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炜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0864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炜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周炜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周炜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炜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炜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四川省高中历史参评论文标题 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作者单位 四川省纳溪中学 作者姓名 周炜 联系电话 13568142336 内容提要 该文章通过笔者近几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来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希望高中历史教学摆脱知识的分散性,搭建历史学习的系统性,以此面对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系统性解构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教学内容提要:该文章通过笔者近几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来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希望高中历史教学摆脱知识的分散性,搭建历史学习的系统性,以此面对高考全国卷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正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

2、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命题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看,历史学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二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三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为此,我从高三开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复习备考工作

3、,以供大家参考。1、 研究高考真题,找准目标方向 在高考使用全国卷模式下, 进入高三,如果依然沿用以往复习经常采用的题海战术,不仅使教师学生疲于奔命,而且效果也不佳。这就要求教师把功夫做在前面,做到细节极致。首先认真多次的完成高考试题,研究高考真题,明确高考的考点分布,哪些是必考点、常考点、轮考点、冷考点,高考要求的是哪些能力,试题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答题模板。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成绩。其次,对试题精选精练,试题应该有所分类,高考真题是第一大类,其中价值排序分别为全国卷、海南卷、各地方自主命题试卷;各地大型考试模拟试题是第二大类;教辅资料上的试题为第三大类。优先使用第一大类,把近三

4、年高考真题按专题重新分类处整理,在完成该部分教学后,马上处理该部分高考真题,认真评讲,从高考真题中回顾历史知识,明确历史核心概念,增强历史思维能力。2、 打造基于核心概念下的思维课堂 现今高考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一般认为历史有四大能力要求: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四是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根本是思维力,只有学生思维力上去了,能力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教材为载体,落实核心概念,强化历史思维的培养。 课堂是历史教学、历史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复杂的历史知识,核心概念的突破无疑是一条极为关键的

5、路径。在教学中引入核心概念,并强化对关键词的解读是理解历史的重要教学环节。而要落实核心概念,就必须厘清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必须强化历史思维的培养。并且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高考试卷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如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就要求学生突破教材制约,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其他一些历史试题的材料或结论,也常有突破教材束缚、质

6、疑教材观点的情况。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当我们看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的时候,还可以将一些学者提出的“孙中山、梁启超、袁世凯共同影响了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的巨变”这一观点引进来,进行综合辩证的思考;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2.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

7、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知历史,分为时间、空间、社会三大结构模型,三大模型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立体多面体,才能让历史变得立体、直观、多维。以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以时间为线索,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它以秦朝为分界线,分为特征鲜明的两个阶段。从社会角度思考,西周时期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

8、、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袭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一时期孕育的思想经诸子百家阐发而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宝典,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国一体”、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经济上的“土地国有”,成为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成长、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奠定,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而从空间思维来分析,结合地理知识,中国为东方文明、大河文明、农

9、耕文明。 3.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10、、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如用不同史观对历史人物孙中山进行评价,可得出不同结论。在革命史观的引导下,根据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得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在现代化史观的引导下,根据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出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

11、驱的结论;在社会史观的引导下,凭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改革措施,得出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的结论;在全球史观的引导下,根据辛亥革命在世界(尤其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孙中山的国际性活动,得出孙中山是有世界(或国际)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的结论。三、关注社会热点,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例如建立和谐社会、改革创新、维护国家主权(目前与越南、韩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存在的边界矛盾)、三农问题、经济全球化、民生问题、民族关系等。特别是今年高考明确指示的“一点四面”,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