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析山东省济南汇才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30187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析山东省济南汇才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济南市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析山东省济南汇才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济南市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析山东省济南汇才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济南市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析山东省济南汇才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析山东省济南汇才学.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济南市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分析 山东省济南汇才学校 尹逊勇,一、卷命题分析,1.命题思路。 2.解题关键。 3.学生答题情况。 4.对教学的启示。,5“济南二安”分别指的是 A辛弃疾 李清照 B辛弃疾 苏轼 C李清照 李开先 D苏轼 张养浩 10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始人是:王尽美 邓恩铭 刘谦初 马保三 A B C D 11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的目的是 A扶植新的代理人 B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C向奉系军阀施压 D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得分率:92.34%,得分率:81.56%,得分率:84.53%,1“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在下列青铜工

2、艺成就中,不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A青铜面具 B青铜立人像 C青铜神树 D司母戊鼎,【命题思路】因为今年的新“考纲”增加了“夏商周的三代更替”和“青铜文明”这两目内容,“司母戊鼎”是两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而司母戊鼎和三星堆文化都是“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所以,我们将课本中“三星堆”文化的三种代表作与“司母戊鼎”放在一起来考查,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识记以及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为一个否定式选择,也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启示:关注“考纲”的变化!尤其是每年新增的内容。,【解题关键】使用排除法解答。“青铜文明”中的青铜工艺成就,在教学中我们讲“三个代表”,即最大的司母戊鼎、最精的四羊方

3、尊、最有特色的“三星堆”文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记忆正向解题。,得分率:68.51%,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多位君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对这些君王叙述正确的是 A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创立了科举制度 C唐太宗组织人力开凿了大运河 D成吉思汗创立了行省制度,【命题思路】 经查证课标,“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成吉思汗”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命制了这道考查封建君王的题目,也是为覆盖各单元主题知识,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历史功绩的辨别分析能力。,启示: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和评价

4、是学生必须应知应会的内容。,【解题关键】区分开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得分率:76.23%,3“(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其中,“魏主”指的是 A曹操 B拓跋宏 C赵匡胤 D忽必烈,【命题思路】魏孝文帝改革是“考纲”中一直以来未曾考过的内容,“改革”是各区复习的重点,通常教师更注重考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哪项内容,很少设问人物。本题的题干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要求学生通过内容想到改革者,出现曹操选项,也是要求学生能把曹魏和北魏分开;同时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掌握也必须细化,不要出现孝文帝知道,而拓跋宏是谁就不知道了 ,考查学

5、生的逆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启示:在教学中一定要对重要事件的要素:如背景、人物、内容及影响给学生讲清楚、明白,提高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关注教材中和重要历史人物、事件有关的导言及小字内容;在复习时注意排查未考过的重要知识点。,【解题关键】通过阅读“古文”理解内容,由内容再确定改革的名称,进一步推断出改革者的姓名。,得分率:42.29%,4某历史合作学习小组选用下列四图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A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B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C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中国古代闭关锁国政策,【命题思路】本题主要是想通过四幅图片来考查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从长安城的市坊

6、分开到北宋的交子,再到明朝都市的繁盛,最后明清闭关锁国的阻碍,将四幅图片放在这里,让学生总结主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启示:搞好小专题的复习,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解题关键】通过图片获取“市”、“纸币”、“商品交换”“对外贸易”等有效信息;排除其它选项。,得分率:80.28%,6某班以“古代中外交往”为主题编演历史剧,他们搜集到如下素材:丝绸之路,玄奘西游,澶渊之盟,郑和下西洋。符合该主题的有 A B C D,【命题思路】本题形式上与第4题是相对应的题目,反映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转换的问题,体现“总分”与“分总”的不同呈现模式。通过创设情境

7、总括历史特征,在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体现该特征,让学生明确历史特征的具体表现。本题主要是想让学生分清中外交往和国内民族间交往的不同,考查学生归纳总结和判断能力。,启示:考查阶段特征、单元主题是近几年比较关注的试题热点,有利于学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学中,不要单个地识记知识点,要对同类知识加以总结、比较和辨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区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内涵及表现。“澶渊之盟”属于国内的民族关系,使用排除法。,得分率:87.77%,7被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书籍是,A B C D,【命题思路】考查原来未曾考过的内容。为增大知识覆盖面,将中国“

8、古代科技”和古代文学表现形式中的“明清小说”都加入进来。,启示:关注排查未曾考过的知识点。,【解题关键】了解著作的特点和地位;关注名家对重要典籍的评价和认识。,得分率:89.00%,8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它评论的是 A鸦片战争的背景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C甲午战争的结果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命题思路】本题以纽约时报的评论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在选项中,我们没有使用通常的战争名称,而是使用了事件发生、发展的阶段过程。因为我们平时授课时,除了讲授历史“三要素”,即时间、地点和人物之外,我们还要分析事件的背景

9、(原因)、过程(经过)、结果、影响(作用)等。通过此题,贯穿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是对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落实。,启示:在教学中要加强重要知识的理解,达到理解运用自如。,【解题关键】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日本人”和“大清帝国”。,得分率:76.29%,9“北京天安门,曾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其中,中国人民“觉醒”的见证指的是 A五四运动 B平津战役 C开国大典 D四五运动,【命题思路】考查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材料的情境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启示:通过史料教学

10、提升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解题关键】理解“觉醒”的含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反帝反封建。,得分率:46.95%,121958年秋,江苏农民绘制了一幅大豆过江图并题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对该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是当时开展“大跃进”运动的反映 B它反映了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C它是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的反映 D它说明我国已经掌握了粮食高产技术,【命题思路】利用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本题也是一个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审题辨别能力。,启示:教学中对重点内容的相关史料如

11、图片、文字材料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关键】通过阅读材料和识图,确定发生于“大跃进”时期;再正确理解“大跃进”运动的实质和表现。,得分率:76.41%,131972年2月,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握手意义非凡。尼克松曾回忆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结束对抗、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命题思路】受2006年命制的国共两党“三次握手解恩仇”的启发,我们又找了一段有关尼克松回忆的“两个时代”的“握手”材料和图片,通过

12、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尼克松访华的历史影响,要求学生分清不同时期发生在我国外交领域的史实。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启示:在教学中多关注教材中与重点知识相连的小字,以及相关的重要史料(包括照片、图片),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通过史料和练习让学生区别出来。,【解题关键】重点理解“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得分率:62.59%,14西方“步入近代”的社会巨变: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变革。与这些变革不相关的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马克思主义的

13、产生,【命题思路】题目从西方近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三个方面切入,通过选项表现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考查学生对“西方步入近代”这一社会特征的理解运用、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比较中外“近代化”的不同,给教师们一些启发。,启示:教学中对每一个单元的总体特征要准确理解,体现单元特征的历史史实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做到给出特征能列举出历史史实;给出具体的史实能归纳出特征。,【解题关键】理解“步入近代”的实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再用排除法解题。或者一一对号入座,只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率:65.8%,15法国国旗上的蓝、白、红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三种民主思想。在近代

14、,法国将“自由、平等”的思想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命题思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文献是历年初三复习的重点。本题通过法国国旗创设情境,考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历史文献,四个选项分别是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文献资料,以求对此内容的覆盖,考查学生的识记、知识迁移和比较运用的能力。,启示:教学复习中,对于同类知识点,不要单个地让学生识记,要对同类知识加以总结、比较和辨析,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关键是知道“法国”的文献即可;区分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重要文献。,得分率:81.86%,16“独立

15、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其中,“伟大的总统”指的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肯尼迪,【命题思路】本题通过一段材料考查学生对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革命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判断比较的能力,虽然材料并没有出现美国的国名,但是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和选项中的总统人名,都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有效信息。,启示:在教学中关注大国历史专题的复习,进行多种方式的归纳、总结,诸如以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归纳、总结。,【解题关键】找关键词“南北对峙”来确定是美国南北战争,然后答题。,得分率:80.6%,17“过去的西

16、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日本人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开始于 A被美国打开国门 B推翻幕府统治 C明治维新 D美国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命题思路】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本题通过日本当时官员的一句话作为题干,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通过选项把日本历史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学生的比较、辨别的能力。,启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重要大国的历史以事件为线索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对重要大国历史的整体感知。,【解题关键】这道题是在变相的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之一,即“提倡文明开化,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解题的关键也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将

17、“用自己的手”与内容结合。,得分率:86%,18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是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在下列图标反映的行业中,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无关的是,A B C D,【命题思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科技革命密切相关。本题通过四个著名公司的图标来考查学生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区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启示: 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养成密切联系实际的习惯。,【解题关键】识图、知识迁移是关键。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知识迁移归类、辨别区分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分率:77.9%,19“英国不想

18、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行为是 A组建协约国参加一战 B参加并操纵巴黎和会 C参与制造慕尼黑阴谋 D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命题思路】本题以英国的态度创设情境来考查英国的绥靖政策,同时通过选项将英国一战前后和二战前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考查学生的分析史料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启示:在教学中多渗透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史料教学补充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找到关键词“捷克”和反映英国态度的“不牺牲一兵一卒”来联想事件。,得分率:65.41%,20某校举办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图片展。其中,反映二战规模进一步

19、扩大的是,A珍珠港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攻克柏林,【命题思路】今年是珍珠港事件爆发70周年。通过选项四幅图片考查了二战中发生在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和美国本土战场的重大战役,涵盖了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识记以及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启示:教学中适当关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包括导入语、小字材料、图片等,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关注对历史周年情节的复习与考查。,【解题关键】区分二战开始、扩大、转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得分率:55.51%,卷特点,1.关注“考纲”新增加内容和未考查的内容。,2.选择题的“材料化”,直来直去问题的题目减少,即把选择题设计成单问的材

20、料题,重运用、重能力的考查,更多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三是图片使用多, 20个选择题用了22张图片。,5.选择题数量增加5道题,每道题的分值降低;难度比2010年提高。,4.注重阶段特征、单元主题的考查。,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唐杜甫近闻 材料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岳飞满江红,4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什么事件或现象?(6分)它们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1、(2分),42中国古代民族间的交流方式有多种,除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方式外,请你再写出两种交流方式。(4分)选取其一用事例说明。(3分),二、卷命题分析,命题思路: (1)考查:唐朝和南宋的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方式。 (2)构思: 命题依据: 【考纲】唐与吐蕃的交往;宋与金的并立。 【课标】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讲述岳飞抗金的历史故事。 内容确定: 本题以民族交往的方式作为考查主线,选取了唐朝、南宋为具体考查点。命制此题重在依附“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时政热点,通过比较唐朝、吐蕃的“和亲”与宋、金的对峙“战争”,想说明“不论是友好交往还是战争冲突,都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促进

22、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道理。 切入角度: 诗词歌赋:杜甫的近闻、岳飞的满江红,(一)对本题的认识: 1.考查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的发展,思路清晰、层次鲜明,注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2.考查主干知识,体现课标要求。,3.隐含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周年热点,体现时代性。,4.多角度设置问题,灵活多样,以古代诗词引导学生答题,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二)学生的答题情况:,2.历史专用名词模糊不清,只知道大概的意思,自由发挥,以至出现一些概念错误。,3.不会审题,造成许多不应该的错误,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4.答题不规范。,1.基础知识掌握很不准确。,(三)启示: 1

23、.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检查和落实,减少0分卷和基础性知识的错误。,2.加强专题复习,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多加练习。关注同类史实的归纳整理,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具体的历史事件。,3.加强对古代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一些典故以及课本重点内容的补充材料。,4.在教学中要把课本涉及到的历史名词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记忆和掌握。,二、2011年,我们将先后迎来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下图) 43你认为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指什么?(2分) 为顺应这一潮流,他主要从事过哪些革命活动 (至少写两件)?(4

24、分),材料二 “你可记得南湖的红船,你可记得井冈山的烽烟,你可记得遵义的霞光,你可记得窑洞的风寒,苦苦追求、披肝沥胆,旗帜更鲜艳” 歌曲旗帜更鲜艳 44请你写出歌词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至少写两件)。(4分)任选其一简述历史意义。(2分),材料三 五一节期间,小明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下图)。听导游讲,到国庆节期间,该处还会摆放此画像。 45对于小明的所见所闻,你有什么感想和认识?(3分),命题思路 (1)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事件及意义 (2)构思: 命题依据: 【考纲】辛亥革命、中共成立、黄埔军校、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等。 【课标】了解孙中山

25、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领导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内容确定: 庆祝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体现;庆祝中共成立100周年,用“革命道路的探索”事件体现。同属于中国近代史范畴,我们确定将两部分内容汇合在一起考查。 切入角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一)对本题的认识: 1.关注社会热点。,2.题目设置新颖。选取恰当的材料创设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对事件评述的能力。,3.开放性强。 孙

26、中山的活动和中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非常多,学生答题具有开放性;,4.45题的设置,设问巧妙、科学、严谨,体现能力立意,避免了死记硬背,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以及迁移的能力,不仅增加了试题的多样性,而且考查了学生用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二)学生的答题情况:,1.审题不认真,对题意理解不准确。,2.错字较多。,3.基础知识混淆不清。,(三)启示: 1.继续关注时政热点,尤其是有历史知识作依托的社会热点。,2.历史教学中一定要依据课标和“考纲”,把握主干知识,条理知识脉络,大胆取舍,“抓大放小”,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3.针对“死知识、活考查,重理解、考应用”的命题趋势,我们在教学中

27、一定注意在对易混的重点知识落实时切忌死记硬背,培养学生运用前后联系、中外联系的方法理解重点知识,把握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4.继续严防死守,尽量控制错别字。,三、欧洲走向联合,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说:“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在面临威胁时,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46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登纳认为“欧洲必须联合起来”的原因。(3分)“超级大国”的哪项举

28、措让他担心欧洲会沦为“附庸”?(3分)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的“第三种力量”是什么?(3分),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47依据上图,指出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3分)这种发展状况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命题思路 (1)考查:欧盟的成立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构思: 命题依据: 【考纲】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课标】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内容确定

29、: 这一题目附会的是1991年的周年事件。1989年东欧剧变的实质,就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为了在美苏夹缝中生存,“变质”的东欧国家只有加入到欧洲资本主义的组织,即“欧共体”当中。1991年,欧共体国家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盟条约,进一步加强合作。两年后的1993年条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 切入角度: 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一)对本题的认识: 1.本题考查“欧盟”,延伸考查了“冷战政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切入的角度很小,考查的点也不多,但是涉及的面很广,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中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都有涉及

30、。,2.材料一是文字材料、材料二图文并茂的形式,这样既增加了试题的多样性,又便于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这一部分一直是历年来中考的重点,所以应该是各校的历史老师们重点复习过的。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除了那些个别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在这两个题上拿到一些分数。,1.46题: 第一问:读不懂题,不会就材料来分析,不能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只能照抄材料原文; 第二问“哪项举措”:答题缺乏针对性,不能紧扣问题的“哪项”两个字,而是列举出了若干项举措; 第三问:盟这个字写错的较多。,(二)学生的答题情况:,2.47题: 第一问:部分学生不会分析图

31、表,不看图表中的时间和国家,只分析出“德国发展快”或英法发展如何,不会全面分析。 第二问:只看到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而没有看到欧洲经济的发展对两级格局的冲击,没有答出“冲击了两极格局”;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格局区分不清。,3.答题不规范,不在规定地方答题,在设问处答,答案随处写,卷面乱。,(三)启示: (1)切入:命制试题时,多采用“小切口、大跨度”的方式方法,由小见大,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2) “谈感受、谈认识”的设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3)多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有历史知识作依托的社会热点。,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苏俄、中国都进行过艰辛曲折

32、地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列宁全集 48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2分)面对失败,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又采用了什么新办法?(3分),材料二,49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4分)此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50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两国的探索为他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历史经验?(3分),命题思路 (1)考查:苏俄、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构思: 命题依据:

33、 【考纲】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内容确定: 从时间上来看,针对中共建立90周年的热点。又反映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90周年、苏联解体40周年等大事。利用中国近现代史那一题目,考查了中共的“革命道路探索”;到中外史结合这一题目,再把中共“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完,通过两条道路的考查,就把中共建立后的发展历程就全部考查了,为中共建党90周年献礼。 切入

34、角度: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一)对本题的认识: 1.题目难易适中,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2.图文并茂,材料呈现方式新颖。,3.三个设问,思路层层递进,便于学生的答题与理解能力的提高。第一问的回答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二问考查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第三问考查分析反思和归纳的能力。三个设问,思路层层递进,便于学生的答题与理解能力的提高。,(二)学生的答题情况:,1.历史专有名词表述不正确。,2.错别字现象突出。集中出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词中,把“联”写成“连”、把“承”写成“呈”、把“任”写成“

35、认”、把“制”写成“治”。,3.基础知识混淆不清。,4.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比较差。,(三)启示: 1.教学中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要放在世界史这一大环境中去分析认识。,2.另外关注把握课标要求,依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卷特点,1.没有了完全开放性的试题,将开放性设问分散于各题。,2.设问多处设置谈感受、谈认识。,3.多处考查周年情节等社会热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4.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5.完全按照“课标”、“考纲”命制试题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注意考纲的变化。,2.要领会把握教材的意图,吃透教材。,3.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侧重引导探究。,4.关注“热点”问题,注重实践性。,三、对今后教学和复习的几点思索和建议,5.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的习惯、及时落实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正确的答题习惯。,6.加强纵横联系,注重中外知识的结合,知识复习专题化。,7.针对“课标”和“考纲”,编写符合自己的复习材料。,8.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永远做一个有心人。,欢迎各位老师 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