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1377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摘要】本文论述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体系和规范化设施体系建设目标。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水生野生动物(鱼类)自然保护区,由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较短,如何进一步加快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关键词】陕西陇县 自然保护区 现状 规范化建设 发展探讨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1年,200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9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秦

2、岭细鳞鲑及其生境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秦岭细鳞鲑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保护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和发展阶段,由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较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较多,如何使保护区事业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标持续发展,是我们探讨的主题。 1、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资源概况1.1自然环境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

3、保护区位于秦岭北麓陕西陇县渭河支流的千河和长沟河水域,地处秦岭、六盘山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区,动物地理上属古北界与东洋界的交汇地带,是气候、动植物的过渡地带。保护区总面积6559 hm2,其中核心区1376 hm2、缓冲区3197 hm2、实验区1986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632107610,北纬34351735816。以千河和长沟河主河道及其支流两岸岸坡最高历史水位线划定保护区范围,大小河道53条,河道海拔11002466米,河床比降大、河流纵横交错、河岸深切、弯曲狭窄、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水质清新,河流中潭、瀑、泉、涧、溪相间,两岸森林茂密,生境维持在良好的自然状态,保留了河流生态系

4、统的自然生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极重要的、处于自然状态的山涧溪流生态系统,是秦岭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该地是我国秦岭细鳞鲑模式标本产地,是世界上细鳞鲑属在北半球自然分布的南界。保护区立体小气候特征明显。寒冷多雨,无明显的夏季(平均气温不足22),冬季较长(平均气温低于10)。年平均气温5.4,年均降水量650700 mm,无霜期不足150天。1.2资源概况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知有藻类植物包括蓝藻、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硅藻、甲藻等7类37属;台藓植物2科2种;蕨类植物21科130种(变种);裸子植物5科14种;被子植物108科908种(变种);水生昆虫4目8科8属;鱼类3目4

5、科17属18种(亚种);两栖纲1目2科2属5种(亚种);爬行纲3目4科9属11种(亚种);鸟纲9目28科61属109(亚种)种;哺乳纲6目21科41属46种(亚种)。保护区分布的鱼类多达18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水獭和陕西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多鳞白甲鱼、岷县高原鳅、中华鳖、中国林蛙及多种地方土著鱼类如棒花鱼、彩石鲋、中华鳑鮍、马口鱼、红尾副鳅等。其中秦岭细鳞鲑、水獭、多鳞白甲鱼、岷县高原鳅、中华鳖、中国林蛙为保护区水生生境中最为典型的物种。其中秦岭细鳞鲑资源最为丰富,已形成了稳定的种群结构,目前存量约3万尾,是目前国内发现资源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秦岭细鳞鲑,俗称“梅花鱼

6、”、“寒水鱼”、“五色鱼”,为第四纪冰川期残留物种,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对鱼类系统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分布区较为狭窄,生境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衰退严重。我国政府1988年就将其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加强保护,刻不容缓。2、管理现状及成效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于2004年12月成立,副县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编制20人,设有办公室、保护科、水产科和技术科4个科室,下设高楼、咸宜关、马道、扫帚滩、张家河口五个基层保护站。建立了岗位责任考核制度,保护区工作初步迈入了规范化、正规化的管理轨道。管理处位于陇县县城中

7、心地带,占地20余亩,现有固定资产600余万元,新建处办公大楼1000余平方米,新建了高楼、咸宜关2个基层保护站,配备了基本的办公设施。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以资源保护为重点,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了保护区资源普查、保护宣传、立标划界、办公楼建设以及秦岭细鳞鲑增殖放流站、保护站等建设项目,解救放生秦岭细鳞鲑671尾,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保护设施初具规模,保护事业初见成效。2.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素质全体人员参加了省市渔政执法培训,并采取邀请专家来陇、组织自学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习培训,通过省上考核全部领取了执法证件,购买了执法服装。去年以来坚持实行

8、半军事化管理,制定了着装上岗制度和军事训练制度,工作时间全体人员统一着装上班,每日早晨坚持军训一小时,大大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为执法管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上下联动,建立保护体系2004年8月以县政府名义分别下发了陇县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通告和陇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根据工作实际,加强同各方面沟通与协调,建立了以管理处和基层保护站辐射辖区各乡镇、林场、村组和协管员齐抓共管的五级联保体系,强化了保护工作。2.3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制作保护区大型标志牌和各类宣传牌260平方米;在陇县电视台举办了保护

9、区专题电视讲话,印发宣传资料万余份,刷写固定宣传标语61条,制作宣传横幅15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万人签名活动,并利用陇县古会进行了以保护区题材为主的大型社火游演活动,举办了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同时,参与编辑出版了陕西自然保护区、陕西水生野生动植物等科普书籍,在陕西水利发表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编制了秦岭细鳞鲑电视专题片。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保护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4加强协作,提高科技贡献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施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先后邀请中国水产科学院、陕西省渔

10、业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世界GEF专家组等单位,经过多次科学考察,系统全面的摸清了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了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和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与华中农大、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协作开展了秦岭细鳞鲑驯养繁育研究工作,突破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关。2.5项目带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总体规划总投资58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争取保护区专项建设资金700余万元,投资460余万元建设的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增殖放流站项目,已在保护区八渡落户并投入使用;农业部批复的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

11、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5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30万元,目前已经竣工。累计争取农业部财政补助资金50余万元。同时,还向世界GEF(环境基金)组织和环保部门储备了保护区有关建设项目。2.6依法许可,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一是通过协调,成为陇县人民政府矿产开发联席会议成员之一,凡涉及保护区及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矿产开发及建设项目必需通过保护区现场勘测、审查才能许可。近年来先后对保护区周边地区的9家矿产企业依法进行了检查整改,关停2家;对涉及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按规定依法进行评估许可,2005年按规定上报省水利厅对中石油兰郑长输油管道穿越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对水生野生动物影响评价报告进行了评估和许可

12、,获得补偿费360万元;2008年12月,对750Kv宝鸡天水线路工程穿越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对水生野生动物影响评价报告按规定进行了评估和许可,意向补偿费200余万元。通过依法许可,进一步促进了保护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保护区内以秦岭细鳞鲑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保护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效。3、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一年多来,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尚未组建;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人员配置不够优化;资源管护措施欠缺,不严不细;科研监测力量

13、薄弱,实施困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规范化设施难以到位,特别是基层保护站建设和装备不能满足正常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界碑界桩设置不够规范和标准;科研监测设施和宣传教育设施大部分尚未建设,难以满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需要。积极实施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和规范化设施体系建设目标,使保护区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逐步达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需要,是保护区目前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要求,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达到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

14、成效显著。3.1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逐步建立适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内部管理、规划编制、区界勘定、资源管护、建设项目及资源开发、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等规范化管理体系。3.1.1管理机构建设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只有建设好保护区管理机构,才能有效的管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规定,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湖北天鹅洲和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农业部致函湖北省政府商请,理顺了管理体制,两个保护区管理机构均为正处级,归省水产局管理,并核定了

15、编制和事业费,截止目前,全国水生野生动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都理顺了管理体制,由省级主管部门管理,证明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最佳模式。目前,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仍由县水利局主管,由于保护区建设初期是在县级地方职能部门管理下发展起来的,人、财、物都属于县级地方,而保护区本身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存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要理顺管理体制,需要农业部及省市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支持。为适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护区要继续向各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做好汇报,争取早日组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优化内部职

16、能科室设置,细化职能和责任,使保护区管理工作迈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轨道。3.1.2合理配置人员,强化专业培训通过组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优化内部职能科室设置,细化职能和责任。主要强化对保护站、科研监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专业人员的配置。每个保护站配备专门人员,长期驻守;设置科研监测小组,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强化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作,设置职能科室,工作日常化、规范化。目前保护区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需要,要制定人员发展和培训计划。进行法律政策、动植物知

17、识、资源管护、执法检查、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项目建设、资源开发管理、社区共管、3S技术、电脑应用和装备设备使用等一系列专业培训。在5年内保护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相适应的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保护区人员的30%;自然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及季节性临时工在上岗前均需进行培训。所有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技术培训和教育;自然保护区正式人员每4年至少轮流接受外部培训一次,管理局中层以上领导每2年至少外部培训一次。3.1.3强化内部规章制度,做好档案管理进一步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强化落实措施。主要包括岗位责任、人事聘用、财务、宣教、培训、巡护、监察执法、社区共管、信息管理等一

18、系列规章制度。注重档案信息管理,建立资源管护、监察执法、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项目建设、培训学习、资源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制度,形成完整的人事、科研、宣教、培训、资源管护、监察执法、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等系列档案。档案管理应当符合有关要求,并逐步实现数字化。3.1.4进一步做好保护区规划和边界划定定期编制总体规划,科学分析目前保护区存在的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性规划目标和任务。根据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目前保护区面临的紧迫问题,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保护区每年应根据当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工作总结报告,评估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经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环保部

19、核定的范围进一步做好边界勘定和功能区划工作。准确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界限范围。绘制具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功能区划图、水域使用现状图等图件,进一步明确保护区水域使用权。3.1.5强化资源管护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5个流域,大小河流50多条,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主河道周边大部分都有道路和部分村庄,行人随时可进入保护区,而河流水体又具有隐蔽性和流动性,给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保护区要继续完善资源管护网络体系建设,优化管理方案,实施举报奖励制度,增强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以保护区辐射辖区乡镇、保护站、林场、村组和协管员齐抓共管的网

20、络体系,强化管护队伍。进一步完善巡护责任制和巡护报告制度,搞好巡护日志记录和巡护月报、巡护年报工作,保护区每年将巡护年报及监测结果上报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执法和案件查处。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建立外来人员出入保护区许可证制度和检查制度。防止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非法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加强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案件处理率达到90%以上。3.1.6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管理依法管理保护区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对省级保护区批建的“中石油管道项目”和“输电线路项目”要继续进行跟踪管理,落实有关补偿资金和生态恢复措施。坚持补偿资金“取之资源,用之资源”的原则,管好和用好补偿资金。严禁在自然保

21、护区从事采矿、采石、采砂、烧窑、冶炼、拌洒毒药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活动,禁止非法开垦、围填等改变保护区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禁止捕捞以及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采滥挖药材等掠夺性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农业部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管理规范等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3.1.7科研监测目前,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十分脆弱,要制定科研监测发展计划,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进一步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项

22、调查,编制科学考察分析报告,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调查,要对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编目和详细记录,做到资源本底清楚。定期开展生态、资源、环境等各项监测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当地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查明区内人口、收入及来源等。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特点,对固定样方、样线、站位或断面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调查。监测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编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动植物或自然资源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相关软件和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植被图、地形图等图件。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区科研数据与信息共享。3.1.8宣传教育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推动宣传教育工作日常化、规范化。编

23、制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普宣传书籍、音像、文字及图片资料、环境教育材料等,分发给周边社区居民、游客和访问者。定期对学生、当地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对当地社区所在行政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来自然保护区的访问者(含游客)80%以上接受环境教育。编制并定期维护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及时发布和更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信息。建立姊妹保护区、参加国际或区域保护网络、参加国际国内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3.1.9社区共管加强与所在地政府、有关单位及当地社区的关系协调,签订共管协议,建立共管机制,积极推进地方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所在乡村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

24、次社区共管活动。积极争取资金,用于生态补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3.2规范化设施体系建设目标建立适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管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办公及后勤保障规范化设施体系。3.2.1管护设施建设保护站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建设马道、扫帚滩和张家河口3个保护管理站,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和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界碑界桩建设。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把保护区界碑界桩作为一项亮化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3.2.2科研监测设施建设科研

25、中心建设。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定位监测站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定位监测站,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3.2.3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宣教中心建设。设置宣教场馆,宣教场馆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宣传牌建设。设置大型宣传牌,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宣传牌设立方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注意事项,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范围、主要保护对象、

26、保护意义、保护要求等内容。网站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站,使其成为保护区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3.2.4办公及附属设施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办公设施装备和保护区的后勤服务保障设施建设。4、建议与思考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同仁的关心支持下,已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新起点,建设规范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迫切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支持。4.1建立上下协调、监管机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政府的重视是关键,重点是要争取政府部门对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视和支持。地方政府本身对建立自然保护区持谨慎和不积极态度,使组织协调的任务繁重和复杂,这就特别需要上

27、级领导的组织协调。一方面保护区要定期向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汇报工作,争取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部、省、市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保护区进行检查和指导,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沟通机制;重点是要建立上级主管部门对保护区考核考评制度,每年向地方政府通报考核考评结果,以引起地方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区工作的重视。4.2加大资金投入,加速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只有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足够的资金投入条件下,才能促进该项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我国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投资主要依赖农业部,一是基本建设投资,一般一个保护区300万元左右,都是初始投资,投资额小且不具连续性,根本

28、无法满足需要;二是管理经费,一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30万元左右,也难以满足保护管理需要。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农业部投资基本建设资金230万元,而总体规划投资在5000多万元,部分管护设施、科研监测设施、宣传教育设施等建设规划难以实施,无法满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需要。由于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地方投入保护区的建设资金和经费十分有限。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比较经济,很难将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而且,由于保护区很难发挥短期经济效益,筹资更难。 持续、有效的经费供给是保护区正常运行的财力保证,是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基础。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应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所需资金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国家和地方应分别设立自然保护区专项基金,对一些重要保护区给予直接财力支持等。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