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合理应用(2005-5).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3858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合理应用(2005-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抗菌药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合理应用(2005-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抗菌药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合理应用(2005-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抗菌药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合理应用(2005-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合理应用(2005-5).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抗 菌 药 的 药 理 学 特 点 及 其 合 理 应 用,首都医科大学 金有豫 2005年5月金华,合理应用抗菌药,多面考虑: 疗效;毒性;抗药性 具体化: 感染;选择药物;用法用量 现状: 不合理性;合理性 合理性的基础: 药理学特点,药 理 学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体内的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代动力学 药理学特点即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理学特点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因病、因人选择药物 主要以药效学为基础 因人、因病、因药制订给药方案(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或一日给药次数、采用剂型) 主要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药效学

2、PHARMACODYNAMICS(PD),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药物的效应(EFFECT) 药物的作用(ACTION) 作用机制(MECHANISM) 药量与效应的关系(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从量效曲线可获得参数 最小有效量或浓度(MED,MEC) 最大效应(效能) 半数有效量(ED50) 半数致死量(LD50),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PHARMCOKINETICS,PK),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动态变化的规律,药物代谢动力学(PK),药物的体内过程

3、(ADME): 吸收(A) 分布(D) 代谢(M) 排泄(E),药物代谢动力学(PK),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用药后血药浓度(C)随时间(t)的移行而发生变化 时量(C-t)曲线(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 (PK) 时量曲线单次给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PK) 时量曲线多次给药,药物代谢动力学(PK),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理论) 药物在体内的运动转运和转化 转运(吸收、分布、排泄)跨膜运动 转化(代谢)化学反应 运动的速度(动力学,速度论) 自药物的时量曲线求得各种参数,药物代谢动力学(PK),从单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可获得的参数 血药浓度(C) 峰浓度(Cmax) 达峰浓度时间(Tmax) 消除速

4、率和消除 速率常数(kel) 单位: /小时 (或小时-1,h-1) 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代谢动力学(PK),单次给药参数(续) 半衰期(t1/2 ) t1/2=0.693/k k=0.693/ t1/2,药物代谢动力学 (PK),从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 可获得的参数 稳态血药浓度(Css)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 稳态血药浓度 峰值(Cssmax) 稳态血药浓度 谷值(Cssmin),药物代谢动力学 (PK),多次给药参数(续) 大多数药物按恒量、恒速恒定的间 隔时间(),如t1/2的时间或加 以调整给药经过56个t1/2的时间, 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药物代谢动力学(P K ),运用

5、制订给药方案 协调剂量-给药速度(间隔时间)-血药浓度,达到 “形成-保持有效浓度” 的目的 关键入=出 群体给药方案新药研究;临床实践 个体给药方案个体化,药物代谢动力学(P K ),参考书: 1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5版),第513 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Goodman and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第10版,附录II 参数表,抗 菌 药 的 药 理 学 特 点 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抗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效学,抑菌或杀菌作用浓度: 最低抑菌浓度(MIC, MIC50, MIC

6、90 ) 最低杀菌浓度(MBC) 抗突变作用及浓度,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定义:微生物与抗微生物药物短暂接触,当抗微生物药物被清除后,微生物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大多数抗菌药对其敏感的G 球菌均 有不同程度后效应 -内酰胺类对G 杆菌无或很短的后效作用; 青霉烯类(penams)对G 杆菌有后效作用, 特别是绿脓杆菌,可长达几小时;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对G 杆菌的后效应比较满意 后效应:体内 体外 机制,抗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效学,-内酰胺类PAE -内酰胺类药物对G菌和G 菌的体内PAE,-内酰胺类PAE -内酰胺类药物对常见G菌和G 菌的体外PAE,

7、注:+PAE1/2h;+ PAE:1/21.5h;+ PAE:1.52.5h ;+ PAE:2.53.5h;-PAE无 资料,喹诺酮类PAE 诺氟沙星对四种细菌的体内体外PAE对比,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 药效学,抗菌药物按PK/PD参数的分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等。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包括多数 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等。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 药动学(PK),超过M

8、IC时间(TMIC),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 药动学(PK),* Animals infected with S. pneumoniae,Time above MIC (% of dosing interval),cephalosporins,penicillins,100,0,20,40,60,80,100,0,20,40,60,80,Mortality after 4 days of therapy (%),Craig.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6;25:213217,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 药动学(PK),头孢类超过MIC时间,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药动学(PK)

9、,五种抗菌药物对常见院内感染细菌的TMIC(%),药物代谢动力学与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Cmax) / MIC AUC/ MIC 抑制系数(inhibition quotient,IQ) 稳态血药浓度峰值(Cssmax) / MIC90 IQ = 4,为佳再大,药效也不再增强 安全系数最小毒性浓度/ Cssmax,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浓度依赖性 抗菌药,每日给药次数问题(虽然与k或t1/2关系不大,但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A氨基糖苷类:随机试(3000例),每 日单次用药比多次用药相比:疗效不 变,肾毒性危险性减少,不增加耳毒 性,药费降低。 B喹诺酮类:每日一次给药的血药峰浓度

10、较高,易出现毒性反应,故还有争论, 暂仍多次给药,药动学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部分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超MIC时间” 肺炎链球菌 嗜血流杆菌 卡他莫 MIC90 T MIC MIC9T MIC MIC90 T MIC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00/125mg,TID) 2 41 2 41 0.25 94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875/125mg,TID) 2 41 2 41 0.25 78 阿莫西林(500mg,TID) 2 41 8 - 8 - 头孢克罗(500mg,TID) 64 - 16 - 2 31 头孢呋辛(500mg,BID) 8 - 4 3 2 29 头孢克圬(400mg,QD) 32 - 0.12 98 0.25 32 红霉素(500mg,QID) 32 - 8 - 0.25 100 克拉霉素(250mg,BID) 32 - 8 - 0.12 4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加强指数(intensive index,II) II = (Cssmax/MIC90)(TMIC/) 轻、中度感染要求 II=100300 重度感染要求 II300为佳,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