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经济学6章生物灾害.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00571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0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经济学6章生物灾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自然灾害经济学6章生物灾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自然灾害经济学6章生物灾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经济学6章生物灾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经济学6章生物灾害.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六章 生物灾害,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 分类: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解决方法:我们应该科学地开发资源、使用资源,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改造,以改进我们的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及时进行监测,预防生物灾害的发生;在正常时期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处理机制,以便在其发生以后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积极惊醒结合实践的理论研究,以预见和防止以为生产生活中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生物灾害。,2,第一节 生物灾害的类型及成因,一、农作物病虫害 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是指在较大的地

2、理区域内暴发流行,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生物灾害。 包括突发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草地螟、粘虫、蝗虫、水稻二化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大面积严重发生的常发性生物灾害:玉米螟、大豆蚜、大豆红蜘蛛、大豆食心虫、大豆菌核病、农田鼠害、草害及生理性病害与药害等,新传入的和植物检疫性的病虫草害,以及其它突发、重发和对农作物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生物灾害。 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频发和重发大国,自古以来,病虫灾害与水灾、旱灾并称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3,生物灾害,我国常见农作物病虫害有1000多种,常年可造成严重危害的重大病虫害近100种,每年发生面积超过70亿亩次,每种作物经常同时遭受34种病虫危害

3、。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损失并不亚于一场大的水灾损失。 据此测算,若不采取防控措施,我国每年因病虫危害将损失粮食3000亿斤、油料136亿斤、棉花3.8亿斤、果品和蔬菜2000亿斤,潜在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以上。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栽培制度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频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频率逐年提高,损失逐年加重。,4,生物灾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

4、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小麦锈病主要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中国水稻病害分布” :我国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主要分布区。,5,生物灾害,4、预警等级 1级预警: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500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50%以上,可能造成重大危害;或特别重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新传入。 2级预警: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300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30%以上,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3级预警: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

5、在100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20%以上,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新传入 4级预警: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在50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10%以上,可能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或检疫性有害生物新传入,6,生物灾害,农作物病虫灾害防控立法严重滞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致使防控工作职责不清、体系不全、队伍不稳,保障措施难以到位,防灾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植保防灾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致使防治行为不规范,随意防治、不防治、乱防治等问题日益突出,常常造成防控效果差、灾害蔓延快、农田污染重、农药残留超标、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

6、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面积大、损失重,事关13亿人吃饭和9亿农民持续增收,其防治工作至今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7,生物灾害,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农作物病虫防控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日本、印度等国早在1950年、1985年就颁布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法,美国1990年颁布了植物保护条例,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哈萨克斯坦、蒙古、尼泊尔、韩国等国也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而中国却没有颁布相关法律。 二、 森林病虫害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

7、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8,生物灾害,3、主要害虫 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我国松毛虫主要种类: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 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马尾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溶叶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9,生物灾害,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

8、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飞蝗的三个主要亚种和危害地区,其中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10,生物灾害,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

9、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褐家鼠、小家鼠等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11,生物灾害,小家鼠、黄鼠等: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提供的数字显示,近年来,该省草原鼠害年均危害面积8200多万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30.5%,其中严重危害面积4100多万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15.3%。2010年上半年全省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409万亩,预计全年危害

10、面积将达8138万亩。 近几年来,由于当地采取的技术和措施集成组装程度差,灭效尚难巩固,缺乏使用对害鼠种群长期、持续的控制对策与技术,以及不能根据鼠虫害的发生机理和不同生境影响因子。 虽然常规防治工作一直在开展,但鼠害治理后,由于残存鼠的繁殖补偿作用以及周边地区鼠的迁入等方面的影响,害鼠种群恢复过快,最终导致鼠害危害面积不断扩大、鼠害暴发频率加快的现状。,12,生物灾害,由于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草原受到污染,危害严重,给食品带来安全隐患,甘肃省农牧厅已在拥有天然草原2000多万亩的肃南县启动生物防治鼠害示范县项目。 四、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11、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13,生物灾害,外来物种包括: 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 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

12、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 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等。 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生态安全。,14,生物灾害,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风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

13、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 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15,生物灾害,澳大利亚的“兔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我国的“紫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 由于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

14、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16,生物灾害,五、入侵起因 外来物种引进是与生物入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先形成于某一特定地点,随后通过迁移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这一过程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引进(简称引种)。 正确的行种会增加引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也会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相反,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

15、,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17,生物灾害,随着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某些在引进后相对一段时期内不具有危害性的物种有可能逐渐会转认为“入侵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来种引进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这也使得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工作显得更加复杂、棘手。 六、入侵渠道 总体来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 (1)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18,生物灾害,(2)无意引进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

16、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3)有意引进 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19,生物灾害,严重后果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

17、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 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20,生物灾害,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

18、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 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 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21,生物灾害,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 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

19、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 七、国际法规 目前,外来物种入侵作为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组织已制定了关于如何引进外来物种、如何预防、消除、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术性文件。,22,生物灾害,1982年1988年,众多科学家开始在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组织下就外来物种入侵的本质开展讨论。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包括中国),这是有关生物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约。 此外,与控制外

20、来物种密切相关的两个国际规则:SPS协议(即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以及TBT协议(即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也都明确规定,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为保护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可以设置一些技术壁垒,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23,生物灾害,对于抵御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里已明确规定,各国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环境某一特定部分引进外来的新的物种致使海洋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和有害的变化。 总的来看,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目前已通过了40多项国际公约、协议和指南,且有许多协议正在制定中。虽然许多公约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约束力,虽然各国在检疫标准的制定上

21、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矛盾,但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正在更加积极致力于加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24,生物灾害,作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开了相应的立法工作。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非本地物种法,旨在对美国航运实践进行研究以帮助掌握如何引进外来物种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种的引进。 当1999年1月首届海洋生物入侵国际会议在美国马萨诸塞特理工学院如期举行后,总统克林顿签发总统命令,成立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入侵种理事会,该理事会必须与联邦、州、有关科学家、大学、航运业、环境机构和农场组

22、织等不同单位共同合作,相互协助,开展工作,抵御外来入侵种。,25,生物灾害,澳大利亚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防治对农业、林业造成严重影响的220多种有害杂草; 二是如何解除通过轮船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 基于此,1996年,澳大利亚首先从总体上制定了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策略,旨在通过制定各种环境影响评价计划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来物种的生物学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26,生物灾害,1997年国家杂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订)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境与保护委员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与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及澳大

23、利亚林业部共同发布。 国家杂草策略主要规定了外来杂草管理的3个目标,并明确了政府、社区、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义务、责任,最终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此外,针对杂草的引进,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一套杂草风险评价系统(WRA),通过问题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对将有意引进的外来植物进行风险评价。 澳大利亚检疫与检验局在1991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强制执行的有关压舱水的规范性文件压舱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订),要求对所有进入澳大利亚水域的船只必须服从强制的压舱水管理。,27,第二节 中国的对策,一、我国生物入侵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

24、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我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虽然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首批16种“外来物入侵物种” 。 但实际入侵动植物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28,生物灾害,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6种有害外来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

25、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中国最具危险性的20种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分布与危害:,29,30,生物灾害,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为我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 一方面它给我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它使得我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我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

2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我国。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31,生物灾害,二、我国防治生物入侵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目前来看,我国尚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外来物种管理法规,更没有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机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与外来物种防治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海洋保护法、农业法、渔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之中,不仅过于分散,不成体系,而且其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和操作性均不强。 2、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27、,32,生物灾害,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机构,涉及的部门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部等。由于受各自职责所限,在外来物种入侵前的防范及入侵后的应对工作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来可以被拒之门外的入侵种或可以在入侵初期被彻底根治的入侵种,却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最终肆意扩散和猖獗蔓延,而管理部门也错失了一次又一次预防和扼制其生长繁殖的大好时机。 、相关规定仍显单薄,多项法律制度仍需建立或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外来物种防治的内容都仅仅集中在对病虫害及疫种的检疫上,对于风险评估制度、跟踪监测制度及综合治理制度都鲜有涉及;对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

28、目标、程序、手段等也均未涉及。,33,生物灾害,三、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完善 1、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在1999年以前,美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领导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工作,但日益严重的入侵危机和坚决的反入侵的决心促成了美国入侵物种理事会的诞生,而此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则是与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各个部门、机构、单位进行积极协作,并对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 具体到我国,应成立包括检疫、环保、海洋、农业、林业、贸易、科研机构等各部门在内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此机构应从国家利益,而不是部门利益出发,全面综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工作。在外来物种引进之前,应由农业或林业或海洋管理部

29、门会同科研机构进行引进风险评估,由环保部门作出环境评价,再由检疫部门进行严格的口岸把关,多方协调行动共同高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工作。,34,生物灾害,2、完善风险评估制度 要阻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御,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就是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区将危害性较大的生物坚决拒之门外。 澳大利亚建立的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值得学习。该评价系统根据待引进物种的有关信息、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方式以及气候参数等情况,设计49个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再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给出得分,将所有问题的得分相加,根据最终的得分与标准值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引进该物种。一般包括三种结果: 一是允许该物种进口

30、;二是不允许该物种进口;三是需要对这一植物进行更多的评价。,35,生物灾害,通过这样一种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可以表明生态系统受引进物种影响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态系统的杂草被引进。 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仅仅是由检疫部门根据检疫目录进行病虫害及疫种的一般性检疫,如果外来物中本身没有病虫害,或本身不是疫虫、疫草,则一般却可以安全过关 2000年12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设专章规定了“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立法开展风险评估制度。,36,生物灾害,3、风

31、险评估的主体 仅限于检疫部门,缺乏与其他生产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协调合作。毋庸置疑,科学的风险评估应当建立在对该项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能力,亲缘关系各方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而各部门各科研机构的合作是获取充分信息的重要途径。 4、缺少评估具体指标的规定 应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即根据其遗传特性、繁殖和扩散能力及其生物学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设置不同的问题,根据回答问题的得分来量化其风险程度的大小,从而使风险评估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7,生物灾害,5、建立跟踪监测制度 某一外来生物品种被引进后,如果不继续跟踪监测,则一旦此种生物被事实证明为有害生物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

32、化而逐渐转化为有害生物后,对一国来讲,就等与放弃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将其彻底根除的机会,面临的很可能就是一场严重的生态灾害。 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首先应建立引进物种的档案分类制度,对其进入我国的时间、地点都作详细登记;其次应定期对其生长繁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其生存发展动态,建立对外来物种的跟踪监测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解决。既不会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也无须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治理。,38,生物灾害,6、建立综合治理制度 对于已经入侵的有害物种,要通过综合治理制度,确保可持续的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外来有害物种一旦侵入,要彻底根治难度很大。因此,必须通过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种治理方法的优势,达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最佳治理效果。5、加强检疫工作力度并建立外来物种 7、疫情报告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 一方面,检疫部门应加强检疫,严厉打击走私动植物和逃避检疫事件;在外来入侵物种最易集中进入的地区,加强人员配合,加强检疫力量。 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和信息交流,建立起省、市、县级的多层次的外来物种疫情的报告和分析系统,并建立外来物种疫情的查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帮助农户或饲养户掌握病害情况,尽量减少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