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689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3《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3《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 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划分标准: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心史观

2、,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主要缺陷,第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和经济根源。 从而,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 既承认英雄对历史地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是

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根本变革。,(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概念 (1)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思考:这些要素中,谁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点评:地理环境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地理环境的作用 (1)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2)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3)合理

4、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3)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人口决定论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马尔萨斯,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点评: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人口因素的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2)

5、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3)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约。,决定因素: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思考: 生产方式由那些要素构成呢?,生产方式结构图,生 产 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关于生产力的要素的全面理解,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 动 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科技,科技,+科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关系,(1)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6、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制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

7、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科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方式,基本制度,阶

8、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2)社会意识及类型,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社 会 意 识,社会意识结构图,非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1.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

9、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 前 意 识,同 步 意 识,落 后 意 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先进的 社会意识,促进作用,阻碍作用,落后的 社会意识,艺术: 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构成观念形态的成分,道德:是

10、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构成观念形态的成分,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理论观点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制度、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总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1、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基本关系,(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

12、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 产 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1)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生 产 力,生产关系,决 定,反作用,基本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2)客观要求: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

13、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客观要求,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铁 器,封建主义,奴隶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原始社会,适合,打破,适合,适合,适合,打破,打破,打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和管理形

14、式。 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 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 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 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 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

15、层建筑,经济基础,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

16、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 力,决定,反作用,1.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动态系统。,(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与生产力标准,教学提示: 理解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的思维线索,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17、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两对矛盾辩证运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C.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是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生 产 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 定,决 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三层次结构的动态系统,2.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它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根本标准。,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归根结底,

18、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列宁,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1)对生产力标准本身要完整理解。 (2)要把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结合起来。 (3)结合“综合国力标准”和“人民生活水平标准”,全面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 (4)要从静态事实和动态发展的统一中把握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3.坚持生产力标准,三、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与特殊形式,阅读教材: (见P97-99) (一)社会形态

19、概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一)社会形态的内涵,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 社会,奴隶 制 社会,封建 制 社会,资本 主义 社会,共产 主义 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五种社会形

20、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

21、跨越性,1、前进性和渐进性: 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2、曲折性和跨越性: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曲折性,又为跨越性创造了条件,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 三、革命与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 四、科学技术得非常重要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

22、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二、阶级斗争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涵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二)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 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2.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

23、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教学举例,A.历代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B.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 最高表现形式,辛亥革命,十月革命,案 例,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奴隶社会

24、,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矛盾,矛盾,矛盾,奴隶与奴隶主,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人民内部,演化为,演化为,演化为,演化为,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的矛盾,?,3、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改革: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25、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商鞅变法,百日维新,日本明治维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教学案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图3,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3)社会主义

26、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觉地去兴利除弊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补充知识:科学和技术 1.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 2.技术: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科学和技术密切相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科学的职能在于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技术的职能则是利用世界、改造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关

27、系,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手段,是什么 为什么,做什么 怎么做,可 能,现 实,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知识形态,物质形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电 力 技 术 革 命,原子 能、 计算 机和 空间 技术 革命,信 息 技 术 革 命,蒸 汽 机 技 术 革 命,四次科学 技术革命,一,二,三,四,据估计,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4个成员国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经

28、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由本世纪的5至20提高到90,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1.民本论,唯意志论,宿命论 2.唯心史观两个主要缺陷 (1)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民本论,“民为贵,社稷次之,

29、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孟子,荀子,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唯意志论,“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尼采,梁启超,宿命论,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

30、人。,柏拉图,黑格尔,(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3.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丰收图,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编钟,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秋收起义,(一)杰出人物及其作用 1.杰出人物的定义: 是指那些反映时

31、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正面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杰出人物的作用 (1)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 (2)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杰出人物作用,爱因斯坦,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毛泽东,列宁,孙中山,邓小平,马克思和恩格斯,3.时势造就英雄 (1)时势召唤英雄 (2)时势锻炼英雄 (3)时势筛选英雄,(二)普通个人的作用 1.平行四边形原理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

32、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恩格斯,平行四边形原理,Pn (个人),P1 (个人),O(出发点),H(合力),2.普通个人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参与者 (2)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3)在现代普通个人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普通个人的作用,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 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毕升,瓦特,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比尔盖茨,1.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杰出人物是

33、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大泽乡起义,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秋收起义,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孔繁森在阿里,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开国大典,“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与群众,(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念 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3.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本章思考题 1.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根据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看我国当前开展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5.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参考书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4、列宁:国家与革命 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