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87509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台 湾 问 题,授课教师 : 叶友华 教授 2010年3月,教学目的: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实质;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基本内容;明确当前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政策。 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台湾问题中涉及的相关国际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穿插播放教学记录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时安排:4学时,一、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 56个民族在祖国大地上世代繁衍。各民 互相融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 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念。中国是 个统一的国家,中国历史上

2、确曾有过分分 合合,但分离是暂时的,统一是主流,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二、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实质,香港问题的产生,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期间,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行霸占和租借的中国领土。 澳门问题的产生,是葡萄牙殖民政府借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战败而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所霸占去的中国领土。 香港、澳门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方法及途径也

3、不相同。香港、澳门问题可以在国际关系的框架内来解决,但台湾问题只有而且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绝对不允许外国势力横加插手干涉。,1、台湾的基本情况,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最窄处130 公里。台湾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重要的国际海上航道,水深约80 米。台湾岛南北长380 公里,东西宽20150 公里,海岸线总长约1560 公里,面积约三万五千多平方公里。台湾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由于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因此台湾多地震。台湾气候:冬温、夏热、雨多,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较为稀少。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2%,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水果

4、和花卉。,根据1998 年的数据,台湾总人口约为2186 万,目前约为2300万,主要集中于西部平原。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人口约38 万,主要有阿美、泰雅、布农等。台湾的人口密度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近590人,台北市更是高达每平方公里一万人。 台湾的政体框架:总统,下设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司法院,考试院。 行政区划:省下辖5市16县,5市:基隆市,台中市,新竹市,台南市,嘉义市。2个行政院辖市 :台北市,高雄市。2个福建省政府辖县:马祖县,金门县。,2、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与我建交的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 (

5、2)甲午战争与台湾的沦陷 1894 年,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中日之间燃起战火。战争中,中国战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于1895 年4 月17 日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其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的主权让与日本。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所受到的极为惨痛的一次宰割,两岸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开发的宝岛一朝断送。从此, 中国的宝岛台湾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3)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与台湾的回归,珍珠港事件后,美英对日宣战,早已与日本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的中国终于也正式对日宣战。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协定(包括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都理所当然地被废止,日本占据台湾的依据已不复存在。1943 年

6、,美英中首脑在开罗会晤,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这一文件不但确认台湾、澎湖列岛原属中国领土及日本强占的非正义性,是处理台湾问题的重要的法律依据,而且表明了美英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承诺。,1945 年7 月26 日,中美英三国(当时苏联尚未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发布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布了结束对日战争的条件及战后处置日本的方针,其中包涵了开罗宣言已有的日本必须归还被其窃取的中国领土及以暴力所掠夺的所有土地的内容。波茨坦公告再次明确

7、了中国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所拥有的主权。,3、朝鲜战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的对台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重新认识台湾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美国认为在中苏结盟后爆发的朝鲜战争,实际上是苏联的一个“傀儡”利用武力对自由世界的一次武装挑衅。杜鲁门总统公开说,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军队对台湾的占领直接危及太平洋的安全和美国在该地区实行合法和必要的职能。这样台湾开始被视为反共营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实行保台政策并武装侵入台湾地区。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天,杜鲁门总统宣布:美国第七舰队将进驻台湾海峡,以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当然美国的这一

8、举动对台湾返攻大陆的企图也有着遏制的作用。8 月,美国与台湾当局以换文的方式订立了联防协定。,其三,公开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杜鲁门公开表示:台湾未来的地位要等西太平洋地区局势恢复,以及与日本的和平条约签订之后,并考虑联合国的意见,才能确定。美国的这一态度遭到海峡两岸、国共两党的猛烈抨击。 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使得台湾问题的解决复杂化和长期化。从此台湾问题成为发展中美关系的一个主要障碍。,4、台湾问题的实质,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在1993年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有明确的解释。所谓台湾问题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1949年10月1日,中华

9、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的一部分军政人员战败后退到台湾。他们在美国政府支持下,武装割据台湾。这样,台湾问题首先就是首都在北京的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第二,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美国政府应当严格遵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和对台“三不支持”政策,彻底纠正并停止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种种错误做法。 第三,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

10、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种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可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而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根本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和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5、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第一次提“解放台湾”的口号: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朝鲜战争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

11、的计划被迫搁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和大陆必须统一。四目是指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三、台湾问题与不同时期的中美关系,(

12、一)、三次台海危机与20世纪50、60年代的中美关系 20 世纪50、60 年代是中美关系处于严重敌对状态的时期,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更是极大地加深了双方的敌视程度。凸现台湾问题的三次台海危机是双方进行较量的集中体现。 1、第一次台海危机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在台海危机中,为安抚蒋介石,美国加快了正在进行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进程。1954年12 月2 日,美国同台湾当局正式签订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蒋介石集团的武装力量;规定“缔约国之领土被武装入侵”时,应采取共同行动;条约中“领土”一词为台湾与澎湖以及双方“经共同协议所决定之其他领土”。这一条约不仅使台湾被置于美国的保护和

13、影响之下,而且由于美国与一系列国家签定有双边或多边军事条约,因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实际上还将蒋介石集团与这些国家联系到了一起,使台湾成为构筑美国在世界范围的防御体系中的一环。,2第二次台海危机的进程,第一阶段:1958 年8 月23 日9 月11 日; 第二阶段:9 月11 日10 月初; 第三阶段:10 月初至10 月底。 这次台海危机中,美台之间已有的矛盾暴露的日益明显,甚至发展到公开争执的地步。双方妥协的产物1958 年的美台联合声明。而中国与自己的盟国苏联在炮击金门问题上也出现龃龉。,大陆方面的政策调整 大陆方面在坚决抗击美国对炮击金门、马祖事件进行的军事威胁和挑衅的同时,敏锐地意识到美

14、台之间是存在着不少分歧的,因此逐渐调整了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以加深美台之间的分歧。大陆的政策调整实际上就导致了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终结。 大陆对台政策调整的内容具体措施及产生的影响。美国“划峡而治”和“两个中国”的图谋的失败。,3、1962 年第三次台海危机,第三次台海危机的背景 如果说前两次台海危机是中国大陆采取了主动行动的话,那么第三次台海危机则是由于台湾方面的行动引发的。 台湾方面采取进攻性姿态的原因:美国国内政局的变化与大陆在这一时期遭遇的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外交孤立。 台湾方面的进攻性活动立即引起大陆方面强烈的反应,双方剑拔弩张,台湾海峡的局势又紧张起来。,美国的态度与措施 美国的态度很明确

15、:不支持台湾对大陆进行任何进攻尝试,同时美国决不放弃台湾。美方措施: 其一,通过中美大使级会谈,向中国传达明确的信息,以免产生误解: 其二,在台海地区加强武装力量,隔离台海两岸的敌对双方。没有美国的支持,台湾方面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第三次台海危机逐渐平息下来。,(二)、20 世纪50、60 年代的中美关系,1、中美关系对峙中有接触 50 年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与苏联的对美政策基本保持一致,但从国内建设的需要出发,在对美政策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而美国由于受冷战的影响,对华政策相当僵硬。处于两个敌对阵营里的中美双方,关系极为冷淡,但保持了一条相互接触的通道。,2中国政

16、府注意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 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在这一时期开始试图使中国放弃以武力改变台湾海峡现状的立场。中国认为,美国是在混淆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是在搞“两个中国”,目的在于冻结台湾现状。对此,中国领导人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并多次向国际社会阐明自己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主张。,(三)、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台湾问题,1、中美关系的改善与美台关系的变化 (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20 世纪70 年代中美关系变化是外交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突破之一,是学者们最感兴趣、论述最多的问题之一。中美这两个严重敌对的国家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捐弃前嫌,采取措施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呢? 从美国方面来看,主

17、要因素有:与苏联进行战略安全竞争的需要;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美国国内政治的考虑;获取经济实惠和进行经济渗透等。 从中国方面来看,战略安全上抗衡苏联的考虑;解决越南问题和解决台湾问题都需要与美国打交道;摆脱外交孤立的境地,减轻外部环境的压力等。,(2)、尼克松访华与上海公报,20 世纪70 年代初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是两国同时调整外交战略的产物。两国领导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中美和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外交上展开了被称为小步舞曲的一系列试探行动,其中最著名的是“乒乓外交”,直至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双方同时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 1972 年访问中国。 1972 年2 月,尼克松访华,双

18、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亦称上海公报。公报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双方各自表明在有关越南、朝鲜、日本、和印度次大陆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 第二,表明得到双方认同的发展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双方的共同点; 第三,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这一公报是极有特色的一份国际外交文件。,(3)、美台关系的变化,在中美关系不断缓和的同时,美台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不断滑坡的趋势。以具体事例说明这一趋势。可以说,每当美国对华政策向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迈进一步,对台湾当局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台湾方面虽然极力想挽回局面,数次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但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了。,2、尼克松下台与中美关系的停滞不前

19、,(1)、水门事件前中美关系的发展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发展的较为顺利 (2)、水门事件、尼克松下台与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 尼克松虽然实现了连任,但其在竞选连任时出现的丑闻水门事件,形成了直接威胁尼克松总统职位的政治危机,致使其无法再在中美关系有所作为。1974 年8 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而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国内极左思潮泛起,对台宣传从前一时期的呼吁会谈转为以暗示武力解放为主,对美政策的灵活性显著减少。形势的变化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福特时期、卡特前期的对华政策以及台湾问题,福特时期,基辛格数度访华,商谈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中方明确提出美国必须同台湾

20、断交、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撤除驻台美军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5年福特总统也来华访问,但中美双方未能就分歧问题达成一致,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访问结束时没有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发生了一些新的纠纷。1977 年1 月,卡特就任美国总统 ,台湾问题依然没有进展。,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1)、美国内部有关对华政策的争论及政策调整 (2)、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台湾问题的障碍 1978 年后美国加快了同中国建交谈判的步伐。 7 月初,中美双方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通过谈判,美方基本接受了中国“断交、废约、撤军”的建交三原则。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同时,中国也表现出相当的灵

21、活性。经过近半年的艰苦谈判,中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12 月16 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将于1979 年1 月1 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双方驻北京和华盛顿的联络处升为大使馆,柴泽民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大使,伍德科克为美国首任驻华大使。,中美建交使得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促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与接近,进一步发展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台湾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从建交公报和之后双方各自发表的有关声明中可以看出:建交公报比上海公报前进了一步,美国

22、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接受了中国的建交三原则,但是是有条件和有保留的;中国方面作出了一些妥协:同意美方在废约问题上采取一年后使美蒋共同防御条约自然终止的方式;不驳斥美方关于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单方面声明;售台武器问题暂时挂起来等。这些问题继续干扰着以后的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3)、邓小平访美,1979 年1 月29 日至2 月4 日,邓小平副总理应卡特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这次访问进一步显示出中美建交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台湾问题是邓小平副总理在美期间多次谈论的问题。他充分阐明了中方的原则立场:用什么方式解

23、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大陆方面完全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对国家对民族都比较有利。但是中方不能这么一个义务:除了和平方式以外不能用其他方式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来,那样反而不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在邓小平访美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在教育、商业、空间进行和的协议,以及建立领事关系的协议。双方还同意为常驻记者提供方便,并决定就贸易、航空和海运等事宜进行商谈。此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4)、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调整,就在中美建交的同一天,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祖国统一事业作出宝贵

24、的贡献,呼吁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两岸同胞的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同时,中国国防部长发布命令,停止对大、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结束了自1958 年开始的对金门群岛的炮击行动。邓小平在访美时也表示:基于出于民族大义,中国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台湾的现实,重视台湾人民的意见,实行合情合理的政策。可以看出,当时虽尚未能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国的对台政策的基点由立足于武力解决向和平统一转移。 但对大陆方面的善意,台湾方面采取了僵硬的政治立场,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逐渐成为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方针政策。,

25、4、与台湾关系法与八一七公报,1)、美台非官方关系的建立及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 中美宣布建交后,1979 年12 月31 日,美国驻台湾的所谓“大使馆”举行了降旗仪式。台湾则宣布同美国“断交”。美国同台湾的官方关系由此结束。1979 年1 月10 日,美国政府通知台湾方面,美国未来在台湾的非官方机构为“美国在台协会”,同时要求台湾成立与之相对应的机构。台湾被迫同意组建“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双方表示:上述机构及其个人将被赋予使其能行使职能的必要特权与豁免权。,中美建交后,美国政府为今后的美台关系作出安排,必须调整自己的法律和规章。1979 年1 月26日,政府向国会提出了与台湾关系法草案,国会

26、两院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讨论,通过了最后文本。4 月10 日,该法案经卡特总统签署生效。 与台湾关系法包含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协议和国际法原则的内容,主要有:宣布台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符合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确认中美建交的前提是基于台湾前途将以和平方式解决;表示任何企图以和平手段之外的方法,包括抵制和禁运来解决台湾问题,都会被美国视为对西太平洋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美国将继续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此外,在外交地位、有关财产的权力问题等方面都有干涉中国内政的内容。与台湾关系法使美台关系成为具有官方色彩的非官方关系,给中美关系的发展投下了阴影。,(2)、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与中美八一七公报,里根上台后,中

27、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主要围绕着对台军售问题展开,并引发了中美关系的严重危机。这个问题是中美建交谈判时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为处理这一问题,使双方关系得以平稳发展,1981 年12 月,中美双方开始就售台武器问题进行谈判。谈判几经周折,数度陷入僵局,直到次年的8 月才有了结果。1982 年8 月17 日,中美双方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这一公报为中国提供了同美在售台武器问题上进行斗争的一个有力的法律武器。,(四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1、20 世纪90 年代,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发展出现诸多问题,是两国建交以来麻烦最多的时期。仅在台湾问

28、题上双方的冲突有四次比较激烈。 第一次,1992 年9 月,老布什政府向台湾出售150 架F-16 战斗机。 第二次,1994 年9 月,克林顿政府宣布提升美台关系级别。 第三次,1995 年5 月至1996 年,李登辉访美,大陆方面在台海地区进行军事演习。 第四次,2000 年,台湾大选,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日益严重的磨擦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对台政策有了调整。,2、90 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第一,弹性处理“一个中国”原则。美国一直表示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但同时又根据与台湾关系法,不断推进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如突破美台高层

29、交往的限制,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关系;加强对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调把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联系起来等。 第二,推进与台湾的军事关系,突破八一七公报中所做的承诺,大幅度提高售台武器的数量与质量,并在事实上将台湾纳入美国主导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第三,将维系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政策清晰化。,3、台湾的政策变化,1987 年,台湾领导人蒋经国去世。1988 年,李登辉正式上台执政,接掌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李登辉执政初期基本上沿续了蒋介石和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虽然在他们看来,只有台湾才是中国的合法代表)的两岸政策,但1990 年起,他从一个中国原则上逐渐后退,直至支持主张台独

30、的民进党竞选,分裂国民党,彻底暴露了其支解中国庐山真面目。台湾的政策变化显然与美国的政策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又严重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4、中美致力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之间确实存在着众多难于解决的矛盾,包括台湾问题,但在冷战后的世界里,双方也有许多利益上的汇合点与巨大的合作潜力。双方都不愿意回到以往的敌对状态。面对遭遇挫折的中美关系,在90 年代后期,双方作出了共同的努力,促使中美关系向好的方面转化。1997 年10 月,江泽民主席访美。两国领导人在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表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四、“一国两制”的构

31、想及其实践,(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并积极寻求实现统一的方式和途径。50年代中,我国政府多次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如果台湾和平统一,可以实行高度自治,政务仍归蒋介石领导,共产党不派人干预等。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当时还不能提出 “一国两制”的完整构想并付诸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逐步完成 “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年1月,邓小平访美期间指出,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32、初步表明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以及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的谈话,都标志着这一构想进入形成阶段。邓小平在这次谈话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二)、“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 国家的主权是不容分割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3、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2、实行“两种制度”,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统一的国家前提下实行“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中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尊重历史和现实得出的决策。另外,两种制度长期不变,共同发展。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在外交、国际宣战、媾和文献服从中央政府外,它们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

34、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祖国大陆地区紧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在坚持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允许部分地区继续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在“一国两制”中要讲两个不变的观点,即一方面要讲,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对台湾、澳门和政策也是50年不变,50年后更设有变的必要,即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另一方面要讲,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也不变,如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变了,那就变成了“一制”,而不是“一国两制”。,(三)、“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1、 香港回归使“一国两制”的构想变为现实,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海内外所有炎黄

35、子孙的共同心愿。 2、澳门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取得重大胜利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 “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香港、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保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必将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有利的条件,起积极的作用。,(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阻力与有利因素 阻力: (1)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不断发展。 (2)外部因素长期干扰着台湾问题的解决。从一定程度上讲,台湾

36、问题就是由于美国的干涉而产生的。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美国成为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极大障碍。 除了美国以外,日本也是海峡两岸统一的障碍。,有利因素,(1)“一国两制”构想为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能为广大爱国同胞所广泛接受的方案。 (2)实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 (3)两岸关系的发展为实现统一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4)从国际舆论以及海峡两岸的实力对比来看,“台湾独立”没有前途。 (5)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对解决台湾问题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1993年8月,中国政府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系统论述了

37、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 1995年1月30日,在继承以往政策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台办和新闻办发布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重申了这八项主张,并把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作为对台方针的一个重要基本点 。,五、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政策,1、“十六字方针”的确立 马英九执政前夕,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

38、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2、胡锦涛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这是当

39、前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马英九今年“双十讲话”充满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承认一年多来两岸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逐步累积,未来利于两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开展,又指出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历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急不来。这可被视为是对胡锦涛去年底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六点重要讲话的非正式回应。,3、建立双轨协商机制,2008年春,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下,迅速促成了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复谈。6月中旬,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访问北京,两会举行了首次“陈江会”,达成多项共识,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与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揭

40、开了2008年两会协商及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序幕。 在海峡两岸两会协商机制恢复与重新确立之后,国共党际交流平台也逐步得到新的确认与发展,从而初步形成海峡两岸之间“两轨交流机制”,即两会作为第一轨道,国共平台作为第二轨道的双重协商机制。,4、陈云林一小步 两岸一大步,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尤其是在海峡两岸两会负责人互访中,长期呈现“只来不往”的格局,即台湾海基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实现了多次大陆之行,而大陆海协会负责人却一直无法进岛商谈。尤其是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访台计划因李登辉的阻挠与干扰,汪老未能最后踏上台湾这片土地,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遗憾,更导致海协会与海基会会谈中断长达九年之久。2008年大陆方

41、面与国民党执政当局促成陈云林于11月初访台,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陈江会”以及“马陈会”,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跃:,首先,这是大陆海协会负责人首次登台访问,实现了近60年来大陆最高官方代表正式访台的历史性突破。 其次,是首次成功在台北举行了两会负责人的“两会会谈”,打破了长期只能在第三地或在大陆会谈的历史,成为海峡两岸制度化协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是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与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等四项重要经济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 四是陈云林与马英九的会面,开创了大陆海协会负责人与台湾领导人的首次会谈。,5、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2008年获得重大突破。先是6月中旬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思考题: 1、什么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3、台湾问题解决的阻力和有利因素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