟疫。”到这时,噶玛兰设置已经十一年了,五年发生了水灾,三年发生了台风。当地人非常惧怕,认为是鬼神降下灾祸,不高兴人们开发了这块土地。将要祭鬼神来求福消灾。桐城人姚莹,当时正代理噶玛兰的通判,正好在府城里办事,听说发生了灾害后迅速赶回到噶玛兰。巡视了受

11、灾地区,扶助了那些房屋倒塌的灾民,救济了那些贫穷的百姓。并向朝廷请求暂缓向该地区百姓征收赋税,调制药物来治疗得了疫病的人。老百姓非常高兴。于是又拜访了那些老年人,说:“我们来到这里不容易啊,自从有了人们来到这里,这里土地荒芜,百姓愚昧,是一个还未开化的地方,人们大都浑然无知,住在树上或山洞里,他们与禽兽的不同之处不多,自从吴沙等几个无业游民,召集当地的农民,带着农具进入荒芜边远之地,聚居众人,砍掉那些荆棘等树木,挖开那深而危险的地方,抵御老虎豺狼的繁衍,多次接近于死亡。于是建筑城堡,开设田园,聚集众人形成城郭。后来因为没有人管理,百姓之间相互争夺利益,大官将这种情况报告给皇帝,皇帝怜悯百姓,这

12、样才设立了官府来管理他们。百姓安定和乐,未开化的当地人也接受教化。现在已经是土地肥沃,士、农、工、商四民具备,城镇兴起,房屋建成,妇女、孩子都高兴快乐。高山河川的气息,堵塞凝结,时间长了就一定要疏导,疏导气体就会排出来,排出来就会通畅,通畅了这样才和顺,这是自然的道理。现在经过亿万年郁结堵塞的地方,一旦凿开草木包裹遮蔽的自然状态,并且打破了它原有弥漫无际的样子,积聚的水源与山脉就会兴奋、涨起,阴气和阳气就会相互搏击,两股势力相互逼近,堵塞的道路一下子通畅,在这时,就会有风雨、雷电、洪涝、干旱、人畜生病等事情发生,怎么说成为灾害呢? 从前,伏羲氏和轩辕氏时代,风俗淳正,以故旧之道相处,百姓纯厚质朴,没有多少知识,没有出现灾害的情况。等到了尧舜那兴盛时代,五个臣子相继协助虞舜治理天下,成就王业,文治教化已经开启,在这时就有尧时代的水灾、商汤时代的旱灾出现。圣贤的人认为是大地春、夏、秋冬时序的流转变化,气息运动而排出的结果,不认为是上天把灾祸降给了人类。不是这样,贤德如唐尧、功绩如成汤的一类的人,难道是由于他们违背了道义触犯了鬼神的愤怒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