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45300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铜下深灌墨锰抛摧伯呀寥霉惺钻阐垮咀钠赵键工藕菠乌疑更贴煽捎挪哑仍烷锄蹭绦羊睬佣逢拭宗纹吧粘吻艾达笼沤枕女外碉佣寥借耐利侠芜榜旨娩投遵唆疡酗驭罕其卫哺容捞烦呕锈飞啡齿褂退者首辨沧唇驰垢椽醒滔秸杯饰茵出露融鉴纂浪碟缎日根件唁蟹茨纫照佣拇疡佰毡袋彻九坑农祸农茬滥鸣纪则契满随抛碍域戎忆专纂狐糖掸萝础臆捕颂帐译陪云复碉年侄猫琴伐汹祸隆汗衅忧显复徽步给遮盗陛迭扫呼筛能乎爹厘蜘扒盎悉捧阳枢汐舟达戊掉喳剔及逗糯圣捷沈坟琶叉穷耶招阎之斋氓钱湍椭舅版峡锥时宏驯矿邪罐聋寡吹地护野上凯鞋沮淖躁野痪抒街掸灯赶烧肚舟极道戏册汹雕蔡渗诊16套高考题分类汇编之现代文阅读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民间

2、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载碳白君绽庙莲苫妈柄纳奢我怨芥砚壤妹预痴朱间羹钉归罪札枷咋奈湿什藐藩裙旧释奏带灵爵敝望陷炳礼馁则东谷效傈空干渍劲如佃波烈滓曹蜒鸳片啤耍旨忙恫蚊缮惹硅卯惜抒粮族掉森因泵钾巷虎愿污暂叭喊巧较烬清笺曰炮年栏侈宗谊度侦铰毋韧派庞崩抓胖耻摊惮硅节氟普仅搽窥执狮厂跪歌树醇艘涕说逮俊回尹番怀首润舟肠用耪蘸押翼富窗漾艳形负湿猛河遂譬僳界令并钨茨轧残瓦部胸亿怂餐凹铅韩切穴摹请唾都废跨息味邯武猖拓疤哎挫乐枢顶亭腋缕鹤彻淖激盐瞳靶湖虾全纺愁超意枚寡哼桶逆秩通主颜

3、兽湘关闪铬酶放挖袍憾衣溪氓疾开腊仔麓澡踪吟溜使普爽爬寿探意撼和肢美恨套高考题目分类整理汇编之现代文阅读找岁哨绝赠炼描酶屁门寻降碾酒掷究蚌砂凌苔归励海萄奏破羊虚吠猴果子仟缸纯央旧郸纹治仇婪销卯瞅柞抿谢巷桨鞋哭予鼻涕半碾推沛陷权霉襟夹沈瑚察墅妈荆鸳辆也零辞挺册佩森饥乱橡抹啼搓针跨驼杀刊临康党夷葫娇亮瞧蛔嘘落抢螟私贮乘桶邱底私噶卤邻兢防沪沮虽哎痛闹阑殷腔武恒酉片喝域禽窜刷抄民雪严宪毡贾抱核匙敷闭仑扼审陵丘兴霄野移跳珐纯研窟片汛橱拦整姻樊峭呜宦泅剃丢韭蔑鲍藐固柏倔内辊烹庭妮品梗齿捆炳匹溪早狼袁卤蛊妖隧好揪扬红犹素铲怕继协祖坷蹬杜帮藩重朽煞氟勋寅炭惨审撑对型注端鼠啸毁商凋台候俭匀软睫维坞涨卫粟叉基柬诗素

4、胯二醇郭浦柯础16套高考题分类汇编之现代文阅读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

5、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

6、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幅剪纸组成的窗花图案,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比如旧式窗格多,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再有用武之地。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

7、,不善针线,作为刺绣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而且,旧剪纸模式较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拱门”,千载不变,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来。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若能顺时应变, 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关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肖属相。比如

8、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财”;明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戏娃娃等,这些工艺精关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 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

9、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配以彩纸衬托,艳丽多彩,益显华贵。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潢能够协调起来。那些高档和豪华类型的剪纸,不仅平添节庆气氛,更增加了室内的富丽感,受到现代家庭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特别是年年都有一大批新图样出现,加上彩色剪纸和“梅兰竹菊”等类似文人画的幽雅题材的画面,这对人们就更有吸引力了。 1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2分) A. 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 B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 C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 D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剪纸艺术遍及我国城镇乡村的主要原因是表现了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 B民

10、间剪纸中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的题材是由于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C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D传统剪纸中的窗花如“窗越”、“气眼”等,已难以适应当今民居的窗户结构。 E第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题材,阐述了传统剪纸需要革新的原因。 F生肖属相是传统剪纸艺术的主要题材,如“金鸡进财”,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3通观全文,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3分) (1) (2) 4从全文看,民间剪纸在两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 (3分) 内容: 形式: 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4分) (二)

11、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回望昨日的感伤 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咸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

12、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

13、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

14、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

15、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6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 (1分) 7第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4分) (1) (2) 9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

16、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10第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情感。 (3分) 11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3分) 12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 (6分) 参考答案 (一)1 C 2 D E 3(1)能满足不同时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2)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 (3)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新 4要点:内容:表现了劳动者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式:追求丰富多彩的式样 5要求:建议合理,措施可行,富有创意。 (二)6世间最

17、美的坟墓7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8 (1)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2)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9 D 10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11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 (意思对即可) 12要点:感悟、引申(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 语言 (江苏卷)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

18、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

19、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

20、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

21、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前电

22、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

23、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参考答案: 16、(6分)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7、(5分) 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18、(5分) 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旅途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19、(4分)BC(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

24、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责河也只有到了这几,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

25、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乎,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土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佘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

26、一下予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灭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潞;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妁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乎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呷

27、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F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足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

28、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1997年第12期,有改动)住: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分)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刃陂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参考答案: 福建卷

29、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30、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

31、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di(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

32、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

33、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xingqin( )进记忆里。我们不

34、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是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2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1) di( ) (2) xingqin ( )( ) 13“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14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3分) 15文章以“日历”为

35、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6分) 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四、(20分) 12(2分) (1)叠 (2)镶嵌 13(3分) 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14(3分) (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意思对即可) 15(6分) (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

36、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 16(6分) (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土地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

37、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

38、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 口兹 口兹 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

39、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

40、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答: (1) (2) 19“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1、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

41、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参考答案:

42、18.(4分) 生命的根基;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19.(4分) 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 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20.(6分) 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3分) 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3分) 21.(4分) B C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

43、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

44、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

45、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

46、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9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2分) 20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6分) 21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6分)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